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1697|回复: 106

冯宝麟新作赏析(惊艳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冯宝麟字逸天,号踽踽行者,别署纳轩、万殊一相斋主人。一九**年十二月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全国篆刻展、中青展、青年展、兰亭奖等权威性展览。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冯宝麟》。
       学术论文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征文(一类论文)、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应邀参加西泠印社主办的首届国际印学峰会。
冯宝麟.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象无形
                                  ——读冯宝麟和他的印


        冯宝麟从沧州来北京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宿美术馆西沙滩北街红墙饭店。
  据了解,这次篆刻展,中国美术馆从当代篆刻界中遴选了62位有创作实力的篆刻家参展。古泥等篆刻家未能选入,有遗珠之憾;但从整个阵容来看,可谓蔚然大观。尤其让人想不到的是,前副总理李岚清也为本次展治印两方,以襄其盛,印文分别为“游心印外”、“中华印趣”。
  作为篆刻界的青年一代,冯宝麟与韩天衡、王镛、李刚田、黄惇等前辈同在受邀之列,这固然是艺术之神的垂青,也与他在篆刻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分不开。这是幸运,也是必然。
  在红墙饭店,见到宝麟,顿感亲切,淳朴的乡音,立刻取代了专门历练过的京腔。在房间坐定后,他打开行李箱,送我一方抽象印。如上。
  之前,在《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冯宝麟卷》上,我初次见到他创作的这类具有探索性质的艺术作品时,感觉大开眼界。
  从收入书中的两方抽象印看,冯宝麟以传统的刀法,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大胆地对中国篆刻艺术的表现力进行实验,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使得典雅的篆刻作品增加了先锋性与现代感。
  读印后,很激动,和他在电话里沟通过。他说:“既然你喜欢,那我下次去北京,送你一方”。他是信人,从不“食言而肥”。此次见面,发现他依然很瘦。
  与宝麟同行的,是山东淄博齐国瓦当收藏家王也先生。在宾馆小坐片刻,外面的天暗下来,不开灯房间里很暗。该进晚餐了。他们说中午吃了太多的肉,现在想吃清淡的。我邀他们到美术馆东街一家小馆,吃包子,吃小菜,喝粥。众皆称善。
  走过美术馆,看到“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的大幅展标已经张贴。展标上喷绘出参展的62位篆刻家的照片,我在其中寻找冯宝麟,未果。冯宝麟找出他自己,指给我看。他笑我看着眼前的真人不看,为什么非要找那个照片?
  寻找的结果,告诉我虽然我作了一回好龙的叶公,还是有收获的。那就是意外发现展标上的两方为本次展览专门治的印,一为冯宝麟所治圆朱文印,一为河南李刚田先生所治白文印。
       “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白一朱,这两方印在展标上的印,是本次篆刻展对冯宝麟篆刻艺术的肯定、奖掖与举荐。
  饭后话别,我乘车回到家,即拿出印泥,将这方印钤在藏书扉页上,慢慢欣赏。对于冯宝麟这一方印,虽左看右看,虽爱不释手,我却又不明所以。
  西方现代派艺术拒绝“阐释”,艺术家们声称,现代艺术作品传递的是创作者在某个瞬间的神秘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情境。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根本没有准备出标准答案。所以需要观众自己从中找答案。
  冯宝麟送我这方抽象印,与传统的以文字入印的篆刻作品有很大的区别。组成完整印文的,是一组抽象的线条。这些线条,像康定斯基整齐的油彩块,像毕加索立体的线条,像米罗神秘的符号,像达利变形的想象,也像埃舍尔绘出的魔境,……,通过这些线条,冯宝麟到底要传递什么呢?
  冯宝麟没有“阐释”,因此,我无法从他那里找到恰当的答案。
  如果说,这方印是冯宝麟设置的一个艺术谜语的话,我愿意以自己能够感受的方式来解读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在定定地观察这方印时,忽然发现,从左侧或右侧不同的角度看,有些线条的组合,都像一头象的眼睛、鼻子。虽然是一部分,但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它是象。
  但它毕竟不是具体的象。
  请允许我把这方印命名为“大象无形”吧。 
马明博简介
马明博,喜欢参禅、品茶、写作、交游;新散文网站发起人、CEO;主编有《新散文十五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新散文百人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著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策划、编选“文化名家书丛”,已经出版的有《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等。   
马明博: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5号《中国人寿》杂志社
宝麟印1_(4)副本.gif
宝麟印1_(6)副本.gif
1bnAwKOtMTE=_lyU0anfmB0O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1.gif
作品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3.gif
作品4.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5.gif
作品6.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之光
                                             ——冯宝麟圆朱文篆刻艺术述评

                                              柯少岩


冯宝麟是当代深入古典并借以构建独立的精神家园的艺术家之一。

篆刻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中的奇葩,方寸之间见万千气象,其艺术规则较之书法、绘画、诗文更近乎严酷,创变之难,维新之艰,如今尤甚。遍观当世印坛,致力于圆朱文印创作者多多,然得成正果者鲜矣。 或执迷于古法而不思进取,或目无传统求脱太早。艺术史告诉我们,在艺术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唯纵向扎根传统,横向借鉴当代,乃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唯有卓绝的艺术构想,精湛的艺术手段,方能庖丁解牛,技道双赢。冯宝麟明乎此理,在圆朱文创作的陡途中耕耘不缀,终于结出累累硕果,这些都离不开他独持己见的艺术理念,故而他以“踽踽”为笔名,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冯宝麟始终认为二十世纪的圆朱文印创作繁荣的标志是王福庵、陈巨来二位大师的崛起,
对大师的敬慕、对经典的敬畏,使他更加主动地汲取先人的丰富营养,而决非时下鄙视传统,盲目创新之辈。

冯宝麟是一位书印并举、述作双擅的艺术家。没有理论支撑的艺术难以结出丰硕甘甜的艺术果实。建构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上的当代艺术已经形成方法、形式、观念、展览的多元格局,谁能掌握打开芝麻之门的咒语,谁就能在当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冯宝麟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自身的艺术追求也逐渐明朗,并将其概括为六点:“一是主题先行,二是以气驭印,三是注入情感,四是丰富线条语言,五是‘纳须弥于芥子’,六是追求唯美、强调诗意。”这六点牵涉创作观念、技法、审美诸多方面的艺术追求,只言片语已囊括他的艺术理想,而第六点则道破他从事圆朱文创作的主旨,并将所有努力落实到以“唯美”为尚的印面图式中。尽管他的概括尚未尽善尽美令人信服,但今日之妄想正是他日创作腾飞的前瞻 。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促使冯宝麟始终不渝地在自己营造的审美轨迹中运行。
冯宝麟用刀强调笔墨意蕴,笔情刀味,两者并重。他认为在艺术审美中,有优美壮美两大范畴。圆朱文属于婉约之美、阴柔之美。他根据不同印面的不同视觉要求,对每一线条别出心裁地进行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的搭配,犹如机器中的零部件唇齿相依无懈可击。线与线交接处多以焊接点出之,在各字的转折处恰到好处地把握住圆中寓方的风格。他善于把握直线与曲线的辨证运用,直而不僵,曲而不弱,形如流水随势流淌,于点画起始转承处多有书写意味,线质均匀剔透,绵里裹铁,最后以尖笔出之,逾显飘逸灵动,如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此非用九朽一罢之功而不可致。

“印从书出”、“以书入印”已成篆刻创作的不二法则之一,在这一法则之下产生的历代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那些留传至今的闪烁着艺术家毕生艺术追求结晶的印作,即向后来者昭示着前人的艺术高度,又是启迪后来者开拓前进的指南针,然而古人的成就对后来者也是一种难以逾越的屏障,如何根植传统,不践踏传统精义糅合时代风尚使之成为新风尚,正是当代众多篆刻家的努力所在。对此,冯宝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优秀圆朱文印的标准》一文中指出:“打破原有的以字的原有笔顺为序的组合方式,参以现代构成的元素,使印面效果更趋唯美;打破以平稳满实为目的的布局套路,使之更加空灵曼妙,更加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现代创作理论和审美追求得以体现的必然选择。”并且坚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这种‘动态’的追求,并不是对传统的背叛,也不是大文化立场的动摇,这是艺术与艺术审美在‘运动’中求发展的一种自觉,是其保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话中虽有几分玄虚,但立论之高也由此而体现。他并不一味地强调书写的主体在场,而是从整体出发,以字变为切入,审视文字在篆刻中所处的位置,以他的实践赋予“以书入印”新的阐释。   

在创作中,无论是以小篆入印,还是取大篆,冯宝麟对每方印文都经过缜密的摆布,结字不取古人作圆朱文平均布白之常法,如“舞之魂”一印,收缩“舞之”二字与“魂”平分半壁,“魂”字下部线形蜿蜒,极力伸展,渺如云烟,极富形象逻辑思维意象。他的结字取法并不局限于明清流派诸贤,而是远溯唐宋、战国。如“泉水响”三字绵延曲折,线形挪移层叠避让,笔者以为自九叠篆而来,却又不落九叠篆程式恶习。特别是大印、多字印更见其结字运筹帷幄之精能,圆朱文多以小印体现其典雅丽质,大印容易失之孱弱。冯宝麟则喜作大印, 较为典型的如“更祈印魂抛媚骨”、“墨戏羡作群凤游”、“壮士当酬三尺剑,学子须读五车书”,随势赋形,计白当黑,大小参差,不齐之齐,于工稳严谨中寓流动意趣,颇见战国古玺印灵动不拘的风神,丝毫没有空虚、轻浮之弊,神完气足,雍容大度,如名门闺秀而不失仪礼端庄,最见冯氏手段,颇可玩味。另有部分作品以无边的形式创作,如“乳燕飞”“云烟如水”“观海”等注重形式构成,极富装饰性。整体看来,他以圆转妩媚为尚,故而力求印面之完整,以求光鲜亮洁之视觉传达,寓风神流动之韵味,于圆朱文篆刻匀称平整之外开一新格。

冯宝麟善于把握任何可以驰骋其才华的细节,边款成为他创作中的另一个亮点。 冯宝麟的每方印款均注重文字意韵,选词斟句考究,或取古人诗词名篇、或取古人论印名言、或叙述个人生平,独具巧思,与印面文字互为表里,是了解其艺术思想的绝佳佐证。他的边款多以篆、隶、行体为之,刀法细腻,精雕细作,宛如一幅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可读可赏,与印面风格糅合统一,成为他篆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在欣欣然地享受着冯宝麟制造的视觉图式,不得不为他那缜密的理性思维,细微入妙的技术指向所折服。冯宝麟的印作虽不免有几分刻意为之,但对于刚逾不惑之年的他来说,尚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由雕饰到天然的跨越,实现清水出芙蓉的艺术之梦。

我期待他在圆朱文创作的征途上焕发出更加灿烂耀眼的理性之光。
                                                                                                                  2006年5月6日初稿
                                                                                                                  2006年7月11日定稿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4-10 22:38 编辑 ]
作品7.gif
作品8.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9.gif
作品10.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11.gif
作品1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神秀逸  遒美婉约
                                         ——读冯宝麟篆刻集有感
                                               邵德法

冯宝麟先生邮来他的作品集,打开印谱,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不光因为他的印,还有和别人印谱不同的是,书中那些由感而发的短文亦让人玩味再三。
篆刻集中所收之印,已具有一种属于他自己独有的“意味”。他对圆朱文情有独钟,其作配篆圆润婉转,结体潇洒自如,运刀灵动流畅,而且强调了线条的节奏变化,强化了章法的疏密对比,给人一种醇雅宁静又不失灵动的美感。正如蔡邕《小篆赞》云:“龟文针列,栉比龙麟”,“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近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冯宝麟把优秀的圆朱文印视作印面上的芭蕾,看他所刻的印果真是婉约曼妙,力求超然出尘的境界,可谓是恰当的比喻。他在字的造型取法上得杨丽萍舞蹈的美感启发,这在“舞之魂”、“心灵之舞”等印中都可以看出,笔画起收处微尖上翘的处理恰如舞蹈演员的手势造型。
众所周知,圆朱文经历数辈印人的锤炼,已臻完美境界,特别是民国时期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数人将其推向了极致。时至今日,圆朱文创作尽管精彩纷呈,却缺少了特色。一个艺术流派光继承不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算“克隆”或“模仿”而已。任何事物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传承势必困难。从印学发展史看,人们崇尚的流派艺术,其创立者无一不是在注意吸取新东西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艺术不创新,仅把前人技法套用过来的话,那只是旧醋新瓶而已,不会有大的建树。而要突破前人,走出一条全新之路,难度又是极高的,这就需要在传承的同时,大胆探索,提升艺术家自身的文化修养,赋予古典艺术形式以全新的内涵。冯宝麟才情横溢,从书中由感而发的一篇篇短文中便可以看出他的学养和艺术思想,其诗人般的气质和审美趋向使其印作清丽可人。
篆刻艺术和其它文艺门类一样,古今将来,豪放与工致两种风格都会并存。一尚写意,以“雄、奇、新”为追求,一崇法度,奉“稳、秀、灵”为圭臬,都能产生代表的作者、经典的作品。况“工之极者,静中孕动;放之极者,动中寓静。功到境开,动静互得,殊途同归。”冯宝麟专攻工稳典雅的圆朱文,自有其主张和追求,正如他在一段文字中所述:“因为从小就喜欢读诗写诗的缘故,好象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身体里的每一根神经都被诗化了。精纯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浪漫而充满***的诗意,深刻而寓满想象的内涵,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我的艺术创作。圆朱文印是追求唯美的,我所追求的唯美是诗意的唯美,是在高洁神圣之中融入浪漫和***,让深闺佳丽在春天的阳光下起舞,挥洒人性的自由和艺术的清纯。”这既是他内心的写照,也是他艺术的宣言。
读宝麟的印我以为他遵循着以下几个造型原则:
一、均匀分隔,均衡布局。
首先,将每个篆字外形尽可能地定格为矩形。然后,对字内空间进行规划(对称、均衡)变形。这自然形成一种均衡、工稳、中规中矩的理性美。
二、线条分隔或填充空间时,上部空间利用优先于下部。
先填充上部空间,而下部空间尽可能多留余地。这样形成了上密下疏的格局。而重心上移,凸显修长的字形,展示出一派贵族仕女的翩翩风度,恰如芭蕾舞演员之优雅造型。
三、局部空间的不均衡原则。
这与第一个原则并不相悖。从“观海”、“云烟如水”二印中可以看出,冯宝麟对于入印素材、成印元素具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印内局部空间的不均衡,通过左右各部分结构的交错组合、协调统一,造就了十分稳定的结构框架。如“子鸿”一印两字空间并非左右对称、均衡,而是右部空间小于左部空间,呈右收左放之势,作者用下部结构参差来协调,此印是典型的收放关系与支撑关系的结合。总之,冯宝麟的印作中具有微妙变化的字形很多,也正是这种局部空间的不均衡及各部分结构的交错、组合、协调,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恰恰赋予了圆朱文更多的艺术内涵及灵性的光辉。
另外,冯宝麟的圆朱文创作注意线条间距和线条与边框间留白的把握,加上相交处的“焊接点”,使印作朱白混视产生错觉,增添了观赏的趣味性。他将小篆印文在印面上(尽情地)适度屈伸,让心情感应通过铁笔传达到印面上,凝结成符合自我审美理想的风格范式,极富瑰丽缭绕的装饰意趣。冯宝麟的印作,线条屈曲流美,刀法淳古质朴,气息明洁温润,且能寓静于动,动静相谐。印中所表现的灵动机敏、随形成趣已成为他的个性语汇,这使他的印既有别于前辈圆朱文大家,也自然与当代许多只在前辈风格上亦步亦趋的圆朱文作者拉开了距离。说句玩笑话,在圆朱文创作上全国人民向左看,而冯宝麟向右看。所以他的印有个性、有内涵,耐人寻味。
冯宝麟在篆刻上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与他的从艺心态有很大关系。他一直比较踏实,不追风、不逐浪,能够在浮躁的时代里沉下心来读书、思考。
在圆朱文创作上,冯宝麟已经确立了自己的面目。但在技巧上,似乎仍有进一步提炼和完善的必要。对于篆刻来说,以抽象的线条代替象形写实是符合艺术表现要求的。但另一方面,小篆圆朱文的太多对称,加上线条均匀,呈现出绝对的静态美。而整齐划一,便限制了情感的宣泄,单一的重复则难免堕入习气流俗。再是有些字过度变形,结果是事倍功半,如“灵魂之圣境”一印,“魂”之末笔与“境”之末笔在底边上变形雷同造成大忌;“乳燕飞”的粘边焊点雷同出现了19个之多;“云烟如水”一印的布局也可斟酌,我以为“如”字“女”部下向右延线与“水”中线相交变相连,“水”之右上点线向左上蜿蜒,恰可与“云”的下部与“烟”之“西”部相连,形成上下呼应是否会效果更好?另外,多方印的焊点太重太多而夺人眼球,但刻意为之的装饰性太强就程式化了。篆刻一道,贵在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守其益而避其弊方为得法。石涛言书画谓:“无法而法,巧为至法”,即是强调变化的重要性,不能千篇一律,画是如此,篆刻亦然。如果冯宝麟能在印中更多地融入淳厚拙朴、气势豪逸、重意尚趣的东西,且能方圆兼备,令端庄稳健自然流露的话,那将是另一种境界了。
“艺术由来智慧根,各有灵苗各自探”。在当今浮躁的时代里,人们都崇尚大写意抒发性情,冯宝麟却能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性的“天鹅”在艺术的天地里舞成一道不错的风景。愿他一路舞好,舞出更多精彩、更高境界。
作品13.gif
作品14.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
作品15.gif
作品16.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