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四 刘彦湖, v( V) Q" S; ]$ f5 Y9 U: w" _
5 W( u6 _! Y7 T# S* w, `& y
3 L- X8 J7 |2 a3 @# S5 e" d! _傅德锋
- `+ y! Z* C2 h6 i
" l( J' \, g/ S) H$ W( [; k; b$ ?# s( R
3 o1 H+ Z" U# f1 e
6 @% i) j+ o) I, g1 r9 K
# T# e5 [3 T/ x7 i3 Z, F" A( r前些年,刘彦湖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法评论家、一位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印人。他于1993年发表的那篇洋洋万言的《当代中年篆刻家八人蠡评》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那方法乳齐白石印风的“金错刀”便如同商标般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 S, x: J/ V6 u* n& I) @! B; |( _' k% M+ G+ g% t- Q& _" m
刘彦湖成名很早。20世纪80年代初的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中,当今书坛的宿将如曹宝麟、华人德、丛文俊、王冬龄、陈振廉、向谦慎等皆是通过那次活动脱颖而出的,而年轻的刘彦湖就是其中的一位获奖者。尤其富有戏剧性的是,其他人皆学文,而刘彦湖却学的是理科。就是这么一次展览,刘彦湖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年轻会员。但刘彦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一头扎进古典文学的深水中去寻找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
, H2 ?; T' v Z' o4 R$ S1 d& t0 f; Y, z0 r7 I5 Q
在吉林古籍研究所当资料员,身边名师众多,典籍丰富,着实让刘彦湖大开眼界。他在罗继祖先生等的点拔下打下了近乎专业水准的古文字学基础,这无疑为他在日后的篆书篆刻研究埋下了精彩的伏笔。从面壁读书的角度讲,刘彦湖无疑是幸运的。
2 E" N3 t5 K& ~! h* F+ Y
! s/ E1 Y1 _5 _- x$ Y& ?9 ^然无独有偶,好事成双,他后来到《中国书法》杂志任特聘编辑,可谓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在这样的氛围中,广交益友,垂询名师乃自然之事,许多人求之而不可得,为何上天独惠刘彦湖也?这应当与他做人的朴实与做事的机敏不无关系吧?
, `; ]2 \6 q- o" G/ f% B' Q' p9 q; L
论及刘彦湖书法,他显然以篆书见长,其颇为专业的古文字学修养为他的篆书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文化支撑。他在篆书和篆刻两方面互相影响,生化整合,演绎出了一套自家路数。他在研究古文字的同时用心临习了为数可观的铜器铭文,取其质朴随意,与此同时,还精心双钩了《石鼓文》及秦代著名刻石等,以求深化。能够以细腻精到的笔法写得一手古意盎然的篆书,并且在乃师周昔非先生的调教下纵笔追摹魏晋六朝碑版,墓志造像的诡奇多变赋予他许多创作的灵感。他用工王一路的笔法去体现六朝碑版的行草,巧拙相生,机趣自得,令朋侪刮目而视。
Z4 A( h' h! i* h( l j1 j6 Z3 @5 X+ i: L8 a+ F8 q0 k
刘彦湖行书,乍看似很碍眼,平铺直叙且颇多生猛笨拙之笔。若依寻常眼量目之,必为“丑怪恶札”,亦乏书卷气。但换个思维去看待,却又觉刘彦湖的原创意味与不随世碌碌的非凡胆魄。如齐白石行草,喜好者亦无多,置诸花鸟画面,倒也机趣横生,但以整幅书法观之,也不免有伸腿挂脚之弊、浅陋浮滑之嫌。因之事物皆具正反两面,书家自我面貌的确立,实难兼收并畜、面面俱到,顾此失彼,往往有之。但透过他们书法“丑拙粗笨”的表面,一种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真气亦时时泌人心脾,其中尚不乏自己审美追求的矜持与虔诚。这些都是热衷于自我喧嚣的书家一贯的表现。譬如徐文长的狂草,满纸点线交绕,云烟飞动,古法为何?但在这眼花潦乱的线条意象中却实实在在透示出一种憾人心魄的力量,在激情挥洒中让人分明解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 L: c+ k1 m/ v$ y! o, W
' E1 u6 V3 E* K3 @# _! ^
但不可否认,刘彦湖的书法,特别是行书,在树立自家面目的同时,也流露出了点画随意直白、机械单一的缺陷,一些点画过于轻飘,从含蓄深沉的角度来看,便嫌不耐寻味。横画与竖画的平行安排,总有印板排算之嫌。牵丝引带亦时有拖沓之感。我觉得传统根底扎实如刘彦湖,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个性语言。若将线质、结体经过一番新的锤炼和调整,定会更加意味隽永,情趣横生。
. @, D: \: B1 e
( o4 P) j p! |+ F! ^" f7 O" K徐生翁心机独具,风格诡异,但终归名手,如是而已,非大师可当。后来学子只可鉴而品之,未宜仿而效之,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则俗气未脱,习气又生,如此久之,便落入野道矣!$ B# T |/ H) Y3 y; J; ~' b
9 }2 m6 ^: P, z8 d7 }
以此论刘彦湖行书,未知当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