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A)刀客

商丘名胜--------------------(不断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始建于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历时6年建成。因建于寺内,故名崇法寺塔。“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 崇法寺塔为八角楼阁式9层砖塔,高346米,底层直径77米。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莲花开放。塔每层均有东南西北四门。八角皆有石龙头,龙头系铁铃,随风而铿锵齐鸣,悦耳动听。 塔底层有地宫。内有棺床,石匣。塔底北门有青石走道直至塔顶。内壁镶有深绿色琉璃佛像砖651块,构图为一佛两菩萨。
崇法寺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避雨台
孔子避雨处位于永城芒砀山中夫子山南坡,是天然悬崖处的一个深 6.5 米、阔 20 米的山洞,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而得名。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高约 1 米,坐北朝南、屈膝盘腿而坐的孔子雕像。
春秋末年,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一日,来到芒砀山下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师徒们一时无措,只好躲进山洞避雨。孔子虽然自己的衣服被淋湿了,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车上装载的书籍。雨过天晴后,孔子让弟子们把淋湿的书籍搬到洞外的平台上晾晒,直到将书籍全部晾晒干后,才与弟子们又开始了新的行程。后来,孔子避过雨的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作 " 夫子山 " ,他避雨的地方被称为 " 夫子崖 " ,他率弟子晒书的那个石头平台也被人称做 " 晒书台 " 。当地百姓说也许是孔子 “ 克己复礼 ” 的精神感动了老天,从此, “ 晒书台 ” 上一年四季便不再下露水。
孔子避雨处.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喾陵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阏伯的父亲。是五帝之一。
  帝喾祠修建于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的生日,颛顼号高辛,因而二帝被当地百姓俗称高王。高王生日这天,各地黎民百姓纷纷赶来,在二帝陵庙前,奉上供品,焚香跪拜,祈求家道永昌,子孙兴旺,表达敬祖的心愿。这种民间祭祀历史悠久,且地域广泛,形式多样。
  文献记载,现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朝廷开始派官在陵前修建庙宇、殿院。庙宇坐北面南,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前有山门,后有陵园。庙前松楸古木左右拥护,浓荫蔽日,虬干参天,树大皆数围。远望去,雾气腾腾,充满神灵之气。已有名的滑县十二景之一。高王庙建好后,群众性祭祀尤盛,陵区周围一带喜讯频传,高官频出,且为答谢二帝的恩德,皆立感恩碑,表达永留纪念,现珍存于二帝陵内。周围黎民百姓,受二帝的恩泽,也过着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陵内颛顼圣帝庙记碑云:“每遇岁旱,屡获供应。人或物病,能消病机,或降灾克难优衍之咎,百祥骈集一方赖焉。”意思是说陵区周围一带家田每逢干旱,无便会降下一场及时雨得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凡来二帝陵的人皆能消病去灾,百祥汇集一身。老百姓把些祥瑞之兆看作二帝显灵相助,对过帝更是奉若神明。所以每到农历三月十八日这天,陵内锣鼓喧天、香雾缭绕、鞭炮齐鸣,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出售,百姓虔诚跪拜,一派热闹。
帝喾陵.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天书院
     商丘的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 “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 远近学者皆归之。 ” 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 “ 应天书院 ”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 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 1043 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应天书院.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还乡祠
     孔子祖先为春秋宋国人(其祖居地为今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的祖坟仍在此地)。公元前 680 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以后知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在王公楼村大兴土木,建 “ 孔子还乡祠 ”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古时,每临科举,总有许多殷殷学子前来叩拜,以祈得到文曲保佑。
孔子还乡祠1.jpg
孔子还乡祠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胜墓
                   在永城市芒山镇砀山西南山麓青松翠柏环绕之中有一墓冢,墓前矗立一石碑,上刻由郭沫若先生手书 “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 ” 。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政权--大楚,陈胜被称为楚王(因在陈地称王,亦称陈王),之后分几路领兵攻秦,初时所向披靡,很快逼近了秦朝的首都咸阳。但随后又一溃千里,全军覆没。因传说芒砀山有 " 王气 " ,一名为吕臣的将领在陈胜死后便偷偷把陈胜的身首运到芒砀山埋葬。陈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被世代敬仰。
陈胜.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南。自商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建筑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河中小岛上有10几座各具特色的楼台亭阁。
  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门外,还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圆形,城门于正门不相冲,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现存整个商丘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古城.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燧皇陵
          商丘古城西南三里,有一座高约 10 米的古冢,这便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光明、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燧人氏之墓。因燧人氏是传说中的 " 三皇 " 之一,这座陵墓又称燧皇陵。
燧人氏墓冢高大,经历代重修,燧人氏陵已形成一个占地 4 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 5000 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陵门三楹,十分壮观。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墓前有一通高大石碑, " 燧人氏陵 " 四个大字镌刻其上。燧人氏陵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
燧皇陵.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丘市简介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河南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豫东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总人口810万,辖一市六县两区及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北依黄河,南拥江淮,东近沿海,西揽嵩岳,是内陆走向沿海,沿海伸进内陆的桥头堡,亚欧大陆经济带与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
     商丘交通.通讯发达.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商丘古城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商丘是火的发源地
    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
    商丘人杰地灵.这里不仅出现了大批帝王将相.而且涌现了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这里不仅出现了一批有特殊贡献的才子,而且涌现出了不让须眉的巾国英雄和才女.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遗存.
    5000年的文明史,祖先在商丘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人文景观,积淀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商丘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极为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商丘在全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占有了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商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