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0-16 09:37 编辑
, V9 J: `' G' n. \! u) s! s0 E- c0 {3 ^) K$ L- V, }6 U2 f% w$ \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贺 进(北京) | 8 r, t9 M* ?5 O3 m- J
>>>艺术钩沉
9 `7 q" X" P% ]* X5 t' K. V- z t0 C1 Q
贺进的作品,具象表现上能看出来他在用笔、结构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字的意趣味道很浓,应该是从魏碑等碑刻的作品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是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尽量要学会“入规矩”,碑刻固然很好,但是应该还是要逐步过渡到帖的道路上来,碑刻辅佐帖,这样才能呈现出大气象。还要注意的是,在写字过程中要避免整篇布局的合理性,比如横划的笔画,要适度把握。再比如在单字的处理上,尤其“口”的写法,不能太平,多变化,体现俯仰等关系。还有就是“撇”的写法,要注意不要雷同,也要注意角度的变化,这样才会更生动。“钠”的写法也是,尽量不要重复。这就是我的看法。
# t; B, O2 @# [0 N——张荣庆 2011.3.24
( a$ M6 _* c% p7 |. ? " E: j* ?8 g1 d+ I6 x: ^
我认为贺进在传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碑刻到帖,他都有涉猎,从他的字中能看出来,他对于帖的把握是很到位的,而且还能走出来,很不容易。比如这幅草书作品,就很耐看,从章法到笔法,都没有问题,还能在章法中游刃有余,很难得。他的小楷作品,有北魏的意态,小楷最忌讳平,平淡无奇,贺进的小楷显然是避开了平,每个字都表现出好玩儿的意态,很是不错。他这样写是对的,一定是坚持下去,难等可贵。0 X1 D# R* e1 F) I( h% x3 Q
——吴悦石 2011.5 + [% @8 K7 i) P9 w* v#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