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丁剑

《兰亭序》真伪臆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热闹呵~~~; {( }, @# d2 I) t; S( H0 b
* }! @$ G& ?9 |; j' Y5 _
孙过庭书论——《书谱》中有这样的描述:
5 E3 d! e4 k3 M4 G$ D1 [9 A; y7 V' b  x. t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
. x  ~7 U' s( H$ Q
6 S1 c; p- o- ~- Y9 ~$ s4 l% z, ~* @$ i+ Z  c# a
4 Y/ c2 E- h. d1 z5 g2 Z
, J* z2 c5 e5 W; z7 W
(今译):
* P6 o5 I" _5 B9 W5 P2 C# ^3 P" R
  ]) R  G% L: c- _
: q6 x" f" I4 Q, q% U/ K" F“说到兰亭兴会作序时,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惨。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才会思索华翰的词藻。虽然眼见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乱难免议论有误。因此无不勉强分体定名,区分优劣供人临习。岂知情趣有感于激动,必然通过语言表露,抒发出与《诗经》《楚辞》同样的旨趣;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就感到情绪郁闷。这些部是缘于大自然的时序变化。那种违心作法,既背离书家的意愿,也与实情不相符合。”
& s: h6 p3 t2 [6 f9 ]
' X! m6 l( q4 b; \& X- ^- n/ E  w, D3 X# v
可见没有兰亭聚会的经历、情景,少了当时的激动、感慨;单凭某个高手的想象、“制作”《兰亭》有如登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真伪涉及书法作品有无时代性问题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似乎不易更改。因为,自唐以降从皇帝老儿到平头百姓,都已形成定式,兰亭是书圣笔迹、是神品、是行书楷模。即使真迹已随葬昭陵,但对于唐人临本,亦是顶礼膜拜,不敢俯视。4 P9 k# j# Y4 c5 b
  k  m5 _4 v, P" p  |5 }
为什么后人提出这个真伪的问题?原因在于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乾隆时期的赵文学魏,文学语编修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这里,赵魏强调的是右军书应有隶书遗意,而且他没有断定现传世兰亭是假的,而是怀疑有可能传摹失真也。) n) x+ u0 f$ D2 @
% ?8 F3 |. h2 [
到清末的李文田,则从文为假,字更不可能真断定兰亭就是伪托。他的说法见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后的跋文。汪中藏本后归端方收藏李的跋文就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他的议论颇精辟。跋曰:“唐人称《兰亭》自刘餗《隋唐嘉话》始矣。嗣此,何延之撰《兰亭记》述萧翼赚《兰亭》事,如目睹。今此记在《太平广记》中。第鄙意以为:《定武石刻》未必晋人书,以今所见晋碑,皆未能有此一种笔意;此南朝梁陈以后之迹也。按《世说新语•企羡篇》刘孝标注引王右军此文,称曰《临河序》,今无其题目,则唐以所见之《兰亭》,非梁以前《兰亭》也。可疑一也。《世说》云人以右军《兰亭》石季伦《金谷》,右军甚有欣色。是序文本拟《金谷序》也。今考《金谷序》文甚短与《世说》注所引《临河序》篇幅相应。而《定武本》自夫人之相与以下多无字。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不知其与《金谷序》不相合也。可疑也。即谓《世说》注所引或经删节,原不能比照右军文集之详,然录其所述之下《世说》注多四十二(?)字。注家有删节右军文集之理,无增添右军文集之理。此其与右军本集不相应之一确证也。可疑三也。有此三疑,则梁以前之《兰亭》与唐后之《兰亭》,文尚难信,何有于字!且古称右军善书,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故世无右军之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以东晋前书,与汉魏隶书相似。时代为之,不得作梁陈以后体也。然《定武》虽佳,盖足以与昭陵诸碑伯仲而已,隋唐间之佳书,不必右军笔也。往读容甫先生《述学》有此帖跋语,今始见此帖,亦足以惊心动魄。然予跋足以助赵文之论,惜诸君不见我也”。
) S2 E1 |$ D/ u" |4 f8 A
2 ?- Q: t( ^0 o9 X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的兰亭争辩,实际是以上争论的继续。最后,其讨论亦不了了之。; l" Z; c6 P( o) L) \' G/ q1 H' Y. p

/ N5 [$ \' m5 F' o/ e从逻辑上分析,兰亭论辩实质上涉及书法有无时代性的问题,作为同一人(王羲之)的作品有无风格上的连贯性问题。若魏晋时代书法均应有隶书笔意,那么,什么是隶书笔意?右军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的特征表现在哪里,兰亭序里是否有这些特征。由于本人对这个问题(什么是隶书笔意)还未搞清楚,此不赘述。4 D" l8 S  A: {+ r% C
, }( l9 e3 @% F: J* B) V( ~
但从现在留下的资料分析,还有两点值得怀疑:一是兰亭序根本不是雅集当场所作。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诗做成了的,有十一个人做了两篇,有十五个人做了一篇有十六个人没有做成。凡所做的诗都留存下来了。唐代大书家柳公权还书写了一通墨迹于今犹存。当时,王羲之作了两首。(一)代谢鳞次,忽焉已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乃齐契,散怀一丘。(二)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眺望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王羲之是作成两首诗的,这已是雅集中的皎皎者了,他哪还有时间写出这么长的序篇呢?再说,如果是当场所作,那它应该是稿草,草书亦是王羲之的长项,而不应该是像现留传下来的样子。二是现场所作的两首诗只传下文,字则是后来由柳公权抄录的。而且关于王羲之这两首诗的书迹,史料并无任何记载。最早记载兰亭序文的是《隋唐嘉话》,此前的记载均为《临河序》,且文字比较短。为现兰亭文的“夫人之相与……”以上部分。这就可以证明,即使王羲之当场作了序文,也是比较短的。且王羲之这序文连同两首诗,作为书法作品并未引起时人的轰动,争相宝之。如果当时争相宝之的话,史料上是应该有记载的。而从史料对《临河序》的记述,均记其事,并未记其书。后人对王羲之书法史的研究,有老妇题扇的传说,也未有写兰亭序和诗而轰动一时的说法。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怀疑吗?
$ \. E# S9 _" w- U/ r- M1 i+ X: X1 e. X) g3 }/ L- `
圣人是后人推崇出来的。儒学创始人孔丘,在世是只当了七天宰相,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搞一种叫做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把老孔抬了出来,封为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坛圣人亦何偿不如此呢?

' ]3 ~; k0 P% \5 r+ T
  a5 E* B3 T' c, n) d[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07-1-7 02:48 编辑 ]
7.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可没意思!不过争争也好!真假何妨?既然古今艺海名流大家都认为是好东西那就没错!谁认为不好不看就行了!假的这么好还在乎什么真的?真假何妨?争的目的是什么?假了以后都不看兰亭了?把王羲之从书圣宝座上拉下来自己座上去?不都讲的是兰亭的书法神韵嘛?何必呢?无论真假他是神品,又有谁说假了写的不好还是怎么?这要是赏析兰亭序还有看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笃居 于 2007-1-7 11:07 发表0 j9 ^! |9 a/ R) V9 o. L
感觉可没意思!不过争争也好!真假何妨?既然古今艺海名流大家都认为是好东西那就没错!谁认为不好不看就行了!假的这么好还在乎什么真的?真假何妨?争的目的是什么?假了以后都不看兰亭了?把王羲之从书圣宝座上 ...
+ g) L0 j' Q* M9 d/ l
2 y2 z3 A( [! B

0 O9 S. m8 g) Y/ `  E3 Z* t( T此言差矣,
9 T# @4 _, @  R虽讨论的是真伪,可涉及到的东西很多,# {( i1 ?' g2 j7 G* d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清,何谈书法?" f1 g) d) A8 w1 h' t* L5 Y# v
皇帝的新装也是人人称赞,我们对待兰亭是否也有类似的心态呢?7 n' c" q1 x) @( c
这些都是急需搞清的,不能糊里糊涂地搞书法,更不能人云亦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真伪之辩(或对二王书系的犁清/求其本源/得其精神实质)意义重大!从元新古典主义的失败/到清末碑学兴起/均是对二王体系的拨/乱/反/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朴散人 于 2007-1-7 16:12 发表, a* q9 w9 C5 i, O2 a; H( B2 m

  i2 w! g3 u5 [2 i% }: H5 r
7 A4 c- c' U$ H0 l; N" P$ c, V+ \
' e, e2 N" D3 `此言差矣,' N; y+ g8 k: K# e0 A
虽讨论的是真伪,可涉及到的东西很多,. h0 f0 B- Y& O: h% U- q% _, i& \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清,何谈书法?
5 R5 R; I7 N* H皇帝的新装也是人人称赞,我们对待兰亭是否也有类似的心态呢?3 u9 P5 g" J+ B0 A6 a; p" b
这些都是急需搞清的,不能糊里糊涂地搞书法,更 ...

8 |0 C3 C. I8 E+ Z% ]2 h$ a$ {抱兄所言甚是,我辈或许才学所限,不可穷其究竟,但绝不可不抱穷其究竟的治学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1-7 02:40 发表
2 G, P2 {) {# P$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似乎不易更改。因为,自唐以降从皇帝老儿到平头百姓,都已形成定式,兰亭是书圣笔迹、是神品、是行书楷模。即使真迹已随葬昭陵,但对于唐人临本,亦是顶礼膜拜,不敢俯视。
- o# g( q6 N( f3 h$ y* s6 X
# t9 G$ K% J# ~7 |1 n" [( P6 T. a$ A为什么 ...

. J! j' r0 M, \, Q- I' t0 Z1 s* p红兄提到了时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若是当场所作,那么这200多字的兰亭序又用行楷书书写,可以问的是王羲之当时有没有这种可能和条件,因为另一方面还要流觞曲水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