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七徐海3 T, j; A+ [+ B5 X* J% ^
1 }+ p5 x c; B6 p' H8 F* g) S& Z8 p) W
傅德锋
9 ~9 t1 q: X& C, W6 V; x1 Y- H, L- _3 x7 n) V
r# v x& T: ~6 c& q/ A' j: o* U- K6 w" H+ U0 [# Q
v* W! G. z+ O
: s! c& C0 l& T$ W& _# K8 x. U" T/ W
, X+ z5 _; \$ e2 H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先生门下完成学业的书画篆刻优秀人才当中,年轻的徐海是非常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位。他于书、于画、于印在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和创作的水准上,在同龄者当中都处于拔尖地位。; [$ u8 c( F6 E% X5 ?9 p
: @# X: X6 l7 a" ~
有人将王镛誉为“当代齐白石”,乃是源于王镛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达到了同时代人当中的领先地位,王镛的成功,具有特定的文化启示意义。作为一位通才式的艺术家,他总是对他的弟子们如醍醐灌顶般地“授之以渔”。而徐海就是智慧地承袭乃师衣铎而又迅速自成家数的艺术朝圣者。. Q* w+ {2 u( _ Z( w' @6 R4 |
# Q6 e. G" I5 y P徐海书画印兼擅,尤其在书法、篆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他的篆刻作品在全国一、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中频频亮相,用他生辣拙朴雄浑大气的篆刻语言描绘着自己的金石理想,将一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力求印印不同的篆刻风格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风格,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徐海。
6 A" y, O+ U1 D' M9 u! h- _: `! \1 ]3 k
正如在篆刻上徐海受王镛师法砖瓦陶器一路印风影响外,徐海在书法方面也同样体现出了这样的倾向,他也更多地注重吸收民间书法的有益养料,以碑的雄强为基调,适当吸收帖意的细腻与灵动,参以砖瓦刻石的野逸和魏晋残低、汉代画像的生拙,在实际书写中又将篆刻用刀的迟速融入其中,使得他的作品在结字的疏密奇正,行气的笔断意连,章法的起伏开合,墨色的枯秀变化,用笔的奇崛多变等方面均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印从书出,书以印入,当中尚不乏国画中点染擦手法的巧妙运用,故其作品极为招人眼球且能经受住仔细品味。
& N: f) ^& o5 n7 x9 i4 \0 e( j3 @9 V. C c# l, g9 i, m% d3 q5 }0 n5 }/ M
他的楷书既有魏晋小楷的高古意韵,又有唐人写经的精严规整,其中尚不乏汉隶的雄强和北碑的生拙灵逸之感,隐隐之中,兼具以刀刻石般的情趣和韵味,多种因素合而为一,反映出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情绪与理想表达。雄浑、苍润、奇肆、秀逸、灵动、拙辣,这种种美的元素都在徐海的笔下得到了和谐而又统一的发挥,令人观之,久久不忍离去。
* ?& j5 q4 Z) p0 O& f$ C8 T( y6 \
最逮人眼球的还是徐海的“魏行”,一幅作品当中,将楷、隶、行、草多种结体和笔法巧妙运用,多种因素,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和谐统一,利用逆向思维,浇铸胸中块垒,颇得赵之谦行书三昧,虽不及赵书之凝练,但拙辣灵逸似有过之。3 C6 ]3 N" d& \! G- b# c
, }5 m- a6 V- E; v# X
徐海行书对联与其三行式的条幅在气息上是一致的,但对联较之条幅,写得更加开张大气。能将苏轼的敦厚、黄庭坚的跳荡、米的凌厉融于其中,意象诡奇,别开生面。年届不惑,即有如此表现,倘更假以时日,前程无可限量矣!
) Q: f6 u4 g; g7 D! [( A! B' n, N$ a v* i
徐海大篆对联写得更是得心应手,身为篆刻里手,在篆书方面自有不俗之表现。大篆经典之作的线质再加上砖瓦刻石及古陶文字的奇逸,使他的篆书作品充满灵气。观其作品如对孔门诸子,子路颜回各具风姿;似登华山极顶,东西诸峰每呈其险。
6 U ?* Z0 L9 R% ?% `$ f" w h2 b4 E
平心而论,以徐海这般年龄,在书法篆刻方面能够有此造诣,显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1 H4 F" Z/ W# `, ~5 f
1 l3 M/ X5 y! {/ }: C一是名师指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与观念的正确与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只能困在技法技巧的浅层次怪圈里欲进不得,欲罢不能。而王镛先生的指导意义正在于此。0 c5 n. z3 V$ y4 [
% I# j1 w* {: D8 _/ y. ] c
二是好学善思。“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笃好艺事且精进不懈是实现世术追求的根本所在。而善于思考就是指要在高师的点拔下创出属于自己的路数。此诸种因素缺一不可。勤于刀笔而不掇,好于学问(读书)而不惰,日积月累,焉能无成哉?
% a9 {" A! N5 n, K: f# A3 Q+ p8 t0 V. _9 E! e O6 v; |; G
面对现有成绩,我想,徐海并不会知足。因为,艺无止境,在回望身后的同时,前方还有更远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