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网站编辑

【邱振中新著《书法》每日一读】——每日添加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法



当我们在小学的课堂上,按照老师的示范,小心翼翼地拿着毛笔,对着字帖一笔一笔地描画的时候,那些提按、停顿、移动的动作就属于笔法的范围。当然,我们的操作很不熟练,其中也只包括若干最简单的基本动作。

......

人们所控制的毛笔的运动,包含哪些内容呢?人们在努力地进行讲述,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套话语,来陈述、强调自己关于书写的体会和经验。同时,人们也缺少关于笔法演变的历史观,个人的书写经验往往被当作唯一的、万劫不坏的真理。共同的术语和历史观的缺乏,使统合的工作没有办法进行。人们唯一的共识,是笔法的复杂性。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就说过:“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写中只要一落笔,最细微的地方都包含着起伏顿挫的丰富变化。人们很早就对笔法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图2-3)。
......


一些神话和传说由此而来。
在很多传说中,笔法由非自然的力量所赋予,根本无法由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而获得。据说蔡邕早年入嵩山学书,在一座石头房子里得到一件帛书,上面用古文写着秦代李斯对笔法的阐述。蔡邕“读诵三年”,由此而掌握了笔法。还有一个传说,王献之24岁时隐居林下,一天,一只鸟抓着笔和纸送给王献之。纸上写着579字,文辞内容难以辨识,王献之天天对着练习,不久便掌握了书写的奥秘。另外,还有一个传说,魏朝钟繇在韦诞那儿见到蔡邕的笔法,苦苦哀求,韦诞也不给他看;韦诞死后,钟繇令人“盗开其墓”,才拿到那卷笔法。
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笔法的敬畏。
书法领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与此有关,那就是由于把握笔法非常困难,书法必须经过老师亲自传授才可能掌握。“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唐·卢携:《临池诀》)后人在描述历代笔法的传承时,都非常细心地交代,从蔡邕开始,由哪个人传到哪个人,然后又传到哪个人。但是一说到宋代,那种传递便不清楚了——叙述者大概也感到无法继续编织那条传承的线索。风格的剧烈变化使人们对笔法的认识突然失去了自信。
以蔡邕为笔法的发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支毛笔可能的运动方式


......
我们把书写时笔毫锥体的运动分成两个部分来观察。
一个部分是笔毫锥体顺着轨迹——可以设想为点画中央一条极细的线——推移的运动。它包含两个要素:轨迹形状与推移速度。通过对轨迹形状的控制,运动把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这两个要素都能比较方便地加以观察。轨迹形状与字结构重合,而推移速度可以通过书写时墨色的自然变化、线条边廓的细微变化而观察到。另一个部分,是推移时笔毫锥体同时进行的提按、使转等不同形式的空间运动。这种运动造成了线条边廓形状的各种变化。这种运动观察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线条边廓的变化来推测书写时的运动方式。由于历史的变迁,书写姿势和用笔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无法重现前人的操作,判断很不容易准确,但通过仔细观察,通过使用各种笔法写出的线条与前代作品的比较,至少可以对历代作品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获得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以把前一部分运动称为线条的推移,把后一部分运动称为线条的内部运动。前一种运动,使用任何书写工具、书写任何文字都不可或缺,但后一种运动却只与中国书法特殊的书写工具有关。
中国书法使用毛笔,毛笔圆锥形的笔头用兽毫制成,柔软而富有弹性。“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只有使用这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笔头,才能在书写时进行各种提按、环转的运动,从而使线条边廓产生复杂的变化。
根据运动学原理,通过笔杆来操纵的笔毫锥体,只可能产生平动、提按、转动三种运动。
平动,指的是笔杆没有上下运动,而且笔毫着纸的侧面保持不变的运动;提按,指的是笔杆的上下运动;转动分为两种:笔杆转动而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变,这时仍然属于平动,如果笔杆转动的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也在不停地转动,则称为绞转(图2-4)。平动、提按、绞转是三种基本的笔法,书法史上任何复杂的笔法,都是由这三种基本运动组合而成的。
这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每种运动形式都包括各种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而不同运动形式的各种细微变化之间,又可以进行各种组合,这样在实际书写中便可能产生几乎不可穷尽的样式。此外由于受到笔毫弹性、墨水浓度、纸张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笔毫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每一次挥写中都对运动样式有不同的影响。于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书法积累了无以数计的线条内部运动形式。

......
2·4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类空

......

对于认识汉字的人们来说,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立的音、形、义,每一个字在视觉上都占据一个独立的空间位置,像此刻读者正阅读着的这些字行,每个字都与其他字隔开,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单位,阅读时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地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速度之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察觉不到这种跳跃。或许可以把它比作电影,由于放映速度快,间断的画面在人们视觉中变成了连续动作。当然,人们也可能更多地注意有形的笔画,也可能笔画和笔画所分割的空间一同成为辨识文字的信息。不管哪一种情况,人们接触汉字时更多的是注意字结构内部所发生的一切,而字与字之间通常是略而不顾的,因为它们只是各字之间的“隔离带”,并非辨识文字所必需。
人们无疑把这种对空间的感受习惯带入了书法艺术中。
我们可以在一件书法作品中划分出两部分空间:围绕着一个单字的最小凸多边形所限定的空间,是人们在书写、辨识、赏鉴时较多地给予注意的空间。我们把它称为字内空间,这是一种主动生成的空间,而这一类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通常是书写时被动形成的,它包括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图2-5)。字内空间与线条一起,形成了作品上一些被其他空间所包围的区域。主动空间与被动空间都是不模拟物象的抽象空间,没有什么想象、联想或生活经验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它们唯一的共同基础是构筑在同一底平面上,但是由于两类空间情调不同,彼此并不相融混—这是书法作品中最常见的空间态势。
书法通过一个特殊的途径把所有空间组织成一个整体。
一个汉字内部,由于线条所分割的单个空间(单元空间)的形状可能引起张力的不平衡,会具有运动的趋势(图2-6a);但众多单元空间的并置,一般来说,运动趋势会互相抵消(图2-6b),因为它们不是按运动趋势来规划,而是按汉字结构在书写时下意识地形成的;然而由于线条运动的暗示、引带,这些单元空间都会与线条一同流动起来(图2-6c)。相邻单字虽然中间存在一片被动空间,但同样由于线条运动而被不知不觉地穿越。整个作品的有关空间就这样在线条运动的引带下而形成一片空间之流。这片“空间之流”完全按时间顺序展开,并从属于线条的运动。
这是书法作品中能方便地观察到的一种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书法作品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空间,一种不易察觉的空间。
......
线条的这一部分的三维空间内涵对运动的从属性十分明显。如果说,前一部分空间内涵(线条分割的二维空间)在线条突然凝固(失去一切运动特征,失去一切暗示运动的细部变化,只留下在空间中的位置)时还能基本保持不变,那么,后一部分内涵在线条失去运动特征时则立即消失。
这种假设使我们对书法特殊的时—空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类空间离开时间独立存在时,它成为单纯的空间分割,这是书法、绘画、图案都具有的一种空间性质。在分割的技巧、复杂性、表现力等方面,这些艺术各具特色。当线条的推移在作品上有所反映,并足以影响到空间的流动时,时间和空间处于一种新的关系中:空间在时间的引带下获得了生命。这是书法一个重要的特点,而绘画也程度不等地受到这一特征的影响,并发展了自己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但绘画中空间的处理未因此而受到明显的影响。书法由于受到书写顺序性的制约和汉字结构的限制,空间处理远不如绘画自由,因此在二维空间节奏的变化上,在二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变化上,绘画可以演变出更为丰富的形式。
书法空间性质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第二类空间——由用笔的复杂运动而带来的三维空间。这里时间和空间已经不是一种引带关系、先后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它们互为表里,互为依存,拿掉时间特征,空间立即消失;拿掉空间特征(边廓的变化消失),时间不留下任何痕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共同制约着边廓的变化。
......
空间与时间的共生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构成特征。
2·5.jpg
2·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演变


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共产生过五种字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虽然各种字体都有自己清晰的特征,但字体的演变是个逐渐进行的过程,处于演变过程中的字体必然带有前后两种字体的特征。

......

隶书在秦代开始形成,西汉中期发展成熟。20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留下了手写体隶书的真实面目(图2-8a)。汉代碑刻长期被当作隶书的标准形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只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风格(图2-8b)。
在使用隶书的时期,已经渐渐分化出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字体。
汉代初期,已经出现了草书的萌芽。与隶书笔势接近的草书,称为章草(图2-9);以后草书逐渐脱去隶书笔意的影响,被称为“今草”(图2-10);到唐代,又逐渐发展出一种笔画、结构都打破单字界限的字体,这就是大草(图2-2),大草的笔法、字结构和整体排列都十分自由。
楷书大约在东晋发展成熟(图2-11),此后逐渐演变成以提按为主导、夸张端部与折点的笔法(图2-12)。从唐代开始,这种笔法逐渐渗透到各种字体的书写中。
行书与楷书差不多同时出现,有时它与楷书唯一的区别,只是笔画的分立和连带。不过,唐代楷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以前,不论楷书、行书,都与隶书保持相当程度的联系;在这以后,提按成为笔法的主流。行书也由此而分成两大系统:以提按为主导的行书(图2-13)和以使转为主导的行书(图2-14)。前者控制用笔的动作都放在起笔、收笔和笔画转折之处,其他地方较为平直,而后者书写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着意的停顿,运动连续、均匀。
这五种字体的交替,集中在书法史的前一阶段,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大约800900年的时间里,书法史完成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转换。4世纪以来,楷书成为日常使用的基本字体,行书作为手写体而与楷书并行。
2·8 a.jpg
2·8 b.jpg
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如何第一时间全面阅读该书?
【邱振中新著——《书法》销售】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073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体的演变与笔法的演变



......

波状笔画的出现,是“摆动”笔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即带有旋转成分。当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转后,总有回复原位置的趋势,如果接着朝另一个方向回转,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构造,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便于接续下一点画的书写,于是运笔轨迹便由简单弧线逐渐变为两段方向相反而互相吻接的圆弧(,虚线表示笔锋在空中经过的路线)。摆动笔法的发展促成了隶书典型笔画的出现。
波状点画是隶书最重要的特征。书写这种波状点画时,笔毫锥体在平面上不停地滚动,这就是绞转的笔法。
典型的绞转笔法保留在当时的墨迹中(图2-18)。在汉代碑刻中,由于字体的扩大,也由于书写中严肃、庄重的心态,笔法其实与汉简有不小的区别,平直的笔画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使得连续不停的转笔受到破坏。
从三国至东晋,是楷书成形并替代隶书成为日常使用字体的时期。
楷书对隶书的结构与笔法同时进行了简化。隶书中对毛笔连续的、不停顿的控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楷书把控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笔画的端部和弯折处。这与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上的简化是协调的。当笔法控制的重点转移到端部和折点后,毛笔的运动方式不能不发生改变:要突出这些端部与折点,留驻、提按是最方便的办法。 ......


唐代楷书笔法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极度强调端部与折点,提按因此处于前所未有的引人注目的地位;其二,丰富了点画端部及折点的用笔变化,使藏锋、留笔在楷书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三,少数笔画中保留了使转遗意,如某些捺和撇。
唐代楷书是楷书发展史,也是整个书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像是一道分水岭,在它之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
手写体中,笔法与字体也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中。
......


唐代以后,楷书的笔法已经转变为以提按为主导,行书和草书的笔法受到决定性的影响。除了楷书,它首先影响到日常使用的行书。我们可以把行书分为唐代楷书笔法取得主导地位以前的楷前行书与取得主导地位以后的楷后行书。楷前行书以绞转和行进中不间断的控制为特征,而楷后行书以提按、留驻为主导笔法。王羲之的行书即为楷前行书的代表,而宋代至清代,以至到今天,楷后行书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实际应用的笔法与笔法观念的这种变化对草书的影响最大。草书所要求的流畅性,使它与提按、留驻的笔法格格不入,但这种笔法的变化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于是只要人们还继续书写草书,便不得不改变对草书书写的观念。这种情况在宋代即已发生。宋人行书已经是唐代楷书提按笔法影响下的典型产物,他们再把这种笔法运用在草书中。人们说,草书至黄庭坚“一变”,变就变在楷后行书笔法渗入草书。这成为后人书写草书的一种基本方法。
我们在这里所叙述的,是笔法发生、演变的线索。
笔法的本质,是控制笔毫锥体的运动。这种运动隐藏在点画内部,表现为点画形状的变化。笔法是决定点画(线条)质感和表现力的关键。前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笔法得到持续的关注,但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多是经验的描述,缺少历史的分析。
今天,对笔法起源的考察和运动分析,使我们对笔法获得了新的认识。
笔法在具体作品中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并不复杂,所有的笔法都可以逐步得到认识。
笔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一直处于变化中。笔法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从直线摆动到弧形摆动,从简单摆动到连续摆动,然后是绞转的成立,随后提按替代绞转成为日常书写的核心。
笔法变迁与字体演变息息相关,笔法每一种基本运动,都对应一种字体,如平动与篆书、连续摆动与隶书(汉简)、提按与楷书。字体变化的终结,与笔法基本运动形式的终结密切相关。
字体变化终结后,笔法演变史翻开新的一页:笔法离开了字体变化的制约,在审美的意义上开始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
2·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特征:字结构的又一种观察方式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五种字体,是认识汉字结构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历数每一种字体、每一种风格、每一件作品的具体特征,但是各种书体之间、同一书家不同作品之间,结构上的关系如何,却难以寻觅。对各种作品的认识,尽管可以做得尽量细致,但那大都是对视觉所及处的描述,深处的规律不容易找到。
在字结构的形体之外,我们可以对结构的空间特征作进一步的观察。
在任何书写的字迹中,笔画都在纸平面上对空间进行分割,这些空间(二维空间)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有的是完全孤立的,有的与其他空间还保持着一些联系。细心地体察这些空间的特征,可以对变化无穷的字结构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图2-132-14)。
先来看这些空间的形状。仔细体察这些空间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空间形状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这是空间与感受之间一种简单、朴素的关系。空间的复杂组合所带来的感受要复杂得多,它很难用语言来进行描述,但不同作品的字结构所带来的不同感觉清晰可辨。
再来看它们的大小,也就是面积。说到面积,涉及测量,我们在这里运用的虽然只是目测,但对于下面所进行的分析,基本上是准确的。
字结构内部的单元空间面积大小不一,它们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均匀排布和非均匀排布。
......
2·13.jpg
2·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法:定义与构成方式




章法指一件书法作品中各种视觉因素的组织。影响一件书法作品章法的主要因素有:各字的大小与墨色的轻重(取决于笔画的粗细、书写时的含墨量与纸张的渗化性能等),以及单字如何连缀成行、行如何缀合成篇。各字的大小与墨色对视觉的影响很大,但规律比较明显,隐藏在深处的、不容易察觉的是各字的连接,而字的大小与墨色的轻重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被组织,仍然从属于字、行的连缀。
字、行的连缀中,最基本的是两个字的连缀。
我们可以在书写的任何一个汉字上作出一条直线——我们把它称作单字轴线,它标示出单字侧的方向,同时把单字分成分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图2-30)。这样,单字的重心通过这条直线,同时也暗示着这个单字结构流动的趋向。独立的两个单字之间只可能有这样三种连接:一、轴线相交;二、平行;三、不相交也不平行(图2-31)。轴线相交,说明两者的运动方向相承接;轴线平行,说明两字的运动趋向相同,两者之间有一种呼应、重现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有连续感的衔接;但是当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时,两者的运动趋势之间没有关系,这不是顺畅的连接。在一件作品中,前面两种连接占绝大多数,但第三种连接也是必要的,它起到调整作品整体节奏的作用。
这是三种基本的连接状态。
这里要说明一点,我们在强调单字的连接时,要注意一个笔画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单字由笔画构成,其中任一笔画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单字结构,影响到单字轴线的位置,因此从原则上来说,任何一个笔画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一件作品的章法。
书法史上所有作品的章法,大致分为两类:轴线连缀和分组线连缀。

......
2·30.jpg
2·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法的演变


今天,汉字的阅读、书写已经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一个人的字可能写得“不好”——指的是不够“美观”——但它们的连接却往往是连贯而紧密的。但汉字开始形成的时期不是这样。
汉字不像拼音文字,它构造复杂,大多数由若干构件或部首组合而成。这些构件或部首在先民心中还不是一个整体。这在当时的文字书写中有所反映。如甲骨文和金文,其中有些字的连接让我们很难理解。要把这些字对齐并不困难,但前人没有做到(图2-34)。为什么?其中大部分字连接得很好,说明人们在书写时有齐整的愿望,也有控制齐整的能力,但是人们对一个字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却没有形成牢固的意识,那些部分或部首并不是作为整体同时出现在书写者的意识中。当他书写一个字的某一部分时,仅仅注意到这一部分,并让这一部分与上面一字对齐;当他完成这一部分以后,才意识到后续部分的存在,不得不把后续部分补充在已经完成的部分之上,但添加的部分破坏了前一部分所建立的良好的连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异的连接——从整体来说,两字衔接得并不好,但其中明显地贯彻着一种保持齐整的愿望。这里所表现出的对连续性的感觉和把握,与我们今天对连续性的感觉、认识完全不同。

......

随着人们对书写越来越熟练的把握,这种连接方式到战国便基本消失。人们能够轻松地把一个个字对整齐。
竹木简上的文字由于受到形制的限制,排列上没有出现更多的变化。4世纪以后,纸张逐渐普及。离开竹木简,是章法发展的重要契机。
......
奇异连接在王铎的作品中出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现象(图2-38)。王铎所处的时代不可能见到甲骨文,因此这是他独立的发现,但这与远古构成方式的重合,使我们感叹王铎的敏感与想象力的同时,也不由感叹汉字深处隐藏的某种机制,把相隔数千年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从那以后,直到今天,轴线连缀没有本质上的进展。轴线类型、衔接方式都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作品更多的是在墨色和字结构大小上着意变化。
分组线连缀是与轴线连缀并列的另一个章法系统。
分组线连缀的出现,起源于书写中的连笔。连笔在晋代已经出现(图2-39);随着书写的不断熟练,连笔增多,笔画的起止与字结构的起止不再保持一致,这样,笔势便有了带动字内空间向字间空间渗透的可能。在王献之笔下,开始出现字间空间与字内空间融合的现象(图2-40)。
这是分组线连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

唐代狂草是分组线连缀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分组线连缀发展成熟,线条分组清晰,各节奏段落对比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分组线连缀中往往夹杂着部分独立的单字,也就是说,轴线连缀往往混杂在分组线连缀中,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作品的分类,只要一件作品中包含若干典型的分组线,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分组线连缀,其中独立的单字,不妨看作分组线连缀的特例。
......
黄庭坚是分组线连缀中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草书无疑受到唐代狂草的深刻影响,但其中一部分作品运用分组线连缀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

这一类作品行距紧密,点画常常插入邻行,与邻行点画形成封闭性空间。这些空间破坏了行间空间的连续性,并迫使行间空间的其他部分也同内部空间互相渗透。这一类构成如果执意夸张,将使作品中各种空间(字内空间、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的界限趋于消失,这对线条的连续性是一种威胁——线条的连续性是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人们没有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以上是对分组线连缀发展历史的简单叙述。
2·34.jpg
2·39.jpg
2·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