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1

赵孟頫生前最大的一件条幅,赵孟頫的大字写的还是可以的,线质结体还是有问题的,古人写字都是研磨,在元代写大字的几乎不多见,当然有人专门就明清大篇幅进行过专题讨论,赵孟頫写大字也有他的软肋。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1

兰亭十三跋,启功先生也对此特别特别关注,赵孟頫说书法以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尤其是特别肯定地说用笔千古不易,我觉得他作为元代第一位的书法家他说的还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平时讲现象跟本质的关系的时候,两个概念,那个时候现象跟本质这两个概念还没有产生,用的是肌理,大家都举例说欧体跟颜体用笔不一样,其实那只是一个表象,我觉得用笔千古不易还是有道理的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2

这个对于当代书法创作很有意义,他说齐梁间结字古朴而乏峻气,其实就是指齐梁北方人的书法不是不美而是缺少俊气,我们现在好多人写字也是,刚才我跟宝剑兄在办公室也谈到刚开始的时候写字胆子很大,没有古法,现在也有好多人也是不是不古,而乏俊气,指写得不够端正漂亮,此又存乎其人焉,这跟人的天赋有关。其实我们经常担心我们学赵孟頫会学的越来越俗,这个跟我们下的工夫跟我们的个人的才华有关,他自己也有这个担心,他自己也有这个担心,赵孟頫本人担心学兰亭的人学的死,换换胎骨的时候却得不到真正的神采。这个是苏东坡的一首诗,赵孟頫抄录下来。讲了一个书法家成长的过程,刚才我们在办公室讨论一个廊坊的书法家叫王厚祥的书法家,我看见他在前几年发在《中国书法》上的专题,书法线条比现在差得远,后来研究怀素和张旭成就了一个一流书家的水平,其实学好的书法学一个字帖怎么也得五年十年才能有一个针对性,别学五个月一年两年,我本人实践也是今天这个帖明天那个帖,我总是想板凳要坐十年冷,我已经做了六年了我还有四年,我觉得古人还是比当代人要勤奋,不要觉得某一个字帖一学就会,要专心学上五年到十年,一出来就可以了。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3

董其昌谈书法的,讲的是董其昌学书法中很重要的一条信息就是好多年轻人朝学执笔晚上就成大家了。我小的时候也是一种很无知的状态,他说我在十八岁那年学晋人书便目无吴兴,吴兴就是赵孟頫,意思是他在十八岁那年学了几行晋人的书法边看不起赵孟頫,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董其昌在晚年才真正懂得赵孟頫。这就是赵孟頫经常临摹的定武兰亭,那个十三跋就是把在这个后面的。他那个时候就是在湖州上班要到北京上班,路上坐船要坐一两个月,然后他在船上写的这段十三跋,也挺浪漫的坐着船写兰亭,我觉得时间很浪漫的事。这是他临的定武本其中的一本,神像。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3

案例1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4

四川清末的一个书法家,书名在四川没有远播,都说赵孟頫难学,赵熙就学两家赵孟頫跟苏东坡。他就放大了赵孟頫好的特点加大了应该临的大字,极大利用了赵孟頫的特点,字势也很险绝。这是成功的例子之一。这是他用赵体的办法写的苏东坡的一首诗,这一篇是临摹苏东坡的,非常传神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5

案例1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6

案例2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7

欣赏赵孟頫的这一部分就讲完了。言犹未尽这个讲起来就好多讲不到的,我们下边呢,就结合他的字帖跟大家写写做一个演示,表示一个意思。这是我临摹的几张字,我觉得墨色非常重要。再一个是老纸,所以他的墨色层次很清晰。大家传一传相互看看。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2:17

【远游】——况尉北师大授课实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远游】——况尉北师大授课实录(李立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