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8838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编者按:薛明辉先生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新名词:展览型书法家。那么什么叫展览型书法家呢?为什么会出现展览型书法家呢?展览型书法家到底有什么特点?展览型书法家的优势或弊端何在?时代需要这样的展览型书法家吗?展览型书法家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书法的创作目的直接指向展览,这是书法艺术进入展览时代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有着极其功力的动机和目的,但却是个事实,它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或具有了群体趋势值得观察和研究,但薛明辉先生提出了这一概念,说明它最起码已然是一种社会现象了!这足以引起关注和探讨! 期待大家的参与,您认为存在展览型书法家吗?你认为展览型书法家有何利弊?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您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书法家与展览型书法家 8 c: h- k2 L2 A# K& g' ~( I$ n
0 v; R( c' m: m
文/薛明辉 ' A+ ]0 H+ k2 N# b$ x* C$ t9 t* m
书法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书法家最根本的条件就是一个文化人,有修养,有思想深度,不仅仅是一个写字匠。书法家还需要有临池功夫,有驾驭笔墨的能力,功夫不到,光有修养是不行的。传统的书法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一个传统意义上书法家应该是一个具有全面修养的文化人,是书法方面的学者,是创作技巧方面的学者,是碑帖把握方面的学者,是书法理论认识方面的学者。) ?$ p6 S1 [! K! T0 `# J
/ _! n- Q) w6 R! U在中国古代,书法的作用是容器,用容器把制作精美的菜肴(文学作品、诗歌)盛入给大家品尝,所以,书法家都是文学家、诗人。到了现代,书法更重视的是书写技巧,至于这件精美的盘子里装的是什么,大家倒不大注意了。) b& k, a$ ]& r/ o, B( R+ ?3 h
% k: {5 g( b' `6 o& F" P+ ]
随着书法展览在当代的兴起,毋庸置疑对当代书法的振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展览确实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展览也使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改变了命运,展览更使中国书协得到了膨胀式发展,成为中国文联旗下会员最多的群团。伴随着展览的兴起,一些枪手、贿赂评委、评委的亲亲疏疏的问题也时有耳闻。
' E; N1 u; `5 }) i: K! V
g B: s! D' ?; X; z1 E0 i展览的频繁举办,一些属于展览催生的书法家也应运而生。这些展览型书家,学书的目的就是入展、获奖,只要能入展、获奖,可以不择手段。
8 q+ U0 B, h" P1 L1 w; T; K3 `7 M, t+ V4 J3 ~. r
有一个书家,跟着老师学了不到两年,就入展了中国书协的展览,当年还不足20岁。入展的那幅作品,朱丝栏、小字、五段式,在当时很符合展览的审美。但仔细看内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随便抄的古诗,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唐宋的、有现代的,有描写春天的,有描写夏天的,有喜悦的,有伤感的,简直是一个大杂烩。落款中写道“录自书家必携”,诚实的让人发笑。还是这位作者,以不变应万变,就这几首诗,愣是把那几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入展一遍,甚至一路杀到兰亭奖。这个作者,作品中的错字很多,繁、简并用,你问他一些常识,他却一脸茫然状。
& ^0 P0 |( f' Z% ?, o* V
' f" O, f' ` w6 M! Z" J还有一哥们,学书直接取法现代人。隶书学张继、刘文华的,行草书学张旭光的,短短半年时间,连续进了几个展览,很快解决了会员问题。他周围的学书的哥们见了,争相效法,手段更简单,连张继、刘文华也不学了,直接学的就是这个哥们,直接克隆,当然也很有效,也是短时间内就进了中国书协的展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几年来,这个地区连续有十多人在中国书协的展览中入展、获奖,被好事者誉为“某某现象”。那么真实的“某某现象”是什么呢,是近亲结婚、千人一面、畸形发展,入展者不通书史、不知诗文,充其量一群写字匠而已!
% Y7 v/ p1 x. i$ B
L, {6 K* n- U9 o. I& k8 D/ ^& p+ I当下社会,入展、获奖是紧紧和名声、金钱捆绑在一起的,入展了,字能卖出去了,字就好卖了,能在当地混个政协委员了,好处还是很大的。于是,这些人学书的目的也就很显而易见了。至于书法的全面修养,谁爱去修养谁去修养,于写字是无关的。
7 @" f& y# |7 T* P* ?4 ]3 I% J, ^$ t0 n
同时,我们从这上面也看到了评审的不足,评审只是重的技法性,而对书法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却忽略了。虽然一些大型展览也对获奖者文化进行测试,但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展览机制一直执行下去,中国书协的会员肯定会增加,但传统意义上的真正书法家越来越少,中国书协只是培养和催生了一大批“书写人才”罢了。+ a/ n* V) g( j# f' P&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