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郑付忠(陕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v% m4 v9 _" A- _0 G- B( ^, A
% Y  p$ N( ]1 ~- S; X" L
一直都向往浙江青田,2010年有幸亲临,好不亲切。。
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D; O' J7 X) O+ J
1 K2 R, `8 ?- Q3 d& ^; l7 Y4 g
南京毕业后,在浙江从事了一年的书法教育工作。
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h9 n  V& B; m5 Y- G* ?
9 l1 S6 Y/ v% ?# B8 S从南京来到西安,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些新朋友。杨月,周佳琪,江锦世老师,刘志霞,黄楠。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西美,交大,南开,)有的和我一样,有过工作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W' {! E" f* O# {, o( K
( C+ H% Q: D" y  i" d
2011年河北邢台,参加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研讨会。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 ?: {- H/ Y! [3 t2 {( s' Q% T

: Q! C! b6 Q, P8 I2011年河北邢台,参加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研讨会。
7——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e3 B; h$ k; r& K' Y
- S' B: k# M7 D5 L7 B' {  n& ~
2010年11月,参加由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社科院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在太行山留影。主要人员有李庶民、吴川淮、王晓光、吕福隆、李慧斌、王连富、胡湛和我的兄弟成海明等。途经太行山下村落,由村长老陆用当地话介绍改村的革命历史,颇有意境。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u& m7 m' Q) M5 b# e

, e. q/ ^5 ~4 z) a2 I2010年11月,参加由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社科院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在太行山留影。主要人员有李庶民、吴川淮、王晓光、吕福隆、李慧斌、王连富、胡湛和我的兄弟成海明等。途经太行山下村落,由村长老陆用当地话介绍改村的革命历史,颇有意境。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3 z: Q1 @3 @. @2 s
- w) D3 D% I$ `& S) u5 Y2010年11月,参加由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社科院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在太行山留影。主要人员有李庶民、吴川淮、王晓光、吕福隆、李慧斌、王连富、胡湛和我的兄弟成海明等。途经太行山下村落,由村长老陆用当地话介绍改村的革命历史,颇有意境。
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路——


) b+ E: L2 n; g7 u5 R0 f* M; |
7 M0 J2 N1 v" [2 h/ d不到长城非好汉,未见兵马枉西京。2011年在兵马俑。
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6-19 22:10 编辑 . m2 y4 g* X- N$ Q
4 q/ h9 S5 A. e9 e" L3 z

——学术论文——

/ y( N8 a6 B  d, l+ \5 ~
' Y  \. m+ u  X$ ?

) e* n4 r5 B2 U; z+ E《研山铭》真伪之争的一大漏洞
  w% _* d( T% J
( S" X1 `5 ?8 p, H7 I1 L$ t
文/郑付忠  n8 L5 ?4 X5 }. ^0 _% i3 k

& t) @9 l2 K2 O2 O6 a% v) v7 l【内容摘要】:笔者最近看到葛敬生一篇关于《研山铭》辩伪的文章,葛文通过对“道”、“前”二字的分析,得出“米芾《研山铭》必伪无疑”的结论。读完这篇文章后笔者不禁想到书法鉴定中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缺乏书法实践的人介入鉴定,他们往往容易脱离书法本体,完全忽略了书写常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研山铭》真伪之争中就存在这一问题,该帖是米芾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之一,人们很容易忽视北宋处于大字并不成熟的特殊时期、书写《研山铭》这样的作品尚处尝试性阶段的史实。+ ?- P0 _; U7 ?* Y3 Z& B
【关键词】:研山铭;大字;探索阶段
; s9 D" d& u6 Z  I5 e7 Y" C3 s- d

( u9 A. o' b  p0 T. ]
2002年12月6日,《研山铭》在京举行定向拍卖。最终以近三千万的价格被故宫博物院购得,国宝终于回归祖国 。《研山铭》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大字行书代表作之一。内容为:“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合道门。”是为了赞美后主李煜曾收藏的宝研研山而作。《研山铭》流传有序,两宋宫廷内府收藏后,流传到清中期为成都知府于腾所藏,之后流失于东瀛,而今收归故土。
! h/ e) E3 m+ N( n) q

, T7 V* n' h+ Q6 W6 G6 `  J* W但自从它被收回的那一天,质疑之声就迭连不断。《文物世界》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葛敬生一篇关于《研山铭》辩伪的文章,葛文通过对“道”、“前”二字的分析,得出“米芾《研山铭》必伪无疑”的结论[1]。笔者看完这篇文章后的基本判断是,葛先生缺乏起码的书法实践体验,完全忽略了书写常识,也忽略了《研山铭》是米芾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之一,忽略了北宋处于大字并不成熟的特殊时期、书写《研山铭》这样的作品尚处尝试性阶段的史实。再者,文字学和书法艺术并不能等同,文字错误也不足以判定书法真伪,这是鉴定的大忌。

) P# o; n. m& H7 w5 w6 `/ @& s) q2 I% U! K  k
葛文开篇借《砥柱铭》里“礼”、“祝”二字“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多了一点)”,认为这是“假冒黄庭坚书法真迹的重要证据之一”[1]。实际上这是十分武断且滑稽的推断。我们常看到一些不谙书技的学者批评书法家不懂文字,印象最深的是孙洵先生在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上,严厉地批评了某位教授把“吉”字写成了从“土”的“错字”。笔者当时在就在想,这是孙先生对书法家的误会。“吉”字从“士”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但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字在书家那里已经开始写成从“土”的“错字”了。智永《千字文》里就是个典型,后来的褚遂、蔡襄、董其昌、祝允明甚至清代朴学盛行时期的伊秉绶也写作从“土”的(图1)。想必这些人是并非不懂文字学,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其实这是出于书法审美的考虑从而形成的一种书写习惯,书法家某种程度上是要以此自诩的,没有人会因为采用了这个写法而质疑作品的真实性。同样“褚”、“初”等字从“衣”旁,在书法家那里又往往写成从“示”字旁的,这都是书法创作中的约定俗成的常识,没有谁会在这个问题上较真。反倒是一些不熟悉书法的人经常借此嘲笑书家,若仅限于此倒也罢了,现在又拿来当作争辩作品真伪的依据,就未免令人啼笑皆非了。说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一个事情,即文字“瑕疵”不足以说明作品真伪,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错误的文字”反倒可以证明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书家对文字的美学处理,就像草书对文字本体的高度解构一样,是不能用对错去评判的。同样,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形式的书写方法也属于书家对文字的美学创造范畴,这正是书法艺术区别于枯燥的汉字的魅力所在,没有这个润色的过程,书法就没有了生命力。葛文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文中提到《研山铭》中“道”、“前”二字“缺少(丷)左右点下面必不可少的一长横”,并举米芾手札《乱道帖》中的“道”字和《竹前槐后帖》中的“前”字为例,认为此二帖中的字代表了米芾的书写特征 [1]。笔者甚不以为然,首先,《研山铭》“道”字左右点(丷)下面“并不缺少长横”。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第二点收笔处鲜明的反折笔痕迹(图2),只是反折回笔的笔迹被覆盖,以至于葛文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次,左右点(丷)下面的“横”也并非“必不可少”,“道”、“前”二字的写法在米芾的手札里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如米芾《临沂使君帖》中“首”字,《箧中帖》中“送”字,《提刑殿院帖》中“华”字,《晋纸帖》中“遂”字等(图3),均可以佐证《研山铭》中“道”、“前”二字是没有问题的。可能有人会说《研山铭》中“前”字左右两点(丷)之后出现了瑕疵,但据此认为此作的真实性未免有点吹毛求疵了,也是不清楚书法发展史的表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史实是,北宋乃书法史上大字发展的初期,书写大字是书家们普遍需要攻克的一个难关,人们只道米芾称雄一世,却往往忽视了那个时代大字书法正处于探索阶段。米芾曾言:“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2]由于时代压之,“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米芾也同样缺乏大字创作经验,邱振中说他“过度提按所产生的对比,有时也惹人生厌”[3]。 米芾一方面崇尚晋人“古法”,另一方面却难以摆脱“古法亡矣”的时代背景,所以米芾的笔法充满了矛盾,“过度提按”是大字作品对笔法提出的客观要求,而米芾却有着崇尚晋人“绞转”笔法的情结,晋人笔法体系却又恰恰是围绕小字、横式的书法体系展开的,所以米芾的时代没有竖式作品。(按,晋唐时期盛行行横式作品,已往人们认为是纸张的限制促成了横式作品在该时期的流行,这个观点是很成问题。造纸工艺落后人们可以采取后期拼接嘛,可以横向拼接也可以纵向拼接,但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纵向拼接的,这个习惯至少延续到北宋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当时笔制及笔法特点限制了竖式作品的产生。魏晋时期的作品曲别于唐之后的作品,这种区别不仅仅是纸张、字体的大小和作品幅式的差别,最重要的是点画气息的差别。魏晋时期是“笔短意长”的书作风格,随着笔法的演化,这种风格逐渐过渡为“笔长意短”的作品类型,尤其是明代巨幅竖轴的出现,更是对魏晋时期“笔短意长”风韵的一种彻底叛逆。)米芾用笔始终矜持内敛,多用小字笔法作大字,多刻意做作、锋芒外露,所以我们不能用小字去衡量大字,尤其是这种衡量落在北宋时期的书家身上就更为不妥。话说到此,葛文指出的《研山铭》“道”字“辶”旁是“作伪者把应该的平捺笔画,私自窜改成了一波三折” [1]这一猜测也就不攻自破,首先米芾《蜀素帖》中就有大量类似的写法(图4),当然帖中同样也有平捺式的写法,这正是书法求变的心态使然。其次,大字和小字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可比性,这是不言自明的。另外,对于《研山铭》中“震”字“细如发丝的一长撇”,王乃栋认为:“如果将这一长撇单独来看,写的还不至于太差,但放在整个字中,则分明是写滑溜了的败笔”[4],平心而论,米芾大字作品中类似这样的“败笔”还真不是个别现象,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米芾不会出现“败笔”,也多是基于其小字而做出的判断,这并不能掩盖米芾不善大字的事实。米芾大字作品《研山铭》、《多景楼》等出现种种所谓的“问题”,正是符合哪个特定时代的标志性音符。同样是大字的作品《虹县诗》,我们公认为米芾晚年所书(56岁),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见米芾《研山铭》中所出现的“毛病”是情理之中的,如今被质疑为伪作,却是我们的无知。《研山铭》这样的大字作品只是米芾的戏笔之作,多少有些企图对话甚至要比肩古人的挑衅意味:既然“古真我大字”,我就要填补这种缺憾。当然由于时代所限,《研山铭》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达到高水准的要求,这个常识对于专业搞书法的人来说是无需多言的。后来到了明代中期,陈淳等人小字行草受米芾影响,他们的大字作品也很不协调,出现了种种问题,这是大字在探索阶段的必然现象。黄庭坚曰“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可见在宋代,写大字的确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黄庭坚在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极力加强提按,使线条看起来丰富,也是为了解决其自行变大带来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线条单调的问题。但仍然是横向的章法基础上的改进而已,大字行草书的滞后是制约竖式作品发展的瓶颈。北宋初期的书法创作在章法构成上并没有重大进展,也与大字的颓废直接相关。其实书法史上劣于大字的书法家并不少见,笔者记得曾经在看到赵孟頫一幅大字行书《烟江叠嶂图诗卷》(图5),由于该卷纵49.8cm,横413.9cm,赵孟頫没有采用他一贯的小字行书笔法书写,明显能看出来他不适应大字书写的窘态,因而这件作品竟被许多人目为伪作,未免可笑。
6 V* M- \+ ^/ }# w' H! b6 c; t5 E6 w

, E1 H$ P% j4 y  h- C7 s+ Z" j当然,对于《研山铭》的质疑,还来自于其题跋,许多人都提出过质疑。参与鉴定的曹宝麟说:“《研山铭》经米友仁鉴定为真迹,已为定论,似乎不存在问题。但如果米友仁的跋语为伪,那不是问题更严重了吗?”[5]这个结论一出,有些人于是在《研山铭》题跋上做起了文章,傅熹年先生就曾对跋文鉴定过,之后他说:“王庭筠、米友仁书都是后配的仿本。”[6]傅先生的结论实际上说的很科学也很严谨,只怪我们领会错了。其实若《研山铭》的真伪要靠其题跋来定性的话,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题跋和《研山铭》真伪本身就没有必然联系,傅先生说王庭筠、米友仁题跋是仿本,并没有定性《研山铭》的真伪,也不好有更深层的推断。难道《研山铭》没有题跋就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了吗?曹先生的话说的也很谨慎,他似乎倾向于《研山铭》是米芾真迹(曹先生之前参与了《研山铭》鉴定工作),但又觉得题跋似乎另有玄机,故处于两难境地。但之后范曾先生就明朗多了,他称:“(《研山铭》)直为市井恶札,岂会出自米芾之手?”[7]范先生主要从《研山铭》书写水平本身判定为伪作,这就犯了前面我们分析到的忌讳。: \9 M  P9 B; c6 q9 _5 d
4 p2 G; V& d, z+ Y# W$ q/ z
所以,综合北宋时期的大字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米芾其他大字作品的比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研山铭》是米芾的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