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05

本帖最后由 李立山 于 2010-10-12 21:28 编辑


案例1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05

本帖最后由 李立山 于 2010-10-12 21:29 编辑


颜真卿的这一个字帖,我们对颜真卿的字帖大多数印象是碑刻,结构很森严笔画很严谨,颜真卿书法其实还是有笔意的,你看这幅,跟我们印象中的碑刻不一样,这一张书法还是很生动的,尤其在刻碑之前,他的用笔没有那么多棱角没有那么多死板的东西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06

本帖最后由 李立山 于 2010-10-12 21:30 编辑


赵孟頫在30几岁元朝进入远大都的时候也就是北京城的时候,他有一封信,这封信他跟朋友讲了自己学颜真卿的理解,到北京之后感觉北京的书风很不正,学颜真卿学得很肥厚很臃肿,孩子呢一收一起在笔道里面转好几个圈,这跟他理解的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好像学书法也是这样,起笔的时候收笔的时候哆嗦了好几下,最后做成的那种有棱有角的东西,对孩子非常不利。下面赵孟頫对这种状态有一段论述,我们看一下,其实我们看颜真卿手迹本的时候,其实还是跟我们很贴近,还是属于道不远人的这个感觉。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1

赵孟頫的一个跋,他对这个状态觉得是南辕北辙,我们再看看别人记述的日记里看看赵孟頫下了多少工夫,然后这是他朋友的一段日记,说他们两个人说他们在他们朋友家谈话,谈完后赵孟頫开始临摹颜柳薛几家的字帖,临完后拿出真迹一比较非常像,毫发不差或有过之,他的神采气息比古人还有过之而不及,就是说赵孟頫在临摹古人方面非常下功夫,非常纯熟,就这种纯熟,后世对此就产生异议。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2

赵孟頫在37岁时在临二王的保母帖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2

他在30几岁的时候笔画还是不太成熟,笔画跳跃落款是章草风格,那个时候也是元代长草流行的时代。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3

赵孟頫33岁写的一幅字,杜甫的一首诗,我们可以看见他在处理的字的点画还是比较虚弱的,包括月字旁,都不是他代表的一种风格,还在进化过程中,但是就是这种书法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这种基本的书体上下功夫,我们看他写的字虽然不如他成熟期风格那么好,但是他的每一个用笔笔画都是很认真很到位,这个为他将来走向更高的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4

案例1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5

我们看看,两边两个月字,中间是赵孟頫58岁写的苏东坡的诗,我们看看3个月字,中间是晚年写的,两边是年轻轻的时候30几岁写的,第一月字笔画就比较生硬,里面的点画也不够那么沉实,右边这个呢有一些生动的感觉了,但是跟晚年还是不一样的,学书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的。年轻人一定要打好基本功。这个启发对我们来讲是比较重要的。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6

赵孟頫写的很重要的一个版本叫《归去来辞》。这件作品是赵孟頫44岁时写的,这个跟他早期的作品比较相似,这件跟他50多岁写的《归去来辞》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远游】——况尉北师大授课实录(李立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