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179|回复: 27

2006:临摹以及对临摹的梳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3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临摹是中国书法学习的基础,也是积累功力和文化素养的必备功夫。历来书家不乏临课。然而,临摹也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和内在规律。

临摹的演变,姑且从书法意识觉醒的魏晋时期开始。这个时期,体现出文化人对书法的追求之甚,欣赏之甚。许多文字材料可以佐证,魏晋人对笔墨下的功夫之深。晋人对古书临摹几无可考,从王逸少爱鹅(自然物)以及“适我无非新”(哲学)、“意在笔先,虚左实右”等观点可见,多为书者将对自然、人生的领悟(哲学、美学等)引入书法,这也是中国书法诞生之初的书法精神所在。这种精神几乎贯穿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每个朝代都略有体现,如唐朝坏素“观云悟书”等。紧接着说唐人临摹,从双钩拓法可以想见对临摹精细化由此开始,也就是说注重笔画细节,以及由此衍生的法度。至宋,尚意书风盛行,苏轼说“吾书意造本无法”,然苏轼书从鲁公出,可以想见,宋人临摹追求古帖的“意”。米芾“乱真”的临摹,说明唐人影响还在,但从其创作来看,时代风气已经一变。元朝人尚态,态是一种外在表现,可以想见离帖远矣,故而有赵松雪对晋人书法的疏离,表现为笔法的衰落,不懂晋人笔法所至也,故而元人执笔,悬不起腕、肘来。明朝是对帖学消化最全面的朝代。晚明更是临摹发生历史性革命的时期。从董其昌、傅山、王铎等人的临摹可以看出,临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画练习,除了可以变为创作外,临摹这一书法行为也成为书者对文化领悟和对作品理解的体现。清朝碑学时期又一大变。书法美学也一大变。传统临摹的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对出土碑文的美学再现,于是,书法临摹的意义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充。一个碑帖,往往由于书家理解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下。

盖不外以下几种:一、传统的临摹方式,也即笔墨临习;二、将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临摹练习,也即除了以传统法临摹作品外,还会进而研究其文化意义,其扩充内容包括其书法史意义、美学意义、文化意义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雷新 于 2006-12-13 02: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

先从一副甲骨文开始吧,不是临写,随意写的。甲骨文应该和商周时期巫术有很大关系,商朝时期,青铜器出现,会用于兵器等。我想,刻写甲骨的工具莫不也会是青铜刀具?也就是说,以青铜质地对抗甲骨质地,这与现在毛笔对抗纸张不同。另外,我总在想的是,如果当时有毛笔类似的书写工具,刻写甲骨的人会写成什么样子?根据最早墨迹(“祝”)笔法分析,用笔应该是“摆动”,而成熟的书家则会尽力发展笔法,从刀具中应该可以看出对“摆动”笔法的控制……
IMG_22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

临摹的战国古玺。不知道这种临摹方法有没有人试过。具体理解写在作品后面了:
IMG_22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出土的《苏马湾界域刻石》

从2004年《书法》杂志上看到此碑,甚是欣喜。西汉隶书古味浓厚,临摹进去会感觉到磅礴的民族气息,这或许也是隶书所载之道吧。此碑与其它西汉碑比,文字较多,风格有代表性,而且比较清晰。
IMG_2274.jpg
IMG_227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

索靖《月仪章》

这件作品也是传作,而且只有拓本。现在看不到索靖的墨迹。米芾所以惋叹不见索靖墨迹,也所以学不到索靖一笔。米芾没学到,后人都没学到。没学到也有学的方法,就是看书,看西晋的书,看索靖说的话,然后在脑袋里构建一个西晋,再构想一个索靖。所惜,日课不精,这件临作多是唐法,我想,大概开始临摹一件作品,都会从唐人法开始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人认为学书法应该从唐朝开始的原因吧。这是第一次临。
IMG_2265.jpg
IMG_22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续3
部分理解见作品里的小字
IMG_226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

陆机《平复帖》

陆机是西晋文豪,大文化人,这件作品是他的信件,作品真伪在故宫收购时也存怀疑。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最早确定书家姓名的墨迹。非常难得。然而,文字古老,很难辨识。即使有启功先生的释文,仍然觉得不好临。也就是说,按照文字内容来写,字会写得今多古少,按照墨迹来临字形和笔画,又觉得更像画字、描字。于是,需要借一下索靖的东西。此帖用笔有莫大启示意义,米芾说从此帖“得笔”,说得一点不假。

2003年秋天,我幸见此帖真迹。由于是信件,作品非常之小,这件临作,大概放大了7~10倍。那年,对此作品睹而又睹。发现,作品规模决定很多因素。虽然说,字在大小上欣赏是一样的,书写也是一样的。但是了解作品规模很重要,你会进而想到书写的状态和书写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说看真迹很重要的原因。
IMG_226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师颂》

这是一件隋朝作品,因为也是章草书,一并借来用用。
2003年,故宫以2200万天价购得此帖,一时满城风雨。那是过去的事了。
这件作品用笔与智永很像,有了这件作品,隋人作品得以大观也。对于章草书这种古老的书体,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IMG_22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章草,中间插一件书法作品,因为与章草有关,也是对章草的理解。是抄录的一个资料~
IMG_226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冠军帖》

因为是草书,略微靠后一点~
草书有说从章草演变而来,而不是等楷书、行书完备后才出现的,这是常识。
张芝草书,在这个演变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研习王羲之书法也大有裨益。
《冠军帖》王铎有临本,出于己意多,在用笔上,也属于王书成熟时期。而且牵丝连带也带有强烈个人特色,这是与原作品不同的。原作品也多是拓本,且拓本整合方式不一。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草书,以及草书的精神何在~
IMG_227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