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胶水船夫

崔传富三体书法册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4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小楷又有新面,1-5楼取法锺太傅吧?6-7有乐毅神韵;
篆书我是外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书干净利落,乃我辈楷模
听胡书记的话,向崔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渔舟风

金秉坤
      平度书法艺术界的崔传富,名字伴随着他的书法作品一直为社会各界耳熟能详,提及他的名字,人们会自然地想起他的小楷和篆书最为著称;每当看到篆书之类的作品,都会不自觉地与崔传富的篆书比较。足见其书法在人们心目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当我们走近他并仔细地打量他的时候,会发现是他的文心学理提升了他的书法品味,他对书法史尤其是本土书法的研究积累为他的书法平添了几分厚度。
        出生于胶莱河畔的崔船富以“船夫”为号,面对他的书法以及他背后所依靠对理论考据的探讨思想,有如坐春风之感。眼前壮若雄狮面容沉静的他有君子风度,而他的心迹真的如同一个文化河流上的船夫,撑着思维的渔舟,在表面平静的河流上,一下一下撑着篙,不断驶进自己心仪的艺术桃源。所过之处,河面上拂起一丝丝水纹,荡出一阵阵细细入心的微风,使人沉醉,给人许多艺术思想的启迪。
        是他的渔舟,生发出的文化风感。
                         一
          崔传富,1965年出生于平度,1981年考入平度师范。书法技法和书法文化一直是他艺术人生之船的左右桨,他没有偏离任何一方,默默行驶,不愿为外人称道,他总是喜欢沉静地学习研究,在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不为时尚所囿。因而,从他的风致中,我们首先感到他是一个学者,
         他在书法教育的同时,不断地探究书法的临习,同时提出了对许多书法历史中著名个案的思考,如“天下三大行书”的归类分析等等,同时他也为自己构画了许多与本土书法社会有关的系统思路和提纲。
他常常提起孙过庭说的话: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艺术学等课程的研读,自费游历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文化古迹。
        2004年《平度历代碑刻研究》一书的出版,其中不少文章就是他十几年前的思想构画,如今与同道们一起把学术的成果奉献给社会,让历史上不成系统的艺术佳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夯实了今后书法研究的基础。此事,在艺术界又如投石铺路,使社会上的书法艺术研究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开辟了一条书法研究的新路径。
          从学者的层面来讲,他的文章(包括碑刻研究)的心意是他十几年来躬身耕耘的一方土地,他常常从学术的观点解释说:我们的碑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让其在书法史上成为书法研究的参照物,这就需要艺术社会的普遍认可。这要我们通过多角度思维的精心发掘,从中提炼艺术精神,当然不仅是书法精神,更要树立书法信仰,从我们的书法母本中建立一种新的艺术秩序,让观者不仅看到形象的代表,更能从中找出流传有序的脉络。这让我们无法不叹服其用书法精神构画的圈帏之巍巍壮观。
          《碑刻研究》收录了他书法研究的大部分文章,我们可以读出他对书法理解和大文化理解的有机统一,也为我们从单纯书法艺术向综合书法艺术提供了有利的现行依据,也是先行。他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和对书法史的熟稔,纵横引据,在碑刻解析中不断地突出其价值所在,例如在解析《王舍人碑》的文章中,他与著名书法研究者多次交流,并把目前能够见到的同类形制的碑刻简单地介绍,为碑刻的艺术价值定位予以翔实的依据,并且把此碑取势定位:它开启了楷书的先河。从中让我们对本土文化的价值研究充满了信心。读他的解说,总是给人儒雅坚韧的语感,亲切而又信任。
           他总是公允地评价探究碑刻所有的重要细节,不忘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解析评价。因为从评价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活动的理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他说,在这种统一中,和目的性是灵魂。而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中,除了历史遗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对这些碑刻的时代评价。他总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本土碑刻的原始母本。
         他十分痛心的是,因为我们缺乏耐心,对身边的碑刻缺乏精心关注,致使这些艺术瑰宝冷寂山林。他特意独行,牺牲休息日,翻山越岭,实地观察,寻碑扪拓,作文记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他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文字,《三山拓碑记》等一系列通俗易懂又深具文艺价值的文章屡见于报端。他心中分量最大的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思考,这在他的谈话中,不自觉地透露出来:提出对这些碑刻价值理论的研究,要有迎接挑战的能力,因为在审美领域,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审美是具有主观的普遍性。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的思考安放在一个适当的观物范畴。
         读他的文章,感到他在美学和通俗的有机统一上,不倦地潜心造诣。尤其在碑刻解说的文章中,他似乎要建立我们的碑刻美学系统,他常常自问:对我们的书法碑刻的审美评价,应该以什么价值为新的标准?
         20世纪是一个反思的世纪,崔也义无反顾地进入思考的境地,他在几十次探视郑文公碑等碑刻的过程中,面对这些冰冷的石头,在认识其形体的过程中,还原其精神的过程中,他感到了其中含有情感的奔放,对生活的折射。
           崔传富所投身于书法艺术的方法论,作用在自己的实践中,不仅仅具象于书法作品的创作和研究,更是他的学术探究给人们带来的文化感受,如同由远而近的风,生疏而又熟稔,许多的人都沉浸其中,由衷地感到,久违了。
              至此,崔传富的艺术人生的方法论,立在单纯的书法创作者面前,便有筚路蓝缕,举步维艰之感。
             思考真正的书法学术,面对崔传富,我想起鲁迅说过: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二
         而今,崔传富作为典型的文化人,在他的身上有着浓厚的古典文化情结。他热爱书法艺术,毕业于师范后因为书法成绩突出留校任教书法课,教学之余,于文学、美学、考据等领域孜孜以求,常常对历史上的许多已成思维定势的书法观点进行反思,常有新的建树令书法界叹服。
           1999年,他对座落在平度天柱山的郑文公碑的作者进行了圈点。此碑自北宋末年被赵明诚录入《金石录》后,在清代便把郑道昭推为书写者,一直流延至今并深入人心。崔先生倾心于茫茫书海,寻迹觅踪,详审碑帖,几十次亲临碑文把读。把有关涉及该问题的史料重新洗涤整合,在学术思考中加入人伦的实践思想。《关于“郑文公碑”的作者》一文在《书法导报》刊发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从九个平常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有力地佐证了《郑文公碑》的作者不是郑道昭,并且遥想了《郑文公碑》诞生的飘渺生动场面。《关于“郑文公碑”的作者》(全文见《源远流长的东莱文明》一书63-71页),文风蕴厚,叙述质朴,如同他在《平度历代碑刻研究》一书中的许多考据文章一样,读之散情入怀,娓娓道来。
         天柱山郑文公碑系列包括30余通石刻,虽然艺术价值为世人称道,但是所有的碑刻均没署名,也没有发现现成的资料记载为某某人所书,因而书丹人之说不能明晰,让我们心存遗憾。当然也有不少臆断,以讹传讹,让我们心中难以踏实。崔传富通过几年的考究,以合情合理的表述,把郑文公碑系列中的刻石分类:《东堪石室铭》与《郑文公上下碑》的风格一致,作者不是郑道昭;《上游下息》、《此天柱之山》作者应是郑道昭……虽然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多少文化艺术的价值啊!
         崔传富由教育一线跨进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出色的本职工作之余,书法创作始终伴随他的文化艺术研究过程。他真性不该初衷,二十余年来,临帖不止,未曾有数日闲过。作为他的学生,始终记着他曾用王铎终生隔日临帖的故事教育我,并让我以此作为书法学习的法式。他自己于古代法帖倾心不已,曾有过连续临写《兰亭序》二百遍的记录,笔力所至,以长锋羊毫写寸楷悠柔自如。在他身体力行的启示中,他的大部分立足于教育岗位的学生,无一不对书法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对大书法氛围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中不乏有出类拔萃者,有的擅长书法、有的在篆刻上孜孜以求、有的在书法的文化上躬身自耕。其中有的学生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有的学生的理论研究文章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有不少成为省级以上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的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
        他告诫自己身边的学生,书法须先以学问为念。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信念!此时尚值中年的他,对于各种书体的技法熟稔于胸,由于其内心已经形成了以文化驾驭书法的思维定势,所以其笔墨中的情致文风自仪。他钟爱石鼓文近二十年,厚朴之气自具其质,他的书法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览。当然,我们沉浸在他的艺术风中,感到的是无边的希望也,更让我们清醒面对书法。
           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岁月的垒砌,他的文艺渔舟带给我们的风,肯定来自他文化情结的深蕴地。

[ 本帖最后由 金秉坤 于 2006-4-24 17: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字结构不好,显得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书永兄

春节以后,写小楷喜欢抄经,节选敦煌写经卷,风格不一,也不是实临。近几年一直临摹钟繇,不自觉间可能有钟繇的影子,毕竟逃不过您的法眼。

行书太差,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秉坤 于 2006-4-24 17:37 发表
金秉坤
      平度书法艺术界的崔传富,名字伴随着他的书法作品一直为社会各界耳熟能详,提及他的名字,人们会自然地想起他的小楷和篆书最为著称;每当看到篆书之类的作品,都会不自觉地与崔传富的篆书比较。足见 ...

秉坤弟过誉了,实在担当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4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anyuemin 于 2006-4-24 18:00 发表
个别字结构不好,显得无力.

谢谢江先生!
感谢您的指点,讲得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先生笔力雄健,才情流露处更见对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把握。在当今书坛能有如此笔力者不多,尤其是行草书,挥洒自如,牵丝、使转很见大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