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道周(公元1585—1646),字幼度,别号石斋 ,福建漳浦人,他是明末时的一个著名书家。天启二年,与倪元璐、王铎同举进士,在翰苑相约攻书,一生仕途坎坷,崇祯时以上疏指斥杨嗣昌而被谪戍广西,南京弘光帝时为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失败后,又与郑芝龙在福建拥立隆武帝,后被清兵俘杀于南京。黄道周的小楷师法钟王,质朴自然,结体平中寓奇,用笔峭厉方劲,画短意长,显得骨格苍凝,一变赵董妍媚之风。清宋荦《漫堂书画跋》评曰:“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亦评曰:“黄道周便大胆地去远师钟王,再参索靖的草法,波磔少,停蓄多,方笔多,圆笔少,所以他的真书如断崖峭壁,土花斑驳。”黄道周的小楷在章法有布局上亦别具一格,字距紧,行距松,加上他的用笔极丰厚质朴,独标气骨,这对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的时俗之风的确是很有反叛精神的,从中亦可以看出他强烈的艺术个性。传世墨迹有《榕坛问业》、《米万钟墓表》、《嘉令辞》、《楷书诗》、《孝经》、《逸诗》、《霱云曾公墓志铭》、《张溥墓志铭》、《周顺昌神道碑》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书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帖学期,一是碑学期。国初时,圣祖酷爱董书,声价日重,士人歙然相从。高宗时,书风渐转趋丰圆,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嘉道之后,帖学由盛而衰,碑学兴起。考其原因有三:一是雍、乾间,文字狱甚严,士大夫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群儒结舌,噤若寒蝉,于是金石考据之学兴起。二是由于六朝碑刻墓志和金石文字的陆续出土,收藏摹拓之风日炽。三是一些有识之士厌恶馆阁书体,意欲从北碑中另辟蹊径,再加上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梁启超在理论上尊碑抑帖的推波助澜,于是碑学盛起。一些著名书家,多由晋唐上溯六朝、秦汉,重点表现在篆隶上,至于小楷,渐由盛转衰,清初尚能继明末之余绪,出现了傅山、王铎等书家,稍后有刘墉、何绍基等,亦能自振于书坛,子贞以后,遂无可观者,总的来说,清代小楷,以尚质为主,此亦时代使然,现分述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山(公元1606—1684),字青主,山西曲阳人,号白道人,真山,石道人,朱衣道人,侨黄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书法家。他在少年学书时,因慕赵董,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于是便鄙而弃之,复学颜真卿及钟王。他的小楷,朴实古拙,笔力浑厚,根底十分扎实。他主张写字要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并针对当时媚俗的时风,提出作书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对小楷书风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传世上楷墨迹有:《赋诗十六首》、《观世间菩萨普门品》、《子贡传》、《诗稿》、《梁书》、《傅氏传》、《傅游传》、《逍遥游》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公元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另署烟潭渔叟,由于他是孟津人,故世又称王孟津。

      王铎的主要成就在于行草,善巨幛大幅,气势纵横跌宕,笔力雄肆奔放,至于他的小楷,因传世墨迹较少,故鲜为人知,其实他在楷书上是下过功夫的,傅山对其书法十分推崇,他说:“王铎四十年前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据《无声诗史》谓:“铎行草书宗山阴父子,正书出自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正由于他取法高古,因此他的小楷厚重质朴,奇正错落,大小参差,极富有自然之美,于苍劲中姿媚跃出,古雅中天趣溢发,又显得气息淳厚,十分耐人寻味。王铎自谓“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王铎写小楷,喜用古体,益见有古朴之意。可惜他为明朝重臣,降清之举,为人不齿,故书名也因此不振,直至近代方为书坛所重,特别是日本学其字者尤多,传世小楷墨迹有:《尺牍》、《跋信行禅师碑》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墉(公元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他为乾隆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卒谥文清,后人又称为刘文清公。其书初从赵董入手,中年后学苏轼,颜真卿,晚年则出入魏晋,尤得力于钟繇《宣示表》自成一家。他的小楷初看似觉圆润软滑,但反覆寻味,则骨络分明,如绵裹铁,显得精华内蕴,劲气内敛。《松轩随笔》评其书谓:“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他作小楷时并不尽展其笔势,而是善用敛蓄的方法,从山谷笔短意长一语悟入,故其书至晚年时,益趋古澹,而臻炉火纯青之境地。传世小楷墨迹有:《入法界体性经》、《百家姓》、《奉勅群臣诗》、《自书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基(公元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州)人,他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等职。精于小学,诗文及金石考据。早岁学颜,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墓志》,他在《跋张黑女墓志》时自谓:“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后又浸淫汉隶,于《礼器》《张迁》二碑用功最深,各临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间断,四十九岁时,又喜临《道因法师碑》,自谓从未临《道因碑》,冬间忽发此兴,每日晨起临十纸,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然中间有事耽搁,即此晨不得临写,大约需二十余日方可毕一通,若得二三十通或书理当有进耳。”晚年自课尤勤,沉浸于六朝秦汉,三代古篆之间,尝自云:“余学书从篆分入手,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正由于他学力兼到,故其书沉雄峭拔,用笔凝练苍劲,达到了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杨守敬评其书谓:“论者知子贞之书,纯以天分为事,不知其勤笔有如此。”何绍基在给他的好友李仲云的一封信中亦说:“外间人见子贞书不以为高奇,即以为怪诞,岂知无日不从平平实实,匝匝周周学去,其难与不知者道也。但须从平实中生出险妙,方免乡愚之谓。”这一段话,实为他一生学书的甘苦阅历之言。何绍基的小楷主要得力于颜真卿,曾农髯评其书谓:“蝯叟从三代二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险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试观他的小楷墨迹,点画精劲凝练,骨肉丰满,笔力沉劲,结字雍容宽绰,微带欹侧之势,绝无板滞之态,在历代小楷中,确可独枝一帜。何绍基在《使黔草邬鸿逵叙》中谓:“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他这种卓然的艺术见解和刻苦的治学精神,促使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功,他勤奋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小楷墨迹有:《题阳明先生遗像诗稿》、《陈恪勤生日诗稿》、《祁大夫字说》、《邓琰墓志铭》、《吴君墓志铭》、《何绍基小楷书册》、《黄庭经》、《李广传》、《封禅书》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介绍的历代书家只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历史上还有许多书家都善小楷,但因篇幅所限,故不一一介绍了。纵观我国小楷艺术的发展史,每一时期,书家辈出,风格各异,从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的时代风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这些书家,虽天资颖悟,笔性灵异,但并不因此而恃才睥睨,放浪自恣,相反,他们能于超逸之中,还淳返朴,深自韬晦,苦殚学力,极虑专精,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实际功夫,所以他们的作品无不功力深厚,根基扎实。这些书家的作品并不矜奇炫异,诡僻狂怪,始终保持着一种富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理性的美。这些书家,又无不在理性中表现出独立的艺术个性,他们并不囿于规矩,亦不死守成法,而能以前人之矩矱,抒自己之性灵,参变蜕化,别出妙裁。他们的作品能承上启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书家,又无不重视字外之功,或读书尚友,或博览名迹,蒐采务令其广,识见高超,见地透脱,所以他们的作品自然有一种书卷之气,扑人眉宇。这些书家,又十分重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他们不徒追形式之新巧,而求质地之中藏,不苟求一时之虚名,亦不取媚于纷华,而能弃时俗之共好,游艺于心神之间,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出风入雅,轶俗超凡,保持着人格的完美和独立。这些书家,在创作过程中立意高迈,取法上古,或步追魏晋,或旁涉篆隶,高瞻远瞩,雄视古今,他们凭着自己的眼光和卓而不群的个性,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所以他们的作品能飞行绝迹,不落前人窠臼。前人的审美观念,前人的创作方法,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和美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尽管当今时代不同,风尚亦异,我们不能要求今人像古人一样,但艺术内部的客观规律和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仍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于客观的规律中去获得创作的自由仍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书法艺术具有共性美,如势、力、气韵、神采、意趣、形质等,在书法艺术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楷艺术虽只是各种书体中的一种,但亦具有这些共性的美。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楷艺术的发展史,目的也在于使初学者能踞高临下,开拓自己的创作路子,并从前人甘苦成败的得失中,获得经验,少走弯路,于古人流传下来的碑拓墨迹中,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只有这样,方能推陈出新,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不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技法指南》附图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技法指南》附图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技法指南》附图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