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0896|回复: 75

独家:2010年李刚田先生的十件大事[附书法作品和理论及相关评论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1-3-11 14:49 编辑
1 W3 h$ |/ ^% l8 g* s2 z: E8 V
1 U* J+ G" ?# Y1。李刚田被评为《2010十大年度书法人物》。
2 d! N3 I* ]: z3 j& d! x2。主编洋洋百万言的巨著《篆刻学》[上 下];
/ D: u% {1 P# Y7 U1 w, ]3。连任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最高票[总共386位代表,得380票]当选第六届理事。
6 Y& v* e8 k& ^4。主编《中国书法论文集》[篆刻卷]。
. W. i  p( F  E) M7 ^* B5 Z0 \5。《古与今的对峙与融合》书法讲座,影响巨大。发表〈我看篆书〉〈我刻巨印〉〈书僻〉等。/ H7 m% F1 {4 V
6。《中国书法》改版,质量大提高。  L# d% P& @* i  C3 ?" [% W0 O
7。文化部部长邀请30位文艺界人士座谈文艺发展,李刚田和张海是书法界仅参加的两位。% D5 g3 S8 T! m1 ~) I
8。组织和参加西泠印社的系列活动。" W# C5 e: e; f8 ~" Z0 ^+ M0 ]
9。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出色完成教学工作。1 o2 f" g3 ]7 d: H& i
10。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书写了拜祖文长卷。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届中国书协理事选举中,有386位代表,李刚田以380票当选,成为得票最高的理事。这是李刚田先生连续五届出任中国书协理事。李刚田现任中国书协理事 西泠印社副社长 《中国书法》总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篆刻研究院研究员 河南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0 V- E2 a) @8 X1 Y9 }, ~: P

% m* E: `. a7 q9 p0 u. b&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团结奋进繁荣文艺--文化部部长与各界艺术家座谈

11月24日下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里欢声笑语、暖意融融。文化部党组**、部长蔡武在这里与王昆、张海等20余位著名艺术家进行亲切座谈,倾听他们对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意见和建议。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文章主持座谈会。
- s# o/ z' h* @8 a% ^! A    座谈会开始前,蔡武与参会艺术家一一握手,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他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最终要靠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文化主管部门要经常听取艺术家对当前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见解、要求和希望,和艺术家们交朋友,为艺术家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文化艺术界出现大团结和生气勃勃的创造局面。
7 N/ W2 ^* u7 x/ K3 d! K0 D! [    蔡武说,当前,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中央领导关于文化建设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讲话、指示和部署。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给文化建设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感到担子重、责任重。二是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的政策环境前所未有。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导向和要求非常明确,提供的政策环境又非常宽松,使大家能够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艺术创造的聪明才智。三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前所未有。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各种条件的投入。: @$ e' V4 z9 D
    蔡武说,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环境,“十一五”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努力、教学相长,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一些走出国门的文艺作品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评价,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文化艺术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人,文化建设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归功于艺术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奋的创作。文化能够向大发展大繁荣迈进,全国文艺工作者功不可没。8 w' x$ N( s5 D3 S
    蔡武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战线的任务还很多。一是要全面深入地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使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整个文化界的共识,形成一个大团结和生气勃勃的创造局面。二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有些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有文化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机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各项文化惠民的重大措施,体现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真正使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作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四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保护下来,做好展示和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些技艺类项目还可以进行生产性开发,从而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六是加大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要把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好、最值得向世界传播的东西,通过交流、贸易等各种方式推向国际舞台和世界市场,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 N6 x) n9 X6 d) E7 e  z% [% i    王昆、张海、刘大为、常沙娜、李延声、李维康、姜昆、赵青、杨飞云、陈平、秦海璐、林岫、陈醉、徐冰、徐唯辛、骆芃芃、刘小东、孔紫、王沂东、莫晓松、李刚田等艺术家参加了座谈会。艺术家们热情洋溢、踊跃交流,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从不同角度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建言献策。文化部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香赞津沽 中国书协理事书法精品展亮相滨海

天津北方网讯:11月3日上午,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翰墨滨海”中国书协第五届理事书法精品展在天津港博览馆隆重开幕。滨海新区、市文联、中国书协以及东北、华北地区八省市文联领导和500多名书法家、观众出席了开幕式。4 y& k& ]5 }; ^, w% R: X
今年11月9日是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一周年。被誉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的滨海新区的建立,标志着业已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在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X+ k3 w3 v& U6 Y0 e! x' o

0 D7 c  E' E4 K& b& [# M# e
' i9 L, S0 Y8 V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汇聚了一大批全国书法名家和书法精英,他们的艺术作品代表着全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当他们得知天津市滨海新区即将迎来建区一周年,纷纷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书法精品力作参展。中国书法界的精英们带着书法精品走进新区,这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关心和支持,也是滨海新区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此次119位中国书协理事的书法精品,真草隶篆,一应俱全。作品中既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分党组**、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等主席团全体成员的精品;也有中国书协各部门负责人.- x3 ^. j  {6 o7 R9 l( [
               全国各地书坛大腕:3 h' C4 {0 T5 Z3 |+ J/ T
                 孙晓云、
+ e, H* S1 d" Y' e5 E                李刚田、0 C1 w# J# y  x1 ]* y* b+ q0 H
                丛文俊、陈振濂、徐利明、/ e2 h5 E7 k  r/ d1 m, G# w3 [* P
                周俊杰、周志高、张旭光、张改琴、刘一闻、刘洪彪、宋华平、胡抗美、鲍贤伦等力作。这是全国名家人数最多、质量最高、尺幅最大的一次展览。充分表达了全国书法名家对滨海新区的热爱之情和美好憧憬。
( ]4 m2 i$ @# Q: X此次展览,全方位反映了当代中国书坛的精神风貌和创作水平,为本市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这对带动天津滨海新区书法艺术水平的整体跃升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充分展示了滨海新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8 s! U6 q8 A5 |4 j; q开幕式上,100位天津市书法家在百米长卷上挥毫泼墨,抒发了对滨海新区发展前景的热切期盼和真挚的祝福。(记者吴宏 通讯员陈双)
  s- }% z: R% F作者:吴宏 陈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行 共拜轩辕祈福中华 5 B, Y+ Q  S6 I

( u: \# l- d5 }+ P. u" l同根同祖同源 和平和睦和谐
+ X0 u4 S& f0 r+ H: @. ^% L
7 @* d! _  n' ?6 G- S) s2 b8 g——祈福中华。新中国成立以来100名“感动中国”人物代表邢燕子,邱娥国,龙梅,玉荣,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汶川地震国务院专家组成员滕吉文,全国优秀建设者、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奥运冠军邓亚萍、田亮、周洋、高崚、贾占波,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张伟、彭云飞,北京思八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一秒、浦田商会会长李金裕等优秀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的代表,在祈福树上悬挂由个人签名的祈福牌,并登上拜祖台,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李刚田先生誊写的拜祖文长卷上用印,共同祈福我们的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祈福我们的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刻 巨 印
- Y' e- B3 k% V2 u
李刚田

5 q3 `# N+ o6 B6 Y9 j7 g
四月的杭州,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时节,美极了。这一个月我前后三度到杭州城,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竟然不觉得身处美境,因为这匆匆之中,不是开会,就是办事,只有红尘中的事,心中没有装着大自然,纵然身在春光烂漫之中,奈何心中没有春光。开会的间隙中,同朋友一起蹓跶到杭州吴山花鸟市场,去看一家一家石商店铺里的美石,是件极愉快、极放松的事,对于一个刻印的人来说,或许心中的春光能在这些顽石之中觅得,而不在乱花浅草、浪蝶狂蜂之间。2 a8 S" T0 q1 i! G+ ^/ t4 M5 G

! Y) L7 W! Y4 E转着各家铺子,不时发现“性价比”合适的印石,就买下来,提包越来越重,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见了好石头,欲罢而不能,人有此石癖,也累及一生,苦也在斯,乐也在斯……走进一家全是青田石的店铺,老板兼销售兼印钮工艺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人,一脸枯树皮,两手象鹰爪,指关节变大,一看就知道是个干了半辈子活的人,交谈之间,说到刻印钮他会两眼放光,搞起价钱来他说话一镢头挖个坑,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是个手艺人而不是个生意人,倒是挺可爱的。他拿出大印让我看,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比较干净的普通青田石,印面10公分至八公分之间,一律刻四不像兽钮,很象戏剧舞台上摆放皇上玉玺,钮刻得虽然属较俗的工艺活,但还算是平实可看。
3 B3 `3 Q/ R$ j# s5 }* z
/ u7 _, x) B! ~我喜欢刻青田石,喜欢单刀走过去石花迸裂的效果和声音,享受驶刀石上时心中的畅快。我有很久没有刻印的***了,只是刻些人家给了我钱必须完成的“活儿”,而很久没有唤起创作的冲动。想来这与年龄有关,六十多岁的人了,刻印费眼、费力气、费精神,而写字在自由挥运之间有一种闲庭信步的舒适。今天面对这些大块的青田石,顿然勾引出我刻印的欲望。我一下子买了三十多方大石头,付足了钱,让石商给我运到北京。
- Z# Z/ Z' Y5 g2 |' q* e; r; ]& ], u- u: b; W. ^
回到北京,盼望着快运公司把石头运来。石头终于来了,亲自用撬杠把木箱打开,迫不及待地打开每个印盒,摩挲着一块块的巨石。五月份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上班之外,精力和时间都消磨在这块块顽石之间。共刻了三十五方。其中六方不甚满意,二十九方认为可以,其成功概率非常之高。石头刻完了,一下子松下气来,心里空荡荡地,回头看去,这一个月似梦一般地度过了,如痴如醉地刻,如神魔附体般的完全身不由己,有时眼与手、颈与肩已极度疲乏,但鬼使神差不能自已。花甲已过,华发豁齿,哪来的那股傻劲?印刻完了,数十方巨印陈于案头,虽为雕虫小技,然白发老夫颇有顾盼自雄的得意,斗室踱步,自觉青春又来,吟成牛诗一首:- R; p5 y; a+ B( j. \9 o* S, I
9 ], |8 m7 ?" K: K
栉风沐雨韶华摧,不信青春唤不回。
" K/ L. f$ k$ ]6 i' X" V9 W刀射秋霜眸似月,心凝止水思如飞。
, p# l  Q7 s4 ?, e9 X" |2 z胸中谁可藏丘壑,腕底我能走迅雷。& ?% G  S+ V& [' k
印就款成朱墨灿,轻狂自谓古今谁。
0 q+ ]% N/ R2 g* u6 c

/ r1 t4 ]! g9 s" |篆刻本为方寸之间的艺术,每每在案头玩味品读,印面不可太大,太大则不似印,会失去传承篆刻艺术独特的意味,粗野而失古雅,怒张而失含蓄。所以我很少刻大印,最大的印面也不超5公分。如今篆刻从书画作品的附属中走出来,表现出独立的价值,从文人的书斋、案上走了出来,在高大的展厅中作壁上观,此种变化使篆刻艺术的审美从“读”变化为“看”,“读”是用心来读,读篆法结构的美、笔势刀势之美,品读细节,品读内在的韵味,而“看”是用眼来看,看作品大的章法形式,看刀笔的表现力,品味作品外在的气势。由读到看,由重细节到重大形式,由重韵味到重气势,审美的变化使篆刻的种种技法与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开始刻巨印,这是篆刻走向展厅后的审美需要,是篆刻艺术独立性的表现。但篆刻毕竟是微观的,放大印面也要有一个度,我把大印印面定在10公分以内,不可再大,太大了没有了印味,成了文字的版画。并且从刻制工艺上来说,10公分已是极限,仍可恃腕力指力之强一刀走完一个笔画,再大了,就不是刻印,而是凿印,失去了以刀刻石的痛快畅达之感,也就失去了刀刀生发的节奏之美,失去了笔意刀意,就成了工艺制作。* C4 C. G" B" w; V: a

) q; g' H, _1 P7 r' K5 h5 }4 t刻巨印难。不刻不知道,实践过才深刻体会到难。一难在于磨石头,印面太大,手工把石面磨平费时间、费力气、费砂纸,如有石钉则更难磨,如刻完了但不满意需磨平再刻,则难上加难。为了力求每方都成功,许多印我采用旧作新刻的方法,取旧作中章法构图满意且放大后会更佳的作品在巨石上“复制”。虽云复制,实于用刀及气象都有新意,章法构图在旧作的基础上也有新变,此举提高了成功概率,力求不再二次磨石头。二难在于刻制,人到老年,腕力指力无法与当年相比,鼓努为力,长笔画一刀直下,确实对我是个考验,再加上天然石材不可能完美无缺,对于 石面上的石钉、裂痕及不均匀的坚硬之处,要在印面设计时尽量绕开这些麻烦,实在无法绕开者,刻制时就需要打攻坚战了,有时遇了坚石,一画未能刻完,数次易刀,强攻之下,指关节疼痛不已。
8 @# \/ N- ?# R4 X9 N) Q; M$ U5 L, P8 ~; [% ?8 \2 W. E
还有一点就是根据每方印石性不一,而预先考虑其与风格表现的关系,力求因势利导,事半功倍。三是对点画刀笔的质感难以把握,刻大印与刻小印不一样,要重大效果,也要重细节,但大效果的表现是首要的,要在清爽之中有模糊,气息古厚但不可浑浊,线质爽健又要苍劲,要行刀起止脉络清晰,石花斑驳中见金石气,要厚而不滞、威而不猛。刻制技法不拘于一端,可刻、可凿、可修、可做,但以不露痕迹、效果的自然天成为归。再有一难,难在钤印与展示,钤盖大印不能用盖小印的办法,部分技法要从拓制版画的技法中汲取。; ^. n) h  y5 ]1 [/ M

/ z) k; O) ]  s: R$ m. Y* X我将刻好的大印集中作一批钤盖,将印泥放在作餐具用的平底大盘之中,印泥要好,印泥在印面上要蘸得均匀不留空处,然后将蘸满印泥的大印印面向上放好,将平洁而纤维有拉力的钤印纸覆在印面上,然后用日本买来的印版画专用磨压片在纸背后磨压,印出的印模既要厚重清晰,又要保持刀锋石趣的细节,保持下刀生气勃勃的神采。三十方印,每印钤盖五枚,干了一个整天,所幸钤盖中弃去的废品不多。将来展示,不能像过去将许多印模贴在一幅印屏之中,而是要在一个画框中只放一印一款。这样的展示方式适应在展厅空间中的“壁上观”,使每方印的独立性更为彰显,读者可对每方印细细品读,在展厅里的移步换景中既能品读每方印的独立之美,又能通过许多独立的印作体会到整体的创作风格。/ Z0 s% [" N9 [, l

, x# g+ t# {0 z4 o. ^: t大印的特点在一“大”字,不独块面大,重要的是要气象大。如李白的诗,纵有不工处,也自旷朗天放、气象恢宏。王国维评李白:“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气象可感而不可状,可会而不可求,虽出天资,亦为积淀,虽为艺境,亦是人格。此为形而上者,就形而下的印面来说,大印要醒目而不必繁琐,要团聚而不可散漫。在书法创作中古人说写大字难于结密,小字难于宽绰,篆刻如也,大印要团聚,小印要意态舒和。多字印文的大印宜于表现功夫,但印面章法容易平庸,故多字大印不可多作。
+ A* V) F+ C; z/ H  J( y) Z. F  W- `
" M0 J3 l8 F0 B常见当下书法创作中有将小字分块联缀而成八尺条幅者,实是小字连篇之作,不能算是大幅宏篇,篆刻亦然。当下日本篆刻也喜作大印,然而日本的大印虽章法醒目、刀痕明快,形式上也有大气势,但缺乏的是中国篆刻的灵魂----“金石气”,而中国篆刻的形式自然博大与意象的渊深并重,而更重内蕴的气象。+ U) }. V8 b0 p1 I2 D. Z% c9 F3 ^# V4 }) i

& T- Q8 f- v& r# a2 e  c. ~. M五月底到南京出差,暇时到朝天宫古玩市场蹓跶,又看到大印,石质比在杭州买的还要好,店里只有四方,价贵了一些,但我心里发痒,还是一下子买下了。回到北京,面对新买的这几方大印,反而一点刻的欲望都没有。刻印这活儿对于印人来说,真如古人所说的兴来者不可遏,兴去时不可留,你说怪也不怪?这几方大印石只好收拾起来,留待下次心血来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               癖

( Q% @- T  \4 u

李刚田

/ c8 r& R- q- D- q; A

& t! f* z9 X* x' C3 w  N我爱书。
# K! a' |5 x' O+ @& P6 v) x
8 e! d+ R, w  k7 B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给我知识,使我充实,使我快乐,使我对人生、对时光和宇宙生出无穷的美好幻想。读到畅快时,不由地为之击节,读到动人处,又不由地为之潸然。从儿时似懂非懂地看书,一直到中年后开始不断更换着更深度数的老花镜看书,又一直到年过花甲,透过三百五十度的老花镜片,雾中看花般地追逐着书中那一排排密密的小字,而华发覆盖中的大脑,又使我合上书本就浑然忘却,如同狗黑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又顺手丢掉,但依然无休无止地读,乐此不疲地读。读书成了一种生理需要,成了癖好,好象婴孩虽然肚子不饿,仍然要吮含着妈妈的奶头才能安然入眠一样。书虽然给了我许多知识,使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书又使我变得单纯和执著,使我认死理,一个胡同走到天黑而不会顺风使舵,用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自然会不断碰钉子,不断吃苦头,使许多美好的幻想不断像肥皂泡一样破灭,许多机会与我擦肩而过,仅仅因为是我不肯失去内在的一种尊严而已。当然,这些都是在年近花甲、一切都有些晚了的时侯才渐渐悟出来的,这“悟”并非从书本中得来,而是在社会经历中交了几十年的“学费”之后才换来的经验。但我不后悔,一切都是自我心甘情愿地选择,世间鱼与熊掌永远不可兼得。
6 y  X: q: `( L3 |  {* j0 n% s( q9 x, S" }5 Q, Y0 P. n
   这书癖大概也有遗传,回想起我的爸爸就是一个书呆子。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民国时期南京的中央大学毕业,学经济学的,靠读书走进了白领阶层,但也因读书栽了无数个筋斗,到了晚年快要退休的年龄竟然一下子栽到了大牢里去了。那时我十一岁,一家七八口住在租来的两小间房子里,靠父母微薄的工资养一大家子人,生活很是穷困,但那时大家都很穷,并没有什么牢骚可发。家里除了两张大床,两口大木箱之外,比其他人家奢侈的就是还有两个大书架,由于长期荷重,书架已经弯曲变形,书架上装满了哲学、经济学方面的经典书籍,这些书随着这个家经过东西南北的多次迁徙,始终与爸爸形影不离,书中画有不同颜色的线和标记,书眉上有许多批注,说明这些书在不同时期被他反复读过。爸爸不干家务活,那个时期的老爷们儿大都不干家务,又没有电视之类可供消遣的东西,晨昏之间,总是看到爸爸在读书,他睡着后,每每是妈妈轻轻地摘下他的老花眼镜,从胸口上移开他正读着的书。% k6 t7 H4 C- I' x7 {) P* y
3 }* r/ f3 @- i! v1 J
那时正是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大跃进的时侯,全国都是人民公社,到处都在大炼钢铁,铺天盖地的都是大字报。正当这领导者头脑膨胀、群众热血沸腾的时侯,我的这位可爱又可悲的书呆子老爸那壶不开拎那壶,居然一本正经地用经济学书上的话来评说大跃进,认为大跃进必然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于是他被送进了监狱。记得他在狱中向外边写信要家人去探监,所要的东西除了被突然抓走时来不及带的衣物等日常用品之外,还开了几十本书要家人给他送到狱中。妈妈看了信后,只把几本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给他送去,其他所开列的经济学方面的书一本也没有给他送,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读了太多的经济学方面的书才被送进大牢,如今仍执迷不悟,真是无可救药了。这牢狱之灾是这位书呆子命中注定的,而这牢狱之苦又使他躲过了******这一劫难,使他在监狱的避风港中安然度过了12年,终于背着一个小包袱,顶着枯草般的满头白发,佝偻着脊背走出了监狱的大铁门,他被平反昭雪了,但这时他已是近70岁的人。回来后,他入狱前的两架子书早已荡然无存,然而他读书的癖好仍然未被改造掉,但开始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上街买菜之时,他总不会忘记顺便拐一个弯,到书店、报亭买一些书报回来,除了干点家务,其他时间都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之中。此时他不再读经济学方面的书,而是读古诗古文、读报看新闻时事之类的,他生命最后的十年,读书完全是消遣,是数十年生活方式的延续,是他安度余生的方式。改革开放了,学外语成为热门,于是年近八旬的爸爸也订了一份英文报纸,他年轻时有些英语基础,弄不清的地方,就去翻厚厚的《英汉大词典》。孩子们问他:
: f- _% \9 F; M) ~# h“爸,你读这有什么用?”
1 z. e5 t. t3 s
7 }+ U% k- t. g1 C: a+ r
“没有什么用。”爸爸的目光离开英文报纸,一边摘下老花镜,一边回答。
6 k' {' n6 K  j, B, u3 `% w: X2 a“没有用你还看这些干啥?”孩子们追问。  L) E' M# _' q2 t6 ~
“没有用就是一种用途嘛!”老爸用哲学语气幽默地回答。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读了下去,一直读到他死前几天。9 \! D) j( ?. t4 u: X  n! J7 q
再从爸爸上溯到爷爷。爸爸的爸爸是个古董商人,也是个收藏家,其中书是他收藏的重要方面。爷爷在洛阳建的宅院是典型的豫西样式:高墙、小窗、深院、带铁乳钉的黑漆大门。宅院的大门不是设在院子的中轴线上,而且偏设的,进门还有一道雕砖的屏风墙,这样避免了从大门向内望可以一览无余,增加了曲径通幽的神秘感。院落窄长,一共三进,每进院之间都有月亮门,三进院之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院子四周的房屋屋顶都是一坡向院内流水,后墙高耸而无窗,俨然是一个小城堡,而院子脚下十几米处还修有防空洞,用于防盗防匪防兵防飞机。第三进院子的当中为上房堂屋,是明三暗五的两层楼房,堂屋楼下放着长条几,条几正中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两边各有一个清五彩的瓷帽筒,民国以来,帽筒上不再放帽子了,于是就成了放拂尘、插孔雀毛等装饰物的地方。条几前面是红木八仙桌、太师椅,八仙桌上放着供奉祖宗用的宣德铜香炉,炉内香火朝夕长继,所以堂屋内长年有清香。这所宅子的最高领导人爷爷常常坐在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我则可以坐在爷爷的膝上,看祖宗牌位前香炉中袅袅上升的香烟不断变幻着各种形态,脑子里是无穷无尽的疑问和无穷无尽的遐想。这堂屋的左耳房是爷爷、奶奶的住室,右耳房是爷爷的书房兼工作室,也是奉佛、念经的地方。而楼上的五间房似乎永远被一把大锁镇守着,成为一个神秘的禁区。孩子们最多只能在木楼梯和楼上的外走廊上玩耍一会,仰望那造型奇特的木窗棂,抚摸门上雕刻精致的八仙过海浮雕,很快就会被大人吆喝下来,而室内是永远不许孩子进入的。
" h8 n0 R; }3 Q; F7 E6 w2 }. I1 t9 C9 Q; H4 {% U3 ~; [
越是神秘,越是令孩子们神往,越是禁区,越是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尤其是被大人誉为“不是省油灯”我,更有探险寻幽的兴趣。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一天下午我发现有一扇窗子里面未闩上,那扇木棂子花格窗轻轻一推就能打开,但窗台比我个子还要高,于是我蹑手蹑脚搬过几块砖摞起来垫在脚下,推开窗扇,连爬带滚地越过了窗户,却咕咚一声一下子跌进了屋里。由于门窗紧闭,屋里光线极差,散发着一种旧线装书所特有的纸张、油墨和浆糊的复合型气味,在半明半暗的五间大房子中,耸立着一排排的书架。我在书架间穿行回旋,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和兴奋。书架上大部分是平摞着的一函一函的布封套线装本书,也有竖着插架的硬皮精装本的洋书。我边走边东抽一本、西拉一本的看,当然六岁的我是什么也看不太懂的。其中有一排书架上的书吸引了我,那是字帖、画谱之类的,我坐在木楼板地面上一本一本翻看,字帖中的字我并不认识,但能感觉到一点一画都那么美,画谱中的老松奇怪如虬龙,兰草画得舒畅自如,而人物如仙、如鬼、如妖而不类常人------不知不觉我从下午一直看到夜幕垂下,我没有听到大人叫我吃饭的声音,也没有听到妈妈敲着锣找小孩的满街吆喝,直到屋子里什么也看不到了,我才如大梦初醒,想出去,但窗子很高,进来时是踏着一摞砖跌进来的,而出去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时我有点害怕,只好大声哭叫求救------此事忽忽过去了50余年至今铭心不忘,因为是由大人一顿痛痛快快的扫帚打屁股而告结束的。
: n; Y$ q  B0 X
3 F5 X; r& N* J# G, Z渐渐长大了,大人开始教孩子们读书。最开始看到的是一本边角起毛、书页发黄的线装本书《千家诗》,字很大,竖排古宋体,似为刻版。早晨起来,在庭院的一株大槐树下放着一张磨得发光的原木色小麻桌上打开这古色古香的诗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妈妈一句一句教我读着,树枝间跳动着啁啾鸣叫的小鸟,不时蹴下几滴晨露,此情此境一直伫留在我的心中,那美好的、诗一般的情景在后来几十年的生活中再没有感受到,那是纯净无尘埃的一种境界。后来,大人开始让我临写字帖,小楷是一本刻工很精的《灵飞经》拓本,大楷则是颜真卿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写字是令人愉快的事,一心一意追逐着古人的点画结构,感受着腕底毫端那微妙的变化,神态凝聚,心底静如止水。对于写字我没有厌倦过,没有让大人催逼着才去写,从小就没有把写字看作是一种劳动,而是主动地在追求一种或许其他人感受不到的愉悦。
7 a6 E1 {( i1 v1 v: C8 }: V; Z! o0 C
0 \# v: P# y% q! {7 A大人教我一定要爱惜书籍,敬惜一切有文字的东西,书、帖用过之后一定要保持平整如初,不用的写过字的废纸要集中在一起由大人烧掉,决不可乱扔乱用。再后来,我上学了。每学期开始发下崭新的课本,妈妈不替我包书皮,而是指导我自己动手包书皮,开始时手很笨,多次返工,最后也不能包的很平整,但妈妈仍然夸奖我包的好,在大人的鼓励下,以后越来越熟练,包的书皮也越来越工整,成为全班同学中包书皮的高手,不断替同学们包书皮,这种价值的体现着实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作业本也是在大人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装订,先将毛边纸或白麻纸裁好叠放整齐,加上封面纸,然后在装订处先用锥子钻几个孔穿上纸捻,将本子四周的毛边用尖角的裁纸刀裁切整齐,最后用针线工工整整地完成装订。对装订的工艺大人要求精益求精:裁切要方正平直,装订线要非常整齐并松紧适度,线头要深藏不露痕迹。之所以大人教我自己动手装订书本,并不是家里买不起成品作业本,而是为了教子,表面上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内含着教育孩子更加珍惜书籍,也就是敬重数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
( P/ H$ s7 E+ L3 |0 m% H
! q' P4 i# z) L$ A. ^命运与我总是开着令人哭笑不得的玩笑,13岁的我便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开始了童工生活,后来干壮工、当师傅,如此一干就是20年。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使我没有了读书的机会,但读书已成为我无法改变的癖好,生活的前程并无出现任何改变现状的希望,我明知读书在当时并无实际意义,不如我多干一会活儿多挣一点养家糊口的钱,但我仍与书执著地苦恋着。每天上工背的包包里除了工具、干粮之外,总要放上一本书,中午吃饭一手拿着干馍在啃,一手拿着书在看。但书很难得到,好书更难得到,每当借到一本没有看过的好书,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有时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读书的好地方,那就是二七纪念堂的阅览室,那里看书不要钱,并且晚上10点以后才关门,在那看书可以不误我白天做工,阅览室的书不算多,并且只许看不许带走,但仍有不少中外名著。每天下班的路上随便吃一点干粮,喝一点水,不回家就直奔阅览室去了。一身褴褛、蓬头垢面、一脸菜色、满目倔犟的我,与整洁文雅的其他读者、安静幽雅的阅览环境十分不协调,开始管理人员对我密切监视,怀疑我是窃书者。我每次去都是借一本书之后就坐在最角落的椅子,一声不响地读书,一直读到晚上10点下班时间才还书走人,如这本书没看完,第二天仍借看这一本。在这间阅览室里,我读了许多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文学名著,记得还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又读了马、列著作和西方得哲学著作,当时得阅览室内只有这些普通型的书,如靠阅览室的书去研究某一方面的学问例如研究书法,那是不可能的,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我想通过读哲学名著把世界弄明白,但书中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验风马牛不相及,我读得似懂非懂,对周边的世界越来越弄不明白。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下去,日复一日,在长夏蚊子的叮咬中一直读到踏着厚厚的积雪,时间长了,管理人员不再对我监视、戒备了,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对我这个非知识分子的友好。
" i) q6 S) X! O" J, s$ T
5 t, y# Z0 r4 |( N% L/ i; j) L7 e  q2 w* W7 b1 n2 w( H
6 L, d- S) o/ U0 N. ]( Z
那时极穷,根本不敢奢望去买书,读书的重要来源是借,我从老师、朋友手中辗转借来,每次借书都恪守信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主渠道还是到图书馆中去借。有一次我耍了一次小聪明,最后以丢人现眼而告终,大概是我14岁那年,从图书馆借了一本《闻一多文集》,打开书本,二封后面印了十几方闻一多的篆刻作品,我从未见过他的篆刻,感到很新奇,觉得是难得的资料,如果是文字,我可以抄下来,但篆刻无法抄录,当时又无复印机,我犹豫再三,终于按捺不住,偷偷把这一页撕了下来,然后若无其事地把书归还了图书馆,自觉是干了一件神鬼不知的事。天晓得馆方竟然依照借书登记把我给生生“挖”了出来,传去一看,是个衣服破烂的小孩,当时一本书才一块多钱,罚这个小孩子也没什么意思,于是馆方让我写了一份检查,并捺上指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捺手印!过了一个星期,我又去图书馆借书,看到我的那份签字画押的悔过书赫然张贴在宣传栏内,赧得我无地自容,足足半年没登图书馆的大门。此事忽忽已过四十余年,至今想起仍觉得难为情,虽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贼”,但毕竟是贼,而且是示了众的贼。大概到了我40岁的时候,我看到书店卖《闻一多篆刻》的印谱,我马上就买了一本,当年为一页闻一多篆刻而付出的代价让人痛定思痛,所以我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尽管当年对闻一多篆刻的那种新奇感此时此地早已不见了,并且觉得他的篆刻水平很一般,但还是认真地把这本书作为难得的珍贵资料保存下来。
; D* f7 i0 W2 u  [9 |: l
3 }$ r* K& w& p' k( }9 h
6 R, \( [5 v( G5 d" n; y2 p% G: Q  G5 f4 U, F( S6 I  b. J
爷爷虽然是个古董商人,但却懂得爱国,一生不卖一件古董字画给外国人,他收藏了许多石器、玉器、铜器、书画及善本图书,后来历尽劫难都云散而去了,他临终时很伤感,遗训子孙“勿做官、勿收藏”。爸爸一生没有收藏什么东西,他买书、存书是为了学习研究使用,而不是为了藏书。我也没有收藏的兴趣,一切东西都是为了使用才拥有,由于我喜爱文学艺术,所以多收藏这一类书籍。我开始认真把书法篆刻当回事儿去学习是在1960年前后,当时家里爷爷、父亲的藏书已荡然无存,我学习书法篆刻的资料多是从朋友、同道手中辗转借来的。每当借到一本好的字帖,我总要双钩一份,这样自己可以留下资料,通过双钩也是对原帖学习、认识的过程。所谓“双钩”,就是把原帖复制一份,用小号狼毫笔沿原帖点画的边沿钩画在较透明的纸上,那是一件非常费时间的活,有时迫于书主索还之急,不得不通宵达旦的干。******兴起时,我手里已有一百多部双钩本字帖,红卫兵来抄家了,连同家里的其他书籍,一同送进了“破四旧”的熊熊火堆。其中有一部被烧(或未被烧而被拿走)的书至今我想起来就心痛,那是一部宋版的全唐诗,线装本一函两大本,有七八公分厚,大字刻版印刷,上下天地头留得很高,上有许多朱砂的小字眉批,诗词全部用朱笔圆点,封面上两行隶书写着“孟津王觉斯”,原来是王铎亲批的宋版全唐诗,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如今不知是已化为灰烬还是流落天涯,只留下了令人悔恨至今的记忆。这时我理解爷爷遗训“勿收藏”的深刻性了。
; B# H: M! k- T6 n% q$ |! s: ^( ?& N$ ?

! y: s- v( w6 u$ E/ V& ~- q
* A6 n* h/ \* f% E$ g2 q) q- l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已经无衣食之虞了,爷爷的遗训早已淡忘,步着爸爸的老路又开始不断买书。我戒了烟,刻了一方“刚田戒烟省钱买书”,盖在新买的书上,戒了烟瘾又上了书瘾。尤其是近年自己的几本书出版后,经过创作的辛苦,才真正知道买一本书几块钱是世界最便宜的消费,因为这几块钱也许买到的是作者一生的心血所聚。无奈藏书越来越多,儿女们也越长越高,居住的一间半房子也觉越变越小,妻子为住房的唠叨也越来越厉害,书又成了一灾。我于是运筹帷幄之中了——把室内的墙壁打几个洞,穿上方木,四个书架腾空而起,我的床就在书架下安营扎寨,真格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但蜗居其中,若纳须弥于芥子,一卷在手,得无穷之游,坐拥书城,其乐何极,妻子为房子的唠叨也就充耳不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1-2-25 14:52 编辑
- F3 z) u$ r8 y- U* }8 Z) U& t. q9 w" ^+ u; K+ |8 U, l
/ b: c* I6 d7 g4 S# I8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艺双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