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网站编辑

【邱振中新著《书法》每日一读】——每日添加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甲骨文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和龟甲一直被当作药材使用,被称作“龙骨”。1899年,人们发现有些兽骨和龟甲上刻有古代文字,这些文字比人们所知道的所有文字更古老。它们被命名为甲骨文。这是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中的重大事件,书法史亦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甲骨文的发现使早期汉字书法的状况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图4-1-1)。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汉字。在这以前汉字肯定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变化了解得很少。

......

甲骨文中偏旁部首的结构、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很多,结构自由而生动。
后来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墨笔所书写的陶器残片(见图2-15)。
残片中已经出现折笔,但是在甲骨上刻制文字,只能一笔一笔进行,连续的笔画不存在。这影响到甲骨文的结构,也影响到甲骨上文字的排列。甲骨文大部分是直线笔画,这些笔画决定了整体排列的风格,但其中一些象形字,寥寥数笔,曲线与直线交织,一段文字中节奏富于变化。
......
如果我们深入到甲骨文的内部空间,会发现它们匀称而妥帖。在笔触与线条排列的节奏上,书写者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控制能力。
甲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期,每一期都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安静雅致,有的严谨整饬,有的奔放恣肆。同一时期内风格也有变化。
......
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遗址发现刻有文字的西周甲骨,这些文字字体细小,最小的字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结构严谨,与西周前期金文风格相近(图4-1-6)。
自甲骨文被发现后,成为后世在书法创作中寻求新意的一个支点,但大多数人仅仅模仿其字结构,再把它们排列整齐。人们几乎没有想过,要设法深入到书写者控制结构的感觉状态中,才可能真正把握甲骨文的构成特征。



4·1-1.jpg
2·15.jpg
4·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金文

金文指金属器上刻、铸的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图4-2-1)。
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青铜器上文字很少,商代后期字数渐多,有多至40余字者。由于文字是铸造出来的,笔画显得圆浑、敦实,但不同器皿铭文风格各异。


......

从商代至战国,是中国书法史上铸造文字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刻制文字的第一阶段。它奠定了书法中一些极为重要的东西:特殊线条的审美趣味、神秘感、内部空间的均匀分布原则、根据结构的繁复程度而处理外形的原则、行间与字间空间的灵活处置等。
这一时期文字的结构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不论给当时的书写者还是给今天的临习者,都带来了自由。后人临写时,长短、歪斜、方圆,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不至于影响作品的完整性。这是早期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给利用古文字的书法家以他种字体所没有的方便。
金文大多铸造而成,再经过拓制,线条具有特殊的质感,浑厚而拙朴。后人所谓“金石味”,金文即为主要来源之一。此外,铸刻线条与书写线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件金文作品并未在书写上给出具体的范式,后人临写时,必须在笔法上作出自己的设计,于是不同的人去临摹同一件金文作品,会出现迥然不同的风格。这为人们的想象力留出了施展的空间。
在以后的时代,人们不断回到这些铸刻文字,吸取灵感。间隔越久远,神秘感越浓郁,给后人想象的空间越广阔。
先秦时期还有少量石刻文字,其中最著名的是《石鼓文》(图4-2-18)。这些石刻文字与同时的金文风格非常接近。石鼓文属于晚期的秦系文字,作品书写熟练,线条均匀、平直,字结构端正而匀称,排列整齐。它与日后秦代创制的小篆只有一步之遥。


4·2-1.jpg
4·2-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先秦墨迹

先秦墨迹包括从商代到战国的墨迹。它们与各个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字,但又无法用甲骨文、金文的名称来指称。这是我们要将它们单独进行讲述的第一个理由。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墨迹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上述字体的书写传统。例如战国简书,与同一时期的金文结构相近,但笔画形状相差很大。从笔法的演变来说,战国简处于一条更为重要的历史线索中。因此,对先秦墨迹的讲述,是对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书写传统的概括,它远远超过了一种字体所具有的意义。它影响到此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
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与铸造、刻制的文字笔画质感完全不同。
就审美而言,铸刻文字是一个独立的类别,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线条风格,在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文字的实际使用而言,书写无疑是最重要的形式,它是文字运用的基本形式。即使是铸造、刻制,一般来说,前面也都有个书写的程序。书法的技巧、观念、审美特征、审美理想等,主要是在书写中得到发展的。
墨迹易于损毁,很长的时期里,研究早期书法史不得不主要依靠铸刻文字,不过20世纪以来,许多早期墨迹陆续被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那一时期书写状况的认识。
从先秦到两汉,遗存的墨迹形成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它与铸刻文字有关,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

先秦墨迹的共同特点,首先是作品的书写水平给人印象深刻。盟书字体密集,但依然条理分明,笔笔到位;而简书结构精美,字距疏阔,整饬、空灵兼而有之,流动中不失从容之致。
其次,不同字迹的书写水平比较接近,用笔方法也比较接近。很可能先秦时期掌握书写的人为数不多,但是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这与汉简中所反映的情况很不一样。汉简书写水平差距很大,说明书写者已经包括非常广泛的人群。
再者,日常书写的笔法在铸刻文字中几乎没有得到反映,但是在简牍中却反映得十分清晰。这是源远流长的汉字书写传统中最初阶段的真实面目。

由于生理构造的限制,摆动时笔锋划出的轨迹都带有大小不等的弧度,因此在先秦墨迹中几乎没有平直的笔画,那些看似平直的笔画实际上都略带弧形。
细心体察作者书写时的心理,他们并无过多的意欲,没有着意要去实现的技术目标,只是朴素而单纯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技巧。这是书写者处于书写的自然进程中的结果,他们的心理动机非常单纯。这是能给我们很大启发的一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小篆

秦代统一文字,在秦系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统一异体字,简化结构,外廓采用规整的形状,笔画尽可能归并成横、竖两个方向,斜线、曲线也都尽可能规范化。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小篆。小篆清晰而易于识读,但是小篆与手写体——日常书写所使用的书体——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小篆只是作为官方规定的字体,在文告、碑铭等庄重的场合使用。
小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象形的意味,朝抽象符号迈进了一大步:古文中摹形的成分被淡化,摹形的曲线被其他形状的线条所代替;作品中所有线条能够统一使用规范、简化的笔法;所有结构能够按统一的空间原则来处理。它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古拙、神秘的气氛,但给技巧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使笔法能够朝流畅、熟练、复杂,使结构朝自由、灵动、连续变化等方向大步推进。
小篆笔画匀称,粗细变化很少,结构上较大篆简省,构成规律比较清晰,装饰性强。它是后世使用古代文字时选用的主要字体。 ......

秦代统一度量衡时,在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颁行全国,诏书有的刻在标准器上,有的刻在所镶嵌的铜板上,这些刻有诏书的铜板被称为诏版(图4-4-3)。诏版文字刻制而成,笔画都尽可能化作直线,少量的曲线在其中特别醒目,起到调整节奏的重要作用。刻制时想尽力保持结构的规整,但又不容易控制,因此竭力保持规整的欲望和手工制作的不规整性,造成了作品特殊的生动感。
汉代,由于隶书的发展,篆书失去了它的地位,但人们目之所及,遗存尚在,自然会受到影响。与当前的书写风格拉开距离,是人们容易产生的心理,也是某些场合的特殊需要。小篆在汉代某些场合一直被使用着,如碑额。
汉代篆书墨迹遗存很少,《张掖都尉信》(图4-4-4)是一件典型的小篆作品。信是通行关禁的证件,属于重要物品,因此用古老的字体来书写。颤动的笔画虽然对线的力量有些影响,但它无意中开启了一条新路,清代碑派书法中的颤动虽然未必由此演化而来,但两者的比较,对我们思考笔画书写时可能的运动方式有所启示。
......
三国魏晋时期篆书作品留存不多,但《天发神谶碑》(吴,276年,图4-4-9)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笔画起笔处为方形,几乎不可能用毛笔书写出来;除横画外,收笔处都呈尖形,折笔处也是锋利的方角。整个作品给人以壁垒森严、不可亲近的感觉。少数圆转的笔画与这些尖刻的笔画、与字结构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许是因为记录所谓“神谶”,故意编造出这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样式。风格上的新颖和图形中的对比,是它留在书法史上主要的理由。
唐代以篆书知名者,有李阳冰、瞿令问等。李阳冰在篆书被搁置数百年后,重新恢复了秦代篆书的传统,自有其意义,但他的作品与秦代篆书相比,并没有提供什么新鲜的东西。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
清代,金石、考证、校勘的盛行,使人们对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篆书的人多了起来,出现了一批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他们不仅写小篆,也利用更古老的字体进行创作,但是在最出色的篆书书家中,仍以写小篆的占多数。
邓石如在清代篆书和隶书的中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用质朴、凝重的线条书写篆书,在结构和用笔上都摒弃了多余的修饰,但是所有细节都细心地加以处理,并保持了线与结构的生动(图4-4-10)。他在篆书被冷落千余年后,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一种古老字体的魅力。
其后继者有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图4-4-11)等。
从邓石如到赵之谦,可以看到清代篆书逐渐加入提按的过程。从秦篆出发,从历代小篆中寻求借鉴,成为清代篆书一条主要的思路。小篆均匀的线条、匀称的空间,使各人的作品不容易拉开距离,要强化个人的特点,提按成为一种简便的方法。人们所熟悉的楷书、行书笔法,就这样进入了篆书中。
吴昌硕(18441927)专门临写石鼓文(图4-4-12)。在篆书名家并立、小篆资源几乎被用尽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的字结构轻松地与他人拉开了距离。此外,石鼓文笔画粗细变化较少,他借助于此,避开了书写中的提按,从而截断了清代篆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古风。吴昌硕的作品能够在精准和放纵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融进行草书中的某些东西,生动而富于变化。吴昌硕为篆书带来了新的活力。
清代碑学影响下的书写,强调“金石味”,具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颤抖的笔法,另一种是没有明显的颤抖,只是在行进中加大力量,使线条凝重厚实,同时还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性。吴昌硕使用的是后一种,黄宾虹使用的是前一种。
齐白石(18641957)把直线、斜线的穿插以及空间压缩、夸张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图4-4-13)。他将这种篆书用在印章创作上。
黄宾虹(18651955)在行笔中加入了小小的顿挫,使线条向金文拓片中残缺的线靠拢(图4-4-14)。仔细比较,两者的区别当然非常明显,但黄宾虹的那些顿挫,与他的运行节奏,与他单字结构有意的规整化取得了很好的统一,作品因此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它既不同于先秦金文,也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其他所有篆书。
陆维钊(18991980)在篆书中糅合隶书的某些元素,创造出了新的风格。生硬、强悍的收笔,丝毫没有破坏作品的高雅气质(图4-4-15)。
吴昌硕和黄宾虹虽然利用的是先秦石刻和金文的结构,但从用笔方式而论,他们接续的是清代篆书的传统,所以把他们放在这一小节中讨论。

4·4-3.jpg
4·4-4.jpg
4·4-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4·4-10.jpg
4·4-11.jpg
4·4-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字体,但它并非从小篆演化而来。
大量出土的秦简和汉简,也包括更早的墨迹资料,清楚地表明,在铭刻书体之外存在一条日常书写的演化线索。这是一条从未间断的线索。隶书是从日常书写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

隶书的成熟,是在西汉中后期,但在秦简中已经表现出隶书的某些特征。
隶书典型形态的确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笔画由简单弧形(图4-5-2)变为有几段弧线结合而成的复杂曲线(典型笔画为两个弯曲)(图4-5-3),笔画形状由柳叶形变为波浪形,这便是典型的“燕尾”;
2.笔画由均匀(呈柳叶形时,所有的“柳叶”丰满程度都接近)变为粗细对比强烈而突兀(图4-5-4);
3.笔画方向发生变化时,由弧线变为折笔,方框出现(图4-5-5)。
这些关键的变化几乎都出现在西汉中后期。
这里所叙述的形态变化包括了从先秦到秦、汉日常书写的绝大部分情况。特殊的状态是存在的,例如这件双面书写的木牍(图4-5-6),横向笔画小心翼翼地保持水平,而且距离均匀(仅仅是这一点,就已使书写离开了日常书写自然而连续的运动状态),产生了特殊的装饰趣味;结构受到战国金文的影响,字结构外形随结构的疏密而随机处置;笔画中只有直线和简单弧线,连续性较差。我们无法把它放在墨迹自然演化的序列中。如果把它放在某件战国铭文的旁边,倒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图4-5-7)。它很可能是某种追摹古风的产物。这件木牍说明隶书形成时,不仅存在按日常书写状态的自然演化,也存在着意向前朝各种非手写风格的模仿——这是在书体演变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见到的现象。
由于以前少有见到秦汉简牍的机会,汉代石刻成为隶书的典型样式;汉简的大量出土,使我们见到了汉代日常书写的真实面目,这使我们对汉代石刻的感受也有了一些新的支点。
刻石皆有特殊目的,一般书写时力求庄重,字体排列、书写风格都要受此制约,但与日常书写也不会截然无关,而且书碑者也必定是日常书写的高手,因此石刻中总会保留着与日常书写的某种联系。如《王舍人碑》(图4-5-8),1982年出土,许多字字口非常清晰,点画便保存着浓厚的书写意味。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去观察汉代石刻,会产生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感觉和认识。
残缺,是古代铸刻作品引发人们想象之处,人们由此出发,创造出各种新的用笔方式。后来篆书、隶书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点。
......
展示是人们追求个人风格的充分理由。
曹魏时期,碑刻仍用隶书,但由于楷书的影响,提按顿挫加入隶书中,渐渐远离汉代风范,结构亦刻板。少数作品能承续东汉末年的书写风格,但已无开创新意的力量。
此后,隶书有三次复兴:一次是北齐,一次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第三次是清代。
北齐(550577)享国时间很短,但佞佛之风盛炽,北朝留下的有纪年的刻经,多是北齐及随后若干年中的遗存。6世纪楷书已经比较成熟,但北齐刻经大多有隶书笔意,想必是为了追求庄重、高古,但去隶书时代已远,便不如汉代的圆熟,作品楷、隶夹杂,结构舒展而又有几分稚气,气象开阔,别有意趣。
......
后世的书写者不明白,隶书所有笔画都是一种统一的运动方式所造就的整体,即使一个短短的没有波磔的笔画,与那些波磔起伏的笔画,都是用同一种笔法书写出来的。
清代是篆书和隶书复兴的时期,许多书家的隶书都设法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下面是其中几位重要书家。
郑为清代最早以隶书知名的书家,他用提按的方法造成笔画的跳荡,结构与这种笔法结合在一起,生动而有意趣(图4-5-20)。作品实际上离汉代的隶书已经很远,不过是借助隶书的基本特征而创造自己的书写方式。他的成功处,在于作品中各种因素糅合成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
......
4·5-2.jpg
4·5-3.jpg
4·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体流变
甲骨文
金文
先秦墨迹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草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章草、今草、大草。
从商代开始,单纯摆动的笔法朝连续摆动发展,由此而导致了隶书的出现。从战国简书到秦简、汉简,隶书形成的过程非常清晰。在形成隶书的同时,还发展出一种连续性强、笔画简省的书体——章草。早期章草直接从战国简书演化而来,没有明显的隶书笔画特征(图4-6-1);随着隶书的成熟和普遍使用,隶书笔画、结构的形态才渐渐对章草产生了影响(图4-6-2)。两类章草的区别是,前者的结构中没有明显的横向平行关系,而后者结构中的横向平行关系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
《误死马驹册》(27年,图4-6-3),笔法中摆动的成分很明显,节奏轻松、活泼,结构与笔法融为一体,几乎没有一处平直的笔画,但作品中的各种成分却被一种异常坚定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每一笔触的率意和整体的严谨结合得非常好。
《甲渠侯官粟君所责寇恩事册》(27年,图4-6-2),与《误死马驹册》同一地出土,书写年代也相同,但风格截然不同。狭窄的木简丝毫也没有限制作者的空间处理能力,结体开张而随意,轮廓变化莫测,侧、倾斜,内部空间处理十分灵活。
西晋时日用书体已开始朝行书、楷书方向演变,但《平复帖》(图4-6-4)还是保留着浓厚的章草意味——以摆动和转笔为主导,但已经经过细心的提炼和归纳,笔画都朝某几个方向靠拢,如指向左下方的撇和指向右下方的斜画,从而形成疏朗、简洁的韵致;行笔沉静安稳,从容写来,虽然单字排列比较均匀,然而墨色和单字内部空间的节奏变化都很丰富;书写时似不经意,但点画最细微处也不曾脱离控制。它是否为陆机所作还有不同看法,但为西晋人所书,并无疑问。
......



宋代对修养、人格、精神生活的表现格外重视,引起了书法风潮的转变。各种书体与唐代相比,从外观到构成的深层机制,到对书法功能和性质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宋代草书的关键人物是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行书和草书都有自己独创的风格,影响深远。他传世的草书作品墨迹有《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卷》、《刘禹锡竹枝词卷》、《杜甫寄贺兰诗帖》等。
《诸上座帖》(图4-6-17)一改唐代狂草奔放不羁的风格,似乎一边写一边考虑结构的安排。一行中独立的起笔很多,行书的笔法不知不觉地进入草书中。这是对草书的重要修正。它对后来的草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草书书家,几乎无人不将行书笔法带入草书中。他的草书在结构上亦与他自己的行书密切相关,如尽力伸展的长画、富有变化的多边形外廓等。此外,字结构的互相穿插成为他单字衔接的重要方式,它影响到笔画的连续性,改变了草书中结构的铺陈完全从属于笔触推进的传统。这些都成为黄庭坚个人风格的重要标志。
姜夔说,草书至黄庭坚“一变”。鲜于枢说:“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正是黄庭坚独特贡献之所在。
......



王铎以后300年,没有出现重要的草书书家。
打破草书沉寂局面的是林散之(18981989,图4-6-30)。他早年师从黄宾虹,学习绘画,在艺术抱负上,在用笔、用墨等技术方面,都深受黄宾虹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借鉴中国画中用墨、用水的技巧,草书形成水墨并施、笔毫缠裹与铺陈来回交织的新笔法,作品线条变化丰富。
笔法是书法中的核心技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种的可能方法都被人使用过,并创造出出色的作品。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再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但是林散之所创造的笔法破除了这一观念。它带来的不仅是笔法的新变,同时给予人们一种信念,已经经过如此长久发展的书法技巧,在今天还能够做出重要的贡献。


......
4·6-1.jpg
4·6-2.jpg
4·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版主发的《书法》照片原件与《书法》中的黑白照片对照,
质量悬殊,如果能出版《书法》的彩照精装本就太好了。
感谢版主em1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