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397|回复: 34

《师贤斋主临古札记20篇》(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目录
发表于 2007-12-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贤斋主临古札记20篇》

郭名高






题记


  我一直坚信,对先贤经典法帖的研习是叩开书艺殿堂的不二法门,故而,我将自己的斋号命名为“师贤斋”。而临帖是有阶段性区别的,理论也如此。读错了理论,定位不准确,都可能使研习者步入歧途,当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彦和帖》






翻阅古代书论,姜夔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观米芾<<彦和帖>>,知此言不虚也.
<<彦和帖>>行文50余字,米老濡墨调和不过4次,行笔或缓或急,墨色由浓及淡,由湿渐干,收尾三行以枯笔一气呵成,燥虽燥矣,险绝之势顿生.古人论书,常言“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此帖可窥一斑!
王铎大胆的涨墨,虽失之粗率,却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因子,强化了面与线的对比组合,化繁为简,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临习此帖,我在追求与它的基本风貌相似之余,对墨法作了些尝试---或涨或浓,或燥或润,情之所至,笔之所及,如此而已。
yan.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怀仁集圣教序》


    《圣教序》乃大王行书之总汇,初学于此立足者甚众,然多得其皮相,何也?法书之事,不仅点画、结体,从之者亦须在用笔、章法、墨法上多加留意,而作为石刻之《圣教序》却失之寥寥。“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海岳名言》)初学者于笔法墨韵知之甚少,故不宜初习。余习米书数载,略有心得,又于王铎墨法心知一二,在临习该帖之时,我除了注重结体之外,在用笔上作了些肤浅的揣摩,甚而注入老米笔意。以墨的浓淡干湿来体现书写的节奏感。此段临作,余书之两过,初重墨法,观之做作;后重节奏,反而墨韵更趋自然。
shen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箧中帖》




    米芾此作我见到的晚,很喜欢,曾一度临过十多遍。米书险峻奇绝,多因欹侧、疏密所致。其中,欹侧以行为单位,单字或左倾或右斜,重心皆合中轴线。如:“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数字,“王”字略右倾,“起部”则左欹,“薛”字近乎夸张的竖画内敛而下,造势于右,“道”收而避让于上下,“祖”则因偏旁的悬殊对比及收尾横画的重心左移而平衡了又一个节拍,加之“一见便”三字,一行之内的三个小节拍既是在创设矛盾,也是在解决矛盾。
至于疏密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一、结体的疏密,如“部”字左右对比;二、字距的疏密变化,如“帖”与“如何”的空间关系;三、大章法上的疏密对比,如前三行的宽松与后几行的紧密照应;再如“芾顿首再拜”一泻而下和左右行相对独立也构成了开合疏密关系。
临习此作,我主要就章法、墨法作了些调整。这也是检阅自己对经典法帖的掌握情况及迁移能力的一种方法。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某种程度上讲,临帖过程中自主意识的膨胀,也是进行创作的桥梁和纽带。
qi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四:《丹阳帖》




《丹阳帖》可窥米芾的真诚与可爱,乃性情使然。愚无法揣测此信札写与谁人,然“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可见米老之嗜好,因好玉笔架而不惜百斛米。恐对方怠慢,他又言:“早一报,恐他人先。”如此痴迷,不能不让人感佩。
观此作,“刷”味颇浓。临习时当注意中侧锋的调换及对书写节奏的体悟。
书写节奏主要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和墨色的变化来构建。笔者拟将轻重、徐疾称为执笔运行节奏,是指线条在形成过程中,手的松紧、轻重、快慢的运动。如“甚贵”二字的按、提差异,既可以体现手的松紧,也说明了运笔的快慢。而断续连贯、墨色变换则属于线外节奏,指线条与线条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连贯节奏,他包括线条的律动和墨色的合理运用。
dan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够分量 欢迎郭兄不断添加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3





之五:《祭侄稿》





   《祭侄稿》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余深以为然,却迟迟未曾涉及。
    窃以为,鲁公此作就技法而言,已被他的情绪消解无多。若论用笔的丰富性,他甚或不如后来的米南宫,但此作所流露出的愤懑不平的情感远非南宫能及。
愚以为,《祭侄稿》的情感寄托方式有以下几点:一.行笔多中锋,不偏欹,雄强刚正,凛凛不可侵犯;二.结字多用外拓法,张力足,胸襟宽广;三.墨的浓淡干湿因情绪的波动而潮起潮落,云卷云疏;四.行草混杂,圈涂勾抹,忘我书写,于法何求!
明此理,我们在临习该作的时候,选择的空间就大得多:既可以执其一端,加以夸张,充裕自己的艺术语言,亦可以全面体味,精心整合,丰富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
2007-12-18



[ 本帖最后由 郭名高 于 2007-12-19 18:55 编辑 ]
祭侄稿.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