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童山雷

峨嵋雨后(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陆续添加) 新人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山访友暮云飞·《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五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较之上文,相对不会那么沉重。题目《它山访友暮云飞》,仍得自本人诗作,而其诗乃仿步韩愈《山石》体韵,内容则表现自家知青生涯之一小小侧面:它山访友。整个素材本源于当时远行去区县屡经之地,前文尝提及之“熊家湾”一带;而既已为“诗境”,亦当与现实拉开距离。叙事之诗,转而仅为山水画,固然只能取其环境大貌了。然又因其毕竟有着“情节”在内,故尔画中物事,也就相对显得丰富且是翔实。如画中所见,那一派紫灰色烟霭笼罩下之高山阔谷、寂野幽田、平桥曲径,湍水荒滩,皆历历在目,不必细言了。请注意画之中部稍偏左侧,山路之上,隐约可见一人影,正沿路朝着左下方庄院方向走去,却将“访友”之题意点出。天上红霞,刻意作了夸张,以增添画中幽谲气氛,相信读者诸君可以感知。其余事体,吾此想想,也莫过于还是将原诗附上,更有利于诸君了解当时情况,连同品玩这画了。诗虽追步昌黎文公高古体韵,那内容本身,可是极其世俗化、甚至于“土俗化”的。特此申明,呵呵。




它山访友
——步韩昌黎《山石》韵


幽径坎叠苔露微,
它山访友暮云飞。
庭前木桥溪水足,
芋儿叶大瓜豆肥。
吾称友队条件好,
以己观照乃见稀。
友言且快食羹饭,
粗谷杂粮慰我饥。
夜深俱叹归途绝,
平实恳语入心扉。
天明相伴寻道路,
晓月清淡迷烟霏。
千红百紫花烂漫,
则见药园皆土围。
前川大瀑刷涧石,
湿风冽冽侵干衣。
知哥如此亦自乐,
更或挣扎离人鞿。
勉哉吾辈二三子,
安得到老犹不归?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而其诗之得来,却仍是要早个好几年的。




(总 1096 篇之第 975 篇)




另附上一段咱长篇小说《乡中苦斗》描写这一带自然景物及相关情况的文字。当然,这次的“相关情况”,却是“访友不遇”——


   ……孟冬的阳光懒洋洋地倾洒在萧疏的山原上。还没有掉尽的、被寒霜打得通红的桐子树叶,星星点点地泛着片片赤金色光泽。洪波乍一离开呆得有点厌倦了的生产队,来到这片清气荡漾的山野间,顿时感觉得浑身上下一阵舒朗。他连跑带跳地赶着路,同时十分惬意地吞吐着朝他迎面扑来的柔暖山风。在公社转好粮票,并开上了一张身份证明后,他一气登上了云台场背后的那座高岗。
  翻过这山岗就是本区的达生公社的地界了。沿路的生产队都有知青。山脚下有两个住在一起的知青,原是兴华中学校宣传队的乐队成员,一个是吹单簧管的,名叫杜明,一个是弹琵琶的,名叫秦松林。洪波早就认识他俩;下乡以后,因为这两人偶尔也来赶赶云台场,所以他和他俩也有过一些接触。这时,想到反正是顺路——从云台到三汇那条乡间大路,正好从杜明和秦松林所住的院子面前穿过,——因此洪波一时兴起,便走进院子去看了看,并打算,如果那两人在家的话,就歇上一会儿脚再走。
  一个满身糊着黄泥,象是一只大花猫的乡村小姑娘告诉洪波说,“秦知青”和“杜知青”都上坡薅麦子去了。于是,洪波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含笑打量了一下这个看上去显得怪有趣的乡村小姑娘,便又上了路。
  前面是一道连绵一二十里路的大斜坡,一直拉向一座又大又荒凉的高山顶上。这座大山的另一面全是陡峭的石崖;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奇形怪状的山石旋旋而下,在山崖间时隐时显。路旁的石缝中生满了始终被山风吹得悉悉作响的枯草。行将凋残的深秋时节才开的山花,或紫或黄,或红或白,疏疏落落地点缀在草丛间。在有些缠绕着藤蔓的青石峰下,缓缓地流着一道道半涸的山泉,泉水在天光和山影的反射下,摇荡着一种清幽而略带凄凉意味的苍绿色。整个山顶都滞留着一抹远望象是绸带、近看象是薄纱的寒云。无数的小松柏和几间大约是看林人居住的土墙小屋,影影绰绰地笼罩在那缥缈的寒云内,颇有几分隐逸意趣……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75、它山访友暮云飞.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栈月升时·《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六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画中所示场景,却也在此心留下有趣且近乎温暖之回忆。那是下乡之初,首次回家过春节,独自一人在旅途上的体验。当时交通甚是不便,居然就这段也算不上多远的路,就还得在途中住上两晚。而这只是第一晚,尚未离开山乡之际。最是记得,那天兴冲冲地背着个小篾篼(里边当然都装的是为家中采购的一点“吃货”[可不是今之所谓“吃货”哟!]了,呵呵),到得达县碑庙,天色已晚。微茫月下,去到临溪一家小旅栈前;东家迎着,将这厢上下看了看,或是印象还不错罢,遂很是亲切友好地与这寒暄了几句,接着竟然就仍是以三五角钱的通价,给了个整整洁洁的单间给咱。于是,晚饭之后,夜深人静之时,自家倚在那简易的未经刷漆的白木床头,掏出本随身携带的手抄唐诗,十分真切地体验上了一番“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的古典式文人“羁旅”情味,以致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不用说,咱那《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便也就有了相关之作。此画所据之诗,乃《旅途两夜》之其一《乡镇客栈》。诗云:小栈临溪称占景,叩门恰值月升时。东家敬我斯文士,素洁单间把钥匙。诗与这画,已将彼时恬然自得与愉悦甚至是侥幸窃喜之情披露无遗,这儿不再多说了,但请读者诸君随吾感受一下那般情致。而那诗之其二,说实话,则真的是极煞风景。本似不应也在这里展示,但想到不如此,又焉能完整显示吾辈知青当日之生存际遇,所以也就还是不揣冒昧,亦将其附上罢——


其二·地区旅馆


过府冲州真了得,
此身沦落令人嘘。
知青凭证才相示,
——浴厕道旁为尔居!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而其诗之得来,却仍是要早个好几年的。




(总 1096 篇之第 976 篇)




另附上一段咱长篇小说《乡中苦斗》(1980——2002年撰)内相关的文字。附带说明:文中主人公洪波此次独自相对提前回家过年,是因须赶回去参加哥哥在元旦节举行的婚礼,尤其是,那“家办婚宴”上,还亟待他背上这小背篼里的“货物”哩——




……启程回家的日子总算被洪波盼来了。二十八号晚上,他兴奋得差点儿一夜都没有睡觉;他老是在床上翻来覆去,老是在心往神驰地设想着他们一家团聚时那种令人感动的幸福情景,并且还不时又忍不住把这情景自言自语地口述出来,以致同睡的方春庭都略带妒意地笑话了他好几次。二十九号一早,他象是一只打足了气的皮球似的,一下子就从床上弹下地来。他砸开石缸中那层薄薄的冰,匆匆地漱洗了一下,然后就忙手忙脚地开始煮饭了。在清晨那剌骨的严寒中,他不顾满口牙齿都在捉对儿地敲颤,又快快活活地为今天的启程哼起了一支接着一支的歌——老天爷才知道他哼的是些啥;方春庭在床头苦笑着说,他连半句都没有听明白。——饭后,他连在这儿多待上一会儿的心思都没有,立刻就背上早已准备好的行装,告别了方春庭和上魁元一家,正式上了路。
  他在云台开上了一张路途证明,然后沿着春天走过的那条傍河的小路,急急忙忙地向着石垭赶去。他打算早点赶去乘坐午后那趟去巴州的长途汽车(这是他早已打听好了的)。
  一路上,朔风席卷着山谷里的云雾向他迎面扑来,白茫茫的一片,十步以外就看不清景物了。那轮已经跨上了山峦之巅的朝阳,也被围裹在这团浑浑沌沌的大气之中,象是一个用纸剪成的苍白的小圆圈贴在那儿。沿河两岸,时起时伏的松涛声中,间杂着无数的千奇百怪的鸟啼,这一切,使人仿佛感觉走进了一个十分神秘的、梦幻般的世界……
  洪波身负的行李有好几十斤重。除了背上的小背篼装得满满实实的外,他胸前还吊着一个沉甸甸的挎包。不过,幸好昨天他已经把鸡鸭鹅全都宰剖了出来,因此这时他总算还减少了好些麻烦。
  正午之前,他气喘吁吁地赶拢了石垭。有点扫兴的是,由于元旦前夕来往的乘客太多,不光当天下午那趟去巴州的班车票早已售光了,连第二天一早的车票,也都预售了一多半。眼下从巴州到重庆已经通了火车。不过,听说每天只有一次车开往重庆,并且还开得很早,所以,坐明早上的汽车去巴州,他原先的计划实际上就已经落了空。
  这个没有料想到的新情况使得洪波很是气恼。然而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从这儿去巴州实在太远,徒步跋涉前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今晚他就只好在这儿住下了。
  买好车票后,他清点了一下自己的全部资产,——除了购买火车票的钱以外,维持两天最低标准的伙食和支付两个晚上的下等旅馆住宿费还是行。为此他稍稍地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先找下住处,并寄放好了行李,便朝着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食店走去。
  整个下午,为了消磨时间,他都在枯草丛生的河岸上画着速写,直到暮色降临到这个山环水抱的小镇上来以后,他才又去吃了一点简单的东西,然后回到旅馆。
  他住的是一家位于镇边上的、由一个生产队开办的小旅馆,设施非常简陋。不过,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店家分拨给他的,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单人房间。对此他十分满意。当然这也难怪:因为诸如漏风的墙、仄逼的用具和不舒适的床位什么的,他一年到头都在领受,所以全都不算一回事,而独处一室的权利于他来说,却是十分难得。于是,进屋后,他心安理得地掩上了房门,蜷上床去,顺手从衣袋里掏出了一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那是一本薄薄的《唐诗选》,——就着煤油灯,开始低声地读了起来。
  他一一地诵读着那些诗,感到其乐无穷。当他读到杜牧《旅宿》那首诗时,他颇有同感地暂时把书合上了。
  “呵,‘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他反复地吟咏着这几句,细细地体味着诗情,一时不由得陷入了遐想之中。
  家乡的影子分外明晰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那泛动着粼粼浅浪的嘉陵江,那苍翠的歌乐山远影,那座落在松鹤岗上的他的家,和他的母亲、婆婆、哥哥、妹妹、舅舅全家以及淳于扬、王举等亲友的音容笑貌,同时都在他胸中搅动和翻腾了起来,使他感到了一种浓烈得足以叫鼻子发酸、整个人都有点酥软的甜蜜。……




——————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976、小栈月升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己诗·步摩诘韵·《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七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唐贤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之诗,向来为吾所仰;尤因自家当日在乡下,有一常见景观,与之似颇有关联,所以对其一发感觉有味。此已为前文所提及。既若此,自家吟咏之际,亦不免斗胆欲试与之相唱和。兹所示之画,即依所言己之和诗得来。诗曰:


宿雨新晴炊火迟,滤浆办饭饷山菑。
薄薄瘦田翔老鹭,深深野岭啭雏鹂。
院中一树发清槿,檐下三人收素葵。
农汉与吾相言罢,花猫何故竟生疑?


诗中将山乡特定时令下之生活情味,已作较为直观之展现。而此《己诗·步摩诘韵》一画既属“诗意画”,场景自当是尽其可能按诗中来。这亦已如画中所见,不多说甚了。唯此等画作,涉及较宽:又须有现实生活味,又须有所谓“诗意”,又须有己画之个人特色,又还得让人觉着其形其神,毕竟犹在某种常规范围之内……另外,画境之选取,虽自然也有其“生活原型”,但肯定已与之拉开相当距离。好,不干扰读者诸君观画玩诗与批评此诗此画了。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而其诗之得来,却仍是要早个好几年的。另,此诗原本不够成熟,且带有“打趣”的意味,画则向来只以尚未定型之稿自视之;而具体当作何表达,心中一直犹在斟酌。待几时着手“己诗(词)配画”这一事宜了,再行删改本篇目罢。
又因今儿恰逢吾辈有关“乡事”的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顺带附上一点别的内容,自奠远逝之青春,并以供看官参阅。




(总 1096 篇之第 977 篇)




附: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17、漠漠水田飞白鹭(1978年作画)


这画题取自王维诗句,想来不消多加说明了。但画意本身,却完全与原诗无甚关系,倒是取自于个人在乡下时所日日面对的一个最平凡场景,仅是将其偶尔一现的瞬间摄撷下而已。此乃每每靠坐在咱那破旧八仙桌前,抬头斜望出去,房东家院坝旁几株久已为我所熟知的树:一杏,一梨,一枇杷,一棕榈,俱历历在目焉。背景则便是队里的一湾水田。冬寒时节,山中多雾。有时见那弥天烟云缭绕,漫目皆是一派灰蓝,竟恰与淡淡水墨间调入了点花青色相似。在此情形下,亦常有鸥鹭一类的白鸟翻飞于水田上空,故尔景观确也好看。当时即联想到了摩诘翁的这佳句,并想,待几时稍有空闲了,必是要将此画出才罢。其后教书生涯中,虽说不上真有甚闲,毕竟还能抽点时间以了此愿。于是一日搜览这心海中之芜杂意象,旋即眷属于斯境,遂如实付诸翰墨。画成,一度颇偏爱之,犹将其用作过彼年度自辑己作册页之封面。现不觉转眼间数十年去矣!或许就连这几株树,还在与不在,都很难说。而面对兹境,自己心中的感慨,又岂是这短短几行文字所能言清道明的?不过是略若提纲挈领,以利读者诸君闲观此画。


1.jpg


2.jpg


另附:


《 上山下乡“四轮”纪念 》
https://user.qzone.qq.com/896274483/blog/1586917634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旱夏-巴山累月天无雨·《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八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面对此示之画,当时那份生存之苦与难,悠悠地浮上心头。那是1975年的夏天,不光举国处于“极左势力”之强大淫威下,这人的精神状态倍感压抑,而且天公也不作美,一连数月干旱无雨,乃至于井田皆干,人畜的饮用水都成问题。对吾本人而言,尤堪叹者,平常年辰,每到此时,总还会因本县筹办美展,去到县城待上一段时间,则此时一概都为这干旱之故,所有活动全取消了。于是只得老老实实呆在乡间,干渴焦躁地苦熬着日子。记得那时每天都须花上些时间守候在崖坎下的井边,等候着井底之水慢慢地沁泌出来,然后仔细地舀入桶盆之内,再小心翼翼地端或提回,以供自身那最低的需要。唉,所以说,凡事平时还不大觉得,而一旦至此,反观之,方觉其便。想素常间,这井虽因处在大田包围之下,总嫌那水多少有点儿泥腥气,但毕竟整个是清汪汪欲满于井沿,乃何其可人哉!暑月每晚收工归来,都立在那儿冲它个澡,透凉之水劈头盖脸过身而下,那叫一个惊爽,亦委是别的语言所难形容……好,与之相关的其余情形,也不用多说,想来读者诸君俱是能够推及的了。所示之画名曰《巴山累月天无雨》,其干疏笔墨与赤橙色调,已将这主题道出。题款文字仍为己诗。曰:

巴山累月天无雨,
草树皆蔫地尽枯。
叹我心田须沁润,
井头苦待水微潴。

·旱夏·


(总 1096 篇之第 978 篇)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诗得之稍早。仍顺带附上一点相关内容,以供看官参阅——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律、绝三首

乙卯仲秋志事写景

纤云漫卷翳炎光,
庚火退兮秋渐凉。
过雨摇风枯竹树,
迎霜承露旱池塘。
垅头死茄灰犹紫,
园内新菘绿带黄。
独奋疲身轻唾手,
吞饥咽渴舞锄忙。


旱月

炽火腾风卷昊天,
千山万岭裂龟田。
极阴凹背苍崖下,
难觅涓涓旧日泉。


“尝新”

旱田龟裂天流火,
将死茄儿若指头。
却是尝新佳节令,
一年白米得沾喉。


《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附词二首

谢池春

柳絮飞时,
乡镇每传佳语:
隔云天、
斯文会晤。
俗生遂尔,
又须成羁旅。
所幸焉、
艺中消暑。

哀哉今岁,
因旱万般皆阻。
滞荒村、
偕人共苦。
睃穿枯井,
一瓢何由取?
叹池头、
柳颓沙淤。


甘露歌

放眼四田无滴水,
人心皆揣鬼。
凝望青天有片云,
祈愿尽如焚。

社队公私双挂帐,
收支两莫想。
只盼今年犹赈灾,
援救几婴孩。

胸怀好愿休歇手,
百担穿梭走。
沟底浊羹瓢上浇,
回挽我枯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乡薄暮·《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七十九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山乡薄暮”一画中所展示的,似既有乡俗情味,也隐含着某种个人意绪。其画本亦来源于自家一首题作《薄暮》之五言古诗,盖因毕竟已与那诗境有了相当的距离感,故尔就不必在此引用全诗了。先只单看画罢:平凡的丘梁间,晚霞明艳。月儿已暗暗地出于东山之上,山原间弥漫着缕缕烟雾,既有炊烟,也有暮霭。牧童牵牛而归;那牛似乎还犟着不肯走。旁有一鸡,愣愣地将其守望着,也说不出是想要怎的。画之中右方,是小小的村落。杂色的房屋,家家都应该已在、或正准备在“办夜饭”——从画中显示的季节看,这时“社员些”,是有资格一天吃上三顿饭的。那中景画之主位上,有一人,提着个筐篮,拎着根棍子,立于井台边,必是已淘罢红苕或洋芋,将要回屋了。请注意其回首与画之左上方两个刻意凸显的人影构成关联的这个细节。此即亦是所涉之“诗眼”。其诗句曰:那厢现熟影,来访恐知青?只此一句,其实也都有些讲究。何者?——盖彼乃知青,此定然亦乃知青也。有客造访,于当时知青们那种寂寞之生活环境而言,本自是好事:不唯热闹,彼此胸中的郁结,也可借以舒展。可问题是得办招待呀!那时非同如今,顿把便饭,全不算回事儿。而一定起码是会吃脱主人家本身预算内两三天的米。这帐好象也毋须细算,相信读者诸君皆是明察事理之人,可作推演的……也难怪彼时当地有土话说:来“人客”,遭“吃喝”。固然亦是不得已的“经验之谈”,则其特定的社会及时代性,尽已潜含于内。好罢,不多谈了,一幅简单的乡俗写意小品画,却引出了这么些额外的话题,似真已有些过分……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


(总 1096 篇之第 979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迷茫庆云河·《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八十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幅题作《迷茫庆云河》的画,却正是因那知青们之小聚得来。记得那是一次在公社场镇小河对岸,一位“老三届知青”那儿。当时,那哥子便以为色尚白的红苕焖饭,饱饱地招待了我与伙伴一顿。晚饭毕,我等也没打算再走了,遂乘着夜色,在他小屋附近的崖边闲步了一会,还坐在那疏林侧畔的大岩石上,聊上了好一阵。朦胧月色下,可以眺望着这四周很大一片寂静的山野;而咱所在的生产队,就恰在画面中部的高岭上方,已经接近极顶之处。画面左下方,河岸的这边,隐约可见一些沿坡而建的房子,那便是公社场镇。平时咱去公社赶场的那一溜子顺坡而下之路,以及这溪河水位正常时必得过的那排“跳蹬桥”,连同桥旁那在涨水时节须用的小小渡船,皆迷离可见。这情景,在己心印象极深,可以说是一生一世都挥之不去。但当时到底谈了些什么,却是一丁点都记不起来了。其实,不消说也都可以想见:不过就是围绕着各自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呗。或者,也许大家谈来谈去压根儿就谈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就只好那么怔怔地发着呆……有鉴于这份感受,前几年,自家曾写过一首也叫做“迷茫庆云河”的五言律诗;今,又以此为题,作了这幅画,并将诗也题进了画中。老实说,自己现在倒还是觉得,这诗与画的意境,都挺有味的。然而,身处彼时彼地现实之中时,这人,却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啊!想来读者诸君大致也都能够设想出这一点,不多说了。只将那诗转附于此罢——

迷茫庆云河

澹烟飘峻岭,
薄雾罩湍溪。
戌露才初降,
参星已久移。
山声传旷阔,
月色映依稀。
林下两三子,
怅然无话题。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诗之得来略早。


(总 1096 篇之第 980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0.83em]980、迷茫庆云河.jpg (98.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6 秒前 上传











管理回复 编辑支持 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止步翠湖山庄路》等五组文图(跨世纪左右)
不同时段,皆逝去之岁月,凭藉吾画吾文,犹长存此心…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回顾式连载之 251、252、253、254、255

吾文向循“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原则。此阶段《画中游》文字,以画本身之故,尽皆短甚,略示其意象或因由而已。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1NjA1OA==&mid=2699435701&idx=1&sn=ef5c8ca9541420d96f687fda839b87d5&chksm=bae2a1608d9528767c77bcbcf27188892220daa8444cf36473023076881d74faed25905cf5ac&mpshare=1&scene=22&srcid=&sharer_sharetime=1589599505204&sharer_shareid=7f0a7423a2d1449ccb40069d7abd5770#r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荒途竟日无爿店·《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八十一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面前这幅画,观之亦令自家慨叹不已。盖因其题咏文字,即已然将内中之由简洁道出。那是当日乡居之时,每去县城参加什么活动,都必须先走一整天的山路,方能到区上乘车。而这百把里的路程,虽是途中也经过一二小小场镇,但那不“当场”的日子,所有的食店,竟都是不开门的,所以全然买不到吃,只好在一早出门时尽着肚子吃饱了,到晚再在区上找点吃的。一次,腹中那点儿素淡的饮食,早早地便消化掉了。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见远远的有座房儿,周围却是一片桃林。心想此时那树上正该挂果,遂加紧朝那厢赶去,一边这心里也自然而然联想到了《西游记》中唐三藏之语:“徒儿,你看那象是一片山桃……”既赶拢那儿,果然那是片桃林,且果然是树树挂果;而主人家见有人连这未熟之桃也都愿买,更又何乐不为。于是,咱便花上了三两角钱(那在当时可都是个不小的价了,咱队一个劳动日的工分值,也不过如此),摘取了十来枚相对大个些的桃子。其后之事,或许读者诸君中有这经验的,都已不难想见。——狼吞虎咽之下,咱这肚确是很快就不再饿了。可接下来的气胀酸涩毛躁之感,那却是不知比之于饿,又都难受上了几多!……罢了,这种琐屑之事,原不当细说。唯今既将当时站在那荒山顶上眺望远方桃林所感知者,悉数转化为视象以成画图,乃又将相关之诗句题上,以是兹见了不觉就触景生情,才信意敲写出了这篇短短的文字。恐画中拙书不易识别,在此附上标准字体:荒途竟日无爿店,未熟山桃疗我饥。另外,咱《乡间杂诗·远年怀想》中还有首专写此事的五律,干脆一发附之于后——


桃饭

野行将百里,
日午未能餐。
遥见山桃结,
近言家主安。
破钞三二角,
充腹几多丸?
阿物何为者,
须臾胃涩酸。


跋:

当年网事兴盛时,新浪-文化读书社区-诗歌论坛上,有位名曰 chichenke 的阅读者对此诗过如此这般评论——

当代田园诗人也!《桃饭》中一句:“……阿物何为者, 须臾胃涩酸”勾起我沉思、隐痛,让我泪盈双目,难以自持……

能够引起读者这样的共鸣,说真个的,也挺使作者本身感动,因此也就将其拷贝存档了。遗憾的是现今时过境迁,且别说是这帖子了,连那论坛自身,也都不复存在……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诗之得来略早。


(总 1096 篇之第 981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长有烛光明·《乡间杂诗·远年怀想》配画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八十二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此画中所展示的这个场景,或准确些说,所体现的这种氛围,同样引起己心深沉的感怀。这个场景,即使置身其内的当时,实际上自己也无从看到,因为它是一团漆黑的,只是能够在心里感知而已——当然,这种感知,则实实在在,堪称是永恒的了……事情本身很简单,只是:1975年秋,自己下乡所在的社队,包括周围老大一块地方,煤油都脱销了一两个月。鉴于当地原本无电,而如此这般一来,蜡烛也就不能再买到,所以这事的直接后果自然便是,咱完完全全地“打黑摸”了一个月以上。生活在当下的读者诸君,恐怕是很难真正设想出,那种连续这么久,夜夜都彻底摸黑,会是怎么一种感觉了。加之那段时间正值秋霪,常常整夜都是凄风苦雨,因此那般滋味,端的是怎生了得!且最是记得,那时自己满屋还常都遍铺着湿润的茅草或谷桩,为的是晾晾水气,才勉强可以“办饭”,也就是说,勉强可以焖熟那几个少油无味(甚至于是连本身的甜味都极淡薄)的红苕。当时使用最多、也最擅长使用的,便是那“吹火筒”了。因用得过多,自己这嘴唇周围,每每都是干裂着的;乃至于毫不夸张地说,也不知是否心理作用了,几十年后的今日,有时都还有着那种干燥的感觉,不时还需稍稍抹上一点儿油脂,才觉得好受。而当时那样的夜晚,真的是觉得何其漫长。偶尔听到隔壁房东大娘,肯定也都是被这日子苦恼得难以忍耐了,突然就“乓”地一声将那“吹火筒”掼在地上,随之人也便神经质地哭叫着叨唠起来。而她心境相对平和的时候,有时也笑眯眯地慨叹着对咱说:“老童呵,你这小伙儿,也行家,凶个儿,哈。你心头,咋硬就象是揣了尊菩萨样的,再苦再难,也不听你叫唤,一天到晚,还是该啷做,就啷做。”她这番明显不大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话,包括对她面前“小伙儿”的称呼,咱相信,至少是川渝地区的人,全都基本能够明白,即使外地人,似也都可以感知一个大概,也就不作甚解释了。而自己当时,这心头不敢说是“揣了尊菩萨”,但肯定象是有着一支烛火,一直不灭地在燃烧着。那时,因身处暗夜,平常间收工回屋所坚持着的那些或读或画或写的日课,一概都不能进行了。无奈之下,这时间也总得过或混下去,所以也就只好默默地在心里一遍遍地打理或揣摩回味着它们——咱的那些个“玩意儿”。个中的苦乐悲喜,也只有咱自家才真正清楚明白。今,一天守坐在画案跟前,这心头蓦然就浮现出了当时的那般感觉,遂想将其纳入画中。有鉴于绘画毕竟是视觉艺术,却又非同于实景拍摄那样的,因此“惨淡经营”之下,干脆也就采用了正如这儿画面所见的方式,并且径直还题之曰:我心长有烛光明。另外,此前还有几首与之相关的小诗,也附之于文后,以便于大家了解彼时的情况。


苦霪



漫目荒山冷雨中,
无柴炊爨苦愁浓。
煤油偏却脱销售,
摸黑上床听腹空。



连月不堪霪雨长,
奈何雪上更加霜。
森然永夜无灯照,
阖目凝神咏旧章。


无题……

灰中渣草扒烧尽,
久雨无柴奈若何!
烦掼火筒心欲炽,
呼天抢地哭阿婆。


月田谷桩

霪雨暂停森黑夜,
久违明月照长田。
俗生每为缺柴苦,
趁此清辉舞钝镰。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诗之得来皆略早。


(总 1096 篇之第 982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江伴我老来闲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八十三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且又回到现今来罢。眼下这既经盼望已久才得来的退休生活,果然是好:那份闲逸与自在,以及想怎么安排便怎么安排的随心所欲,还有,咱人自身,至少也算是活得个健健康康与衣食无忧的,这一切,在上文所说的那种境况内,可真是万不可及的奢望呵!则今朝看来,不过都已属“心无野志”之“苟安者”所持的人生意态或标准了。然吾辈固是简淡之人,且是心知惜福,所以也就在此状态中过的端是心安理得。暮春的一天,见雨后初晴,天气明朗,忽与荆妻皆有兴去江边走走。遂信步来到这“南滨路”上端,昔日当地所称“英厂街”靠向江滩处,隔江与鹅岭、佛图关相望的地方。早先此却也是常携幼年蝶儿游玩之处。放眼观去,两岸那曾经留下多少欢快记忆的或沙或石的大滩,仍俱历历在目,只是整个城市景观,已今非昔比,委是有了几分“现代化”之风范。夫妻二人且言且行,言谈中,亦对这俗语所谓的“少时夫妻老来伴”颇觉认同焉。而偏生两人却又都全无垂老心态,——或实际上也都果是人称之“老天真”罢,因此也就在这片春风和煦的江滩上,行走吟歌,游玩得堪称是活活泼泼的,很是尽兴。最是记得在那公路下方,亦已修葺得十分规整的近水小路上,栅栏一带,连绵盛开艳黄小花,却与坡岸上一些茂密且也是盛开花朵的紫荆花树,相映成趣。于是二人俯身采撷那并不知名的小黄花,一面抬头反观满天淡白柔云,觉着一江春水静静东去,耳畔偶也听着一点虫唧鸟鸣,连同江上有时响起的船声。既感知到生存的美好,与目下这特定光阴之可贵,乃也便用手机,拍摄下了几张照片,以作日后的留念。游事既毕,身为画者,当然要将这种种感觉纳入画中。遂便就又有了此示之画。画题作:春江伴我老来闲。其画本身已将当时所感及这文中所述尽行展露,不再另行介绍了。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


(总 1096 篇之第 983 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