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辳 发表于 2009-1-28 18:40

原帖由 许昊 于 2009-1-2 10:4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一幅作品中,能否同时结合张迁碑的厚实,和兰亭序的灵巧呢?
一个人能否同时拥有张飞的鲁莽和诸葛亮的巧智呢? 完全都有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个人学习,都或多或少有取有舍。只要有取舍,就能结合的融洽。

亮刀 发表于 2009-1-30 21:13

解读邱才桢 简本

解读邱才桢 简本(下)
5:猜测:为什么学习“八大”
    学一种书体可以有很多理由也可以毫无理由。据我猜测,“乡贤”和“很少人学”大概是邱才桢习“八大”的两个原因。
追随“乡贤”当属“地域亲合”,书画史上“地域流派”俯拾皆是。但我认为:对颇具理论修养和创作成就的书家而言,“地域亲合”的影响力不应该很大。才桢对临川本土的李瑞清、舒同就很少借鉴,“乡贤”之说有点勉强。“没人写”倒也可以是个理由,也符合他的个性,但也不是问题的本质。窃以为:邱才桢习“八大”的根本的原因是发展的需要,是试图为自己的奇特结构建立一种体系的萌动。
处于探究的心理,我辗转找到1995年的六届国展作品集,其中有邱才桢的一幅楷书作品。看得出来,那时他对颜体已下过很深的功夫。颜真卿在他的家乡宦游为官,留有《麻姑山仙壇记》,在当地的影响非小。邱才桢于二王所下的功夫也深,但与王羲之曾任临川内史很难说有多大关系。章草、二王、颜鲁公、怀素……,才桢都曾虔心揣摸,却没有为任何一家的面目所笼罩,他在不停的变化中前进。一路走来,便有了醇厚线条和奇特结构。当这种结构“生动”到了难以更加生动的时候,归纳总结和脱胎换骨便呼之欲出。我想,目前的邱才桢还没必要也没办法将他的书法固定为邱氏面貌,犹如三千年修炼的精不能将本我之形固化为某种“仙貌”一样,他需要借一种合适之体载其书法之魂。“八大” 奇异之体或许可以作为承载之本。
       邱才桢似乎没有说破上述原因,难道精通史学和理论的人也有盲动的时候?
      不久前出版的邱才桢书法集,“八大”风格的作品占据半壁河山。和章草、二王、颜真卿、怀素一样,“八大”只是邱才桢书法进程中的一个平台,有如登山队设在珠峰下的一串营地,尽管海拔六七千米,高度足以让许多山峰叹愧,但对珠峰登顶队员而言,那只是一个养精蓄锐和供应“食物”的基地,而不是目标本身。事实上,邱才桢没有忠实地继承“八大”,和书法集相比,这次在书艺公社所发的作品,“八大”的味道淡了很多很多。

6:期望:造一座世人仰止的山
      在创作实践的领域中,书法家的成就大概有三种:经典再现,程式创新,筑一座世人仰止的山。
准确精妙地再现经典,必须准确地把握前人的艺术风格,娴熟地应用他们创造的相关程式,需要很深的功底和很高的悟性。再现经典,对保持书坛繁荣、传承书法精神不可或缺。中国书法需要大批写一手地道的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的书家,犹如舞台需要音乐家们演唱演奏经典曲目。但艺术发展更需要推陈出新。对于有抱负的书法家而言,再现一家甚至几家经典之作是很基本、很普通的事,但不屑毕生为之。
1957年,钱钟书在《宋诗选编》的序言中写道: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疆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出征愈加辽远,……,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向后人挑战,……。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宋代诗人学了乖,他们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宋人能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可是不会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的发明和成功的尝试,比如某一意思比唐人写得更透彻,某一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钱先生的这番话似乎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有宋诗写得比唐诗好,但其地位无法和唐诗无法相提并论。
       而宋词的地位就大不一样了,它是完全区别于唐诗的东西,但它没有抛弃汉字的韵律和基本义意。新文化运动后的新诗,也没有背离汉字的韵律和基本义意。今天书法家所面临的遗产比宋代诗人丰厚的多!
       现在的书家有没有胆魄和能力去接受前人的挑战?恕我寡闻,我看到的许多创新,都是将前人的不同程式结合起来(比如碑和帖的结合);有些成功的大家,大概是将几种新的程式有机地融入先人们遗赠的一整套程式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这种成就是不是有点像宋代诗人?那么,彻底创新的具体形式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应该是宋词与唐诗的区别,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区别。当然,有两点是不能变的:就是线条的“力度美”和汉字的“形态美”不能抛弃,就像诗词不抛弃汉字的韵律和意义一样。
当代书法创造了几种程式,遗憾的是,这种创新没有深入。几十年来,很多人墨守少得可怜的几种程式,在同一层次反复创作不同内容的作品。更要命的是:有的书法作者竟然完全抛弃先人遗留的众多程式(笔法墨法和结构章法),甚至完全不顾线条和汉字形态的美了。
      我认为“邱才桢”已经是一个符号,是新一代具有高深理论素养、深厚创作功底和得天独厚的研究、创作条件,并矢志于书法事业的众多书家的代表。
       我期望以邱才桢为代表的“邱才桢们”在书法史上造一座座让世人仰止的山,供后人惊羡、攀爬和超越。 而邱才桢本人,因为他的经历、素质和与所处的环境,决定他有资格充当这个代表。能不能当好这个代表,就看他的恒心和勤奋了。

                                 总装某部李印龙
                        2009 年1月10 日于西翠路 寓舍

冷眼向洋 发表于 2009-1-30 21:44

邱先生的作品有自然天成之趣,小行草书是最令人赞赏的,从中可见邱先生对二王一路尤其是八大山人书风的独特感悟,章草与汉简那古朴飘逸之美也常有体现,他把这几种书法融会得极好。首先是用笔精到,线条凝练,内涵丰富,最能体现出他用功之勤。其次结体随意,一任自然,还有布局严谨,落款、用印都有合理的安排,处处都极其讲究。令人赏心悦目,又实在耐人寻味。这些均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古典的,雅逸的面貌以及平和的,清新的气氛。
总之笔墨简远而意韵无穷,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与作者对画理的精通,对古人法书的谙熟,以及与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对文化的深切感知是紧密相关的。
与邱先生书法创作相得益彰的是他的学术研究。看过他的几篇文章,大体感觉到他评论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作品的本身,而是从大的文化的层面去关照。考证细致,分析严密,多方引证,条理清楚,读来真叫人受益非浅。“兄文书俱佳,令吾感佩”,这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邱先生的学问和阅历让他的书法静穆而流丽,文字淡定而从容,作品中充溢着自己的理性思考,可以想见其人也一定是温润、含蓄与质朴的。匆匆拜观邱先生作品,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总觉得自己认识尚浅。俟有机会多看邱先生文章,当面聆听先生教导,那时当有更深一步感悟。

长江一沙鸥 发表于 2009-2-3 17:12

邱老师还没回来吗?

邱才桢 发表于 2009-2-9 16:03

感谢

回到北京,看了看久违的贴子。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样,因为过年,上网的少了。仍有不少网友发表了不少感想和鼓励。心生感动,难以尽述。

感谢“亮刀”李印龙先生洋洋洒洒的评论,有些问题是我没想到的,而其中的鼓励和期许,我自然铭怀于心。

木叶兄对我的文字读得很仔细。我对于书法的若干心得,基本上都反应在书法集里的几篇文字中了。当时写得艰苦异常,足足费了我半年时间。能遇上细心的读者,是我的幸运。

长江一沙鸥 兄有很多精到准确的建议和批评,我也一一记下。

其他鼓励和批评,同样将成为我前进的参照和动力。对此,我也深表谢意。


原定的最佳回帖,将有书艺公社和我选出,敬请关注。


正值元宵佳节,祝各位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邱才桢
于清华园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09-2-10 12:36


【2009.2.10快讯】经书艺公社和邱才桢博士商定,2009年1月强档人物• 邱才桢的最佳回帖网友为:

亮刀
长江一沙鸥
木叶
闲散墨人
有风来去堂

所需题写斋号可直接发送到:qiucaizhen@tsinghua.edu.cn ,
邱博士将于第一时间回复!

心静 发表于 2009-2-17 10:16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吴纯宝 发表于 2009-3-6 15:33

em1 em1 em1 em1

jsp109 发表于 2009-4-2 11:49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9-1-10 19:04 发表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当观者都在说你写的是八大到时候,我想知道邱兄是怎么想的,是觉得丝丝甜意还是少许的苦涩甚至觉得曾经的提问者很无聊。

邱兄如何对待争鸣,尤其是针对你自己作品的争鸣?

书法有时候是个很难让人看明白的 ...
当代书家的文化苦痛--秋石
       所有的艺术家,其一生都是与苦痛相伴的!因为,艺术担待的内涵太多了,它担待了历史、社会、生活、文明,而最大的担待,是艺术家自己的生命——有如此担待的艺术家,苦痛自然会伴其一生了!

德诚斋主 发表于 2009-5-18 16:27

em1 em1 em1 face13 face13 face13 精彩,拜读,学习了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2009.1月强档人物】邱才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