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生书呆子

[独家] 王义军,我送你一首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少年书法》杂志专访王义军——向后看的智慧
1 T) E5 u' M9 K! }  Q- Y2 e7 R
王义军,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人们还在坚持认为学好书法需要几十年工夫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行动破除了这个成见。每次与王义军对话,都感觉他平静的语速中弥漫着思考。他告诉记者,他不怎么喜欢畅想未来,因为害怕迷失自己,他更乐意做的是回顾和审视过去。这个才情横溢的年轻人,在通往书法殿堂的路上是怎么走过来的?在这一路上他都做了些什么?是什么让他对书法艺术如此痴迷,并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广泛的关注与认同? - q# l9 B* Y$ p3 q( M; x+ `

: [) ^9 l+ a# Z3 ~) d: a樊利杰(以后简称“樊”):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孤立的,在学书之初,有没有特别难忘或感动的事?能否谈谈您的学书历程?: ~, J% K* L# a5 B- R
王义军(以后简称“王”):现在成功还谈不上。我能走上书法这条路,很大的原因来自我的父亲。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对别人能写得一手好字特别羡慕,我当时就很想把字写好,让他高兴。但那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学习条件,想好好学书法,只不过是童年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班主任让大家下午都带墨汁、毛笔来写大字,我带了,结果被全班同学笑话,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带了……+ z" k. ?& ^' T( ^: P6 r6 n

' ?0 v$ h8 \9 F7 m9 T9 r+ p( v7 C1992年中考结束后,我的分数比宣州中学(宣州地区最好的中学)录取线高出20多分,但考虑到家庭的经济压力,我还是选择读了中专,专业是淡水渔业。当时还小,自我期望高,觉得很委屈,对专业也不大感兴趣,然而这却成为我学习书法的开始。寝室里有张大桌子,我每天趁着同学午睡的时间,独自享用。当时没有人指导,也不知道该怎么学,随大溜学《颜勤礼碑》,后来改学《自书告身》,这样挨过了两年多,学得很苦却收获平平。再后来,改学《张黑女墓志》,楷书才有了起色。于是才知道,此前的苦,实在是违背了性情。
/ h+ ]! o4 P$ |- k  T& y) R
" `: _1 m/ f# o9 ]7 u6 a+ P! t中专这四年时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上初中时我数理化成绩很突出,如果当时去了宣州中学,后来的专业方向一定是理科,书法可能就只是一个爱好了。
: u3 ^( H" ]( \0 }9 Y/ L9 L% |5 ?/ w% k% @* s9 Y: ?5 N% c
那几年里,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五河的阚开立先生。直到我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之前,我们都只是通信而未曾谋面。信里也并不怎么谈书法,偶尔谈及也不具体。除此之外,我当时没有老师,现在想想,倒也值得庆幸,至少在学书之初,我没有受到时人的干扰,也没有养成某些习气。1996年中专毕业后的两三年里,为生计所迫,书法时断时续。记得当时租了间很小的房子,没有桌子,就把毡子铺在床上,跪在地上写《石门颂》,颇有点近似古人的书写状态。那几年写的最多的是汉隶,无论知名不知名的,只要我能见到的汉代碑刻(除了《华山碑》),基本都摹了一遍。
2 ?2 n1 l  m; s. [' d
; P- j7 Z$ r$ o: B/ q5 i. f行草方面,考前学过《圣教》、《兰亭》和《蜀素帖》,写得杂,也不深入。还是到了美院之后,自毁“功力”,一切从头开始,才真正有了点体会。不过在美院的几年中,我还是有一点坚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名校的光环之中,并始终留心所在群体自身的问题,取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这一点我到现在仍然保持,自觉颇有收益。美院这四年,学习进度基本随着课程安排,行书学宋四家,尤其是米芾和苏东坡,课外我又花了一年时间专攻苏字。之后学《书谱》,再后学《大观帖》,也私下写过一段倪元璐,并且都一一做过仿作。这些都只是过程,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深入,并思考和寻找自我。然后写到二王手札,才感觉二王确实比别人要高明,才想着要在这一块土地安个家。此后再涉足一些刻帖和《苦笋帖》、《古诗四帖》等,面目或小有变化,亦不离故土。

% n' h9 g0 ^% j; K  B( X  S! d7 s( {9 o" K& Z; @
* s1 \6 s) r3 a$ f8 z3 U1 g; ]( w$ ]
樊:从杭州到成都,环境的改变(从江浙书风到巴蜀书风)会对您的书法取向有所改变吗? ' o8 n2 P8 }/ L( x. y' `: J
王:一个人的风格取向,应该是相对独立、相对自主、相对稳定的,我不否认地域对书风存在一定的影响,却很不赞成把地域和书风之间做一个必然的联系。书风的养成,更大程度取决于取法(择帖)和师承,前者决定基本风格类型,后者决定审美取向和笔法特征。而地域的影响,如果不是师承起作用,其力量实在是很微弱的。
" W) p% U6 [" e% v% k. x: Z' ]" m" E' s# t$ ^- F9 ~5 Y
从杭州到成都,对我来说,改变最大的是人群而不是地域,是我个人的心理而不是所接触到的观念和书风。四川书协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对这一城市和人群的陌生,并不能缩短我和老朋友们的距离。以往在杭州的朋友,都说我有点孤傲,有点书生气,而现在这些痕迹就少了,更多的是平和。一个人的时候太多,我自知这状态其实有点颓废。书法江湖网上的《我这两年》,是我孤独的记录。现在,来成都的时间长了,熟悉的人也稍微多一点,而孤独却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状态,让我常怀恋过往,情绪敏感,容易感动也容易受伤。如果硬要影射到书法上的取舍,我想应是少了一些对于新奇的欲望,更乐于体会内在的激荡。

7 C9 w! s/ r7 v/ \
樊:您今后在创作上有何新的打算?毕竟您还年轻,会不会出现大的风格调整?
0 q. y5 F( Y/ e, b) Z* }王:我不喜欢畅想未来,更乐意做的工作是回顾和修正过去,发现以前的问题,不断完善,也就自然进步了。现在的人们总是向前看的太多,而忘记了回头审视过去。这样很容易撞见新奇,但却往往迷失故我。2 f" G0 H3 J$ e. L+ q) U
' \* }- S" B. m6 ?, O
今后在大的风格上调整应该不会。我并没有刻意的风格追求,也就不会有刻意的风格坚持,我想风格的养成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人的风格选择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艺术观念的自主,这一选择应该听凭内心的呼唤,为外人改变和为外人坚持,都与本心无关。我们现在看王羲之、颜真卿的风格,都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早年有了苗头,但并没有太明确的个性,然后不断修正、完善,一路走来,且行且住,随性自然。回头看去,晚年早年,总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其间如果出现断裂,必是可怕的。

- A& b0 R" x* ^; Y樊:您毕业后,凭自己的实力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今年又当选四川省书协理事,专业之外的社会活动会对您的书法有影响吗?您是怎样处理的? 0 P3 h8 ]/ k4 B8 Z. U( y, p/ r
王:其实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很微薄,实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来自周围的关注、帮助和提携。在杭州、成都有很多的老师和朋友,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这是我的幸运。我不想到处表达我的感激,我想这种感情更多的流露不应该是通过语言。
8 S) e1 M( M+ g. K5 _2 d4 T
7 Y: |  L, [% k& s3 F: F3 B2 S社会活动,我很不擅长,但人既属于社会,活动终不可避免。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是趋利而避害的,个中差别,只在各自对于利害的不同界定,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的利害界定。我把社会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对专业有益的,比如一些展览、教学、朋友之间的讨论交流等,只要方便,可以多参与;另一种是于专业无益的,甚至有害,比如走穴、人事纠葛等,我的态度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

. f" m: g. o$ O* T# x樊:我采访张羽翔和汪永江时,他们都表示非常喜欢书法教师这个角色,您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满意?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i$ ~* a% a! K
王:作为职业,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做教师更适合我。我爸是个小学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17岁的时候在村里办了个小学,从那之后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岗位,从他的身上,我看到成就一件作品和成就一种人生的差别。教学不同于面对一本字帖、一件作品,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交流、有要求,所谓“教学相长”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不能“相长”的教学,多少是有些问题的。学院的环境,一方面比较自由宽松,另一方面,学院、学生都会对你有要求和期待,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心态平和、处事简单、专业有所追求的生活。在教师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角色更吸引我,就是做学生,可惜这只能是自己的一个角色选择,而不能成为职业。
( s& N; ~7 P6 a- T* V9 N9 ], C& S1 d8 Q5 O) i# w+ o5 X/ e! x
最大的愿望?以前有,现在倒没怎么想过。我这几年里得到一个看法—小目标最好明确一点,大目标越模糊越好,大目标太明确,心态就容易糟糕。所以说到最大的愿望,真的很模糊。

7 ]; s3 @9 s% y7 e+ n& D# F, _
$ _+ `0 a2 f" r) }. E  S2 D4 d/ g) z
, Z: ^5 |1 f  P7 g+ W6 u
樊:在二王一系的作者中,普遍存在着放大的尴尬,要么只写小字,要么就把大字弄成了明清调。能写大,又不失二王的气息的,现在还真不多。您在写大字的时候,那种味道是怎样得来的?3 g7 b7 o5 l. q. h
王:重要的是,我不把明清作为参考,而把他们作为敌人。我也曾经临摹过明清的作品,后来觉得不对,就换了个思维角度—把二王当作老师,而把明清就只当作 “同学”,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存在,我们可以有另一种探索。有这样的想法面对明清,实在是轻松多了。不过我说的只是一个宽泛的角色选择,与优劣高下无关。& D- D8 U, Z; v$ `+ ~

% w2 m1 _2 K6 d: i我在本科毕业前,基本上也不写大字,到成都之后才开始写。这时候在小字上下的工夫就很管用,大小之间,不同毕竟是少部分,更多的还是相同。涉及具体的操作,主要就是笔法的转换,人的生理局限是个大麻烦,要花很多精力去克服和适应。工具也很重要,但不是大问题,自己挑顺手的就行,我现在用的八尺太厚太松,也不顺手,现在的材料都是这么敷衍,也只有先凑合着用。
7 ^3 o4 F2 @3 B. A

9 j) j1 a6 K% b* {- x8 N
# _, b* Q8 V: u6 R" t6 o2 W) i
樊:魏晋时期人的行为方式很少受儒家的影响,崇尚玄学,崇尚精神的自由与洒脱,后世从儒家中庸的角度去理解二王,您觉得会不会产生误读?
! C- H% ?: Z: h9 `. ~9 i5 C7 A' \1 j王:误读是必然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正是历史的误读,在不自觉中成就了艺术的多元和风格的变换。
  R  t% M  x2 l4 Y2 n  q6 d9 Y( j  r7 Q& @* N
魏晋士人崇尚玄学,并不是完全不受儒家的影响,玄学本就是儒道结合的产物,不过是相比之下“更尚玄虚”罢了。其言谈所本,是所谓三玄的《老子》、《庄子》、《周易》,在后世的艺术界,依旧影响深远,甚于儒学—但历代从没有中断过“误读”。现在的我们都是白话而西化了的知识结构,儒学、玄学都与之沾不上边,传统学术的根基薄弱得可怜,误读的程度当然就会更大—这会让我们的误读偏离到何处?不能不说这是个危机。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有着更为广阔的“大艺术”的视野,面临着书法从实用的彻底脱离,面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冲击,这会给误读带来很多很丰富的新内容,虽然使误读程度加大,却也不失为一个机遇。
6 h0 L' O" z& A2 V
8 q, b( m1 A6 v3 S  F8 V/ U笔墨当随时代,对于误读,羞羞答答和肆无忌惮一样不可取。一方面,对于新的艺术观念要积极利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语境的缺失,对于传统经典的进入,就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我想,传统的进入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首先保障笔下之墨是“书法”,才有可能让“新”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放任自流,让我们被“新”带走,不知去处。
) i  d3 I0 R, J# S+ c2 W+ O
樊:对于当代在工具、材料、形式甚至行为、装置等多方面的尝试,您认为是不是书法的异化?
* h+ z2 |2 Y& N; x: b+ j; j
+ }8 T" X2 b; U$ n  Z
. l3 G8 P) @: y+ b王:我认为异不异化书法,并不在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对书法认识的深度。' h2 `, _" b3 ]# K

" V1 [% U' w! H$ x材料、工具、形式方面,讲究一点是应该的,这也是艺术的自觉。一个不知道书法为何物的庸俗的写手,给他用王羲之用的鼠须笔,用写《兰亭序》的茧纸,他也照样有异化书法的能力和魄力。褚遂良以锥画沙,释怀素蕉叶题诗,材料够现代吧?甚至王羲之在夫人身上比画的“行为”,怀素“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观念”,谁异化了书法?
% d- l6 z+ O: H7 }2 ?, K
1 K# z. ^3 u* ?7 y有益的尝试其出发点必不在“出新”,不过是出于自我表达的特殊需要,而不得不选择某类型的工具、材料,不得不采取某种形式和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的选择和淘汰就要看书家自身对于“书法”的认识和把握。至于挖空心思的为出新而出新,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心理作怪—不异化书法?我费那么大劲儿做什么?
4 X3 S+ c: v0 H2 z" R2 S1 i
( e" x5 {  }  L' t; E& I* _. i
0 K: U7 X6 a) W/ n8 X
( r$ T9 [# g. x/ v) u$ Y
樊:您觉得未来的传媒会是一种什么格局,网络会扮演什么角色?
3 ]! _* J) X4 M- U% L6 p王:我不敢对未来有什么预测。对于媒体,我只有自我的坚持—学术不能沦为广告,约稿不能成为有偿交换。我对于传统媒体不是很了解,偶尔看到某些报刊,广告漫天飞,却还是动不动要书家出作品、出钱买版面,我不能理解。我想在信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谁把商业和学术的关系处理得更干净,谁就可以赢得更多的学术支持。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对传统媒体清理门户,传统媒体要生存,就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刊发的论文、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没有一定的权威性,我真不知道它的优势还怎么体现。5 N" j' g' h& P% R) ^&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7-2-10 13:09
语有不同世论者也多为年少轻狂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呆子说话有深意,可谓当今书坛的鲁迅,高.....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抱朴散人 的帖子

em7 em7 em7 em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