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郭名高

《师贤斋主临古札记20篇》(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更多精彩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头有功夫,心里有想法,很好!em1







http://hi.baidu.com/znxcs/blog/item/4a5dfd0e8318b5e437d1223f.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郭名高 于 2007-12-14 18:37 发表
之一:《彦和帖》





翻阅古代书论,姜夔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观米芾,知此言不虚也.
行文50余字,米老濡墨调和不过4次,行笔或缓或急,墨色由浓及淡 ...

好!变化丰富,线的质感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郭名高 于 2007-12-14 18:39 发表
之二:《怀仁集圣教序》

    《圣教序》乃大王行书之总汇,初学于此立足者甚众,然多得其皮相,何也?法书之事,不仅点画、结体,从之者亦须在用笔、章法、墨法上多加留意,而作为石刻之《圣教序》却失之寥 ...

带给我们一幅不同的圣教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郭名高 的帖子

又看了一遍还是那么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亦书亦教,得益匪浅。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受益匪浅,让我知道应该抓住一点去临帖,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朋友支持

意写《张迁碑》



郭名高


《张迁碑》古拙朴茂,力能扛鼎。临习此碑,我着手从以下四方面做了分析与思考:

一.笔法识读
碑刻用笔大体分三类:方笔切入如《始平公造像》;圆笔见胜可观《邓文公》;方圆兼备譬如《张迁碑》。不管哪一类,碑的用笔弱化了起收动作,于行笔则多有关注。《张迁碑》线质粗重,按多于提,波磔含蓄上翘,行笔生涩古拙,强调笔(刀)锋的多角度转换。起笔(刀)除了方圆交替之外,时有尖锋入石(纸)现象。如“旧”、“祖”的横画。而相类点画,注重起收、粗细调整,也是该碑理性书写的有效佐证。

二.结体特征
姜夔《续书谱》云:“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张迁碑》字有大小、纵横、正斜之别,亦合此说;对笔画的夸张、变形,在该碑中时有出现,如“帝”、“温”等字长横的使用;错落穿插也是其显著特征,比如“唯”、“祖”的左右穿插,“龙”、“随”各部件的错落,不一而足。

三.墨法思考
对于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作者而言,临习碑帖过程中的理性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启功先生言,临习碑刻需要透过刀锋看笔法,此说不虚。因碑石的局限性,笔法、墨法的失语是显而易见的。为此,临习者必须调动已有的书法储备,对碑刻作品进行二次解读。就墨法而言,浓、淡、干、湿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是对书写节奏的再现或强化。

四.意在笔先
这是一种书写状态,强调临习者主观性(或者说情感)介入,意即求势求拙,追其大意,不为枝节所囿,也就是所谓的意临。在此,可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理性的嫁接变种,大到章法的调整、字法的夸张变形,小至笔法、墨韵的探索;二 是情感的挥发。不管书写是酣畅或低沉,付诸于笔端绝非一点一画的精勾细描,它强调的是书写的节奏感和情绪化外观。
说到临帖思想,孙过庭主张“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或有读者会以此作论据,对意临加以非难。其实不然,孙氏又云:“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拟之者贵似”与“神采为上”是辩证统一的,是建立在“察之者尚精”的基础上,只有如此,才可明其理,把握其精神内核,即使“拟之”与范本在“形质”上有出入,气息也是一致的。又以《张迁碑》“祖”之为例,“示”字旁二横画,只有注意了它的差异,拟写时才可把握其本质,虽非如范本首横圆笔入,次横尖锋起,但内在的用笔、结字理念是一致的。这或许才是意临的价值体现吧!
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