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虚半腹

      凡方框结构中内有横直画者,使其不与二直相交,或尖接或左竖,潜虚其右腹,如“损”字,“者”字;或以横点代画,使其与两直相分离,如“清”字,“散”字;由于虚其半腹,就使方框内的空白之处增多,给人以疏宕之感。相传钟繇最善此法,他的小楷用笔虽极丰腴浑厚,但结构却疏松朗润,无填塞窒闷之感,如腹、自、贵、县、神、得等字,皆以点代画,其中特别是一个“略”字,左面田字中的十字几乎与框画相离,显得十分松动,这种方法对后世许多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明代的王宠,清代的刘墉等最善此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舒展笔势

      这是一种辐射式的结字方法,亦即米字法,这种方法尽展其笔势,令其点画完满,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字内间架的空素地,给人以舒展疏朗的感受。但必须注意,拉长点画,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要在笔势的管束下,方能有形松神密的风致。正如蒋和《学画杂论》说:“字有收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这是小楷结字的特殊方法,不适宜于大字,大字一用此法,则气松神散而不能结密。王虚舟《论书剩语》说:“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秘佳。”历代小楷之中,最善此法的莫过于王献之,试观其《洛神赋十三行帖》笔意舒展,有萧散飘逸之态,十分耐人寻味。相传董其昌曾用小楷法去写榜书,结果失败了,他在《书鲍明远舞鹤赋后题》中说:“往余以《黄庭》《乐毅》真书为人作榜署,每悬看辄不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其势。”小字要展令大,大字要蹙令小,展令大者,尽其笔势,使其间架内空素地开阔;蹙令小者,密其体势,使其间回内空素地狭小,如是则小字宽绰,大字结密,各得布白之法,结体自然熨贴。外密内疏书写小楷,笔意贵在外拓,使其间架,或内方外圆,或内疏外密,或内松外紧,或内圆外方,则结字自然宽绰而有余。这种外拓的笔意表现在横画时,往往形成一个上平下凸的横三角形;表现在竖画时,往往形成一个左平右凸的直三角形。笔意外拓则内部宽舒,这是小楷结字的又一特征。相传明代的王宠最善此法,这是一种拱心式的结构,运用得好,自能给人以一种气松神密的艺术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删简笔画

      通过点画相代,删简繁复的笔画,而仍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可读性,这是小楷结构的又一特征,这种方法,虽然不及行草来得变化丰富,但在小楷中也较为常见。在书写小楷时,又往往可以缩短或简略笔画,但仍不失字形,而有可读性,但这种方法当与行草中的结构相参阅,不可杜造,仍要以符合文字的规范结构进行组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短意长

      笔短意长是小楷结字的又一特点,它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尽展其势,亦不使尽其力,而采用藏锋遏势,短和蓄力的方法。这种结字方法,含蓄蕴藉,浑厚古茂,极富有意趣。钟繇、颜真卿、黄道周、刘墉最善此法,此法用笔劲气内敛,势从内出,非年高手硬,难至沉静之境,刘熙载《书概》中说:“学晋书者,尤当以劲质先之。”此实为心得之言。笔短趣长虽以用笔为主,但结构亦宜宽松,不得拘紧,特别是一些用笔丰实的小楷,和意外拓,以向势为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小楷的章法布局

章法,是研究字与字行与行以及通幅之间的布局方法。如果说一个字的内部结构中有骨、有筋、有血、有肉、有精神、有意蕴,从而构成一个有生命单位的话,则章法就是将这些个别的空间单位,通过管领、连贯、穿插、接应、起承、转合、映带、起伏等手法,立意谋篇,统筹布局,组合成精神团聚,宾主掩映,上下相望,四隅相招的集体单位。因此,我们研究章法的目的就在于将散落的字形和分割的行气,如何在笔势的裹束下,组合成一个有机而协调的整体。

      对比统一,这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不但贯穿于结构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章法的大结构只不过是结字小结构的延伸和扩展,正如近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从字体的个体结构到一幅整篇的章法,是这结构的扩张和应用。”因此,研究章法必须建立在研究结构形式美的基础上。字形结构的大小、长短、广窄、开合、伸缩、奇正、疏密以及用墨浓淡枯润的变化对章法布局的形式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章法的布局虽然出于人工的裁剪,但又必须符合自然美的基本法则,而这种自然美正是通过参差错落的变化和精神贯注的笔势所构成的,对比的因素中求得整幅章法结构和谐是我们研究章法唯一的目的。

      章法布局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影响,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到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从创作者的立意来看,作者可以从章法的大天地里舒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体现自己的艺术功力,流露自己的艺术个性。章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它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复杂,正如陈介祺《簠斋尺牍》中所说的:“古人之法,真是力大于身而不丝毫乱用,眼高于顶,明于日而不丝毫乱下,乃作得此等字,报以遒练之至而出精神,疏散之极而更浑沦,字中字外极有空处,而转能笔笔,字字,行行,篇篇十分完全,发造大成而无小疵。”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章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楷章法的几种布局形式

      小楷的章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布局形式:一是纵有行,横有列。这种布局适宜字数较多的内容而又必须在一定的尺幅之内完成的章法,通过计算,可以把握字数的多寡。小楷的格子宜稍扁,使其字距较紧,行距稍开,自然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这种有行列纵横的界线,古人称之谓“乌丝栏”。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由于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框架之中,因此也最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作灵性。书写这种章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一格子内,即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亦有一个小章法,字形的安排在这空间中要十分妥贴,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大,顶天立地,充塞左右,又不可太小,天地空荡,左右虚旷。留白太少,则章法拘紧,留白太多,则布局疏散。而应大小匀称,上下左右,牝牡相得乃佳,书写小楷落笔时先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要掌握这种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多写多临摹,难得此妙。二要注意的是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切忌结构平板,大小一律,而应当尽量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各尽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这样,就可以弥补这种章法的不足之处。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重点要放在每个字的结构上,力求使其字形富有自然的姿态,则平正通达之中有迷离变化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纵有行,横无列。这种章法,在小楷中用得最多。晋唐人写经,元明人手卷,多喜用此法。这种布局由于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从形式上说要比上一种章法来得灵活。有行无列,特别要注意到一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则行间错落有致,自有一段体态。明汤临初《书指》说:“真书点画,笔笔皆须有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书写小楷,这种变化虽不如行草那样强烈,但亦当有参差错落的变化,方能极尽自然之美。

      由于这种章法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到每一行中上与下字之间的关系和行气的流贯。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相挽之处,楷书往往就是通过字形跌宕的姿态而产生体势的。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种于参差中求自然,于错落中求流贯的布局,大大地增添了小楷章法的情趣。

      这种章法,其行款字距中间的空素地,亦有法度。一般地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自然上下得所,左右相称,但亦有字距紧,行距宽者。明末黄道周、倪元璐往往喜欢采用这种章法。亦有字距开,行距亦开的章法,如杨凝式、张即之、董其昌都喜采用此法。亦有字距紧,行距亦紧的章法,如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总之,这种变通的布局,要密者不至于近,疏者不至于远,密者笔意流转,活泼不呆,则虽密犹疏,所谓空白少而神远是也。疏者笔势裹束,流通不滞,则虽疏犹密,所谓空白多而神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密得宜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横无列,纵无行,这种章法,完全打破了乌丝栏的拘束,因此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艺术个性,最富有自由率真的笔墨情趣,它滥觞于金甲古文,亦即契刻文字和早期的钟鼎铭文,这些镌刻的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时疏时密,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如丽天繁星,出之自然,古人作行草及小楷,常常借用此法,书写这种章法,必须注意三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书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观点。以统篇为一字,以整幅为一体,强调整体的平衡匀称,对比照应和多样统一,从局部的不平衡、不对称去求得整体的平衡、对称,从各种不协调的因素中求得整体的协调,从多种矛盾着的对立形式中去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就必须于参差不齐中求平直,从错落有致中求匀称,这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一种很高级的境界。这种境界,弛张有致,虚实相映,因而使作品在纸面的空间中更富有生命的韵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这种章法虽然集中了诸多矛盾的对立因素,但其中必然贯穿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正如宗白华所说:“相管领就好象一个乐曲里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现出作者的基本乐思。”这种相管领的方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裹束之法。明王世贞《法书苑》中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二行,二行管三地,如此管一纸。”管束就如一条链条,一环扣一环,字有管束,整幅字势,一气呵成,能给人以精神团聚的艺术感受。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字点画须要精意,观古帖中起笔之始,迥不犹人,结体既成,终合人意,盖如善弈者布局数子,几令人莫测,至收局时,着着回应,处处周密,此即张怀瓘《用笔十法》中裹束一法也。”这是一种势和力的回旋,凡一幅字,字字有应接,行行能映带,自然一气贯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