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墨樵山人

[分享] 帖学五人谈( 张荣庆/徐本一/陈振濂/孙晓云/胡传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振濂:到了二王魏晋时代,只有古体与新体之分,庾翼的“家鸡野鹜”之讥,王献之的劝父“大人宜改体”,都证明二王书法是一种新兴的、尚不稳定也还未被当作权威认可的类型。既如此,它当然也还无“法”可谈。它还处于一种冲击权威、开拓创立新范式的过程之中,还不会有过早、过急“立法”的意愿。若不然,王義之不是作为一个创新家开拓新时代的形象,决不会有今天这样“书圣”的至高的地位。它与我们今天一厢情愿地封赠“二王笔法”之类,在心态上相去千里,不可以道里计。既如此,则古之笔法是否失传的命题,至少在“帖学”上说就不太有价值。因为当时二王并无固定的成法。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应该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之,世无成法,每个时代的法都是对应于特定的时代,即使“失传”了也未必可惜。更进一步的认识,则是一代有一代之法,有追逐古法的时间,不如去创造新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李煜的“擫、压、钩、揭、抵、拒、导、送”,崔子玉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古代诸书家论用笔,实际上大同小异,只是从各自的角度、体会出发,说法不同而已,围绕着转笔的技巧和方法的中心没有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传海:书法作品技法是很重要的,所谓“用笔千古不易”,要说用笔孙过庭是一流的,他太懂了,那为什么还是不能和王羲之比?就是因为“派头小”,喜欢斗奇炫巧,这种档次和从容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书法到了最后还不是技巧的问题,是气质问题,人的质地好,品种优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王南溟和我说上海某一名家,在中学的时候就是每天要写一大叠纸直堆到齐腰高,但是直到现在为什么他的线条还是软软的?我说我也搞不明白。我想这大概是先天条件不好的,但后天很卖力的那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古之笔法失传了吗?
; v4 I. K0 N2 G" s- G  g) e+ M) N2 M2 j+ I+ C+ r
    张荣庆:南京孙晓云去年(2006年)元月初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反应很好。过后,我写了一篇约8000字的文章,题目叫做《一个追寻古法的成功范例——关于孙晓云的话题》,部分刊发于《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全文登载。晓云学书,得其外祖朱复戡先生真传,朱先生用笔是沿用古法的。晓云贵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倾多年之精力撰成《书法有法》一书,是书在部分篇幅是对古法用笔所做的周密而深入的考察和梳理,可以说是在沙老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具有相当高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 N- P4 G% {- W- ?5 m7 p    由此看来,古法用笔应该说在今天还没有断线。但古法用笔既无条文规定,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东西,重在体悟古人用笔(用锋)的基本要领,并加以灵活运用。现今写字的大体分为二途,一是遵循古法,力求接近同古人的距离;一是“无法无天”,任意而为。这也容易判别,观其写出来的东西,便可一目了然。
: E/ p# O4 W$ o( P8 N+ ^* y陈振濂:讨论“古之笔法”是否失传,我以为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因为今天我们所谓的“二王笔法”、“魏晋笔法”,是站在今天人学习二王时的立场而发的,但它并非是两晋时期的书法“本相”。而在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汉隶的时期,都是以石刻为经典的历史时期。书法在当时是先写后刻,以刻为终极效果。在那样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不可能有“笔法”的产生——首先是书写用笔不是最终效果,它并不独立而必须依靠于刻凿,那么连“刻法”也没有,又何来“笔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古法用笔,与书写所处的环境、桌椅的使用、采用的姿势、所用的工具有直接的关联。“古法”即指将纸拿于手里书写时所用的笔法。“古法渐衰”是由于使用了桌子,这种无依托的书写方法就逐渐消亡了。在唐代,“古法”的“绝唱”已奏响了序曲。在启用了桌椅后,书写时臂腕有了依托,却在无形中模糊、淡化了笔法,以至最终遗失了笔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传海:书法作品的精良是第一位的,这其中就有运笔的问题。运笔有没有问题,正楷看点画,行草看转折。整个过程要有起伏感,好的运笔像在纸上跳舞。像拖地板一样那就说明他没有对用笔高度重视。我觉得董其昌作品的用笔过程看得特别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怎样理解“惟笔软而奇怪生焉”?1 G7 A) r( `( |+ ~3 M
+ P( i9 ]9 ?0 n0 v5 e% A
    张荣庆:这句名言出自传蔡邕《九势》。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起码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就使用毛笔了。中国书法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跟使用毛笔有至为密切的关系。毛笔在不知法为何物人的手中,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在书法家那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蔡邕是大书法家,时值东汉末年,制笔技术已相当精良,他染翰作书,即以相对于竹木棍要柔软的毛笔蘸墨在竹木简牍或缣帛(纸虽已有了,但尚未广泛用作书写的载体)上写字,点画的意态,竟能产生非常奇妙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或谓感染力),所以他才发出“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感叹。然而所谓的“笔软”,亦并非惟软是则。中国的毛笔一向讲求“尖、齐、圆、健”四德,笔头无论是用兔毛、鹿毛、狼毛或羊毫,是皆以刚柔相济,适宜提按使转为旨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晓云:“惟笔软而奇怪生焉”是蔡邕提出来的。毫硬则挺,挺则有弹性,有弹性才适合于转笔。“书法精微,挥运之际,全赖笔毫相称。”唐末五代,出现了以纯羊毫做的“散卓笔”,无硬毫作笔心,较软,不是当年毛笔的主流。但同样能写出笔画圆润、饱满的字,使用时笔根部不泡开,起硬笔心的作用。唐以后的毛笔做工更加考究,明清以来,笔毫的长短软硬已逐渐不针对古法转笔的要求,书家若也不用古法,倒真是可以“不择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传海:以前用的是以狼毫笔为主,现在人有了羊毫和兼毫,加上有些人采用高执笔,所以,在偃仰起倒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意外的效果,我看到过一些人写草书就充分运用了笔软的特点,写出了原先无法预料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帖学与碑学在用笔上的异同?
' R9 U& K" m6 O. D) p
* x8 y, [9 L1 N3 m: c  \9 Q; v     张荣庆:究其实质,在用笔上写帖、写碑没有什么不同。若论不同,只是喜用之毛笔上或有差异,但也不尽然。写帖的为了便于使转表现点画的斩截和爽利,讲究用硬毫(狼毫)、兼毫(如七紫三羊)或加健羊毫(如大小白云)笔,笔锋一定要尖。写碑的为了要表现点画的苍茫和所谓金石味,则喜用长锋羊毫,笔锋不讲究尖。但也有写帖用长锋秃毫的,观其作品总感觉不大对劲;孙伯翔先生写碑不用长锋笔,却照样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