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5-12-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不通技法 胸无点墨
2 M2 O/ x5 W4 P! I' ^7 w张海不是书法家 8 O! }8 n$ I% X% S, b9 J4 K
作者:燕园书生 胡圣虎
/ }" _( z! ]3 m9 a( l: g# Y3 r! b2 A: v# ?# X) ~7 r$ j% G* S9 O
说中国书协的现任主席张海不是书法家,许多人会认为我要么是神志错乱,要么是哗众取宠。但当我说公安部长不是神枪手,农业部长不是水稻专家时,全国人民都会点头称是。! A+ o8 X/ Y6 y' r1 O; j3 w- N: T
外行领导内行,由来已久,没什么不好,今后仍然是天经地义。问题是书法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官本位的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误以为书协的官儿越大,成就就越高;登上了主席的宝座,必定是天下第一书家,随之而来的是财源滚滚。难怪每至换届,谣言满天,阴招迭出,年过古稀的老头老太们你争我夺,必至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5 o# x _$ @* q0 H( \ 群众的无知给利欲薰心的伪书法家们创造了混水摸鱼的好机会。党政部门退休的大官儿,文联分管的中官儿,书协跑腿的小官儿,都想弄个主席、副主席的干干,实在不行,挂个理事也可鱼目混珠。所以说,中国书协二十八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欺骗领导、蒙蔽群众的历史。翻遍《中国人名大辞典》,上下五千年,被附上“工书”二字的也就四百多人。我们的中国书协却在短短的二十八年里,出售了7000多本会员证,再加上各级分会员证,以及“在野党”,号称“著名书法家”的人达十万之众。这真叫人才辈出啊!但这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才呢?让我们还是从张海主席说起吧。. p6 v. s$ a- L. N- U
张海何许人也?河南省书协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书协主席。。。等等等等,位置够正的吧?河南偃师修了座张海书法艺术馆;中国文联首次为个人举办了“张海书法作品展(羡煞舒同、启功也!)”。张海当选中国书协主席后载誉归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握着张海的手,笑着(当然不能当真)说:“中国书法的重心在河南。”放眼当今全球,谁人牛得过张海?谁人能不服张海?且听“专家”和媒体是如何评价的。谨录几段特别肉麻的话:
Y0 S. I8 V0 o$ K/ w, A& l “张海先生犹如一本书,结构宏大,内容丰赡,令人仰高钻深,流连忘返;张海先生又如一条大河,波涛千里,令人望而兴叹,不可度量。”. A# t, D, y" x: E2 Y7 j
“来楚生之后,擅隶者峰起,而可与来氏比肩者,何其寥寥!张海先生隶书的汪洋恣肆,纵观清初以降,得未曾有。这样,他首先在独创性上,就取得了书史上意义的价值。张海先生花甲初度,正冉冉迈入人书俱老之境,后来氏而来,侧身隶书大家之林,与其说是种期许,不如说是襟袖间事耳。”
' R1 l, ?4 z& n “张海先生对河南书法,中国书法的贡献,功德彪炳,……历史的机缘和不懈的追寻,为他奠定了书史留名的一切条件。” }# t# o* F% l8 f5 J
“既淬既砺,功性俱笃,诣峻极之境,指日可待;至广至微,豪华尽落,享大家之目,势所必然。”( F" q# v5 G+ c5 S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以深厚的传统功力显示出一代草圣卓尔不群的大家风范”。(《解放军报》2006年1月6日) % { _/ I& R' u
五千年的马屁文化被这位孟先生和无知的记者们用白纸黑字发挥到了极致!% B& y' `9 [' k/ K3 f
而张海先生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
( ]! ~' C# L; z0 \* Y1 [ “每当我引笔挥洒行草书时,热血沸腾,思绪奔涌,笔随意转,行于当行,止当于止,自觉一任感情的澎湃,笔下自然多姿多彩,生气勃发。”
& T' `) C, U, |5 s$ R; q “天假以年,不信中原大地产生不了书法巨匠!”
; @# L" g t6 F# I% [) L 看这地位,看这评价,看这自信,看这大言不惭,王羲之见了张海一定会顶礼膜拜,何况当代的凡夫俗子马屁精呢!0 l/ z4 k2 O. L) y5 I
拍呀,吹呀,捧呀,蒙啊,当全国人民都对皇帝的新衣、孔雀的羽毛赞不绝口时,我恰巧站到了孔雀的后面,看到的,闻到的实在恶心,你若不信,请跟我来看看孔雀的屁眼儿。5 J- ]- X( }% o3 D7 d% n$ S$ ^
一、民间杂耍登堂入室,张海懂什么技法?
5 y0 D& x0 D8 y) }% w1976年,我上初中一年级,负责办墙报,张海在安阳做艺术馆长,据说临的是《张猛龙碑》、《曹全碑》和《礼器碑》,龙门造像为其入门功夫。可见那时,张海还不知“草隶”为何物。但那时,13岁的我对草隶早已应用自如了。办一期墙报,从正文到标题字,到插图,全由我这苦命的孩子一人承担,“报眼”里还必须写一段毛主席语录。这语录我开始用宋体写,为求速度,改为隶体,但速度还是太慢,不按时完成可要开班会批斗我的哟!我只有用排笔写,于是我发明了横细竖粗或横粗竖细的黑体字,还有偷工减料刷出来的“草隶”(胡体也!)。如果没有阶级敌人把我的墙报撕去送给张海的话,我与张海还有千千万万的“墙报人”都是草隶的发明人,所不同的是,我是为了完成革命任务,被迫偷工减料,张海是因为临帖临不到位而偷工减料,所谓异曲而同工也。) M1 B4 ]( e6 l: ?! k
尽管1985年张海以“草隶”名世,比我的发明晚了9年,但我无意与其争夺专利。真正的专利权属于江汉平原的广大油漆匠。60、70年代书店里不卖字贴,但卖美术字,写标语口号也用美术字,有条件的用红油漆和刷子,没条件的用扫帚和白石灰。木匠为人打一口箱子,刷上红油漆,趁油漆未干,用铲子在上面几刮几刮,就是一丛兰草。没学问的,信铲为体,刮上东倒西歪的“富贵吉祥”等字;有“学问”的,练了几天美术字,用铲子刮出来几行隶体,无法收拾干净,便成了“草隶”。8 C9 E9 x$ W; g1 l- b) Z; f% Z
写草隶,下等的用铲子,我儿时的几个玩伴没考上大学,现在还在用,收入不菲;上等的用排笔,羊毛不行,要用猪毛的,这是经验之谈。张海先生抱着我们的草隶不放,不知用的是铲子还是猪毛。我估计用的是铲子。根据我的经验,我可断定,张海的隶书是用铲子尖儿,挑上点儿黑色浆糊状的非固非液体,在木板上刮成的。(配图:见书法报“希望小学”图下配文字:我刮,我刮,我使劲地刮!)
$ v$ t7 ~2 e2 o 1985年,在“墨海弄潮”展中,张海先生刮出来的隶书五条屏令人耳目一新,出尽了风头。就像在一场音乐会上,一个五音不全的角儿串上台来,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多少年后,歌唱家被人忘记了,这个角儿人们还记得。于是,这五音不全的角儿成了演唱会的保留节目:民族的,美声的,通俗流行的,高雅粗俗的,什么都能来,什么都能出彩。这角儿成了天下公认的第一歌唱家。后来大家厌了,想赶他下台,却没辙。当初请我来的是你们!把手拍肿了的也是你们!现在想赶我走,没门!!于是大家只有公推他为艺术团团长,不用登台,工资翻番,这角儿才算罢休。
! w2 w( ~- m5 Q5 y8 p 这张海一成气候,成了媒体推出的“书圣”,当代的伯乐们也拿他没法了。否则,连顾问也做不成。他要建艺术馆,启功和沈鹏非给题写馆名不可;他拿篇狗屁文章来,沈鹏不得不说,“读张海同志自述学书的文章,几乎(几乎而己---作者注)是一种享受。”他要当主席,其他角儿都得让位。但那沈鹏、孙其峰何其毒也!且不说“几乎”二字作何理解,仅说《张海新作选》出版后,二位老先生分别给他写了长信,盛赞张海“行草第一,隶书第二。”张海其实是个本份人,听不出二位老先生的弦外之音,立即钻进笼子,丢掉了耐以成名的铲儿,以古稀之龄,拿起猪毛长锋改练行草。你想,胡圣虎不屑于与张海争专利,铲儿可算是张海的“绝活”。在这行草书盛行的年代,张海的猪毛怎敌得过沈老先生的狼毫呢?
7 E( P6 K" a$ \" D 还有些更歹毒的人,说张海篆书是最好的。你再想想,张海本来就认不了几个字,你怂恿他去搞什么篆书,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么?!不知是计的张海,腰里别着铲儿,手里抓着猪毛,围着石鼓转了好几天,终于晕了,最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签,落款写成了“张流”,大概是“张海之流”的简称,肯定又是哪个歹毒的高手为他下的套儿!$ L7 {4 s Z1 I3 U/ j" Y- G
鲁迅先生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那些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而张海之在书法界呢?则是那些名家们捧起来的,是那些名家和想做名家的"大师们",和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并无什么关系。做人要厚道啊!大家不要再拿张海取乐了!$ [* M' Q; p. u. M( m; G) o
二、附庸风雅,胸无点墨,张海几乎是文盲。
0 P/ E( W" T/ P% Z/ _ 中国人口众多,尽管大大小小号称“书法家”的人有十万之众,但一万人中“书法家”不到一人。再加上媒体的曝光率低,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书法家,他们心目中的书法家就是字写得好的国学大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所谓的书法家,却发现他们一穷二白(穷人、白痴)。作为精英文化的书法,在一群没落人的手中早己被糟踏得不成样子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代书圣”张海先生是如何糟踏中国传统文化的:
: H( q5 ^1 ?4 f, V$ I* ^& r 去年的<光明日报>曾称张海“是当代全国屈指可数的书法艺术家之一。”屈指可数,最多也就十个嘛。这个结论是对的。可惜张海还进不了这屈指之列。什么叫“书法艺术家”呢?准确地说,就是能用书法这种形式集中地反映生活,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如前所述,张海不善书写,那么,他是否有点艺术特质,只是在用书法这种形式去表现某种东西的过程中不很到位呢?回答照样是否定的。张海是个胸无点墨的非文化人,按现代标准,可说是个文盲,就算他掌握了书写的技巧,他也没有什么内涵可通过书法这种形式去表现出来。一批马屁精,一批瞎子把张海的皇帝新衣吹得绚丽多彩,实际上他一丝不挂,而且满身是疮。去年我有一篇文章《害苦了甘肃人民》发表在《青少年书法报》上,很多人强烈要求将一批理事作品曝光。普遍如此,我曝得完么?我今天解剖一幅张海作品,并不是跟张海过不去。大家也不要笑话张海,因为笑话他的人比他的水平还要差一大截。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当代书法有多么可悲,当代书法家有多么可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