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法的理解
我对书法的理解1、看问题角度不同,理解就不同,就会带来效果、言行等的差异。
2、书法和写字不是一回事。 敢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汉字,写出前所未有的感觉来的就是书法艺术家 。书法既然是艺术,那么你写的字,就要有别于古人及他人,甚至于不同时期的自己,一味地重复 那还谈什么艺术性。汉隶、二王行草、魏碑、欧柳颜赵、、、、、都通过自己的结构笔画笔墨,给后人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3、天还是那个天,汉字还是那些汉字,这是无法更改的,改了,就又不是书法了。写汉字是书法艺术的前提,就是要遵守汉字的规矩,然汉字的规矩是相对的,汉隶对秦篆来说,就打破了或没遵守原有汉字的规矩,才创造出那种恢弘豪放刚劲优雅的气质或感觉,也创立了新的规矩。
4、用科技思考代替艺术思考 ,用伦理道德思考代替艺术思考 ,是当今书坛的通病。大家总是谈论为何现在不出现大师,我想这就是原因之一吧。对艺术讲,喜欢就是喜欢,有时还真没法问为什么。当然,创作中不可能完全排除理性,但最终还是要靠感性的东西体现出来。
我对书法的理解
书法当然不是写字。为什么有人发帖说“草书是书法最高表现形式”,我看原因除了是草书摆脱字形束缚,可以更大程度的表现时间节奏和空间分布以外,那就是---草书书法的纯粹性。
因为文字有传递意义的职能,所以在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侧重于文字表达的意义,我们总是把文字当作传递信息的符号,却忘记了欣赏文字书写的形式美感。所以,写楷书,隶书,行楷时,文字的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散了我们对于作品书写形式本身的关注。而写篆书,草书却更容易让人关注书写的形式内容,欣赏篆书,草书的人更关注文字书写形式本身的美感,而对文字本身传达的意义不予置理。
也就是说,草书,篆书的不易识别性更让人关注其书法,更具有书法纯粹性,而楷书,行书,隶书的易识别性总让人想起文字是用来传递意义的,潜意识里总想到是看到的字,而字是用来表达意义的,忘记了书写的形式---“书法”具有的美感。往往就把书法当写字了。
我对书法的理解
我不同意“草书是书法最高表现形式”这种题法对书法讲篆隶楷行草已不仅仅是一个字体之分
更重要的它们代表了对汉字和笔墨的理解所达到的高度
代表了用汉字的结构和笔墨表现来表达人的感觉所达到的水准
写汉字就是为了交流首先要让人看得懂这也是为书法的前提否则 笔墨真是等于零了
我对书法的理解
汉字是由程式化的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这些符号必须具有确定性、约定俗成性
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我对书法的理解
下面引用由唐之韵在 2005/05/19 04:34pm 发表的内容:对书法讲篆隶楷行草已不仅仅是一个字体之分
更重要的它们代表了对汉字和笔墨的理解所达到的高度
代表了用汉字的结构和笔墨表现来表达人的感觉所达到的水 ...
同意这句话,篆隶楷行草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字体,它们的用笔、结字的发展是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的。约定俗成与识别性强是两个概念。写汉字是为了交流,因为这时候汉字仅仅是传递讯息的符号,除了符号之外它没有其他意义。但把写汉字当作书法来看,它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传递讯息了,它是怎么写的(形式本身)比它作为汉字传达了什么讯息(意义内容)在这里更有价值。当然很多古代书法作品是在书家以传递讯息为主要目的时不经意间产生的。识别性的强弱与书法的艺术性强弱与否从来不成正比,甚至有时候识别性强反而影响对作品艺术性的理解程度。作为符号,汉字必须识别性强,作为艺术,书法关注的是书写形式的表现力。
我对书法的理解
书法不过是汉字书写的深化这是典型的“由技入道”
是字为人的感觉服务
然而 其表现力只有放到指向明确的笔画中
也只有在这个局限中 人的创造才有意义
我对书法的理解
汉字+想象力=书法侧重点不同表现效果则不一样
我对书法的理解
汉字+艺术造型=书法不然就不如去看书.
因此,
文学性与艺术造型所体现的意韵的统一才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我对书法的理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书法早已被看作是中国人情感的符号化表达
它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