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1 09:04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之六、七、八

【國學漫悟】專題之論語篇——★★★★★——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褒成宣尼公 孔子像http://www.shufa.org/bbs/album//25474/20070611_219c88c3db8636542b0d023q7nEprsIb.jpg 主持人:招雀园主人 琴岛大布衣曾惊花落虫甬丁剑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6-21 09:07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1 09:08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6-21 09:10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1 09:09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6-21 09:11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1 09:10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6-21 09:11 编辑 ]

杨红杰 发表于 2007-6-21 10:14

xx

谢谢能在网上看到

丁剑 发表于 2007-6-21 11:01

希望大家都能读读,说实话,编这个主题我更看重过程,你经过了,得与不得就是造化了。若你能经过并有所思考,那就是大造化了,若你再能慷慨地将你的思考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那我就真的很满足了 。
谢谢!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1 12:29

1、“出则弟” 也有作出则“悌”的。
我更赞同后者。以小弟的心态居于社会之中,保持的是一种学习、向上的态度。

2、”易色“的色作女色解,感觉比较勉强。
我觉得理解为改变自己的气质(脸色)是不是和上文的贤贤更密切些?!

3、君子:自重、自信
1)学则不固的“固”,如果与前文联系起来的话,我觉得应作牢固解。

2)无友不如己者,曾看到截然相反的理解。
一种是:不要认为别人不如自己
一种是:不与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交往
加上这里的“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就有三种之多。

[ 本帖最后由 火木子 于 2007-6-21 12:33 编辑 ]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1 13:24

无友不如己者

不如己,一般把“如”作“比得上”或“类似”之意。

我想,“如”可不可以作“从”讲呢?
即,不与不遵从(或尊重)自己的人交往。
联系本节的君子自重、自信的大意,是否也可以解释通畅呢?

再继续想,这个时候,己是否应通“纪”呢?
即,君子不与不遵从纪律的人交往。
与前文要求君子自重的文意似也颇通畅。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6-21 14:09

谢谢斑竹,学习了em1 em1 em1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2 01:40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要理解这段话的真正意义,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二、为什么要顺从师长?如何才能知道别人有仁德?假若不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等于盲目跟从。而第三个问题则要自己有仁德才知道别人有没有仁德,这实是对自己的反省。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不以女色为重”是当时重男轻女的体现,而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女色”一般是指人的基本欲望。至于如何待奉父母与君主呢?自己做过了什么呢?
  如何做到“诚实守信”不容易,因为其中会碰上“忠孝两难全”的二难处境;而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呢?
  最后一句就是说,行动决定一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样的话在现在几乎人人都会说,但结果如何呢?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22 01:51 编辑 ]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之六、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