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青年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二十 刘灿铭8 L7 f, G9 J% b4 b
( `1 Z1 d% D, J9 B" K4 z
9 {$ q5 F! K+ w/ }: L
; r7 S5 x5 e" \6 x4 L2 S& L+ ~4 s傅德锋3 k, P- d! {' B- u4 ?$ L
9 C) C% f$ r( D5 i: j
- I# V! ]) p) b3 L' K+ U8 C
0 a" R( T7 ^! e8 B3 e
. {: \) b7 P1 j* H% Y0 t
5 f7 \) \4 D& d$ v. h. V1 N
0 o$ q" ~3 |, z
5 ]+ z+ M: b- h关注刘灿铭是从1992年他的作品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当中获奖开始的。同年6月,其作品又荣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紧接着又在1996年的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得三等奖。三次获奖,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刘灿铭。按他自己的话说,这三次获奖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一生,基本奠定了他在书坛今天的地位。% s) l) W. o+ O* g
! v6 N; {: K+ E' y! o! l# @
刘灿铭书法颇具个人特点,有浓郁的书卷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于书法,涉猎颇广,尤其在行、草书方面表现最佳,偶然亦作楚帛书和隶书,也笔力老到,灵气十足。. @8 s, m0 D7 D4 ~+ @) X# C4 K9 r
8 s( a/ g7 h- f, D刘灿铭学书始自《爨宝子碑》。通常情况下,学此碑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唐楷基础,并且要对相对规矩平正的北朝碑刻如《张猛龙碑》、《张黑女碑》有一定的掌握,古人所讲的“守其常而知其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爨宝子碑》古拙、厚重、质朴、奇崛、灵动,但若学之不当,易入“丑拙怪诞”一路。但刘灿铭却能够在直接师法《爨宝子碑》当中获得了其拙朴灵动的韵致。行草书以明人为基调,上追宋、唐、晋诸家,旁参篆隶,形成了一种古拙厚重、奇逸灵动、劲健雄浑的艺术风格。$ Q$ Y, Y4 `& e' R" ^. c2 D2 n) X6 F+ k
2 p/ [$ W7 m8 c9 [ H观刘灿铭行、草书作品,从整体上而言,有着很强的形式感,各种构成因素之间搭配协调,和谐自然,清新淡雅。* d/ b- j. b/ x9 ~0 b# s
8 H" K8 L8 u. R, Q从作品形式而言,刘灿铭显然对斗方、条幅、手卷、册页、尺牍较为敏感,有着很强的布局应变能力。在当代展厅文化背景下,作品形式感的强弱已成为了一个书不得不加以得视的问题。展览评选,瞬间之内判高下,好的形式,可以招人目光,反之则会在“匆匆散秒”之间落得下“遗珠”之憾。有时即使字写得很好,也会因此而大大削弱作品的竞争力。其次,从书写内容选择而言,刘灿铭亦有自己的见解,首先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内容的选择应与形式结合起来,比如写手卷等形式,最好有自然段落的,易形成“头齐脚不齐”的感觉。最后,依刘灿铭在章法和墨法上的具体表现来看,他能够在特别重视笔法(即技法娴熟)的前提下,增加字的奇逸、雄肆之感,作品行款多采用明人常用的字距紧密,行距却也一反常态,没有了明人的宽松感,在视觉效果上则具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刘灿铭在墨法的运用上,变化颇为丰富,浓淡枯湿变化自然,其中的一些“涨墨”的搭配使用,增加了作品的厚实感和点线面的对比效果,但又不感到突兀,醒人眼目。
6 C D7 K- w, L3 d q: ^2 i8 y: Q0 g0 i; ~$ L7 w
江苏青年书家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较为重视笔法的研究,这同时也是他们的优秀所在。面方人做事,讲究精耕细作,在细腻和精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刘灿铭在精研笔法的同时,在字形结构方面似乎更具个人特色,方圆兼备,融碑入帖的用笔和错落有致,灵动活跃的结体,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无论远观气势,还是近看点画,都较能经得起推敲。他的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他具有个性化表现语言的风格特征,在中青年书法阵营当中独标一帜,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 e7 ]( d4 C7 ]) |5 F+ m. M
- m8 {7 ?: T+ J' [2 k2 H E刘灿铭行书颇有吴昌硕行书的苍辣,但《爨宝子碑》意的融入,又使他的作品点画线质更见拙厚灵巧之姿,与吴昌硕拉开了距离。其草书在明人的基础上,适当掺入了章草的成份,质朴而简洁,但其草书在点画处理上却似乎没有其行书的精致与老到,很多地方因一味追求流畅,却失之浮滑、鉴定会怯,少沉静雄厚之致。正所谓有一得必有一失,书法诸要素,难以兼顾,顾此失彼,往往有之。但就艺术风格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责备求全,吹毛求疵,但对技术层面而言,却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 X/ C8 |* n! o! S+ Z
, }! y) d" O8 ]/ p8 w! l1 g, Y刘灿铭正值盛年,已名显书坛,各种条件优越,加上他的好学与勤勉,必将于日后会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我们向他祝福并殷切期待。
4 [- z( b1 {: y: c: Q(本文原载《中国书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