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临米芾
固大家继续:)
张三临米芾
先看了前面的临米,再看现在的临王,不必讳言:从中国书法的角度看,是有问题的。也不必从技法等方面来说了,明眼人一看便明了。想要独树一帜,想从这里开始,就是这么回事。看看王觉斯临古吧!他也有己意,但不失古意,这才叫高手啊!!!张三临米芾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3/08/05 09:36am 第 1 次编辑]临帖,除了技法表现外就是临摹者对范本认识的表现,认识到哪层表现到哪一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张三临米芾
一句话,写的不好张三临米芾
哈哈,好玩~~~~~~~~~~张三临米芾
走出“广西现象”之后张羽翔《行草世说新语》赏析
张羽翔1963年生于广西南宁,1981年至1984年就读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纺织专业,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广西书协副主席,其书法作品曾参加第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为“广西现象”主要书家。
近两年来,“广西现象”不再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但“广西现象”学人的不断努力,仍然值得研究。尤其是“广西现象”主要书家张羽翔的书法,仍然是不可小视的。
张羽翔擅行草。他的行草书出入魏晋,但他对魏晋人的书法有其特殊的理解。电就是说,他在临写、研究魏晋人的书法时,糅进了自己的审美观念,使魏晋人的书法审美风格改变了味道。
最近,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字帖》丛集中,有张羽翔的《行草世说新语》一册。张羽翔的这册字帖,写得令人振奋。此册开篇书《世说新浯》第26条,张羽翔将其写得体势方严中见出流畅之意,与魏晋人的书法,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二谢帖》、《平安帖》诸帖的风格正好相反,即:魏晋人的书法以一拓直下为造型原则,故体势圆媚;而张羽翔作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但仍能令人觉得他的书法与魏晋人在气象风格及其趣味上灵犀相通。如他写的《世说新语》第26条中的“谢”字、“祖”字、“得”字,确实在气象上近似王羲之传本上的字迹,但他却有意用方笔起笔,且转折处刻意以顿笔法为之,总之是势态形貌刻意方处理,与王羲之的遒媚圆笔是迥然而异的。
在我们看来,羲之时代的魏晋人书法之所以以圆转为造型原则,乃是因为彼时书法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功能占主要地位,圆转的造型方式是比较便于快速书写的。而当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书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欣赏。方笔起笔、方笔造型的书写方式虽然书写起来比较慢,但视觉美感的丰富性却大大加强了。于是,可以说,张羽翔对魏晋书法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他对“笔墨当随时代”有明晰、聪敏的体认使然。
可以说,张羽翔的上述书法观,是目前有见识的中青年书法家的普遍追求,比如白砥,比如沃兴华。他们的追求虽然风格迥异,但英雄所见略同。在这个意义上,张羽翔的书法实践是有普遍性的,是值得将其与白砥、沃兴华等人的书法在互为比照中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的。
张羽翔的书法是有情感的。欣赏他所书的《德行篇》,尽管只是片断,但我们也能感到那点画之中,有作者生命气息的吸嘘,感到那字里行间,似乎有作者的血液在涌动,感到那书法有无限的视觉张力。这种具有无限的视觉张力的效果,无疑是中国书法的筋健血活之法使然。而这之中的筋健血活之法,完全要依靠作者运笔时的回藏笔法,以及依靠行笔时的提按顿挫所产生的笔法的微妙变化才能体现。
张羽翔在书法创作中讲究的是大气象中有细腻微妙的变化,所以可以说他的书法的点画、结体处处通灵、处处精妙。在笔者看来,在当代,正是由于有了白砥、沃兴华以及张羽翔等人的和而不同的高水平的书法追求,中国书法的发展在未来的大美术环境中应当是充满无限希望的。
张三临米芾
批评不能一边倒!凭心而论,我心喜之,不必千人一面,学习或临摹目的是为我所用,各人有所需所取,不可强求,沉迷形似,计较点划,反为物类,失去本意了,张三临作,见性情,见才情,我"推"!!!!张三临米芾
就是呀。临摹的观念决定着临摹的方式。
意临、内模仿毕竟要比死临难多了。
个中滋味经过实践后才能体会到。
张三临米芾
羽一先生的话有偏颇之处,但说实在的,cengchu兄的提笔功夫还有待加强。“防”字就是一个例子。张三临米芾
下面引用由cengchu在 2003/08/10 11:36pm 发表的内容:就是呀。
临摹的观念决定着临摹的方式。
意临、内模仿毕竟要比死临难多了。
个中滋味经过实践后才能体会到。
这位老兄说得真好:)
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