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37

北师大老前辈启功先生在看了刚才这个《归去来辞》之后题的一段跋语,这个跋语很有名,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好多信息,我们念一下,启功先生对赵孟頫还是很有研究的,他说着是赵孟頫44岁时写的一个手卷,赵孟頫中年的时候特点,很感叹他中年书法的安详整实的特点,运斤成风写得很快,非有墨池之勤,用力不分者不能到也。如果他写字不多精神不饱满,就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启功跋文:右赵孟頫四十四岁所书归去来辞真迹一卷,松雪中年字多寓方于圆,仪态洒然奇处尤在锋芒转折,无毫发渗露于安详整饬中见运斤成风之妙,非有笔冢墨池之勤,而复精神饱满,用志不分者,不能到也。余昔于松雪书,固尝率尔慕之,亦尝轻易毁之于书学毫无真解。今余生岁月恰同松雪书此之年,锐意临池,已二十年余矣,于先贤甘苦自谓稍有知见如此,但不识今后进退更何如耳,至于此卷书名俯字,观者多疑之。然自用笔结字以至笔墨印章签题跋尾,无一不足以证其真实不虚者。故吾将摢此大书以补松雪传记曰名:赵孟頫亦书作孟俯也。后六百五十七年。岁次乙未启功识于北京寓舍。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0

我在宝剑老师办公室里说起我每次读到这种题跋的时候,我就会肃然起敬,书法这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很高需要一种功夫的一门艺术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3

赵孟頫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其是小楷在那个年代可为第一,这是他黄庭经的一个版本,像这种经书他写了不下成千上万本,在他一生里写的非常好,放大来看没有半点懈怠的笔意。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4

赵孟頫的《老子》也是写了成千上万本,这是功夫。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4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里面大量的是他的手札,他的手札写得非常生动,跟他写的碑不一样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9

案例1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49

案例2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50

案例3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51

赵孟頫写的心经,现在写心经的人很多,我们挑一个字吧,挑一个无,我们现在是经常写这个无,你看看这个无这两个写的非常相似,这个无现在用的非常多,其实把里面背过就可以了,左边这个无起笔的时候是收上来的右边这个无呢往下下来了,这个无的长划的起笔从容不迫,这里面有好多无,结体很漂亮,这有一个。这里面大致七八个,这一个是复杂的里面的动作最后是戛然而止,很从容,就像我们在兰亭序里面看到的好多之字,而这里面的无各有不同各有特点,所以说我们欣赏古代书法的时候,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写多背,当然境界是另外一回事。

李立山 发表于 2010-10-12 21:52

案例1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远游】——况尉北师大授课实录(李立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