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冰山一来客

家藏《快雪堂法帖》与故宫藏《涿拓快雪堂法帖》的对比研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76、77
缩2-076.jpg
缩2-07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78、79
缩2-078.jpg
缩2-07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80、81
缩2-080.jpg
缩2-08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82、83
缩2-082.jpg
缩2-0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84
缩2-08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瘦长《快雪堂法帖》帖


快雪堂法书 卷一
王羲之 乐毅论
褚遂良 临兰亭序 董其昌 题跋
柳公权  蒙诏帖
欧阳询 卜商
       张翰帖
徐浩  朱巨川告身帖  鲜于枢跋、董其昌 题跋
宋高宗  毛诗国风

快雪堂法书 卷二
米芾 丹青引
     与提刑殿院书
     复官帖
     与门下仆射书
     与左丞书
     又与左丞书
     腊雪帖
          内翰帖
     诏使帖
     恶诗帖
     珊瑚帖
     陆游题识
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
      赵临兰亭序
         兰亭十三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冰山一来客 于 2015-12-27 01:07 编辑


《瘦长快雪堂法帖》与故宫《涿拓快雪堂法帖》的对比研究
      
        我的家藏《快雪堂法帖》为两卷本,木板夹面,经折装,且每卷封面题签为《瘦长快雪堂》,为了叙述方便,就将自藏《快雪堂法帖》简称为“瘦长本”。这次对比研究的样板是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再版的故宫《乐善堂》珍藏的《涿拓快雪堂法帖》。另外,内拓本则是从书法网下载的近年出版的有乾隆题记的《快雪堂法帖》。
故宫涿拓本与内拓本都是五卷本,但他们每卷收录的帖文排序又不尽相同,目次变动较大,在此不做主要的叙述,可以对照参看这两部法帖的出版目录。 经过与故宫本、内拓本书目的对照,发现瘦长本的卷一、卷二与故宫本的卷二和卷五收录的帖文大致相同,其中部分内容有所增删;与内拓本的目次出入较大。从收帖编目的情况看,我的这部藏帖应归属于涿拓系,但缺失涿拓本的卷一、三、四的内容,只能算半部《快雪堂法帖》。

一、现将瘦长本与故宫涿拓本的目次对照如下:

  1 、瘦长本 卷一
卷首 王羲之 乐毅论、褚遂良临兰亭序、柳公权 蒙诏帖、欧阳询 卜商帖张翰帖、徐浩 朱巨川告身帖、宋高宗 毛诗唐风帖。
  2、故宫本 卷二
卷首 王羲之 乐毅论、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两帖、褚遂良临兰亭、欧阳询 卜商帖 张翰帖、徐浩 朱巨川告身帖、柳公权 蒙诏帖。瘦长本 拿掉了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两帖,补进了宋高宗 毛诗唐风帖(该帖在故宫本卷三末尾),另外,将柳公权 蒙诏帖放置前面。
  3、瘦长本 卷二
卷首 米芾 丹青引、衰老帖、复官帖、与门下仆射书、与左丞书、又与左丞书、腊雪帖、异石帖、内翰帖、诏使帖、恶诗帖、珊瑚帖(含朱草七绝)、陆游题跋、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临兰亭序及兰亭十三跋。
  4、故宫本 卷五
卷首 米芾 丹青引、衰老帖、复官帖、恶诗帖、诏使帖、珊瑚帖(含朱草七绝)(无陆游题跋)、与门下仆射书、与左丞书、又与左丞书、内翰帖、腊雪帖、异石帖、九歌、燕然山铭(这两帖瘦长本没有)、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兰亭十三跋及赵临兰亭序(赵临兰亭序和十三跋与瘦长本次序颠倒)。
  5、故宫涿拓本、内拓本、瘦长本各卷均是在卷首刻以隶书“快雪堂法书”来分卷的。但故宫本与瘦长本各帖文前均没有作者的名字,内拓本帖文前的作者名字是石版入内府后,重编内拓本时后补刻上去的。这也是区别涿拓和内拓本拓印时间的重要参考。据此看,瘦长本符合涿拓本的条件。
二、瘦长本与故宫涿拓本帖文的比对
   1、经过在电脑的大屏幕上,对两帖逐页、逐行、逐字的仔细比对,总体看,两帖本在字体间架结构、笔画的起承转折、甚至字间的间距几乎无一笔差别,因此可以判断瘦长本与故宫本应属同一底版。
   2、从两部拓本字体的损泐情况看,瘦长本淡墨精拓,拓印字体几无缺损,字口清晰饱满,笔触转承连带纤毫毕现,充分体现了历代名家的书法精神。而这部故宫珍藏的涿拓本文字已多有损泐,石花漫漶,尤其小楷字多处笔画细瘦断续,很难想象这是初拓本,即便是涿拓应该也是较晚时间拓印的。
   3、瘦长本卷二 52页 米芾《珊瑚帖》后有陆游题跋,故宫本 卷五234页以及内拓本225页《珊瑚帖》后均无陆游的题跋。王连起先生在“《快雪堂法书》帖考”一文中称,陆游题跋应在卷四黄庭坚《寄岳云诗帖》后。但再查故宫本和内拓本黄庭坚帖文之后,也没有见到该题跋。另外,三本法帖,米芾珊瑚帖后“朱草绝句诗”都是“预”名表。曾见文献称,《快雪堂法帖》入内府后将“预”字该刻为“题”字,后乾隆发现,认为不妥,又重改回“预”字。目前还没有见到“题”字的拓本。
  4、由于故宫本字体的损泐较多,瘦长本字损较少,所以,故宫本有字损而瘦长本没有字损的地方就不一一全部列举出来,只将他们显著的字损异同情况列举如下:
a、瘦长本卷二7页米芾 丹青引帖,“弃蒙  节”,有损字空格;
   故宫本 卷五 217页“弃蒙节”三字连贯无空格;
   内拓本 卷四 204页“弃蒙  节”四字损与瘦长本相同。
b、瘦长本卷二 8页 米芾 衰老帖,“晴和  起居”中间有空格;
   故宫本 卷五 218页 “晴和起居”中间无空格;
   内拓本 卷四 205页 “晴和  起居”空格与瘦长本相同。
c、瘦长本卷二 60页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1行“年”、6行“着?”、“日”、“使” 四字损;
   故宫本 卷五 289页赵孟頫闲邪公家传 1行、6行等四字损同瘦长本。
d、瘦长本卷二 61页 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 5行“彰”字、6行“次”、“棣”、“山”、“杜”等字损;
   故宫本 卷五 290页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 5行、6行诸字损同。
e、瘦长本卷二 63页 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 1行“乎”字、2行“濁”字、3行“是”字,三字损。
   故宫本 卷五 292页赵孟頫 闲邪公家传 1行、2行、3行三字损同瘦长本。  
   据载,《快雪堂法帖》于明末清初开刻,从冯铨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题跋算起,到清乾隆己亥年(1779年)刻石进奉入宫,经历了130多年。作为涿拓,初拓本与末期拓本估计也有近百年时间的跨度。所以,从以上字损的情况看,瘦长本拓本的文字基本完整,只有少数字损的地方,在故宫本上都能找到相同的字损。相反,故宫本多处字体缺损漫漶的地方,在瘦长本上却看不到。应该说瘦长本拓印的时间应远早于这部故宫涿拓本,说是初拓本也不为过。
    5、经逐句、逐字仔细核对,发现故宫本卷二褚遂良临兰亭序,将70页5行“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猶不”句与71页1行“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以既惓情”句颠倒了。查看内拓本与瘦长本,这段兰亭序文字的排序与兰亭序原文相同,均为“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以既惓情 事随迁感慨系之矣  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猶不”。这说明瘦长本与内拓本这段文字的石刻板没有错误,因此拓片是一致的。结合上面a与b所列两处字损情况,也是瘦长本与内拓本相同,而故宫本却与他们不同,这些情况值得研究。
   至今,我在所有关于故宫《涿拓快雪堂法帖》的考据和校对的文献中,还没有看到对该拓本这一重要错误的论述。作为故宫乐善堂珍藏的《涿拓快雪堂法帖》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谬,这么长时间居然没有人发现,让人不可思议。我想,出现这种错谬可能是剪裱装册时装错位置造成的。不过还应细查原拓本的剪裱装帧状况,如果是整纸拓印,没有剪接的痕迹,就说明该石版在镌刻时就把次序刻错了,后来拓印时也没有发现出错。谁能想到著名的兰亭序还会出错呢?越是明显的错误,越是容易被人忽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涿拓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是否是原石拓本都值得怀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冰山一来客 于 2015-12-27 01:09 编辑

三、关于《快雪堂法帖》原拓本和翻刻本几个鉴定要点的观察  
   由于《快雪堂法帖》系清代著名法帖,碑帖鉴定大家多有论述,在此将自己的一些观察提出,以求方家指正。
   1、马子云先生在“《快雪堂法帖》校后记”一文中提出,“《乐毅论帖》二十六行‘济弱’之‘弱’字,原石本‘弱’字左下为三点,是两点下又有一微小的石花,故似一小点,非误书为三点。翻刻为两点,又有翻作三点,这与一个小圆石花就不同了。”细查瘦长本“济弱”之“弱”字,为二点。难道瘦长本是翻刻本?再查看内拓本《乐毅论帖》二十六行“济弱”之“弱”字,也是两点,并非三点。这样就产生了疑问,如果瘦长本是初拓本,拓印时间在故宫本之先,那时石板未损,自然“弱”字是二点。后来石面磨损产生石花,这时拓印时就会出现“弱”字三点现象。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有石花的石版送入清宫内府,内拓本为什么没有“弱”字三点?难道是发现“弱”字有三点修版给修掉了吗?这么一点极其细微的瑕疵,一般很难发现,就为此修改碑版,好像也难以让人信服。还有一种可能,该拓本在拓印时,石板上的一点细小的杂质造成了拓片的瑕疵,这便成了该拓本的特点。后来的人们以此拓本为模本,并作为鉴定《快雪堂法帖》的样本,其他拓本与此本有别,便认为是翻刻本,似乎不妥。
     2、马先生在校后记中还提出“赵孟頫临兰亭序二行‘修稧事’之‘事’字,原石本‘事’字之口右上角与上横笔靠近,翻刻本离开较远。”细查故宫本、内拓本和瘦长本,故宫本与内拓本的“事”字,的确上横与口右上角粘连在一起,瘦长本虽离得较近,但字口清晰,没有石损与粘连。以前从印刷的书本上看不出什么端倪,现在将三帖放在电脑的大屏幕上放大后,就可清楚的看出,故宫本、内拓本两帖“事”字上横与口靠近的原因是石花造成的粘连,并非原刻文字就连在一起。
     3、校后记还称,“《十三跋》末一跋,最末之‘放’字,原石本‘放’字右‘文’字之捺笔,无尖而禿,是捺笔尖端之石十分坚硬之故。翻刻本‘文’字捺笔有尖。”同样,依照上面的方法,在电脑上将三帖并排放大细观,很明显故宫本和内拓本“放”字捺笔“无尖而禿”是石花造成的,而非原刻因石硬刻成圆头。如果瘦长本是初拓本,石面完好无石花,所以“放”字捺笔完整舒展就顺理成章了。
   
前辈鉴定大师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令我敬服,我想为什么会与他们的鉴定意见相左呢?一是,目前世面上完整无瑕的初拓本《快雪堂法帖》极难见到,那么,故宫珍藏的这部涿拓本(其实并非完美的初拓本)就成为鉴定《快雪堂法帖》的样本。以此对照是否与其有差别,如有不同的地方,就断为翻刻本,这就难免出现偏差。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大屏幕的电脑上,我们可以将拓本并排放大仔细观察,很多细微的地方,过去用肉眼观察难以辨认的地方,现在都能看得更清楚了,这样也提高了鉴赏的能力。

四、关于瘦长本下角发现“木”、“火”、“土”标记的思考
    这次校对的初期,侧重于观察故宫本与瘦长本帖文中的内容、书体的风格、笔画的变化、字损的异同。发现瘦长本卷一8页右下角有“木二”两小字;35页“毛诗唐风帖”页的右下角有“木七”二小字;42页“山有枢”页右下角有“木八”二小字等。核查故宫本和内拓本都没有发现相同标记。我知道《快雪堂法帖》曾有三块木版,入内宫后改为石版,便以为这几页的标记是木版的标记。后来看到马子云《快雪堂法帖》校后记一文中提到,“《快雪堂法帖》刻石中,有三帖为木版,见于前人著录。可是此次校对时,又校对出《朱巨川告身帖》后董其昌的刻跋,也为木刻,在其版右角有‘木七’二小字。而且此木版右上角有残缺,故二次重刻其他石时,此木版也换为石。”这段文字提醒我再次仔细地逐页查看瘦长本,结果发现更多的标记。经思考,彻底推翻了“木”字标记是木版的说法。
现将发现瘦长本的标记顺序列出:
   瘦长本 卷一
1、第8页 《褚遂良临兰亭序》页右下角见“木二”二小字;
2、第24页《朱巨川告身帖》页右下角见“木五”二小字;
3、第35页《毛诗国风帖》页右下角有“木七”二小字。恰巧马子云先生提到董其昌题跋页右下角发现“木七”二小字的那页为第34页,与上面那页相邻,这可能是同一标记。同时,这也是瘦长本与故宫本相关联的一个重要线索。4、第42页“山有枢”页右下角见“木八”二小字;
5、第49页 “有杖之杜”页右下角发现“木九”二小字(扫描本修剪图片时去掉了,查看原拓时发现)。
   瘦长本 卷二
6、第14页《米芾 复官帖》左上角有倒写的“火七”二小字。细观这帖页面,该页有道接痕,不是一整纸拓印的,且这二字倒着在左上角,应是在装裱时为补这页的空白,将裁下带有“火七”的拓印纸边补上的。
7、第21页《米芾 左丞书帖》右下角隐见“土?”标记;
8、第35页《米芾 异石帖》右下角见“土六”二小字;
9、第41页《米芾 诏使帖》右下角见“土七”二小字;
10、第48页《米芾 珊瑚帖》右下角见“土九”二小字。
    一下子发现这么多标记,到底是怎么回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忽然想起多年前,在北海公园北岸松坡图书馆快雪堂内,观看镶嵌在两廊墙壁上的《快雪堂法帖》刻石时,发现在刻石的下角刻有“宫、商、角、徵、羽”等小字。我立刻意识到,瘦长本页面下角的“木”、“土”等字,包括故宫本上发现的“木七”小字,绝不是代表木版的意思。而是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字代表五卷刻石的编码。为什么瘦长本这两卷只出现“木”、“土”两种字,而没有发现“金、水、火”三字?(火字实为填补拓本页面误贴上去的)。我将故宫本五卷的顺序依次对应五行的这五字排列开,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卷一对“金”、卷二对“木”、卷三对“水”、卷四对“火”、卷五对“土”。我在文章前面已经将瘦长本与故宫涿拓本目次的关系理清了,瘦长本恰恰缺失的是:卷一“金”、卷三“水”、卷四“火”,只有卷二和卷五,因此只发现了“木”和“土”了。
    试想,古人镌刻集帖,几十块刻石,历经若干年才能完成。为以后拓印集帖,避免出错,就必须在刻石上留下排序编码的信息。就像今天印刷图书要标明页码一样。那么,从现在看到的涿拓本和内拓本的影印本上,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标记呢?我想这要从拓本的装帧上找原因了。故宫本和内拓本做册装本时,因版心尺寸所限,装裱时将原拓纸的上下边缘剪裁掉了,因而无法看到这些标记。瘦长本则是经折装,没有版心限制,版面自然比册页装保留的要多了。因此,可以看到原涿拓本石板上面保留下来的宝贵的编码信息。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现存在北海公园墙壁上的《快雪堂法帖》刻石上,出现的是“宫、商、角、徵、羽”等字,而不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字呢?我想,《快雪堂法帖》这套刻石,历经130多年送入皇家内府后,改刻多块木版为石版,为了上墙还要修改成统一尺寸的石板。最主要的是,内拓本经过重新编排各卷顺序,目次与涿拓本原有的目次有较大改变,如果仍然沿用以前的顺序编码,岂不造成混乱?只有将原有的编目标识磨去,重新按照内拓本新的编目以音律“宫、商、角、徵、羽”改刻上去,这样才能保证新的内拓本在捶拓装册时不发生错误。
    关于故宫涿拓本、内拓本以及瘦长本原石板编目及变化的重要发现,让我兴奋和激动不已,同时也解开了多年来埋在我心中的疑团。以前我曾怀疑过家藏的这套《快雪堂法帖》是翻刻本。这一重要的发现,使我相信瘦长本应为涿拓本的初拓本。同时,这一发现也填补了对《涿拓快雪堂法帖》原版石刻的研究空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对瘦长本拓本用墨的说明
    明末清初《快雪堂法帖》一经刊刻面世后,即为世人称赞,认为该集帖选帖精良,又经著名刻帖高手刘光旸的传神镌刻,成为清代一部著名法帖。多位名家提及,涿拓本用墨淡雅,温润含蓄更加传神。内拓本则用上好御墨浓墨捶拓,即为乌金拓,但字口多有损坏,终不及涿拓。由于始终没有见到涿拓本原拓本的纸墨风貌,只好买来紫禁城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故宫珍藏的《涿拓快雪堂法帖》进行观摩比对。可惜,这种油墨印刷出来的拓本,页面多是黑乎乎混沌一片,终不能领略到原拓本淡墨拓的风采。
    偶然读到一篇介绍蝉翼拓的文字称“蝉翼拓是淡墨本之精拓。墨色淡雅,含蓄蕴籍,具有蝉翼般的薄透感。蝉翼拓在古代即有‘无上神品’之誉。明代《珍赏斋帖》、《快雪堂帖》是著名的汇刻法帖。两帖的初拓本即被行家断为蝉翼拓。这两种拓本均用极淡的墨拓得十分精细,连纸纹都能显现出来,世人发出‘墨如蝉翼,纸似黄玉’的赞叹。”  蝉翼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既然前人十分推崇明代名帖《珍赏斋帖》,何不到网上找找看。我在书法论坛中找到彩色照相版火前本《珍赏斋帖》,打开细细品读,并将瘦长本的扫描本打开与其比对,不禁怦然心动。的确,两帖在拓印上十分相近,墨色淡雅,笔划形神兼备,字口清晰饱满,跃然纸上,甚至连纸上的横竖纸纹都显现出来。这部《瘦长快雪堂法帖》应为蝉翼拓!尽管只有两卷,只能算作半部《快雪堂法帖》,多少令人遗憾。但《快雪堂法帖》中备受名家推崇的《乐毅论》、《闲邪公家传》、《兰亭十三跋》等帖,均在这两卷中,对学习研究古代名家书法艺术,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
                              
                                                   2015年7月28日写于北京西城皇城根下


参考文献
1王连起 《快雪堂法书》帖考 故宫院刊1994.4期
2马子云 《快雪堂法帖》校后记 故宫院刊 1984.3期
3章用秀 《拓片收藏四十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1、瘦长本 褚临兰亭序 不错行页1、2
瘦长兰亭-1.jpg
瘦长兰亭-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