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童山雷

巫山云起(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5、28-6、29·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铺开昨岁得来的“青陇行”画题。1、《岷江两岸 荒险如昨》,却是车行当年地震灾区,所见景象。可叹时过多年(即使距吾辈前次经此,也都好几年了),那一带看去依然荒落不堪,山体亦复微呈泡酥松软之态,真个感觉不宜停驻于此。唯有一点不解:这倒是本身已无法进行改造哩,还是大量赈灾款项,并未用到真正需要之处?2、《川藏小县 夏云瑰奇》,却是那日即将至达阿坝县城之前一瞬所得印象。当时天色已晚,飚风劲拂,周遭地面已觉暗黑,而天空竟是异常明显的七彩缤纷。那由远至近的县城一隅,亦然渐次感觉灯光鲜亮。眼前隐隐约约,则仍是草原上常见之情景。整个虽浮光掠影之作也,其阔大劲健之笔触与浑厚浓郁之色墨,毕竟相当肯定地传达出了此心的特殊感受。3、《此地只应天上有》,写青海年保玉则全景。画中坡岸起伏,草滩蜿蜒,其间隐约可见百花清艳。长天卷云之下,遥遥正对那披覆积雪之神山,而山下碧湖如鉴,微泛涟漪,整个景致,端是宜人,其亦由滩岸间憩息游人之情态得见焉。如此平柔静净景物之描绘,固然非是自家素常手法所适;然力避“小家子气”,终又是此心之恒久追求。如何得能兼顾,也算是此之面临课题。4、《仙国遗珠》。心识前画手法未可为己作之常态,此画重趋大刀阔斧,将年保玉则景致分割与特写:水岸一隅,小冈突兀,长滩劲挺;自中景之坡麓至远景之峰岭,尽皆祥云萦绕,天光淡荡。一子伫立近前冈顶,似眺望云中仙山以作遐想。其对此决绝凡尘之雪域山水由衷之赞叹之情,乃跃然于画面。5、《仙山圣水间 群鱼聚此 堪称极乐》。仍于斯境,将视角逼向雪峰近前。一切尽已渐次幻化在圣洁白光之内,而低下静影沉璧处,清波荡漾间,大群高山冷水鱼类,悠然浮游在此虚溟水国,浓淡隐显不一,自是难以胜数。木台边上,一身着藏红袍子之人,似俯首与鱼交流,因愈见强调出画中之仙梵气氛。画风亦属阔放,诸象俱在似与不似之间。6、《雪域仙湖》。实则唯取这湖岸一角,碧水多已截除于画外,仅存曲回之水际线,聊以示之。赭赤草坡上,雪意迷茫中,有经幡隐约飘动,更有一子,仍着藏红长袍并毛毡帽儿,正对着紫焰缭绕之火堆默然祈祷。低空处,大团迷云,犹如笼罩在经幡上方,遂令画中那所有可见与不可见之处,越发显得神秘莫测。整个画幅,若隐还显之点厾挥扫笔意外,其清艳净澄之色墨搭配,亦属不争之特点。7、《达日途中》。高原行旅,眼界开阔而所见感觉变幻细微。此画即于山环路转、河川陡现之际,捕捉其入眼之第一印象:风日清和,云光幻化,万象尽在或明或暗间,呈显斑驳陆离之跳荡感。兼之地貌本身起伏奔趋,富于动势,色彩关系亦复淳厚浑茫,因而看去果称令人心往神驰之。8、《麓滩藏寺》。依旧云日晴澹,峰崖之下,山路曲回。沿河一带,隔岸倚傍坡麓之地,长滩上攒三聚五,藏式寺庙于柔和清艳之阳光下,悉呈斑斑点点之金、白、红色彩;而远近山川,高天浮云,断崖暗影,一概应和河上清波,似乎微作喧哗,引领吾人,行将继续探索那未可知处焉。整个画幅间笔意劲健,抑扬顿挫,粗中有细,物象皆若由虚无中生发,诚属返观乃可令吾怦然心动者。9、《青海果洛道中》。柔和晴光之下,淡淡山岭一片。弯道上,有轿车停于路边,数人盘腿小坐。近前草皮赭黄,树丛暗绿。放眼望去,白云悠悠,昊天高远无际,是真不知斯境何处方是尽头。幸亦所途经者,并非穷山恶水,而清润之意,自在触目浩茫间。10、《河滩陡转 车入地峡》。清旷川滩横现于眼前:水流平缓,滩岸高低不一。有简易公路弯来绕去,侧旁路桩历历可数,而傍水处,寂寞三二帐篷,且是河面亦见群鸟翔舞焉。顺其流水方向,公路渐渐折入幽澹峡谷之内,已然并不见有甚车影,却唯见一派大大小小的云朵,似于峡天之际,兀自轻盈跳荡。咳,陌生之地景观,入之吾目,感之吾心,终出于吾手中之翰墨箧内。11、《川原旷阔 麓峡幽深》。云天高远,幅间横亘曲曲折折天际之线。辽远景象,只越过峡谷缝隙及假想之峡顶以外,尚得见之。近前触目处,沉厚若垛之麓岭崖壁,一一排列有序,其间石纹毕显,林树隐约。则同为画面右侧狭隘之地,山路似飘带般垂展而下,满含动势,直指左前以远。路上有车顺水而行,亦颇示其“自驾”行旅之情味。12、《一带麓林辉碧穹》。荒峡之间,溪河弯处,道路狭窄。一带麓林,斜仰而上,与冈岭结作回环之势。似有满天辉光,轻柔映照漫目赭翠。岭头些许灰蓝云朵,却飘浮在淡白虚空,自与晴光朦胧之山野呼应乃得一派清和之趣。当属身历实境方可感知者。13、《峡岗险峻川滩远》。近乎死寂之间,有巨冈若柱,劈面峙立于画之当幅处。四下里别无它物,但见幽暗峡回,晴澹川远,正不知其由来以往焉。视象刚硬奇突,未刻意于境蕴之谋造,而内涵似自在若有还无内。尤以崖壁之晦明参半,平添得某种难于言说之荒率怪异感觉,亦是为己画中不常得见者矣。14、《断峡残云》。陡峭实沉之峡湾内,绝崖上似有万千凿痕。此果为造物者所留之所谓“鬼斧神工”之迹欤?游者未识,而亦曷又有谁可答。唯觉涧谷之底,水浪喧腾,鼓躁声势;应和着高天异光辉映之云朵,顿成震慑人心之意象感觉。15、《奇石峙于绝壁间》。细水中分,两岸壁立。险怪岩石,时出于延绵峰岭之内。画幅轮廓,起伏跌宕,有如锯齿;映衬着天际紫白云霞,亦然突显其异地之风貌,堪称闭门造车所难能意想。16、《寂峡幽居》。周遭崖壁环列,荒颓间隐见半崖上有着勒石般痕迹,则显然是为山道。崖下川滩,多已干涸;一小小屋帐,索寞地独存那厢。咳,毕竟已渐渐得见有了人烟!而整体淡白萧条之天地景物,却依然使这心中,有种空落落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17、《僻峡当兹是尽时》。山回水转,终是觉着这老大一段荒幽之路行尽,眼前已自有了人间气息。画中溪滩之上,草地丰润,牦牛群集,而其内亦隐见牧人牧犬,且是稍远之处,几座白色篷帐,亦甚显逍遥安适。不过通观斯境,仍非富庶之地,尤其背景诸山,茅干草败,疏林间砂石裸露,秃癞似的。唯有那高天之轻柔白云,方赋予其地辽远自由之意象。



《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作画述文时间 2018、5、28-6、29
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 河滩陡转 车入地峡.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6、29-7、28·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仍为昨岁“青陇行”所得画题。1、《玛沁至西宁道中》。悠悠长路,沿途景致无限,全在有心之人认真撷取。兹车窗外所掠一瞬:川原旷远,风沙云日,依稀入目而轻抚心襟。由近前砾石蕨草顶头眺望去,但见极天之处荒野微茫,视域间除中景处土丘之下有一红墙黄瓦之藏寺,别无可圈可点之物。而唯其如此,则已将斯地情味,尽行批示。2、《昔时青陇尝入梦 今者俱至眼前来》。刷白之土原一道,有似荒颓城墙。沿线民居禅塔,约略可见。侧畔,低平且是相对润泽之地,有麦田些许,其穗既黄,随风摇动,隐微生意,使人爱怜。如此这般之景致,映衬着上方一片淡淡灰蓝之天,个中情致,真是难以言说。3、《陇上麦黄》。似于甘肃边界,但见土岭延绵,坡麓之上,沟梁明显。其下川原中,黄色麦浪,恰似大河奔腾,直向白云舒卷之远方。不过,毕竟此波浪令人觉着轻柔且复亲切愉快;“河水上源”,已然“干断”一截,几束麦秸,表明时值人间收获之际。而右下角绿荫之下,几个憩息中的割麦者,分明越发添加了一点画中之趣。咳,这是陌生却又熟悉的乡村生活,于此心底激发出的共鸣感应;诉诸楮幅,自是以别象牙塔内养尊处优、风雅矜持之丹青画手。4、《河水犹清天际来》。极其有限的几点色墨,信意挥洒出浓淡有致的辽远景象。天边柔绵云朵之下,顶头尽皆披覆白雪之座座岗峦,由远而近,乃接眼前草石灌木交互错杂之低平滩岸;其间水流清澈且又湍急,柔亮光滑之质感,明显可见。角隅之上,一小小皮筏,愈彰示出其地域特色。此乃大河之上源兮,静澄之境,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5、《塞上沙风卷暮云》。残阳夕照下,大片苍凉之崖岭,如在飚风中起伏呼啸。崖脚一带防护林木,亦随同风向,俯仰翻腾,且对比显示出空白之处的沙碛。渐渐暗沉之天外,五色云霞,则哪得祥和之感,分明转显出斯境之诡谲暴烈…… 6、《麓滩下 遥看藏寺接云天》。隐然河滩一线,陡见冈崖突起。则麓梁起落,中有层层叠叠大小不一之藏传佛教寺院,其暗赤金黄粉白瓦墙,足使这荒凉之境,顿感庄严神圣。主体寺群之外,犹有零零散散之庙宇,远近连绵。那远方甍顶,淡淡地辉耀着天光,尤觉与岭头上大朵白云,相映成趣。7、《暝色下 雨云笼罩青海湖》。暮雨弥漫中,隐约可见,湖畔一带,草岸曲回。临水公路边,一暗红色小车大张着车灯,正驰向较远处同在水边的一幢楼屋。那自然是这景区旅舍或“度假村”甚的了。湖中伸往远方的滩岸,亦在朦胧间,影影绰绰地可见得一点游船设施啥的。这初到一地的陌生甚至惶惑之感,自是已潜藏于幅内。8、《西海晨曦》。清晓于这湖畔环行所得意象:平滩或伸或缩,乃成曲折水岸。沙草间,有溪入湖;而侧旁不甚引人在意之处,似有微茫白霜一片,细辨之,却乃正怡然食草之羊群。中景岸滩咀上,泊游艇三二,然那浩茫湖面,除偶见小礁,竟空无一物。则霞光却穿透层云,晶灿地洒向清清湖水,其静寂而欣欣向荣之感,观之令人慰藉。9、《此即古之瑶池欤?》,其直写景区大貌。坡头门楼高耸,树丛间隐见有路顺坡势而下,通向低滩上游玩设施汇集之处。彼地亦可见其碉楼矗立,经幡环绕。近前滩岸弯曲,阔路上有人撑着伞儿徐行,以示天犹下着细雨,——湖天之上暗云飘飞,云朵间朝阳微透,整个波光漾摇中,同示恁般所谓“清晓太阳雨”景象。这分明便是今世之人间旅游地景致也,题款知而故问,也属有趣。10、《西王母迹曷可觅 入眼尽皆游人影》。直承上题。平阔沙草滩上,各种托名宗教、实为世俗之点景设施毕集,而众多游客齐聚于此,或围观,或散布于周遭自觅其乐。透过繁密主景,颇令人关注者,乃澹澹之湖面,空旷却又神奇;尤其是水上一道升腾之云意,显然有助于出世之遐思。自觉此画面繁简有度,色墨清丽,亦张亦弛,甚具美感。11、《此岸焉称西海渡》。视点转向景区大门这厢,微呈俯瞰,故尔辽阔湖滩,悉收眼底。近前门外一排杂色车辆,依屋墙停列;绕门墙一带,绿树青森,夏花飘缀。遥看湖野,景物虽淡远而历历在目。延伸入湖水深处之游渡,恰与对岸天际薄薄乱云相映成趣。斯微茫之云也,环列有若舞动,而中空似开“天眼”,因以亦暗将画之标题顺势引出。12、《今我行来青海湖畔 却觉瑶花弥野 淼水接天》。森碧巨杉之下,搁架步道上,二人凭栏伫立。周遭滩岸,花草丰茂,杂树枯荣不一。触目处亦示长长泊船之渡,却与近前绿野形成构图关系,并与远外空茫水天两相对照。树荫旁,一鸢恬然翔于水面,可称约略将这游者之趣抒写。13、《西海岸边水接天 游人来此自留连》。搁板步道一角,花枝绰约幽粲。一小帽短衫长裙女子,手持今之平板电脑,正为眼前之景拍照,情态隐示欣喜陶醉。其所面对者,青碧湖水漾起漪澜,倒映着高天白云;兼以沿岸绿草如毡,远山含黛,并些许篷帐幡堆,极具当地情调。国画山水为此,亦属新颖有味之事矣。14、《青海长云暗雪山 山藏迷雾数重间》。暂且摈弃当时实境,却仍于真实意象间觅寻情味。静寂水域一片,近前依旧白塔彩幡,绿树红甍。隔水越过岸畔长长云雾,则见圣洁雪山,端然显现于是。此固为胸中之假想矣,而幅内所附文字“游此西海畔,忆及古人语,默慨于心,归后乃得画意”,已自将其由来道出。15、《今我行来青海头 万千古人诗句 对照皆休 然其造物所赋之美 毕竟无俦》。总结游此青海湖之整体感受:分明与古人笔下之境事两两相异,但其入目之景观,终是令人觉着非内地所得能比见者。而那沿湖之搁板步道、泊岸之今世游轮,以及所有宗教物事之外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颇享盛名之清丽油菜花,更是点缀出这杳远之高原大湖鲜灵之特色面貌。由此亦见,达某撷景为画之意态,的确择重于世俗方面,唯求于内稍得升华。



《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作画述文时间 2018、6、29-7、28
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其文图对应之帖,稍假以时日,将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附:

吾辈“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为己之写事,实提出一大大课题。与此前自家几个系列之“画中游”不同者,其已然大多放弃表述中一切相关事态之因由,主要只是对作画“想法”、“感受”及“效果”之文字阐释,换言之,即基本排除其叙述性而特重其抒议性与描绘性。而如此这般一来,同为众多之山水画作也,每尽化作文字,只在其间求得变幻无穷且复有滋有味的功效,个中难度,似乎已可想见。所谓纯文学感之形象化与意境化展示,以此即堪为例。想当日法兰西文豪福楼拜训练其弟子莫泊桑,促使其以文字精确表达一切事物之性状,彼亦可作吾辈写事之圭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7、31-8、29·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继续“青陇行”画题。视角转入直接表现沙漠景致。此倒亦与时下巴渝天之大暑且渐至秋燥,两两相关。1、《敦煌鸣沙山》。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大门为立足点,实则主要展现中、远景之沙海面貌。除彼地之相关物事外,幅内极简且是干涸的色墨本身,亦为着力之处。如此这般景象纳入大写意中国山水画作,其难可知。而其至难者,尤在于其整体既未可用浓郁之笔墨切实写形,却又须于至简至淡中,避免过于单薄乏味之感。2、《夫妻柳下 忽闻远外有甘泉》。取当地实境,以男女二人,坐于这所谓“夫妻柳”树荫之下。旱风缭绕,周遭并无多余之物。而画之右侧,木质踏板桥两旁,荒蒿几许,亦随风摇晃。则草树何能离得开水?画外之不可见处,自当是暗示彼月牙泉之存在矣。而细观此景致且咀嚼画题,居然却似有甚未可言传之味,同时也在画外。3、《炎天火海月牙泉》。径写沙漠中那月牙泉实境:弥天日色,若焰火缭绕,挟光带风,喷射大地。下方一派荒丘沙海,内中却奇妙地依存着这玉鉴般的一弯清泉。画境既出人意表;手法亦激情奔放、点厾挥扫交互写形。为配合此炎灼之境,画中色墨,皆微呈白、赤、紫、橙及赭灰,且于匀染之外,更注重其干涩焦燥感觉。4、《静寂暑天中 唯见月泉辉赤日》。同一境地,则以完全不同之手法写出。与前画天旋地转、躁动不安之视象感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幅也,虽亦同处漫目炽烈色光内,却着力于一个“静”字。整体景物,俱呈现在相对低平之视线内,似坦坦然承受着这份断难抗拒的铺天盖地般的酷暑。画中亦求明暗对照之感;且以极淡之彩墨,显示日若熔金,浇洒大地的景象。平淡中则偏偏又出以奇异:一轮实写之赤日倒影,半浮半沉似地凸现于那月牙泉水面,而高天之上却并未直写那赤日,转以题款中那方朱印,作为色彩会意,与之两相呼应。5、《鸣沙山外斜阳赤》。眼前沙山若城陡起,而血红残阳低压于沙梁边际,其周遭及岭梁一线,灿烂云霞缭绕。画之下方,鸟瞰月牙泉主景。一子独坐檐廊下,似对着远前大漠落日景象愣神。全画笔意粗中有细,势如风驰电掣;色墨亦一气呵成,若不经意间,自有画外之象存焉。6、《残日沙丘下 谁人留得 几行零乱足迹》。高大塔殿,挤压于画之一角。迎面所向,则为那巨大沙丘,其威势恰及于此。楼廊侧畔,一大丛艳红之刺藤花,亦俯首对着那轮犹如搁置并滚动在沙岭上的赤色残阳,显示出一种无言之诡异。天边飘浮之彩云,与光照下的辽远沙丘,犹然添加了这略觉奇妙的气氛。眼前沙坡之上,散散乱乱的些许行人脚印,显然进一步强化了画中的寂寞氛围。整个画幅视象,则干净利落,绝无拖泥带水痕迹。其快速对全画局面之把控,分明也利益于近期重拾油画时之悉意推敲。7、《沙风摇曳处 旱舟忍看夕阳红》。残照下平沙一片,远前隐见古代废墟。就近之地,似处于绿洲尽头,则休憩之骆驼,或立或卧,俱愣神以向远方,而画外之意毕显。此质朴生灵,俗谓“沙漠之舟”,固勿论矣。画儿本身,呈象极其粗率。尝欲略作细写;稍稍下笔,却觉意趣将减。遂赶紧保留这简易形态。8、《蟾光幽映月牙泉》。同以所谓“破笔”,驱极简之色墨,试写当日游斯地时,即已假想之这沙海灵泉月夜风光。其朦胧意态,悉显于浓淡有致之构成关系,虽省略,却未失于粗疏。作画之际,恰当今岁暑秋末伏首日,炎天之下心之所向,已是不言自明。9、《夕阳斜照荒沙远》。古关一隅,门路洞开,有驼队缓缓向着茫荡沙海深远之处行去。天边挂着残破之日,其渺淡霾雾间,却浮着几朵轮廓分明的云彩。整个沙漠在夕照之下,色泽甚是浓艳浑厚;画面笔触,亦复刚硬肯定。所题意蕴,已在沉寂之中幽幽体现。10、《冬雪下 千虫万豸待春来》。其乃当时立于旱火海中,转思闻说这月牙泉一带,冬日在冰雪覆盖之下,竟格外觉着晶莹剔透的那番景象。亦算是“思寒而解暑”罢。作画时,另也想到,倘这片沙漠绿洲,大雪迷茫间,暗地里仍蛰伏着若干细小生灵,则彼等岂非又在此严酷环境下,翘首以待春之到来?于是几经联想,笔下乃出如此恁般绝然不同于现场感受之景致。11、《荒沙隐伏灵柔雪》。进而假想斯境处于迷茫雪意中,澹澹天光下,几许塔殿,已然被灯火照亮,则那月牙泉水,却似一弯平薄之冰鉴,亦如镰儿般地铺置于那厢。周遭沙雪交错,坡峦柔缓,直延展至未识其边际之瀚海深处。作这般景致,自嘱休要混同于工笔,仍须是保持写意风味,因而略觉纠结。然转念及尝有“工而犹写”之山水大家东山魁夷辈,遂坦然为之,但抒己心,并不在乎其形迹之拘放,尤其不再患得患失也。12、《茶卡盐湖》。写此奇特景区观光之车所至尽头处情景:晶岸之外,盐份饱和之水似微粘稠;众多游客下车后入湖玩水。远天乱云翻卷,阵雨时至,且是与湖面浓淡对比,极具视觉意象。是为斯境今成旅游区之客观写照。13、《炽天辉耀一湖盐》。目光转而投向相对清静一隅。云天如箔,澹而晶亮;极淡处隐见白日当空。其下,清浅湖水遍起涟漪。仍有一群游客,伫于盐岸尖咀处,以作空阔之境点缀。画面同具此作用者,乃极近前一绳所系之各色飘旗:不单具备简捷明了之生动性,且是为之增添了五彩缤纷感觉。14、《盐湖上 云艳风清 水纹如织》。有若沙湾一角,实则滩岸尽为湖盐结晶,一派亮白。二人自屋后闲步来此。背景仍是浓云密布之长天,其云朵不唯巨大且是明显,亦复暗具五色。云天之下,湖水随风动荡,其纹有似乱织之线。整体当属取法自然而颇富实境之感。15、《警眸处 盐雕一片连山麓》。写沿湖岸步行得见之境:木踏板行道搁置于盐滩之上,蜿蜒以向远方。与天际之线参差齐平,乃微茫浮云下大片起伏有致之水岸景观,其自然云物外,犹有众多景区盐质雕塑。景物本身颇具当地特色及旅游色彩,固勿论矣。然那盐雕内容,尤其主景人物中,以民族英雄身份存在者,亦有在世之时视我华族为鱼肉羔羊者,而今众游人却顶礼膜拜并留影于其前,则近黑色幽默之事也。



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其文图对应之帖,此前已开始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附:

吾辈“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为己之写事,实提出一大大课题。与此前自家几个系列之“画中游”不同者,其已然大多放弃表述中一切相关事态之因由,主要只是对作画“想法”、“感受”及“效果”之文字阐释,换言之,即基本排除其叙述性而特重其抒议性与描绘性。而如此这般一来,同为众多之山水画作也,每尽化作文字,只在其间求得变幻无穷且复有滋有味的功效,个中难度,似乎已可想见。所谓纯文学感之形象化与意境化展示,以此即堪为例。想当日法兰西文豪福楼拜训练其弟子莫泊桑,促使其以文字精确表达一切事物之性状,彼亦可作吾辈写事之圭臬。

夕阳斜照荒沙远.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8、30-9、27·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继续此“青陇行”题材。1、《敦煌郊外》。画幅左侧,枝叶繁密之白杨巍然成林,低处浓阴内,数辆越野轿车,隐伏于土路旁沟坎之上。其余大部幅面,清朗云天之下,荒白微黄沙地一片,而傍林一带,约略可见些许瓜果棚架。画之右下角,则是几株摇曳生姿之纤细蜀葵。斯真乃而今旅游时代西北郊野间常见之景致也。2、《莫高窟》。直写这莫高窟景区外部情景:炎天下砂崖一带,各种古文化遗址,或洞室、或甍檐,或廊道,悉依山势遍布其间。众多游人,傍崖列队,或潜藏入阴影,或仍暴露在烈日下,分明尽皆正待参观这闻名于世之宗教艺术宝库。唉,内中得能有几人,是真对艺术本身有甚兴趣,想来也只因慕此盛名、进而觉得该要了了这“看过”的心愿罢了……近前疏林轻荫之下,一女子抱膝而坐,其落寞之态,却恰与那厢“盛况”两相对照。此意象之得来,是因当时荆妻偶觉不适,乃在一旁等待着咱,孰料反促成今之画趣。3、《想此莫高窟外 千年旱火 已将砂砾化轻尘》。景区一隅,颓败之灵塔数座,寂寞地对着一派荒旱川原与火风流云。右下侧显眼处,一长袍顶笠之人,负手背对景物而徘徊于斯,竟似有不忍观此景象之态。自觉作此背向之人,效果远强过其正面观景。4、《嘉峪关前绿柳垂》。淡淡蓝天之下,荒颓古关,城墙几乎已与关下土丘连为一片。其间癞皮般地残存着丛丛衰草灌木。眼前近景,却是一泓清水,岸坎上绿柳森密。一子闲伫于柳荫下,正远眺着隔水荒旱之境,似心存慨叹。其暗含“春风至此已然难度”之寓意欤?5、《古关下 一派荒沙迷酒泉》。画之一隅,置故关城楼一角。城上堞垛旌旗犹在,城下则依稀刺棘沙草荒落。远外,淡黄沙丘如海浪起伏,斜延天际;边线之上,隐隐却见似有它城。其意蕴也,已然将画题轻轻揭示。另,近处城门洞中,点缀一长袍之人,似亦暗示其古代之精魂,不时游荡于斯。6、《张掖将至也》。满幅雄峻山岭绵延,盘曲公路,萦绕其间。一醒目之绿色路牌,挟带些许草树,矗于画之近前,以与整体童山突兀之景象两相对照。而画之上沿,奇异且跌宕有致之淡白云朵,映带日光,飘浮于晶亮的天幕;云下,分明已见色彩绚丽之所谓“丹霞地貌”山野,渐次来临。兹真为异域行旅之客观记载矣!则阔大洒脱之笔触内,却存藏自信悠恬之艺趣文心。7、《达人观识丹霞山》。既至山前,着游山步道一带,蜿蜒以上。中有一子,会意达某,独自凭栏,似惊喜眺望眼前这片浩如烟海之赤橙色山野。其山山岭岭,脉络井然;虽山石细节走向皆备,则犹可见整体之大写意趣。右上角处,隐约亦见景区房儿,并杂色之观景游客。而天际几朵飘浮之淡白云彩,亦复为此相对实在之景观,添加了几许轻盈袅娜的趣味。8、《天倾西北隅 遍野覆丹霞》。浩大山野,斜挂而下。随心所欲以色墨之浓淡鲜灰,信意写出岭麓间或明或暗、或红或青之山石肌理。其笔意犹显洒脱动势,彼时这心中逸兴,此尽皆藉之抒写体现焉。同为画之右上角处,着一带观景栏干,其间亦隐约可见三五游客。顶头之上,两朵沉厚艳赤云彩,因山石跑墨而略微别具怪异之趣。呵呵,其果真暗示所谓“天倾”之意否?9、《斜照下 丹山异彩 顿幻幽蓝》。当时那云光明灭不定,事后回味,转而另得几多画思。此图也,不唯笔意尤觉整体大块,其明暗之感,亦借助显著之对比关系而得彰示。且是色彩感觉,同样也是既单纯、亦复比照强烈:通幅蓝、橙、黑、白、灰“各司其职”,共得确凿不疑之视象,并使之趋于宁静与恒定。噫吁,“艺术与生活”,此当其谓矣。10、《静观山海覆丹霞》。一抹山岭之巅,若海潮平满而略带起伏。几朵映霞之云,亦缓缓飘浮这赭橙“海面”。近处峰崖间,有梯斜带而上;顶头则微见二人背影,似拄杖静静观景。画幅笔触洒脱兼以沉厚,色相冷暖,比照强烈,尤似那向光之暖调,披覆于稍稍低近之暗寒色上,故名。整体虽未着更多细节,然意趣已自隐含其内。11、《七彩峡谷中 隐然出河源》。刚硬且复干燥之山岭一片,犹若奔腾汹涌,斜挂天际。收尾处有峰巍峨。其色墨感觉,略分所谓“七彩”,而浑然统一于微橙、轻紫之淡白调间。岭谷中则隐微可见浅浅溪流,若有若无曲行于内,且是临近处色泽亦略带潮润之意。整个画面之感,仍以动势见长。12、《霞岭西沉夕照间》。却写游山归途中之境。当时残阳下岭,近前大片山野已然沉入幽暗阴影内,而远外诸峰,犹有几许,映照着灿烂夕阳,并呈自身赤艳华丽色彩。近影中隐见游山步道依次以降,迤逦朝着低谷间显然是那景区换车之点靠拢。整体情调,于平淡中别具意味。作此亦有一感:人间任是甚奇绝之地,实景久看不过如此,则天之赐予吾辈画者,却可生发出多少意外之机趣!13、《祁连山下 门源葵也连天发》。绵延雪山下川原一带。入眼可见高树之下,平谷之间,缓缓溪流侧畔,一大片盛开的向日葵,皆各各顶着丰硕之花盘,在清朗透明的大气中随风摇动起伏,直延展向天际。其间亦见当地特色之民族建筑设施,与高远之处圣洁雪峰两相辉映,境界真堪称异常宜人。于画艺本身言之,斯作笔道劲健,自信满满,绝无拖泥带水之态,可算是恰如其分表现出其地方特色情调,亦为个人箧内,面目相对特出者。14、《花树乱遮青海道 碧草微茫祁连山 悉入达某老来眼·远年童儿也》。依然是平坦川谷内,清朗云天之下,祁连雪岭延绵。大片茫茫原野间,庄田亦隐约可辨。甚为注目者:近处一带公路,道旁花树密匝,悉于清风中婆娑起舞,竟觉异常光华缭乱、生意盎然。点缀在其间的汽车,以及一群飞鸟,也赋予此境别样意趣。咳!委实是的:不行兹路,不入斯境,如何可能凭空构得这般画图?另:其题句中既已有“达某老来”之谓,故尔落款亦曰“远年童儿”,以与之对应。15、《祁连岭麓险 青海草花黄·达某旅行得见》。山崖回折处,有车路可通。放眼望去,高峻之山岭下,一溪斜带而下,其坡岸两旁,绿中间黄,草本之花幽粲。另亦可见,麓间星星散散,篷帐三五,牛羊成群。此固然为当时沿祁连山脉行车之际,车窗外常见之境也,撷之以入吾图,乃又新得画意。




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其文图对应之帖,此前已开始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霞岭西沉夕照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生活习惯或不不如说一生工作性质所定,吾辈除特殊需要,一般不喜以电话及所有适时方式与人联系。盖因不难理解,艺趣文思,一经中断,确实是很难与上段作“无缝对接”的。所以相对看重QQ或微信留言,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与现实人生中之相关者已然如此。对于不甚相干之人,更是这样。而偏偏这近十年来,通过网络,这天南地北,各类传媒机构,竟不知有多少,都探得咱这手机号,总是打电话来,邀请或莫若说是撺掇吾人参与彼等种种出版、上展、游访、聚会或代销之类活动。今世之基本态势,吾既已深思,岂会轻易介入。故尔了解其动向可以,焉能为之所动。于是凡有觉略有些微价值者,亦告以己之相关“留言式”联系号码,从而选择性地与之保留不远不近之关系。对方不逾此矩,万般皆好;倘逾之,则心不悦焉。许多已建联系之相关人士既识于此,久已两相默契恪守。问题却是犹不断还有新的“艺文窜窜儿”访来。此心早识彼等不过老套,也不想再“多开窗口”了,所以倘非一时得闲,根本也就不会张理对方。尤其是对那“010”区号开始的“京师”来电(传媒机构果是以此为多!),几乎一律挂掉,甚或还果断便将其加入“黑名单”……说到底,此并非矫情,不过尽皆是出于对社会生活与个人情况的静心认知。相信有此共识之士,必不会以之为怪。

顺带附上个人联系方式——


电邮: jndr@163.com
            jndrtsl_660@sina.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0644911
            http://blog.tianya.cn/blog-783653-1.shtml
  QQ:   896274483
微信: jndrtsl_660
微信公众号:jndzts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9、30-10、31·作画适时手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前“青陇行”画题。1、《冷龙岭》。行经祁连山北麓张掖、山丹、门源一线,觉怪岭奇峭苍凉,且沿溪谷一带,亦偶见西北民族风情之居所器物。归游之后拟纳入画,并于地图上查得其岭名,甚感合辙,乃乘兴径以此名为之。其先略拘于实,左看右看皆觉板刻了些;后放开手挥写,顿时画面飚风飞舞,灵动之意盈幅。尤以其颇似龙首之山岭(斯以当时随意撷得之照片为依据)昂然向天,最觉精神。当然,倘欲称其有如该地巨犬,也未尝说不过去。呵呵。2、《草原古城》。旷阔草滩一带,近前岗峦起伏,远处雪峰横亘。云天之下,一溜朔方城堡,亦未考较归属何族,但觉为此景观,很增添了几分地域风味。则其地远古之时,“天苍苍、野茫茫”之概,依此似也不难推想。3、《陇上春归花谢时》。万亩油菜花田,几近一色青翠;毡毯般之厚重荚株丛内,尚存些许黄色花蕊,斯自当已点明画中所题季节。并有今之机耕道,斜纵深入画面,遥接天际连绵雪山,及山下一片白色村落。另,幅间醒目处所点缀之人、物,亦俱有助于当地特色之表现。兹青海嘉美风情也,果是有别于它处,且复令人观之而咏叹再三。4、《青陇纪行·门源菜花落》。青海门源,号称世间最美油菜花海。因所至季节关系,则其已为一派绿原。此画径以观景地实境写之,展示彼处于迷茫云天下,满川遍麓绵柔密实之景象,而其微觉寥落之感,亦自显现。5、《陇南日丽风和地 却见花车沿麓行》。此实写当日所见:绿色冈峦,萦带辽远雪峰。一回式花车,由小毛驴儿拉着,沿坡麓处,笃笃地闲行在清朗云天之下。画别无深趣,唯示之简明意象,以志相对特别之异域情味。6、《青陇小镇》。记写当时伫于“最美花海”之观景台上所得视象:微茫之青海长云,令远处雪山忽明犹暗,历历毕显。一带游山步道,迤逦而下,径直通向山脚景区入口。浑茫绿野间,亦似是而非,跳将出几许亮色。画作笔调整体概括,物象为形至简而神色齐备,堪称一气呵成并合于己心者。7、《云影飘浮处 想此满山花盛时》。实游于此,虽未逢花期,何妨心遐想之。于是信笔得来人凭高台木栅,眺望缭乱春云之下,雪峰跟前,漫山遍野粲然油菜花发,天地一片馥郁明丽、我心但觉澄彻舒爽,如此这般,通脱淡荡柔媚光明之境。画由心生,乃当其谓矣。8、《青陇行得之·甘肃兰州至武都途中》。绵柔云天之下,清浅河川一带。远方山岭,微映于些许斜阳;则中景近景麓崖,却尽覆轻荫。河滩上隐见群羊,而那牧人倒也不知去何处逍遥了。咳,异地平凡之处随意撷来一境,今归游已是年余,笔下所出,见之颇慰温馨记忆。9、《车别羲皇故里 远前却是米仓山》。车窗外一带而过之意象:彼天水也,皆称人文初祖伏羲氏纪念地,其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则今世之旅游建设,自亦略以彰示。风驰电掣间,一派川原迷茫;不知不觉,前方又见万重山岭。既至近前,道旁乃有标识,示“米仓”山名。各种闪烁不定之印象汇叠此心,今挥毫布墨之际稍加整理,遂得斯作,观之似有悠悠不尽之概。10、《川陇之间多险岭 多至入眼计数难》。陇甘川陕之交,崇山峻岭密布。车行之时,偶尔竟至感觉窗外遮天蔽日。记忆中得来画图,浑浑茫茫,积苍为黛,但求表达当时入目及心之意象,重现其雄峻幽深大貌,并不在意那一岭一麓、一壑一涧之具体细节。是耶非耶,亦只观者诸君有权评说。11、《云从险岫生 江自狭川出》。盈幅尽觉动感带风:峰岭耸峙于起伏腾涌般之坡麓;荒山间难觅一树,唯见草石疏黄,赭内含青。岩岫周遭,片片迷云,不知自何飘逸而来,已渐弥漫天际。山根之下,则见有川水缓缓泌流,并隐见数人伫于岗滩。造化入眼,文心掂之而凭借丹青之手,终得此画中浩然灵动之气。12、《青陇游归 广元将至》。黑沉山野,毕竟有涯。峰回路转间,眼前陡然一亮,乃见江天平阔,滩岸悠远,楼房接叠而莫可数计,则现代城市景色,已历历在目焉。画取此象,作迂回曲折布局,略得彼时归途中所感之意。13、《幽山水库》。不记得何处得见兹境:一派森然野岭中,却见堤坝高筑;上者积水成湖,而堤下溪流轻泻。曲折公路,腰带般萦绕其间。两旁庄田林麓,实沉浑厚,且是山形水势,藉此笔致,亦颇得生动活泼之概。旅途所撷景物,描写有据,似也真个不同于舔笔暝想得来。14、《高架桥边 煌煌古寺映斜阳》。突兀冈岭耸立幅间。一座今世常见之高速公路桥,并些许附带设施,依贴围旋于彼,乃呈奇异对照。且是细看那诸多寺庙建筑,分明亦属两种基本类别,其显而易见,是因不同历史时期得成。画中斜阳澹映,云天微茫,坡麓岭壑及各种人工所造物类,忽明忽暗,悉出以肯定之笔调与沉艳之色墨;通体视之,甚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之山水画。其亦诚为真实世界所具之特殊景象矣。15、《苍崖远外 隐见嘉陵江水碧·青陇游归 观之我心自感怀》。一派麓岭直逼目前,遮蔽画幅大部。其间或土石,或林树,俱呈起伏开合环抱之状。坡梁一线,依稀可见亭廊塔阁之类点景建筑。画面左上方空阔处,远远则隐见江水依绕。此显然已为故乡之水嘉陵江矣!远游归来,观之心内倍感亲切。而画面效果本身,因其布局独特,则呈现不同于往昔画作之视象感。此“青陇行”之系列画题,至此终。


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青陇小镇》。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此前已开始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青陇小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11、1-28·作画适时手记·“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写及“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事。其时宿湖畔“得月山庄”,事已有同名之文记载。此仍依序而画。1、《湖山得月》。先表居所之本义:小楼临湖,透过园树疏落院宇,恰见这宁静的丁山湖,映照于朗月清辉之下。湖之滩岸汀洲,悉以水势而自然成形,则正前远方,闻当地人言,却是那四面山之后岭。另,其水滨之泊船,以及中庭逗犬之矮小人儿,亦尽取彼时彼地实情实景。而稍远之处凭栏观景者,显然乃会意吾兄妹们同游此间。整个画境幽澹恬柔,庶可勾起此心温馨之回忆。2、《湖滨小院》。记写闲行湖边所见:孤松之下,竹林侧畔沙路曲回;滩岸间,渔舍相掩于杂树,舟艇摇漾于明镜也似的一泓水湾。远外夕阳灿烂。伸向湖心的沙咀上,垂钓之人茕独盘坐,分明亦已陶醉在这清旷舒爽的湖天环境。画作繁简交织,色墨疏朗,其干净利落之感,亦与其境相宜。3、《夕阳下 湖畔麓林辉绀紫》。通幅示以沿湖繁密之境:浓郁晚霞罩映之下,交错伸缩的滩岸,多覆以森密丛林,而星散之庄院路桥,俱隐然显现于内。全境色墨幽粲,笔调朴实,平柔写染而得来斑驳陆离之感,于吾翰墨画作中,鲜有见之。4、《湖滨夜雨》。写来此之夜感知情形。当时湖山尽入沉睡,这人却因初到一处小觉兴奋,而致半宿无眠。寂然间,雷声渐起,电光忽闪于幽黑湖面,接着便又风雨大作,天地一派喧啸。静感斯境,心中亦大觉有趣,当时即已萌生以画写之之意。今此作也,实为由那心海之中翻找出既经发酵之物,率性抒写;及成,欣然观之,其满幅灵动之概,甚是合于当时感觉。5、《湖山一夜沐春雨》。晨光之下,夜雨甫息,犹见霏霏。行人们撑着伞儿,恰经宽阔堤坝。四周青翠岗峦环抱,屋舍历历。水已平湖,既溢于泻洪之口,下汇成溪;内湖一侧清波微漾,游艇静泊。近前湖岸上,却婀娜多姿地有着一株落英缤纷的花树,俯首斜对着另侧高处一座小小庙宇。而迷茫云天,则倍觉洁净滋润。画幅着笔不多,已然将此清丽宜人之霁雨湖山所蕴情味,充分展示。6、《或曰此路通黔山》。湖汊之间,小小坝桥交通两岸;多有屋舍庄院,隐显于坡麓滩咀。远远近近,三二泊船,亦颇觉其悠闲。满幅色墨清和,风日恬淡,笔意于率性中微感收敛繁复,且是刚柔相济,呈象浑然细密而见诸变幻。唯不足者:当时预拟画题,略加犹疑,遂致涂改,或也只好以稿视之。另,画中之斜蹿而上之路也,却是那日兄妹们散步时走过,因见路牌相示,故有此云。7、《水岸边 满湖花树漾游船》。虽全取自实境,而高度意象化之:湖湾一隅,由桥面俯瞰,梯岸前众游船一字儿停泊。相关建筑,散散淡淡,同示之于画面中景各处。近景形态婀娜之花树下,二人悠闲行至,似已为身处这片辽远且是云淡风清之境所陶醉。幅中笔墨色彩,俱简澹至极,乃复明晰生动至极,绝无拖沓壅滞,毕显其作画之际此心自信满满。尝有读者谓吾“蜕生期”(此语为自我归拟类别)后之作“充满欢快,明媚。笔锋娴熟、跳跃,色彩和谐、柔亮……有些吸毒后的视感效果,很挑人神经”,或亦许之以气场强大——“看似随意……有无穷尽强大的气流喷涌而出”。兹或即当其谓欤?8、《麓野春阴 湖山花谢矣》。湖畔闲步,水岸回折,有舟或泊或行。清朗却又微翳之云天下,沿湖麓林,多已成荫而群芳凋谢。果真为乡野湖泽暮春之时常见之景致,而以文心加以体验,又另是一番情味。其画风平柔清晰,粗率中亦颇见细节点缀,堪称与斯境相吻。9、《湖山野镇微茫雨》。其综合概括当日于零星细雨中游观当地场镇所见所感。画中前景,川渝地区今者普通乡镇情貌,已然历历在目。稍至中景处,临水岗岸,顶头上一小小庙宇,很是显眼。而远方景物,尽于薄滑流动之烟云内,隐约可见。漫天亦隐现微茫雨丝:迷蒙疏澹,恍若光雾,亦如蝉翼蛟绡,分明甚觉有情。而沿眼前公路侧旁,虽写染约略,也可见三二平田,一年新秧,已在蓬勃生发。此乃人间气息之撷取,于凡庸无奇处见其真味。当时同处实境之人,未必即全无感知,则唯吾辈艺者,方得以将常态之下不能直观之物事,作此全景式展现。10、《荒寺隐潜葳蕤山》。随性撷取途间一景,而发掘今世文人画者意趣:湖堰溢流,其外小岗之上,有野寺掩映于丛蓁。甍殿之顶,大团绵柔云朵,翼护般予以覆盖;漫天却霏然飘洒亮白细雨。阔堤路上,一子茕茕撑伞而行,走向一片迷茫之乡野湖山。另侧艳红花树之下,有简易楼牌,显然乃是通往此山寺之界门,可谓冷寂凄清,恰堪罗雀。是真为说不清道不明之境事也!而画作面目本身,雄放与柔敛之手法并用,感觉简淡且是清晰,恰遥遥相接于吾辈自谓“蜕生期”以来之视觉趣味。11、《春云下 一湾绿水绕山寺》。斜岸一带,石径迂回。有舟泊坎。疏落竹林,枝干参差。远景坡岭,悉为迷茫春云覆盖,并延展以成辽阔之势。林隙之间,却突兀地立着个小小庙宇。此乃当日沿湖散步得来之意象也,尽以秃笔散锋挥扫厾写而成,略得其概貌且蕴藏己心情致。12、《龟龄鹤寿蕴丁山》。满幅凄迷雨光而水影漾摇。一切有形,俱似在寒湿之中洇化。画面感觉沉厚且复甚是氤氲。景物本身,仍取于此湖核心地带;桥岸立碑,渡口游船,尽皆有据而则出之以己意穿插。作画当时,因欲传达带雨之渗化效果,多用隔宿渍墨,故尔色感微觉陈旧。另:所谓“龟龄鹤寿”者,实为那碑文内之语,以抒其湖山之势,而吾作亦行会意暗含之。13、《柳岸边 小院杜鹃 灿若红霞》。虽画中亦不乏宿墨,然而整体清艳之视象感,甚与前画形成鲜明对照。斯境仍得之于当日沿湖信步。幅间隐觉日光淡荡,微风吹拂。远岸一带,似欣欣然消融在明朗霓霞内;而平桥接连处,近前廊院,两株高柳之下,大片盛绽春鹃,花光直欺遥天晴霞。画之一隅,略写吾辈游人,款款至此,并将院中之鸡一对以作点缀,既平添乡村生活气息,且若犹另有其蕴意焉。14、《花果岛前松岸边》。此始为当日乘游船于湖面所见。画中主景,即彼处所谓“花果岛”,实则乃一可容游客行住之小洲。其间高树摇风,竹草丰茂,丛林内偶见一二人工痕迹。疏落残花,掩映沙头泊艇;清澈水面,野凫翻飞。远处分明可见今之“农家乐”楼房,显现于孤松索寞之坡岸。亦将这厢游船儿纳入画面。船橹划摇之下,不唯波影散乱,同时如闻有声咿呀。是真为实游斯境之写照也。15、《近前一坡竹 远岸数重山》。水上平视,遥天云浮而波清如镜。画幅右下角处,溪桥闲静,流水潺潺。一片苍翠竹林,相掩着两座白色房儿,甚有幽隐之趣。林中出一高树,上有硕大鸟巢,剪影似地映贴于淡白云天,益发让这所在,添得几许自然感觉与人文情味。而一带远岸,山峦起伏,坡滩之上,亦有白色房儿,却正与这厢微作呼应。平凡景物,画者倾情写之,固然便迥别于习常之影像实录。兹同类题材尚未尽写,恰值月末翻拍输录整理画稿,且是俗生亦多耽搁,暂且打住。
附:上月撤离老屋画案之时,曾涮笔洗砚,在几张薄薄的贵州皮纸上,作得率性小品三帧。其分别以案头文具、自家阿猫并蔬花等为题,却总名之曰《随洗墨砚作》。当时即置于室内一旮旯猫去不了之处,随即便也忘记了。而后搬迁物件,乃又见之,怜而未舍。今干脆亦趁输录本月画稿时,一并整理成电子档,于电脑中观看,作为草稿,似也马马虎虎,说得过去。故尔此也击键附志上数语。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水岸边 满湖花树漾游船》。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水岸边 满湖花树漾游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11、30-12、29·作画适时手记·续“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1、《湖上轻阴惊水鸟》。湖湾一片,与溪口相接。微见平桥古木,近屋远村。引人注目者:大团湿云磨盘般置放于小岗顶头,却又甚见其飘浮之意。而云影沉落于水;群鸟或误以阴翳将至,惊起翻飞,水面遂激起道道划纹。一叶扁舟,倒也悠恬自在徐行于那厢。整个画作,笔触阔大厚实,概括间则得见柔和细致之貌。2、《竹岸前 一泓清水漾遥天》。低平滩岸横展于画之中部,隐然可见轻柔浮云下,似乎微带落霞之辽远天际,兼示前文所曰吾人驻足之“得月山庄”附近景观。大群归鹜,星星点点,虽极简略却颇具生动之势。近处岸头,亦见小桥流水,住房泊舟,并大片随风卷动之竹林。湖面于平静中微显摇荡漪涟;水意清澈,而空明之感自现焉。其画风看似相对明晰,则一切云物,仍处于涵涵浑浑状态,固达某一向之作派也。3、《舟归得月山庄岸》。转换视角,仍调向当日居所附近。坡坎跟前,滩咀伸缩以成环抱之势,沿线景致,皆历历在目。孤松拂岸而游艇轻漾以归,却将一湖琉璃似的碧水划破,波面形成巨细不一之纹理,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性。整个天穹下之景物,柔和平静,毕显彼地情貌;然唯其如此,画作本身,亦略觉拘于实境。固然,此或也与今起完全新换作画环境,潜在之思略存异感,稍有关系。4、《浓荫老岸 数只泊艇漾清涟》。湖区游船码头前,丛树高耸,麓岸阴润。三五游船,随波摇荡岸头;而以远孔桥横跨,其下溪流浅平,上则庄屋整洁焉。右侧画之一隅,那景区标志碑石,巍然矗立,内中“丁山湖”之字样,亦隐约可辨。信意撷来湖滨小景,随心所欲挥洒之间,楮面墨色,似乎偶得流光溢彩之感。5、《游艇归来天野碧》。逸笔草草,仍写得月山庄院坝高坎。色墨虽简而意趣完足。苍艳之间,当日所见之远近云物,甚至于近前洲岛上那日日守坐之钓者,亦示之于彼焉。尤引人注目的却是,孤松之下,疏落针叶披覆间,隐见点题之彩舟游罢归来;兼以松干近旁二位行人,一发为这片宁静的湖山,增添得好些生动气息。画图得自一为时稍嫌紧迫之黄昏;其不容犹疑,笔笔挥写而气韵不断之感,分明可于幅中得见。纵然事后略加收拾,则其大貌已存,焉可予以更改?看来古人所谓“急就章”,时亦反可得来“慢工”之外的效果,不吾欺矣。6、《石阶级级下 远望是东溪》。抒写当日乘便小游这驻地就近东溪古镇所见:青崖回转,老树荫浓;一溜石梯旋旋而下,经过许多房儿,乃至这桥平溪浅、峰峦环峙之所在。整体画作,笔墨水色俱干净利落,且呈象疏简而视觉丰盛。作画过程中,心亦有感:倘依实境,极易拘于具体形态,画得繁密琐细;彼时现场诸多写生画者,大抵尽皆如此。则吾人心目相接,神意沟通,“胸有成境”之下,欣然命笔,一气呵成,景象自是迥异。何谓“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此当之耶?7、《苍崖横列处 溪桥侧畔绽春花》。为此之时,这潜意识中,即想不妨也来个尽可能表达实感的,因此所得画面视感相对实在具体:沿石级而下,至清浅溪滩。回望所来径,微觉阴翳之高处,苍崖沉厚,依次排列;众多民房,亦层叠列之。已发新芽的老榕树下,古旧石桥,横跨溪上。而滩头近水之地,小路两旁,却或疏或密,绽放出了好些艳红的花儿。点景人物中,有二人蹲坐一隅,显然是咱画者在进行这风景写生。随性撷得之物事,自将彼地春浓之时的常情常态,尽行表露矣。至若那似乎潜藏于澹澹烟云深处之溪山精灵,达某虽是感其存在,却未尝眼见之,倒也不知是否略将其存在之感,已然揭示一二。8、《溪山佛寺》。画者造境,手法自当不拘一二,凡有所愿,尽皆应对裕如。此画着重其空灵之意,色墨落纸绝省,用笔亦或放或收,悉以达成意愿为度。移时之间,幅中乃得云日煦和、山光浅翠而全局生辉之感。斯境为当时所见溪畔一小小寺院,并未留意其名,而多体会其于春融之内,林树葱茏、花光璀灿之实存感觉;此亦即以追寻且表达这等感知记忆,心驰而手笔随之。其果得自在优游之趣欤?彼山门之外,那懒懒地沐浴着晴暖春光的长袍光头僧人,似多少有助于了无拘束之意的传示。9、《禅寺瘗埋花影间》。溪桥侧畔,泥墙一带,但见园内诸花盛艳:月季、蔷薇及三角梅等,尽皆迎日怒放,似要冲出墙来。却原来此所掩埋之地,竟然是一小小寺院,如此丽景,倒也真个令人怦然心动。彼花光既盛于内,外厢光影斑驳之云物,又俱呼应与映衬之,直使这僻静而恬淡之溪山,在晴明春色之下,一发显得秾艳多彩。兹画即以随心所欲之笔调,漫写此等景象。而远外烟雾迷茫之崖岭山麓,若有若无间,亦为之增添了好几分莫测其幽深之灵动趣味。10、《画境禅心何处觅 谁言俱在溪山里?》。前画之境的切换与延伸:芳华盛绽之僧寺院墙外,溪滩边上,悠悠闲闲,走来一男一女,两个身带写生用具的画者。溪岸景物本身,虽犹注重动势变化,终以略笔写之。则画中另有一引人注目者:老树疏枝披拂之处,苍崖半壁,硕大金色“佛”字,赫然在彼存焉。斯情斯境也,配之以画中题款,则几许言外之意,令人品咂回味。想我达某,亦复如画中人般,毕生钟情造物所设山川美景,其志力之坚,有似僧侣叩寻深心禅意。所得处,果梵我一如者乎?11、《我觉溪山僧寺好》。写记吾辈沿溪崖行于彼地山野寺庙之下,那份格外悠恬散淡之感。作画过程中恰逢新换上一批好笔,一时这潜意识中诫己勿得似素常般不管不顾“胡挥乱扫”,遂致幅中观感,竟清朗圣洁得真个有如佛国仙乡。左观右看,觉着毕竟与这题材不符,便重又如常般再用旧毫散锋,一阵恣意点厾,方得此相对青森苍润之境。事情本身于吾颇存启示:作画焉敢束手束脚有似小女子描红刺绣?再者,新毫固然可得“成形之线”,而旧翰取势,终也变化多端。驱新使旧,令之各尽其能,通为我用,乃称达者行事。12、《野行春水岸 偶见溪头老磨滩》。兹本为乡间再平常不过之小景,而今却难以一见:岸滩之前,丛树成荫。小小房儿面溪而建,门外老树交掩,枝干参差。其下临水有石台,磨盘禽舍,依稀可见。清浅溪水由低平石滩上漫过,淙淙直下,注入浦湾之内。周遭则尽显芳春意味:众树绽芽,碧桃发花,苔草丰茂。委实好一派幽丽之乡野景象也。唯其境毕竟忒平凡,画时又过于注重林荫之层次与具体形态,最后感觉未得具有素常画作之灵动及放纵气息。当然亦只得“认了”。咳,哪可能幅幅皆全合己心噢!说实在的,每月十余幅画作,得能有三二真叫自家满意,都很不错了:一生一世,积少成多啊。13、《好个碧波亭儿,兀自掩藏花光深处》。春溪岸,石径旁,有小小庭院,记得当时见匾额上书“碧波亭”几字,但引人注目者,并非溪滩之水,却是那院墙上繁密之花。此画便以此作夸张表现:姹紫嫣红之芳藤艳枝,袅袅娜娜,顾盼有形;连同屋院后针叶披覆之高松,亦泛着亮白光波,全都似将融于那清丽朝阳内。紧闭着的院门前,一长裙女子,微微探身望着这春意盎然的小院,一发为之添加了几分莫测的滋味。画面笔势简洁,色墨明快,尤觉光感之盛,实为拾取吾人跨世纪前后之画法而用之今者。14、《但将身世付溪山》。仍以昔者至为简要之笔墨水色,概括肯定地写出所拟之境。取所见真实滩岸,却给予高度“纯化”,得其所谓“澄静水泛崇光”之清朗宁和意趣。颇使人关注并遐想者:近前溪滩花架之下,端坐着一位凝神眺望的青年释子。彼何以早早看破红尘,甘守枯寂生涯?而其周遭诸物及境,分明则反衬彼生命之灿若春华也。一并观此画之大势,连同品咂幅内题款之文辞及书,那一气呵成、毫无阻滞之感,也将吾人自信心志,表露无遗。15、《流水溪桥畔 波光漾影地 群鱼优哉 两株老树 自成春色》。画之角落,隐现桥身。一子立于桥栏边,沐浴春光,静赏游鱼。楮幅间色墨之感澹然至极,却也明艳至极,真真感觉到轻盈的空气,被阳光穿透,并在和煦之风的扫动甚至是搅拌之下,满纸蒸腾。两棵点题之老树,形色各异,但皆发新芽,配以一旁小小花株,尤感生机勃勃,意味清远。观之亦甚觉有趣:这通篇岂如西法般以借光影造型焉?而其无可置疑之色光感,则浑若从纸之底部涌溢而出。一世探索得此,宁不暗觉深心欣慰。16、《古榕荫下 一溪野水 映照春浓》。小石桥边,老树荫下,春光如泼。一长裙女子,逍遥自在地坐地写生。其身畔房儿,分明还见支伸出个早已“过时”的电视天线,自将这“古旧老镇”风貌隐隐示出。而触目所见,天空紫燕翻飞,溪岸白鹅游走,整个画幅间,不单春日光波荡漾之感极端强烈,且是犹觉清风劲拂,水浪吟歌,辅以院落一隅木末花发,实感其欢快之趣无限。这当真称是而今达某笔下应有之气氛也。恰为此纪元2018年煞尾之作,宁非上天之有意欤?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画境禅心何处觅 谁言俱在溪山里?》。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心知此等尚未配图之纯文本“手记”,倘非入骨嗜文之士,或真诚关注吾辈之人,确实难有耐心将其一一依序读完。毕竟今世已与之相去甚远。噫,如若居然得能有详熟于此者,则吾自然亦当青眼相看矣。

画境禅心何处觅 谁言俱在溪山里?.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2-28·作画适时手记·“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煞尾部分及“游江津四面山”组画之前半部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开年却恰遇停电。作画无法如常参阅实境图片,乃纯粹凭心中印象而为。拾起昨岁所作内容,预拟数题之后,依次,始为之(其一)。1、《溪山里 三三两两写生人 陶乐春风化雨间》。此东溪跌落于涧,高低急缓不一,迂回曲折,则尽随山势。坡崖之间,但见疏疏落落几个画者,都在那厢或向或背坐地,各选视角,悠悠然撷景写生。幅内笔意清简而视象明晰:遥远山峰,湿云弥漫,分明初显霁色,并奇兀地隐现一崖边楼屋;中景草坡之上,散散淡淡,亦着几株或叶或花之树,却皆在轻飏春风里微微摇摆。整体情味,甚觉宜人。闲逸柔和之境,也不便故作险异了,悉施以平实质朴之手法。2、《古旧桥儿畔 清溪恬淡 未识居者 是否浑如葛天氏之民也?》。溪至断崖,筑堤以成浦湾。水溢泻而下,旋旋渐入遥谷。浦湾对岸,林麓青森,坡梁间散布各式房儿,或向阳,或阴润,皆得其幽恬之趣。而浦口浅滩侧畔,但见巨榕荫天,细小泥径,由傍岸半桥连接而来,忽高忽低,依绕沙头。路间有男女二人,显然为土著居者,正缓缓行至,似已微将画题点出。其果真乃为与世隔绝之山民乎?思之当不可能。唯观兹图,犹供作此臆想。3、《春去幽山五步遥 未知芳影归何处》。阴晴不定之溪山麓岸,料峭山风,扫拂新篁,水面亦作劲峭波纹,以见这忽凉忽暖、春意索寞之情味。彼此两岸房儿,青瓦皆微泛亮光,犹示其寒雨初霁耶?则此岸屋后,一株高大花树,落英缤纷,益显这清幽境间,云物寂寥。斯画也,无论其题款文辞或写形造境之手法,俱属与前画之相对精准表达,判若二人,却分明重拾俗生某个阶段那情怀不羁与笔墨放纵之“故技”。咳,只这画道,以一人手笔,究竟又可弄出几多“玩意儿”?思之,其表面形迹,终在其次;唯有依一时心境,不拘一格率性而为,却未悖基本事理,方称嘉善。4、《四野山如壁 一溪清水似琉璃》。周遭青山环绕,溪水跌落入壑。泉瀑之侧,二人逍逍遥遥沿崖路而下,进入这分明亦有人居却恍若世外般宁静之境界。幅中主景,俯仰有姿几株春树,或芽或花,疏密不一,尽觉葳蕤。回折远去的溪流,岸滩上散布大大小小石头,反衬出溪水之异常平滑明净,诚如所题矣。整体仍以简淡色墨作出,用笔放纵兼亦肯定,略示复沓之处,当为避免单薄而表达其相对沉厚之意趣。唯此略显其大(四尺三开)幅面之笔墨水色混用型画作,以这品相只称中等之纸承载,犹觉其渗化性与着墨见笔感,尚未能全如人意。5、《老镇边 悬泉以下春溪始》。庶务繁乱中,秉静意潜避于翰墨。一时心血来潮,乃于三二日内,得此相对刻画具体之作。其境本身取之实地,除左上方主峰外,基本无甚虚拟附会处。通幅皆以较为尖利之线、块写形,更辅之以较浓郁之色墨渲染,遂至似有所谓“小青绿山水”之构架。回想起来,还是远岁时,方用此类手法作画了。今大致为之,为防过于小家子气,仍于细节上保留大量粗拙与“不匀”之视觉感。似这等“山是山来水是水”之明晰样式,思之,非不可为,关键是作何把握其度。当然,景物自身,还得如此这般,天生便已接近完整画图,才行。6、《篱上一鸡啼午晴》。兹小景式场面也。山凹溪坎间,农舍隐伏于石岸蕉丛。曲回路径及疏落“跳蹬”,将两岸景物一气串连。近前水滨,三二盆钵,平添了几分随心所欲之生活趣味。画面显眼之处,竹篱笆上,一只雄壮公鸡,迎着清朗风日,并眼前清浅流水、袅娜花树,正扯直了喉咙啼叫。稍远,隐约可见一红衣女童,与之微相关照,且是画之右下角,水面亦有两只小鸭,同示顾盼呼应之意。整个画幅间洋溢着清艳煦和之色光感,物象本身亦复丰富多彩,而笔墨水色,则俱用之绝省。思之,也是好久未以此法连同这等稚拙之心作画了,笔下骤然出现斯境,倍觉亲切。“游綦江丁山湖暨东溪古镇”所得画题,至此终。

2019、1、2-12

另涉一组题材,戊戌盛夏江津四面山中探兄得之,亦为新近重返自家老屋而作:1、《暝色天星窝》。直以吾兄置于彼所谓“天星窝”处之避暑小屋连同周边景致为题。盖因本身已属“纪写实境”,且是有意关照并投合此类观赏习惯,画作自是显得相当“本分”。一切画中景物,俱只在实存前提下,略事取舍归纳铺排而已。叹兄嫂家添置此业不易,故尔虽写此平实之境,仍倾情尽力穿凿意象而为之。兼有此前既作、今用于题画之绝句一首,或可有助于“读画”。其诗曰:“楼近天星趣自闲,倚窗长见鸟飞还。远前风景堪描画,万叠流泉四面山”。整体倒非是“杜撰”,一一皆有“出处”;即如“万叠流泉四面山”者,那入眼已隐约可见的远山诸泉瀑,当也可理解为乃“雨后”情形。2、《龙潭湖畔水风清》。殊可称作前画之“反动”:粗笔破墨,恣肆纵横,一气扫出这山中溪堰之景:两峰夹峙,堤岸间溪浦阔深而水波淡荡。有平桥连接两岸,数幢房儿散布滩头。一子凭栏观景,其趣颇与境合。整个画面洋溢清朗亦复雄沉之意。3、《川黔界桥》。实志当日游经之处:山凹间一溪流出,水面老旧廊桥横跨,沿溪隐约可见些许摊棚及新建房舍。画中显眼处,除分明矗立小小界碑,并另有巨大蜂窝一个挂于枯树枝上、亦有玩观于此之小小轿车停在坡头,种种细节,均展示此等地域形貌。此外,那廊桥之上,亦复似是而非地点缀着些游者,彼亦信意撷来当时游玩之趣也。整体画境,朦朦胧胧有着一种云淡天清、野意悠恬之气息。4、《夏岭观猴》。亦实写这四面山中游趣:溪山之口,地势尚未及荒野之处,而群猴已自“肆无忌惮”。画中着荫崖半壁,则另半麓滩,并些许人工建筑,却又依稀沐于晴光之下。崖脚细泉泌出之地,数人倚凭栅栏,正观玩与逗弄着树上的猴子。莫约以其题旨过明之故,画中各部分写染俱略拘于实象;荫崖处,为求森润之气,墨色亦似涉于滞黑。作画之时,心已存此感觉,唯以“备其一格”宽解之,则仍勉力耐心,使其完毕。5、《黑林高处 远外或谓存绿林》。取当日所见森黑杉林一片,横亘画中;低处,隐见山中某寨字样。上方远景,荒落坡岭延绵,丛莽林蓁,微示之以绿意,则天际一线,已为朱砂之红。连日来实写之境,确也画厌了,此信笔抒怀,狂挥乱厾间,竟亦别成一番意象。6、《一团赤焰松声里 四面青山月色中》。进一步发挥“画者,心画也”之理念,取这四面山山门处景致,而高度意象化之。暮色微照下,天空一朵艳红云霞,奇异地升腾于松影婆娑之麓岭上;山道曲回,折而直通山门。门前同样幽微红光照耀之下,隐约可见人群聚舞、或悠然观景闲玩。周遭众山环绕,清溪亦复依缠于山脚,更有今之“景区楼盘”,晶亮地凸显在那厢。洒脱狂放大笔挥扫点戳之间,颇见其既粗拙、亦瑰丽之感觉。此心自知,一生反反复复,忽“收”忽“放”,终是以前者为“紧箍咒儿”强行自我约束,而其立足与归结之点,皆在于后者处。另,此怪异赤云观感之得来,纯系偶然,盖当时相机收录素材一时曝光失真所致,却偏偏反倒启发心思。是果可为“抄写照片”者所比对耶?7、《群楼坐落夜山间》。山溪峡滩之上,暮色中,晶亮一片,乃今之“景区避暑楼盘”也。通幅以明暗及色彩之强烈对比为辨识契机,由此生发画面关系,硕壮之笔,横挥直戳,自信满满,一气呵成而步踏节律,遂得此颇具明晰视觉效果之作。昔宾翁夜山,幽寂佳妙之意耐人寻味;然对此当代题材,何可亦步亦趋照搬甚或只是仿习其章法与技巧?故必得另出机杼而为。同样近观仅为难辨物象之复沓色墨、稍远则一派浑茫间斯境诸物俱历历在目焉,二者却又幡然有别于具体视感。此实堪慰吾心者矣。唯全心沉溺画作之际,误将“坐落”书写为“座落”,特此说明。8、《漫游归来 云白山幽静》。直以昔年所习油画“一次性画法”之简捷笔触,兼以吾国“传统书意”,将其心所感云物,轻松“摆”向画幅。则当时众人自在优游于此清朗夏山之惬意形态,已毕显于是焉。更可喜者:这画中所用,不过多为洗碟涮砚得来之废墨弃彩,入幅却觉着如此这般明净滋润剔透,是果见吾辈半世纪之功力矣。却原来,吾人作画,现确已可似这等“漫不经心、意到笔随”。若此,寻常间倒还那般苦苦挣扎、劳神费力怎的?天寒地冻之下一气呵成此帧,转而击键述文,真真同样感觉何等轻松愉快也夫。9、《峰回路转处 人道山湾里 有瀑名曰望乡台》。幽黑山湾之地,崖壁间一路斜带而下,由经拱桥,接连屋舍。其亦看似今“景点”之附属设施也。则景物本身,沉郁厚重,瀑梁周遭林树茂密。林木缝隙内,亮白流泉直挂,似闻有声;仰观高处,渐次没于阴湿之烟云。是其地实境之意象化处置所得。感觉画面详略适中,有物而不迫塞,借助肯定有力之笔触,径写出深邃之层次关系,并具干净利落之虚实甚或光影感。10、《响水溪滩 瀑梁静谧》。崖滩回环处,景物疏朗开阔。小小老旧桥儿及其近旁房舍,静置于这荒幽境内。岸滩石径上,男女游伴徐行于此,整个观感确如所题,喧响而又寂静。通幅画意,俱出以驰骋跌宕之笔;挥扫点厾间,暗存劲风拂拭痕迹,然则其看似潦乱且复简略之笔划,却又将变化多端之石滩构成关系,交待得清楚明白。尤其原作之云光淡荡感,非是这拍摄整理出的电子图片资料,所可比拟。

2019、1、13-28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暝色天星窝》。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另,心知此等尚未配图之纯文本“手记”,倘非入骨嗜文之士,或真诚关注吾辈之人,确实难有耐心将其一一依序读完。毕竟今世已与之相去甚远。噫,如若居然得能有详熟于此者,则吾自然亦当青眼相看矣。


暝色天星窝.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29-2、27·作画适时手记·续“游江津四面山”组画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1、《林泉自可清我心》。取这四面山主景“望乡台瀑布”入画,则岂又能如照相般直截了当,乃将近旁丛树索桥置作前景,以“林下透视”方式穿凿得成。更取其地峰崖环绕之大势,使之有若“宽银幕镜头”,劈面呈现于观者眼前。幅之右下角处,盘坐一写生画者,遂暗点其题焉。整体视感,会意昔日可染公所谓“山水构图须形成且化解得戏剧冲突般关系”,并微见石壶公简淡色墨间所尽量展示之丰富多采层次甚至于光影效果。笔意粗放,兼含柔和圆浑,似较恰当地表现出山中清夏情调及悬瀑前水雾迷茫之氛围。2、《为何此地开天眼?》实取当地“天眼”之景而意象化之。其“望乡台瀑布”周遭环境,似是而非,终可辨识;则此所谓“天眼”洞穴,又如何可能实写为一暗黑之孔,于是反倒纯然虚化,令其空明,作一片淡朦朦天青之色,乃得相对神奇之意趣。具体手法,力求随意而为,简捷且是疏略,可称恰与这段时日接近过年,天寒地冻、水纸洇渗,而人亦渐拘于各类庶务,两相吻合也。3、《碧荫深深处 当地人称大洪海》。山中有一景区,名曰“大洪海”,最觉不与实情相符,盖其仅为掩藏于茂密丛林间之或阔或窄一溪流也。又因船游其间,眼光所囿,断不能识得其地基本形势,尤其溪流之来龙去脉,以作构图。幸喜偶见一宣传图片,方得知这景区大貌。遂于整合之下,转而乃得此堪称与实境大异其趣之画作。满幅淡墨,藉溪山丛树动态以成奔趋之势,其整体视象明了,细节却又含含浑浑,为形至简。总之当也算是另求一种表达方式罢。4、《水曲处 人称斯地三不管》。趁这拙手节后稍生,重拾一己“绘史”间“半生不熟”、拙笔粗疏之手法为此。画中之境,却是当时川黔界上、“洪海”之滨得来意象:岗峦起伏,滩岸参差;水陆舟屋,悉数坦坦然静呈于淡荡云天之下。一子索寞地行于岸边。滩头数只颇觉逍遥自在之水鸟,却似为“点题”而作。画成抚腮思之:这世间果有所谓“三不管”之地否?5、《川黔边镇》。浓云下,一水依绕这川黔(今实为渝黔)之界。陡折溪湾处,星星散散布着几许房儿,分明亦只在镇边上了,而近前泊船,似乎最是可以说明这点。稍觉奇异者:彼岸森密丛树所覆盖的坡麓下,狭窄滩头,乃被亮黄阳光照耀,色彩鲜明,已自略觉“跳跃”。唯这隔岸一隅,破敝小屋侧畔,挑挂着一串艳红灯笼,倒也与之遥相呼应。或这乃是一家小小客栈罢?咳,想来似这等边镇地方,古往今来,不知是出过多少故事。当下一阵狂挥乱厾后,涮砚搁笔,复又信意击键之际,脑中念及于此,遂一并记之。6、《野山寨口》。以山中某“寨”入口之路为题,示此阴郁苍穹下,群山环峙、一涧陡折之微觉凛悚景象。灰朦色墨藉作画时冬日之寒水滞涩,乃益感悲凉;而画中纵使点缀游人,也未减其索寞阴森气氛。全画用笔粗拙,虽于整体构图方面亦有所讲究,但看去竟如同“生手”为之。7、《麓影暗清滩 溪原飞白鹭》。山垭阔路,与浅溪并列。茂密树阴下,一子临溪伫立,似对远前翻飞之群鹭若有所思。周遭岗峦苍翠且复宁静,亦属山行有感而得者。笔墨繁简相济,平润间,犹可见其深厚之层次感。8、《珍珠滩》。以此山实境“珍珠滩瀑布”为题,辑山势大貌而穿凿以求意趣。满幅色墨清丽淡雅,云物构形简略,则通体意象幽深,尤觉迷蒙水汽盈纸,从中却又透出亮白天光。是身历其境方可得来之真实细微写照。放纵且又自信之手笔,益发加强了绘画感觉。题款亦然颇具“书法感”。9、《人道高山有湖去不得 下行能至珍珠滩瀑布 景致可观也》。以事生境,实志当时止步于探访其山“珍珠湖”途中,那一瞬间得来之“环境感受”。画之右隅,一子貌似徘徊,暗蕴此情。而一切外在形态,悉依此山川基本存在之势,大胆劈写点戳挥扫之,自感甚具气魄。尤有感悟:画者谋篇布局之长,果然于“身在此山”之际、手中拍摄记录工具(相机)“不逮”之处,最是可得见之也。10、《此处人称土地崖》。山中实境“看点”,乃此崖壁上杂色斑驳之凹凸不平处,隐约可见许多似是而非之形态,为旅游业所借题发挥。则吾画中倘非故意沿彼思路夸张行事,自然断无法以粗拙笔墨给以一一表现。因而只写这阴沉天穹下,厚笃之大崖一道,周遭林树森密,溪水奔湍且复清澈,如此这般,一种平实景象。笔意相对具体兼亦收敛,可曰恰得与这景致配合。11、《赭岩耸绝处 一瀑飞漱 声传天外》。刀刮斧斫般笔痕,近写兹断崖,亦然岂屑于为旅游业作图解,唯取欹斜之势,似自高天直逼这崖壑缝隙,只见有流泉从石面急漫进而奔泻,巨岩本身,色墨斑驳陆离而尽呈方折之状,毕显其刚硬且又变化多端之形质。另亦格外突出其色彩浓郁对比之感;整体视象,可称于己作中较为特异者。12、《高崖仰绝处 远眺山外是尘寰》。人行这巨大绝崖下,窄路亦只勒丝般凿于其半中腰;顶上悬吊旋穹样的岩石,傍壁一侧及脚下亦是怪石嶙峋,并微泛油光。且是一带扶栏,尽皆鲜艳艳披红挂彩,乃其有关祈求神佑之事也。而向外另侧,狭壑深陡,邻崖一瀑飞泻,远前缥缈之处,却见峻岭峭拔,薄雾间依稀隐见犹有人烟。心感斯境,如实追写之,笔下所出,甚觉惊奇痛快。13、《赭色巨崖横空出 一派苍黛水烟飞》。视角调转,回看这厢,依旧是凿石间一径险绝,千红披挂。伫足“路缝”,凭栏眺望,则只见这山中硬硬朗朗艳赤大岩上,俱覆盖青绿植被,苍赭相间,颇感对比鲜明。又因其山多泉瀑,每行倾泻悬挂于石崖间,其下湿雾迷茫,最是感觉灵动且复滋润这游者之心。归来一并将此表达;其形质及透视关系之实存性,确示不可能得之于“闭门造境”。为画这“早春二月”,时日短促兼有节年耽搁,只此一月绘事,暂且告止。


因工作流程所致,每月画作与这“作画适时手记”未便同步。文中所涉画作,俱已在日前上传于QQ空间相册(896274483)本年度画库中。此帖附图为《珍珠滩瀑布顶端景致》。其完整文图对应之帖,待日后陆续在本人微信公众号“中国画”(蜕心堂存墨)栏目中依序发布。
附:此节年期间所得画稿也。回想吾生犹困于谋食职业之际,每至寒暑假期,人虽得闲则却极难一得合意之作。今之闲忙,四季无异也,至寒暑月份,纵使仍有天时人事干扰,偶然亦可得之几许大体称心之画。思之,此其即称“进步”耶?
人道高山有湖去不得 下行能至珍珠滩瀑布 景致可观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