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6-1 21:29

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中国书画》杂志面向广大网友征稿(6月17日截稿)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14 18:44 编辑

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中国书画》杂志面向广大网友征稿




尊敬的各位网友:
  
       您好!《中国书画》杂志是由经济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融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收藏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杂志设有“论坛”栏目,主要致力于对当下书画篆刻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是本刊读者最喜爱的栏目之
一。

       《中国书画》杂志第7期“论坛”栏目拟发“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专题,诚约诸位网友参与讨论!
      
1. 网友请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将文章电子稿发送到编辑部邮箱。、
  要求:
  跟帖或文章1000字以内。
  文章为作者原创,且未发表。
  欢迎针对论坛话题展开各个角度的讨论。
  欢迎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2.选择部分网友回帖刊登于《中国书画》杂志第7期“论坛”;请提供真实姓名、确切联系方式,包括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以便和您联系并寄奉样书。
  
  3.截稿时间:6月17日。
  
                             
                             
       《中国书画》杂志
                               2011 年 6 月 1 日
--------------------------------------------------------------------
联系电话:010-63560706
联系人:韩少玄
E - mail: zgshzz@126. com
地址:100142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中国书画杂志社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1-6-1 22:27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1-6-1 22:30 编辑

寄给韩少玄
===================缺少主动发现和真正滴批判与公开的竞技交流.{:1_99:}

胡本汉 发表于 2011-6-1 22:41

本帖最后由 胡本汉 于 2011-6-1 22:54 编辑

思考!!!

胡本汉 发表于 2011-6-1 22:41

本帖最后由 胡本汉 于 2011-6-1 22:50 编辑

看到“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这个题目:
我总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人的作品感人,而今人的作品不感人?为什么古人的作品不谈交易,而今人的作品高价叫卖?
我想归根结底,还是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古人因事而书、缘情而书,关注书写的对象、内容。
而今人因展事而书、为骄人而书,关注书写效果的好看、投巧,因而高下之别,不言而喻。
作字必用意,而不可过于刻意,必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不是用意少了,而是用意缜密繁复,作品才愈味愈永。
如果,只盯着展览、盯着评委、盯着孔方兄,纵使羲之再世、真卿复生,又安能写出感人深至的作品?
所以说,当代书法缺什么?我说缺人,缺人的精神和缺人的品格!

方存双 发表于 2011-6-1 23:23

缺学养的滋润,缺书卷气和真正“我手写我心”的书写性。
现在的展览,基本上以形式取胜,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恰恰忽略了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书写性。进入展厅,扑面而来的仿佛是进入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很多作品不客气地说已经不算是创作,而是“工艺化”倾向很明显的“制作”。我不知道这样可以分成若干次完成,中间某一部分内容如果不满意可以N次调整的看起来似乎很完美的“作品”,实际上有什么意义?
姚明投篮一次不中是否还给他重来的机会?刘翔的百米冲刺假如中间不小心摔了一跤,裁判会不会再给他重跑的机会?
要想做个真正的“书法人”,还是得多读书,先能做个马马虎虎的“文化人”吧。

天南铜都 发表于 2011-6-2 08:56

古人淡定,而今人浮燥。古人不分圈子,而今人圈子太多。。。。。。

psf0225 发表于 2011-6-2 10:49

当今以怪字、丑字入展、获奖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一些人功夫下在作品介质处理上,诸如用酱油染、用烟熏、用砂纸打磨,惹得一些人盲目追捧跟风,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有了突破,有了创新和发展,搅得书坛乱七八糟。还有一些人获得“大奖”以后,就不是好好地写字,而是装模作样随意乱涂乱抹令人费解,所售出的书法作品并非书法,而是他的名分。

刘耕 发表于 2011-6-2 14:19

《不及林间自在啼》-刘耕对写意人生的思考

“大象无形”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可谓深远。仔细研究您就会发现,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其本身就具有写意性。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的商品社会,人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物化得只剩下了一套空洞的说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谁又敢以写实的真我出现?即便有也早就在正人君子的“教化”下或成孤魂野鬼,或放下骄傲融入主流,为了生计玩儿起“写意”来。其实,人在江湖行走多戴几副面具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只是在累了或闷了的时候,别忘了约上几个能交心的好友,没有好友就妻子儿女,要不就自个,到大自然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听听鸟啼蝉鸣,放松放松平时紧绷的神经,岂不是神仙一样的逍遥?从积极的层面来理解,“写意人生”是一种豁达,一种放弃,一种勇敢。为了梦寐以求的成功,用豁达的包容去面对世间百态,为目标的达成学会放弃也许很好却有碍自我发展的元素,以一颗坚强的心面对一切不如人意的挫折,用坚忍不拔的勇敢去全力以赴,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写意人生”或许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人生。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成功就会时时刻刻在向他招手。   
无论是哪种心态,人都需要到大自然去放浪形骸。这就是“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两句诗取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人听到画眉鸟在山林田野自由自在的叫声,发觉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林间自由啼鸣来得悦耳动听。大自然是鸟的家乡,只有嬉戏在花丛林间的鸟的鸣唱,才是发自鸟的内心的自由自在的鸣唱,声情并茂,悠然自得,和谐如天籁。口含青豆的鸟呈跳跃的动态,彰显自由奔放的个性。在色彩运用上,我按照传统的中国画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色彩变化,按照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力求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我的花鸟画充斥着自然清馨的素雅之美,需要我们用虚与静的心态在研读中去领略和品味。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让心灵寂静在远离喧嚣的花木松林,或许会寻回业已走失的真我。这是我的憧憬,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期待和想往?
《不及林间自在啼》的鸟口含青豆嬉戏在花丛,俏皮的自得使画面意趣横生。细节决定成败,从画面处理上,你们可以看到我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领略画家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这不仅是一种“写意”功力,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刘耕 发表于 2011-6-2 14:29

《劝君早觉修行路》-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生命觉悟的过程
《劝君早觉修行路》,是我有感志公禅师劝世念佛诗画而作: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偱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贪利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六道轮回易循环。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却难。   
我涉及佛教题材的作品只有这一副。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作品中,禅诗禅画占有相当的比例。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洪丕谟先生在《禅诗百说》序言中说:“禅是难以言说而又可以言说的。表达禅的可以言说的最好语言,莫过于诗。因为通过诗的含蓄,诗的隽永,诗的韵味,诗的非逻辑思维,将使你在细细的咀嚼回味中渐次进入佳境,并由此而窥觑到禅的关照,禅的明净,禅的超脱,禅的穿透。” 严羽和洪丕谟的论述说出了禅诗的奥妙,用朴素的语言和透彻的说理,以禅者的眼光观察世界,表达对人生哲理、俗世弊端的自悟而启悟他人。其意境幽远深邃,情趣清新淡泊,形象生动逼真,诗味浓郁畅达。志公禅师的诗具有深邃迷蒙的禅味,通过对人生的悟和慨叹,使人读后的心灵在慢慢感悟的过程中变为顿悟进而觉醒。   
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禅画大家。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顶峰。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中国画的“逸品”被视为中国画品史上的最高品,禅画,则是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之一。禅,注重对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倡导心灵的完全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禅,其实就是提倡禅的证悟,完全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禅,是超越,既超越伟大,又超越渺小,所以禅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   

我对禅的理解非常粗陋,一个不懂禅的人谈禅、禅诗和禅画实在有些难为情,所以我只有从网友的文字中摘录精华整理成文。当我在网络的世界阅读了众多关于禅的文章后,我的心灵有了平和的畅快,这也许就是由渐悟到顿悟后的一种心灵释放。无论禅诗还是禅画,在意境中都会弥漫一种以自己身形化成的气象,气象静、雅、高古,看似简单的气象却在变化万千中让人感觉温润平和与高雅。这就是禅的境界。   
我的许多作品虽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禅画,我是个能静下心画画的画家,在喧嚣的尘世上,我最起码现在还没有被眼前的浮华所迷惑,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用满纸的艳丽和繁杂去“加工”毫无社会意义的“商品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我在用我的视角去探索社会、感悟人生、传递思想,像所画《老猿凄凉图》、《饱卧观鱼》等作品在构图和题诗中都融入了劝世的内容,希望人们在观画的同时能有所悟,渐悟而达顿悟,这些都颇有禅意禅味,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劣画盈市的情势下,能在画中注入些许禅意,这或许能为委靡的画界增加一丝清馨的凉爽。   
《劝君早觉修行路》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几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的形象,假若没有对面对观者的小和尚眼神的刻画,这幅画也只能称为《僧人出行图》而非禅画,说俗了的老话儿,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小和尚的窗户里流露出的是怎么样的心灵感受?久居深山突然来到繁华的闹市,新奇,惊喜,害怕,胆怯,还有看到了师傅一再嘱咐不许看的却又是那么楚楚动人的“老虎”的爱恋中的羞涩,多种繁杂心情融会一种偷窥中的窃喜。小和尚身后的和尚神态淡定自若,仿佛正在参悟人生哲理,与小和尚形成反差,较好地突出了志公禅师“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却难”的禅意。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生命觉悟的过程,是作者和观者之间心灵的碰撞过程,是关于“我是谁”的生命考问,最后落到纸上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隐去了生命觉悟过程的生命思考结果。 电询:13802022141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1-6-2 14:56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1-6-2 14:58 编辑

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禅画大家。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顶峰。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中国画的“逸品”被视为中国画品史上的最高品,禅画,则是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之一。禅,注重对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倡导心灵的完全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禅,其实就是提倡禅的证悟,完全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禅,是超越,既超越伟大,又超越渺小,所以禅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

===============宋朝因此亡了国,是因为没有领会达摩禅武合一滴精神;嘿{:1_99:}

志公禅师“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却难”
==============================哲学是不惧生,何怕死;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1_99:}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中国书画》杂志面向广大网友征稿(6月17日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