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440|回复: 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魅力孝感·中华孝文化硬笔书法大赛暨第二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征稿启事

魅力孝感·中华孝文化硬笔书法

大赛暨第二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征稿启事


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而得名,美丽动人的传说《天仙配》就发生在这里。孝感是中华孝文化名城,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孟宗哭竹生笋三大孝子故事发生在这里。

一 、指导思想
    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以创新优秀的传统孝文化为特色,以纪念重阳节为契机,通过硬笔书法展示孝文化魅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孝感知名度,为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
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
承办:《中国硬笔书法》杂志、湖北孝感工业学校
二、组织机构
大赛组织委员会
顾问:庞中华(中国硬笔书协主席)
主任:张华庆(中国硬笔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栾春海(中共孝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副主任:王臻良(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湖北省硬笔书协主席)
王亚平(湖北省硬笔书协常务副主席)
邱启明(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程文辉(孝感工业学校校长)
秘书长:柳长忠(中国硬笔书协副秘书长、《中国硬笔书法》杂志主编)
成员:杨开金 韩亨林    陈联合 张宝彤 顾炎培 司马武当  高继承 崔国强 李书忠 李景杭   刁品纯 刘少英 孙玉田 陈振玉 薛祥林 莫振宁   魏国平 蒋凤云  王惠松    刘胄人     雷超荣      王速锡  季云堂 汤大才 曾忠安 章建宁 于 斌 韩传银 高晓胜 陆舍无
大赛评审委员会
主任:张华庆;副主任:王臻良、柳长忠;成员:(名单略)
三、征稿时间
从即日起至2007年9月30日截止。

四、征稿内容
(1)硬笔书法作品。须用硬笔书写工具。书体及创作形式不限,作品长不超过200厘米,宽不超过40厘米。(2)篆刻。篆刻作品不少于10方,内容应以 “孝文化”题材为主。硬笔书法投稿作品须有一件为指定书写内容。有关指定书写的“孝文化”诗词、楹联、文赋及古今孝子故事等具体内容请到中国硬笔书法网http://bbs.zgybsf.com查询下载。提倡自作“孝文化”题材诗词文赋,鼓励艺术创新。
五、评审与设奖
设一等奖10名,奖金各1000元;二等奖30名,奖金各300元;三等奖60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500名,发证书;组织奖10名,授予匾牌。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均获赠全彩精印的大赛作品集一册。获奖者(包括一、二、三等奖)具备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资格。获奖作品收入大赛作品集。其中,一等奖获得者具备吸收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资格,并邀请参加“魅力孝感·万人硬笔书写中华孝文化主题笔会暨颁奖大会”。《中国硬笔书法》杂志和中国硬笔书法网将对获奖者不定期作专题推介。
六、投稿注意事项
(1)作品须用真实姓名,多投或多件作品的署名必须一致。
(2)请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写清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在信封上注明“孝文化硬书大赛”字样。
(3) 篆刻至少八方以上,可附边款,制成印屏投寄。
(4)篆书、草书、篆刻作品请附释文。
(5)限于人力,来稿一律不退,获奖作品由主办方收藏。大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有出版和展示的权利。
(6)大赛不分组别,欢迎青少年学生投稿。
(7)每位参赛作者须交参评费20元,不交参评费者不参加评审。届时将向获奖者免费赠送刊有大赛专题的《中国硬笔书法》杂志一册。
(8)投稿及通联费统一寄:432000湖北省孝感市邮政168号信箱“魅力孝感·中华孝文化硬笔书法大赛”办公室柳长忠收。
咨询电话:0712-2856262  13197372688
         0712-2859892  13871880721
发表于 2007-8-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切关注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6 em16 em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face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参评费20元.一定别忘寄20元.不然就搞不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中华孝文化硬笔书法大赛暨第二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指定书写内容

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今山东博兴县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公元184至188年为避灾逃荒奉父徒居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董永村因家贫为人庸工以养父父死不能葬迫不得已卖身傅员外家为奴以尽孝心久居天宫寂寞凄清的七仙女偷窥人间看到勤劳善良卖身葬父的董永时被其孝心所感动生出爱慕之心她在众仙姐的帮助下瞒着玉帝和王母偷下凡尘欲与董郎结为夫妻七仙女下到人间乔装村姑与董永在槐荫树下路遇求嫁董永以家贫无力相拒时七仙女提出请槐荫树作证董永曰如槐荫树真能开口讲话便娶你为妻于是七仙女施法请土地公公化作槐荫为媒成结连理董永与七仙女到傅员外家上工傅员外故意刁难拿出乱丝要七仙女一夜织锦十匹七仙女说织成十匹就将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傅员外认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使冷笑一声随口答应岂料有众仙姐神助七仙女化云为丝巧使天梭一夜之间果真织出放彩流霞的云锦十匹得为董郎赎身百日工满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身在还家的路上夫妻双双欢歌笑语以青山绿水为题与成对鸟儿谈心憧憬着男耕女织比翼双飞的幸福生活对未来寄予无限美好的期望天庭一天人间百日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违犯天规下凡成亲之后怒下御旨特派凶神执法七仙女为不让董永被雷击处死同时也为保全腹中后苗只得忍痛重返天宫洒泪分别时她咬破中指解下罗裙写下血书天上人间心一条春回二次度鹊桥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仙下凡与之婚配的美丽神话故事深受民间喜爱流传至今

黄香传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今云梦)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旁会中山邸,及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常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蒙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馀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蒙顿,孤忝圣恩。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愿乞馀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祗勤物务,忧公如家。
十二年,东平清河秦妖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载《后汉书·文苑列传·黄香传》)


孟宗,字恭武。东汉末年,出生于孝感东北部的孝昌县周巷镇青山口孟家栗林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在家乡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崇尚孔孟之孝道。熟读《孝经》、《四书五经》,并以此而修身齐家。后又从南阳李肃学。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七岁那年,因孝母哭竹生笋而名闻海内外,以孝著称。被江夏郡郡守和黾阝县县令举荐御赐为“孝廉士”,从而走上了仕宦道路。后官至司空,史称孟司空。
孟宗忠孝双全,视老百姓为生身父母。清廉从政,屡建功勋,为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献出了毕生精力。因积劳成疾于建衡三年(271年)去世,俭葬于故里青山脚下。被时人称为“孟青天大老爷”,是当时朝廷命官的楷模、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摘自《孟宗的故事》《前言》(朱仲先)〕

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疾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摘自《二十四孝》(元·郭居敬)

孝感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辖区内有中华《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等三位古代大孝子。“孝感”因多出孝子而得名,故世称“孝子之乡”。辖区内还有“孝南”区和“孝昌”县两个以“孝”命名的县区,这在全国乃是绝无仅有的,实可谓中华孝文化发祥地之一也!
〔摘自《孝文化研究》《序》(冯天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感古属荆楚,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汇处。经过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近五千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铸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使孝感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除“卖身葬父”的董永外,辖区内还有“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这三位中华《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孝感实因出孝子多、民风淳厚而得名。仅明清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孝子就有493人。

解放后,孝感历届党政领导,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至今孝风盛行,孝址多处,孝艺精湛。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孝文化不仅成为孝感的特色文化;孝感的特产特物也无不成为传播孝文化的有效载体!
孝特文化礼品有限公司,正是应“孝文化资源与经济互动”的时代要求而成立:以“孝亲敬老与人为善待、以礼待人和谐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为企业理念;以“整合孝感特产特物、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为己任;以“在家尽孝,出外尽忠、报国为民,忠孝两全”为企业精神。要在产销孝感特产特物优质商品的同时,更向消费者,向全社会奉献出一颗“孝亲敬老尊贤,感情怀恩报德”的仁爱之心。
(孝感孝特文化礼品有限公司)(“孝感雕花剪纸原创珍藏册”《董永与七仙女》《序言》)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总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情真意切地歌颂了贫寒之母爱子无微不至一往情深的家庭美德。草木有情,人孰能无情?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都把孝敬长辈作为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尊重父母,赡养老人,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和自觉遵循的家庭道德规范。
(摘自《新时期***员道德建设读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法来教导,用刑罚来整顿,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摘自《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孝子赞

董永

古邑缘何感动天?卖身葬父孝为先。

槐荫树下人仙配,美德情操照大千。

孟宗

地冻天寒草木黄,冬生嫩笋古流芳。

无情风雪曾知否?至孝诚心暖八荒。

黄香

黄香孝道誉神州,温被凉床待父周。

治国忠君勤德政,人间千古仰贤侯。

(孝南·潘波)


孝感三孝子题咏

董永

卖身为殓事艰辛,幸有仙姬一片真。

应是精诚感神圣,黄梅戏里缔良姻。

黄香

博学能文江夏黄,事亲至孝美名扬。

尚书风采传文苑,千载何人共颉颃?

孟宗

孟宗哭竹事堪钦,佳话流传感世深。

一代孝星成典范,诗人千载竞歌吟。

(浙江·吴亚卿)


三孝子颂

二十四孝,孝感有三。以德治国,孝在其中。弘扬孝道,人人有责
(一)

一孝颂董永,卖身把父葬。

孝行动天地,仙女配凡郎。

恩爱不嫌贫,男耕女织忙。

情缘虽百日,美德千古扬。

(二)

二孝颂孟宗,尽孝亦尽忠。

母病欲食笋,奈何时已冬。

热泪化寒冰,鲜笋露其锋。

德行昭日月,为官至司空。

(三)

三孝颂黄香,敬老不寻常。

冬温被褥暖,夏扇枕席凉。

勤勉读诗书,聪慧出文章。

为官至尚书,治国好栋梁。

(孝感·钟植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都讲孝道。儒家将孝视为“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墨家也不甘落后,提出“孝,利亲也。”又说,“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史、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道家虽然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却仍然提倡孝行,在《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纵横家也以孝道视为政治的重要内容,《战国策·楚策三》载,苏秦对楚王说:“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甚至法家也认定孝在治国中极为重要,而声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孝子不非其亲”,“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可见,到秦统一以前,孝已成为当时诸家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孝道正式成为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国的有力武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民族道德观点和文化心理,而历久常新地沉淀下来。
(摘自《孝经译注》)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家中侍奉父母能竭尽孝道,就能将对父母的孝心转移为侍奉国君的忠诚。君子在家对兄长能竭尽悌道,就能将对兄长的恭敬转移为对待天下年长者的和顺服从。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好,使家庭和睦,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于官位,治理好一方。君子能在家庭中尽孝、行悌,治家做出成绩,就能在社会上建功立业,美好的声名永远传扬于后世。”
(摘自《孝经译注》)


孝敬父母是上合天理,下适人伦的大事,因为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的。父母为子女的生育付出了无私的代价,子女成长懂事后当然要回报父母。子女爱敬父母、侍奉父母、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叫孝。孝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是文明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存意识。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摘自《中华孝文化拾遗》《前言》)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特有的精神,为世界三大重要意识形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无。自孔子倡导,曾子着力执行,孟子等后儒提倡与发展以来,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规范。一部《孝经》把孝道提高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高度。有了孝,不但可以治天下、守宗庙、保爵位、“教民亲爱”;孝道还是“仁之本”,人人执行孝,便可防止犯上作乱,使社会安宁、天下太平。实际上孝道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少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用的社会价值。
〔摘自《孝文化研究》《孝亲八方及其现实观》(骆承烈)〕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悌思想也由来已久。“孝”指的是善事父母,相传远古时舜帝就非常孝顺。在《尚书》、《诗经》、《论语》等典籍中,都有很多对于“孝”的宣扬。古代对孝极端重视,有“百行孝当先”的说法。“悌”指的是尊敬兄长,着眼于处理好同辈人之间的关系。在重伦理的古代社会,大力宣扬孝悌是很自然的事情。由孝悌观念出发,则又可以推及对国君的忠诚,因为国也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忠孝思想是稳定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也是美德产生的源泉,因此在古代人格思想中占据崇高地位。人格思想中的忠孝因素使我们的国度成为礼仪之邦……
〔摘自《孝文化研究》《论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马奔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