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5-30 15:45

[原创]我读《论语》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10-6-22 11:53 编辑

  过去曾花过一些工夫在《论语》上面,尽管林语堂认为《孟子》中的言辞犀利,适合年青人阅读,但我始终不喜欢孟子的盛气凌人,故私下间撰文将孟子狠狠批评了一顿。当然,同时也对他某些方面时行肯定。而我对他的批评,是以《论语》为依据的。   
  在《论语》中,并不是孔子一个人唱独脚戏,而《孟子》里,几乎是孟子在孤军奋战,这大概是两本书带给人的感情色彩有所不同的原因吧。而这种差异既跟孔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也跟我的性格有关。任何呈现出来的东西,必然带有某方面的偏见,是以在《论语》与《孟子》中,我将《论语》作熊掌,《孟子》为鱼,整体上,舍鱼而取熊掌。   
  《孟子》的出现,且不管它成于何时,从其风格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必是先秦儒家发展到极端,开始衰落的体现。虽然我对历史的了解异常浅薄,但相信自孟子后,儒家就成了儒教,其原初生气已难以复得,是以历代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说或解读的作品不少,最终难以与先秦的儒家著作相提并论。不过,任何成为经典的东西,在泽及后人的同时亦容易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负担。   
  道家的《庄子》里,有不少言论是针对孔子的。好的批判意味着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站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批判才能成为批判者对被批判者的最好解释。无疑,孔子与庄子各有千秋,这跟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坚定有关。从《论语》中,可知道孔子以旅游的方式去各国推销自己的学说时遭遇到许多苦难,这就是他思想与行动一致的体现。一个人如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妄谈《论语》,无论是吹捧还是批判,都是邯郸学步,将瘌蛤蟆当作千里马,成为文革时批孔的翻版。然而,世间又有多少个孔子,多少个庄子这样的人呢?所以,借经典之作获一时之誉,实平常得很。   
  我曾读过《易经》,最终只记得一个“易”字,读《论语》也是如此,其中的“君子”印象较深。“君子”是《论语》中所标榜的人的完美形象,这形象通过推广,就成了人们心灵中的“偶像”,并以偶像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这可从人们的闲谈中发现:几乎人人都是以站在君子立场来谈论是非的,个个都言之有理,与圣人无二。教育普及、交流方便的今天,“君子”无疑会越来越多的。“君子”不单成为人们衡量是非的标准,亦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框框,偶像的威力有多大,从当代的“粉丝”流行中可见一斑,而由《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形成的“君子”是看不见的,且人皆有之,一旦爆发出来,其力量就更为可观。   
  我见过不少人讨厌“道德”,他们认为世间充斥着“伪君子”。殊不知,他们这种判断亦是受到心灵中的“君子”影响所致,问题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君子”与别人的“君子”没有什么两样。要破除心灵中的“君子”的束缚,只有那些被禅宗称之为“开悟者”或道家的“得道者”一类人才能做到。然而,世间这方面的理论多如牛毛,真正的“开悟者”或“得道者”能有多少人呢?   
  《论语》是一本好书——我不得不这样说。   
  2007年4月14日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5 22:03

我也喜欢论语和孔子。
花落兄写得也不错,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也说点自己的看法。

1、““君子”是《论语》中所标榜的人的完美形象“,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先举个反例,《论语.宪问》中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德是《论语》中最重要的,可孔子却这样说君子。我以为《论语》中的君子并不是儒家或孔子心目中的人的完美形象。最多算是无限接近完美的形象。我理解的君子有以下几个角度:
1)君子人格是一个人人格的基本要求。
2)君子是追求高尚品德的,是一个好人,站在小人相对的那一面。他总是不断提升自己各方个方面的修养、学养等。
3)某种意义上,把儒家看作宗教的话,那“君子”就是一个儒教修炼者的称呼。好比道教的道士,佛教的僧人。
因此,《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及其门人提出的成为君子的一些基本标准。它涉及了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

2、关于君子“偶像”
偶像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君子亦然。我赞同花落兄关于君子偶像的提法。
进一步探讨,人们把君子当作偶像的因素是什么?

我以为,不论反对君子还是赞同君子那些说法的,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名利。
当人们把君子偶像作为可以衡量好、坏人标准的时候,人人便有争当模范的想法。
这本来是上进的一个表现,但有些达不到君子偶像的这个标准(或其中某个标准)但又想要这个好名声的人便道貌岸然起来,于是伪君子就出现了。
说君子是伪君子的,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实际上,这伪君子比那小人还坏。
但是,君子偶像本身这个标准是真实的,是不虚伪的,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有人一时挡不住名利的诱惑,戴上了君子偶像的面具罢了。
因此,伪君子是要揭露的,是要反对的。但君子偶像这个理论上的标准是可以提倡和榜样的。

也许还是老子看得透彻,从“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经文看来,其实完全可以说老子是坚定的反”伪君子“者啊。呵呵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6 01:43

#今天用百度搜索自己的博客时,发现有位网友对此文作了如下评论:

我的点评:
  作者其实还没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讲透,尽管他已经试图通过讲几本经典的对比来显示他对<论语>的情有独钟,但是究竟钟情与什么,作者仍然无法写透写明---这也不奇怪,谁能在区区不到千字大篇幅里能道尽论语的精华呢!连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的啊!但不管如何他已经在抛砖引玉了,毕竟他的观点里的一点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孔子一生的对教育的身体力行,比较起当今某位就在<百家讲坛>上大讲特讲"君子"为何的某女教授博士却在走下讲坛后言之凿凿地说:"我宁可在家陪老公孩子也绝对不开博客",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名声的宏远或弟子的数字,而是他真正的操守---言行一致.而反观女博士,我对她的厌恶之至的理由就在于此:她的在讲坛上的宏论与她生活中的真实言行相比,她简直就是一个无耻小人!
  好了,不说这个倒胃口的人了.因为易中天都能忍住内心的蔑视为了大局出发而’美言’过她.我也不需要为她浪费笔墨和毁坏心境了.
  所以,上面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解读<论语>的各种可能性之一种.
  所谓开卷有益.
  诚哉斯言.
2007.4.19



我看后,回了几句话:
  谢谢你的阅读。在有关于丹的《〈论语〉心得》未出版之前,我已读过《论语》和写过几篇自己读《论语》的文章。我至今未看过于丹的书。只是有次跟网友聊天时,得知有这么一回事。我当时问对方怎样看,对方认为不错。于是我就将孔子提出的“随心所欲不愈矩”(我认为这就是孔子的“自由观”)跟他讨论。不过,他最终无法回答“矩”是怎样形成的。而这一点,我已经思考得较为清楚。
  至于我是否对〈论语〉情有独钟,这是题外话。我对《老子》所下的工夫比《论语》要多得多,也写过十来篇关于《老子》的文章。当然,你也别以为我最钟情于《老子》,我关于佛学方面的论文也写过不少。只是当某种东西呈现给自己时,自己少不免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这才显示出原创的意义。
  我一向不喜欢向别人解说我的文章的意思,因为“一样米养百样人”,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眼中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一切被创造出来的东西,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
  再次谢谢你的关注!



待准备下机时一看,网友也对我的回音作了答复:

  首先谢谢你在奥一网授权我转载你的文章;其次你还亲自现身我这个博客,真是意外的惊喜!还认真留了这么多的心里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你为文与为人的知行合一!而且,即使在我有可能有的对你文章的误读之处你也真诚而大度地提出并海涵了,感动!因为,你知道我的本意---毕竟只读过你这一篇文章,难免盲人摸象,所发感言自然可能挂一漏万.而你有刚好十分懂得"只是当某种东西呈现给自己时,自己少不免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不是气愤地兴师问罪,这就是读书读化而非仅仅装饰的人的仁厚之处.恰好也是我最推崇的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们将来必须懂得: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绝不剥夺你发表意见的权利.
  我们可以萝卜青菜个有所爱,但是我们可以在满足口腹之欲后相视一笑:萝卜爽,青菜脆!
  都有所得.都得安生.各自啧磨,暗自满足.
  欢迎你再来!熊掌欠奉,但青菜萝卜还是齐备的!
  好吗?
评论时间:2007-04-21 12:56

虫甬 发表于 2007-6-7 16:28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他的原动力?
    礼、乐、诗、书、数、射、卸,孔子能够掌握这么多种技能,他所达到的高度究竟怎样?(和现代人十分的能力非表现出十二分,很容易让人看出他的外强中干不同,古人十分的本领通常只能看到八分,甚至更少。孔子所掌握的技能,除了在《论语》等古籍上看到的之外,还应该有怎样的留白?)由于资料的欠缺,像这些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已经高不可攀,而由这些侧面所构成的整体,该是怎样的高耸入云?还有,支撑这一切的,更庞大的基座是什幺?
    《论语》所记录的大都是孔子中年后的言行与思想,那么,在此之前,孔子是如何成为孔子的?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脉络该如何梳理(这些对我们的参照意义也许更大)?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不是可以看成孔子早先的思想体系的构建由诗(感性)开始,至礼(理性)确立主体,完成于乐(抽象)这样的一个过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这些相对抽象的内容与游于艺这个具体的实践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另一方面,孔子也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等言行,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在孔子那里是如何协调与统一的?
…………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6-7 19:27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视死如归...........深度思考!

阮次山 发表于 2007-6-8 11:02

学习!em1 em1

碧汉清河 发表于 2007-6-8 13:04

em5 em11 em22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6-8 22:25

em1 em1 em1 em1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6-8 22:27

洗耳em1 恭听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9 04:12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个人的良知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我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