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雷新

2006:临摹以及对临摹的梳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肚痛帖》

怀素的作品现在不在电脑上,先就发张旭的作品吧。《古诗四帖》存疑,临作现在也不在电脑上。就发这件《肚痛帖》。相比《古诗四帖》,这件作品更具抒发性质,在尺牍草书中具有代表性,类似的情况可以与王羲之尺牍对照看。临习草书最为难,难在不可模形。所以也是境界要求最高的书法临习行为,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很高。理解得不好,临习数十年,也不过是以笔乱描,胡乱画圈而已。张旭说在其草书中可以看尽人世的悲喜等各种情绪和心里状态。或者说,这也是张旭对草书的追求。从用笔来说,他与怀素锥画沙的中锋不同,最擅偏锋转正。怀素的用笔交代很清楚,但张旭的不是,充满悬念和奔突,而且瞬息万变,变化速度很快。
IMG_22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为米芾所临。所以其真迹较《平复帖》要大一号,用笔也开张一些。因为带有米字笔意,在晋朝至于宋朝这段时期里,今意要多于古意。这是之所以把这件作品殿后发的部分原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建议对“二王”书法理解不深,不要轻易踏进此门。从唐朝开始,王书经过了历朝的演变,累计的信息很多,这也是难以理解通透的原因。所以临习王书作品,需先得晋人之笔,然后才会吸收到真正的营养,不然,吸收的都是后朝的残渣。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真迹可寻,但有唐人摹本。所以,除了深研唐人摹本外,更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对晋朝书法文化的理解上,包括深研仅有的晋朝名人书法《平复帖》和晋朝墨迹外,还应多读晋人写的书,以及研究晋朝的书。
IMG_227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猛龙》

中间插一个魏碑。
更好应该是放郑道昭,手上没有临作。魏晋时期有“南王北郑”之说,从中可以更好体会中国书法南北的风格差别,同时也可以体会碑与帖的差别。郑道昭用笔贵在运方如圆以及他雄强的中锋。经过唐朝人演绎后,王羲之的作品多被后世“中锋”化,元人赵松雪是这场书法行为(像是一幕跨越不同时代的“中锋演绎剧”)中的第一个集成者,也就是元人书法盟主似的大主角和大明星。与此相对应的,也可以说,在几乎无法悬腕、悬肘的元人书法中,雄称“日书万字”的赵松雪也是这幕剧中集害最深的一位。

所以练习《张猛龙》,化解一下。不可避免,赵松雪书法是绕不过的槛,一生都贬低他的明人董其昌,最后年迈了也不得不再次想起他来,然后也不无感叹。所以,每个人都要去他那里吸收一点毒。关键不是看你吸收的深不深,而是看你化解得好不好。这就是赵在中国书法临摹史上的意义。

《张猛龙》是中国书法中最具“动感”的书法临摹本。而且与中国书法精品多是老成不同,估计书写者年纪不大,至少心态很年轻。所以,与赵的秀媚不同,《张》之秀多一层挺拔,也多一些时尚。时尚也就是时代气息。在整个魏碑体系中,《张》也算是“今意”多于“古意”且不失“古意”的典型作品。而且在“稚”和“老”的境界上,《张》算是稳居中间的境界,所以显得不民间也不官书气,但存一股清风。
IMG_227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苏轼

《寒食帖》

此帖前面有两座高峰——《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里就不说了。说说为什么不得不说它的其它的意义。
苏轼是宋朝大文豪,和陆机是西晋大文豪一样。他是大文化人,诗词皆精,而且文化人做的事他都精,砚、茶、女人:) 他都精通。但是和历朝文人的命运一样,他也命运多舛。这种命运,是中国文人书法风格的典型特征。试看《平复帖》以及王羲之手扎等,内容都有哀伤、叹息、振奋等等。“古人多悲”矣!至若洒脱如李白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们都有这个共同特征:对自我的多次认定。这种认定随着外在命运给予他东西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这种外在和内在的双重起伏,在互相冲击的同时,即决定着其部分对书法的领悟,进而决定其创作。
《寒食帖》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兰亭集序》、《祭侄文稿》概莫能外。

在用笔上,苏轼“卧笔”,主张“执笔无定法”,乃开文人书之先河,甚而开宋朝一代尚意书法之风气。不敢不多一层敬意,在临习中,也当如此,才可得以更靠近一步……
IMG_2276.jpg
IMG_227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3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you 有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黄庭坚

《花气诗帖》

黄庭坚是苏门四大学士之一,也是最出色的。在书法临习史上,他和他的老师苏轼都是从颜真卿那里来的。师师之所师,书法临习之至高境界也!更大程度上,苏和黄更像亲密的伙伴关系,二人对书法的领悟各自有道。苏轼敢于法无法,黄庭坚敢于法自然。苏轼有黄庭坚到不了的地方,黄庭坚也有苏轼到不了的地方。在文学地理上,苏轼眉山而京都而杭州而黄州而海南,黄庭坚则于江西而稳。苏轼多一些颠沛流离,黄庭坚多一些船头稳坐。所以苏轼的书法风雨气息多,黄庭坚的书法静水气息长。

黄庭坚的意义似乎有二:一、在宋朝的帖风和尚意中,黄庭坚多了一些碑底。在唐宋元三代,他是少见的书存篆意中的几个之一。在对颜真卿临习的历史中,他是少见的继续上溯者之一——一如师苏轼之师颜真卿,他进而师颜真卿之师——篆意,这一点,在唐宋元三代尤其可贵,虽然很难确定黄庭坚有没有找篆书帖来临,但是在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中,黄能追溯到“篆书”之意,可见其具有书法史修养并承担了相应责任。苏轼几无草书作品,黄庭坚有,这一点也属难得。至少说明他在草书史上的意义,也同时说明了他对后世的影响;二、在宋人尚雅的书风中,黄庭坚多一些俗气——他写草书。当时的草书多出现在酒肆妓院场合,其它文人书多是私人手扎、题字、赠阅。黄庭坚的草书受到欢迎,并不是说他把草书挂到妓院里去了,而是他不排斥妓院那种场合对书法的亲睐,不仅不排斥,更重要的是,他进而使其雅致化,并纳入到了自己生活的圈内。可以说,在中国书法雅俗互鉴的历史上,黄庭坚走出了一条“合和”的路子,而且使这条路的文化内涵在后世得到了扩大。这一点启示,在傅山、王铎的身上都可以看出。乃至于启示当下——也就是书法除了文化人自己观赏和互相观赏外,还面对一个时代的审美;除了文化人一代代内部浸淫的书法作品外,还有一个书法的外部。这个外部包含的意义,当然会越来越宽……

另外的一点体会:《花气诗帖》比较集中体现了黄庭坚书法。从用笔上,居于《松风阁》、《诸上坐》中间,比前者开张,比后者收敛;在形制上,视作手扎也可,中堂也可,斗方也可,在每一行的行气上视作条幅也可(宋朝还没有出现“条幅”)。因临成以下形式:~

至于黄庭坚。书法临习第一个阶段也算交代完成了。之后如果按照临本划分,大致可以有以下阶段:一、甲骨、金文系统;二、古隶系统;三、两汉隶书系统;四、王书系统;五、魏碑系统、六、唐朝系统(主要是初唐、颜真卿、癫张醉怀);七、明清系统;八、近人、今人系统。

如果依据书法理论,按照时间段划分,可分作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可以自成系统:一、?~魏晋;二、魏晋~唐;唐朝~明晚;三、明晚~今。

当然,还有其它的路可以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一百条路走在一个大地球上,也有一百条路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留给书法临摹的,都是在沙地上走过的“脚印”,临摹除了看这脚印所成的风景外,还要看这脚印留下的规律,还有脚印走向的前景,再近一点,还会看到每个脚印不同的特色与美丽~最后还又一点要注意的是,当你去欣赏、研究那些脚印的时候,你的脚印也留了下来:)~

[ 本帖最后由 雷新 于 2006-12-13 17:43 编辑 ]
复件 IMG_22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6-12-13 02:17 发表
you 有想法


哥哥多提意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受教诲,好帖!望多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的临摹作品和这样的临摹想法真是有条有理 十分到位: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