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即之(公元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安徽和州人,其书宗米芾,并上溯褚法,又汲取隋唐写经的笔意,自创一格,他的楷书清劲绝俗,俊健不凡,其发笔处喜露锋芒,笔方势圆,富有姿态。流传于世的墨迹,以中楷写经墓志居多,著名的有《华严经》残段,《金刚经》、《佛遗教经》、《楞严经》、《李伯嘉墓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起蒙古,忽必烈以武功一海内。元朝建国后,世祖颁行国字,设蒙古字学。但由于他统一中国后,不可能不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渐染华风,故元代诸帝亦能雅好翰墨。文宗时,天历初年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专门鉴定内府所藏法书名画,于是书道一艺,于南宋中落之后,又悄然崛起。元代小楷,虽有康里巙巙、鲜于枢、钱良佑、杨维桢、倪瓒、张雨诸家,但整个书坛,几为赵孟頫一人所笼罩。从元朝的时代书风来看,元只是一个居上启下时代,并未能有新的突破,是一个复古时期,因此在艺术成就上远远不如唐宋二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字子昂,吴兴人,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细性敏悟,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元史本传》中说:“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是一个难得的多面手,但他的主要成就仍在行书及楷书方面,特别是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的小楷,根抵钟王,出入晋唐,于《黄庭》、《洛神赋十三行》用功尤深,凡临羲献诸帖,凡数百通,故极得二王笔意,用笔遒劲,结字妍媚,精劲温雅,流丽飞动。相传其作小楷,著纸如飞,下笔神速如风雨,能日书万字。正由于他写得太熟,太熟则无新意,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他一生中,笃学不倦,功性俱备,用意楷法,穷极精密,亦足可为初学者指南。后人评论赵书,时有过激处,因其仕元,大节有亏,薄其人遂恶其书,致有骨气纤弱之贬,这种评论是失当的。试观赵孟頫《汲黯传》小楷墨迹,精谨遒劲,有初唐遗风,是初学小楷的极好范本。虽然赵孟頫一生追求晋人,终为时代所限,未能复得二王萧散雅逸之气,但他以其深厚的功力,纯熟的法度和敏悟的天资,在我国书史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若学赵不当,徒取其妩媚,不求其骨力,则易入滑俗一路。学赵当先学晋唐人楷法,以骨力为尚,自然结字妥贴。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中说:“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今人学赵不当者,尽去其骨,殊不知赵字肉中带骨,其不可及处,正在以韵取胜,初学者当慧眼辨之。赵孟頫传世小楷甚多,著名的有《千字文》、《黄庭经》、《道德经》、《洛神赋》、《无逸》、《汲黯传》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良右(公元1278—1344),字翼之,苏州人,他是元代后期书家,楷法学赵,又参以古人笔意,自成一家之法,点画精密,姿态横生。元黄溍《日损斋稿》称其书曰:“古篆,隶,真、行、小草无不精绝。”钱良右的书法,因其传世墨迹甚少,故不为世人所重。近《书法丛刊》介绍了他写的《吴促仁与诸文士春游吴中唱和诗》小楷手卷,方得公诸于世,憾其风格乃为赵字所笼罩,翁方纲认为此卷极似赵吴兴,字里行间,乃隐约可见晋唐人笔意,传世墨迹还有《书吴永庵春游诗卷》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维桢(公元1296—1370),字廉夫,会稽(今浙江)人,号铁崖,东维子,铁笛子,铁笛道人,抱遗老人,晚年自号老铁,他是元代能跳出赵氏藩篱,以自己独特艺术个性而创新意的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行草,但小楷世不多见。1979年营口市文物收购站于民间中觅得他的《周上卿墓志铭》小楷真迹,此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件存世的唯一小楷墨迹挺拔有力,清劲峻利,结构严谨,且善用方笔,与《道因法师碑》相似,并存六朝墓志之遗意,别具一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崛起,驱逐蒙元,一统天下。在书法上,继宋元之余绪,追魏晋之遗风,三百年间,书家辈出,书风又为之一振。

      明代初期,书风纤弱,特别是沈度,以端楷书制诰,虽负时誉,但乏气韵,渐开馆阁之风。中期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始能上窥魏晋,各自标新立异,一洗明初糜弱之习。后期有张瑞图、董其昌、黄道周、王铎诸家以为后劲,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小楷的中兴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允明(公元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生而枝指,故自号枝山。他早年从学于外祖父徐有贞及岳父李应桢,此二人俱善书法,入门既得高师指点,自然有咄咄逼人之势,加上他资质敏悟,才气横溢,中年以后,涉猎渐博,上自魏晋,下迄宋元,无不临写,积学既深,故晚年时,指与心合,腕与笔应,出入变化,令人不可端倪。《明史文苑传》载称:“其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的小楷,出入魏晋,得其驯雅之态,圆润秀媚,清劲爽利,十分耐人寻味,正由于他临摹的法帖亦多,所以他的小楷面目神情也各不相同,留传下来的小楷墨迹有《黄庭经》等,明张凤翼评此帖曾谓:“京兆晚年所书小楷《黄庭经》,不必点画形似,枝指公独能于矩矱绳度中而具豪纵奔逸之气,如丰肌妃子,著霓裳羽衣,在翠盘中舞,而惊鸿游龙,徊翔自若,信是书家绝技也。”可见,此册当是他的精品。其他还有《越坛诸游序》、《汉樊毅修西岳庙记》、《江淮平乱诗什序》、《江赋》、《九歌》、《自书诗》、《宋儒六贤传志卷》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名壁,字征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曾授翰林待诏,故世又称文待诏,长洲人。他少年时拙于书,稍长即从学于李应桢,刻意临摹宋元诸家,既得笔法,又上溯晋唐诸家。小楷法《黄庭经》、《乐毅论》,学欧得其劲健,师法智永得其圆润,学东坡得其豪迈,学山谷得其疏放,晚年乃出入二王,形成了他挺健端秀,温纯精绝的书风。以小楷名动海内,犹能作蝇头细书,人以为仙。答人简札,稍不当意,必再三改之,人或劝之,则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历代评认家对他的小楷甚为推崇,如明周之士评曰:“国朝书家,自京兆而后,当推征仲擅代,楷法出之右军,圆劲古淡,雅不落宋齐蹊迳,法韵两胜人也。”陈日斋《珊纲一隅》中亦评曰:“小楷书极不易工,晋惟右军父子,唐惟虞褚,钟绍京,宋代无人,元则赵松雪,俞紫芝,明则文衡山,薛明益,可称专门。”明谢在杭《五阳杂俎》中亦谓:“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意,洎自《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严谨,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一人也。”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从文征明流传下来的许多小楷作品来看,的确是法度严谨,结字平正寓奇,富有姿态,显得清秀温雅,但和晋人相比,又觉其书法度有余,神化不足,而以功力见胜,历代评书,对他的小楷不足之处集中在起笔太尖这一方面,如王世贞《艺苑巵言》中说:“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尖耳。”明王世懋亦谓:“初名壁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项穆《书法雅言》中亦谓:“征仲学比子昂,资甚不逮,笔气生尖,殊乏蕴致。”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发笔时兼用侧锋,微露芒角或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正是书写小楷的特点,锋芒外露则精神贯注,可以表现出一种阳刚的风神,归根到底,还要看其中段的收笔是否能将笔锋收归画中。王世贞《艺苑巵言》中说:“正锋偏锋这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取劲,偏以取态,自不容已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书法。”其实文的小楷善用侧锋正说明他灵活的一面。

      文征明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小楷作品,著名的有《书李冲元莲社十八贤图记》、《顾春潜传》、《太上老君常清静经》、《醉翁亭记》、《雪赋》、《月赋》、《离骚九歌》、《赤壁赋》、《杜诗》、《卢鸿草堂十志》等。其子文彭,亦善小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宠(公元1490—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他是一位早卒而极富有才华的明代书家。他的小楷出入晋唐,主要得力于王献之和虞世南,并稍益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犹逸,奕奕动人,结字疏朗,笔意外拓,姿态横出,又富有一种萧散自然的风韵。明何良俊《四友斋论书》中说:“衡山之后,书法当以雅宜为第一,盖其本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众人上。”传世小楷墨迹有《前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送李愿归盘谷》、《归去来辞》、《琵琶行》、《昼锦堂记》、《秋声赋》、《乐志论》、《醉翁亭记》、《马遗安七十寿记》、《送陈子龄会试诗》、《游包山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松江华亭人。他是晚明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相传他十八岁从学于莫如忠,初学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以后则上溯魏晋,出入唐宋诸名家,况其天资颖悟,笃学不倦,出仕后宦游南北,出入内廷,遍交名流,又精于识鉴,故能博览古今,朝夕观摩名人真迹,因此造就了他在书画上的成功,卓然成家,四方金石之刻,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他的小楷圆润得于虞世南,古淡得益于钟元常,清逸得力于《黄庭经》。在章法上,他又汲取了杨凝式《韭花帖》的布局之法,字距疏朗,行距清旷,从而形成了他萧散简远的独特风格。在用墨上,他又自创新意,以渴笔淡墨给人以一种清劲绝俗,平淡自然的艺术感受。

      他一生中推崇的是士气,即文人所追求的书卷之气,他还主张作书贵在熟中求生,并自诩自己的书法因生得秀色。他作书时,似不用力而皆着力,似不经意而皆著意,似不期工而皆精工,似不备法而皆具法,因此,他的书法能给人以一种淡雅简静的美感,在平淡中显示出他极大的功力,于自然中蕴含着他内涵的魅力,这是书法艺术中一种很高级的境界。明何三畏《云间志略》中说:“玄宰精诣八法,不择纸笔则书,书则如意,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指腕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对于董其昌书法的评价,历史上亦褒贬不一。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其书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此评尚未中肯,至于康有为讥评他的书法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则未免贬之太甚。其实,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了典型的南派书风,董一生中徘徊于晋唐宋元之间,对于秦汉篆隶及六朝碑版,几无涉略。因此,他的书法缺少一种苍劲雄强的朴茂之气,正如清末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谓:“董文敏书学全是帖学,故书碑便见轻弱无骨干。”明代祝、文、董三人的小楷,以董蕴藉醇正,高出余子,但初学者不易得到董其昌的淡雅气息。梁巘<承晋斋积闻录》谓:“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虚。”董其昌的率意全从功力中来,深谨之至,愈老愈熟,乃造平淡,若初学便以率意为之,未有不滑入软俗一路。董其昌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笼罩了明末清初三百年的书坛。传世小楷墨迹有《乐志论》、《东方朔画像赞》、《三世诰命》、《乐毅论》、《朱泗夫妇墓志铭》、《月赋》、《五经一论》、《阴符经》、《松江府制诰》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