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6-11-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67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七只小鸟:
& A# Y( P/ ~; J; X& {- }& L+ T" z# H- z Y! y# v& N) j
即沃书使怪异、夸张、堆砌、做作,又为何不能将其视为自成一派?所谓派”,难倒只有妍美、清纯才行?
' c# _$ W- E* w- T- g“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是米芾《海岳名言》中的一段话。可见,描、画、排、刷等等古以有之。古人如此可以,今人为什么就不可以借鉴?
/ k4 J- R5 h( V n. S& y 4 u) M9 Q) _, {& J
* \: W S V8 }* u“唐太宗把王献之的字比为“枯树”
+ N$ R7 p$ d( D% ~5 J# w# V是他对献之字某方面风格不喜的一种形容
5 r/ t+ u6 }8 o4 c/ L大家在献之字中又能窥见多少“枯树”的痕迹”
% x* o$ O6 \) Z |% A, i# {0 d" T& \/ C) [. i
" B/ o) O6 g; M3 ~* K T( K5 X- q0 ^
这句说的到位,这说明你还是承认个人的一些主观看法是代表不了大家的。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就可以全面的多了。但是,很遗憾,你下面马上就背离了自己刚刚建立的正确认识,又在将自己的看法硬要强加于大家。是的,你是看了他的字感觉像“碎渣”、“破布”,在你眼里,他们的作品可能也是“一眼望到“枯树”三五根”,这没什么,这也是你与唐太宗一样对沃字某方面风格不喜的一种形容。但你一定要记住,你就是你,与唐太宗一样,你更代表不了大家。允许你这样形容的同时,也应该允许人家存在另外一种形容。在你眼里的“枯树”,在别人眼里可能被叫做遒劲、刚毅,你感觉的“碎渣”、“破布”,别人也同样可以感觉为朴拙和雄浑。一切如此而已。
/ E3 z2 b" f+ d9 T7 n
5 B4 p* A% ?9 ^! l$ Y9 C% J... ! ?% i) i$ d& U1 C1 m: |& q7 O
/ [1 B8 k( d K# C2 _米黻所言诸家字勒、排、描、画、刷,结合各自作品
& ]9 h6 c( g/ e, b) q& Z0 T. @# O( O5 s: T6 {# g9 Y
大家不难发现,只是对各自笔法的一种形容,在各字中并无太明显的痕迹
5 \. \$ l+ ^$ f; m7 ^# K8 u, c( E; t9 c3 G$ c, |: d |
而我们看沃于的字,怪异、夸张、堆砌、做作,是对事实的基本描述9 E3 g, Q5 c4 h* Y
, f3 ~' ?! l/ C2 a+ P涂、抹、刷、洒、拖、描,对这种油漆匠的操作工艺沃兴华于明诠是实际掌握并应用了
% q9 L N- K: `: s# _* j" d( I; N1 k( F% G
“描“”真描,“刷”是真刷,“丑”是真丑
2 C1 T0 S8 v$ f) g" G
& f% r. S5 G1 _, j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本质性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