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8-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我转个帖,来自中华网军事论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据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 L" d% J* ~7 [; t2 S b0 x
+ S0 c/ i! W8 |5 @3 ^# i. n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 o7 x( h* i0 m9 F- c6 b/ L( ?4 p T5 @6 A0 M) M' M
+ d0 p8 W/ F( ^; T+ T, ~7 ?$ }. f6 n4 o/ c# u8 Z8 F) J) U6 v6 z
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 ,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 3 F2 t- A5 n) c' u9 s( G' }, u0 v- M
' v3 B c2 b9 J) Y1 ?6 d. y
看了这则议案我不由自主打了响嗝。为啥?吃饱撑得呗!在我看来,设置繁体字教育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为什么这样说呢? * U% L& a, k2 s- R! {$ T7 I
+ i* g& S8 B) H2 ^$ t 毋庸讳言,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之一。但它如同古文字 一样,最适合一部分学者去搞研究,毕竟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和记录语言的工具,非要赋予它“国家统一和民族兴旺”的伟大历史意义,不免显得牵强附会。如果非要搞繁体字教育,不妨在大学阶段开设选修课程,有兴趣的可以学习研究。
7 {3 k9 Q- c9 s% Z5 W4 y, [! a
4 E+ K% k, z; y 从甲骨文字到隶篆、再到繁体字及现在的简化字,我们的文字之所以能一步步得到普及和推广 ,字体简化功不可没。而且,文字改革的大方向也应是字体的不断简化,这样才更利于记忆和使用。早期曾有人提过汉字拼音化,这个步子虽迈得大了点,但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英语为啥能成为全球性语言,除了其国力昌盛外,其只有26个字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p$ P* [1 l( G- t9 s5 t3 ]* u" A t0 }) T2 ^# }2 ^2 @
当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现在孩子的学习 负担非常繁重,学习过多的简体字都有些吃力,如今我们再要他去学习连大人都不认识的繁体字,这是不是有些残忍?更何况,孩子有必要学繁体字吗?将来社会上更大范围使用繁体字吗?
1 h) l8 ^, @$ i* D) C
7 b2 g: [( q a; G 再说了,要说中国文化的根,繁体字只是根上的一条小须而已,据历史考证甲骨文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正宗的祖宗,那么推广繁体字教育还不如推广甲骨文教育呢!这样岂不是更能彻底弘扬传统文化?
( \. Q9 t/ {* n/ a9 Y6 N! p4 \; ^: |5 W
& T& a6 e4 g2 K" i4 R* P( L 要我说,宋祖英、黄宏等人实在没议案可提了,才想出此怪招的,要不就是为了搞噱头、赚眼球。作为文艺界代表,你要提个“在小学阶段普及相声、小品、古典音乐等文艺教育”的议案,没准还真能对喊了又喊的素质教育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可你偏偏提了带有复古意味的繁体字教育,这不是吃饱撑得又是什么? ; L6 d- c4 o, k/ j: P3 I
, u- |# Z' F6 M3 A. H8 q7 v" T
其实,不仅宋祖英和黄宏等人,我看其他还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的议案和倡议也是闲扯淡类型的,其提出的议案和倡议即不是站在群众利益出发的,也不是为国家大计着想的,纯属没事找事,自娱自乐。
' E0 `; N! d! K3 q" |" L8 R; h
2 i$ b2 Y( d2 I6 u( ^ 让我用一句民谚作为结语:你不说话,也没有人把你当哑巴。实在没话可说,你就省口气暖暖肚子吧! 1 ^% p0 z2 @3 n
0 r1 i. |4 R9 c
; K" C* ?' ?8 e H
" a5 F. S2 N! k* V8 }, |6 K 附:批评:小学增教繁体字?宋祖英们别搞乱文字!
* B U' L$ }" z& ?
2 _: \0 e* v2 n3 Y7 k, O: N3 J0 N9 Y( L4 s1 H* ~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南方都市报》)
& j' [5 N# H! V; W: v9 M
7 h$ O+ V; Y" i2 ^. C* ?* G 此议一经报道 ,立即受到广大网友的“热评”。多数读者表示反对。有读者提出:“还嫌小学生负担不重啊!提议之前是否全面考虑过,是否站在更全面、更进步、更世界与国际化的角度考虑过?!!!固步自封的时代过去了!”
; T% s& V g$ M: f% w2 }+ o0 J. B/ `% l: M
政协委员何以在这个时候联名提出要把繁体字推广给小学生?大概和近段时间一些名人学者的高声呼嘘不无关系。近段时间,“废除简化字”的呼声又卷土重来。有人提出,要在“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 8 |7 ]3 q, H5 R( d
2 l$ r# V6 S- s3 b) K' Z! r5 ]) U
主张废除简化字者的理由不可谓不多。有人撰文指出:“中国文化传承不绝,繁体字居功厥伟。简体字的发布实施,是有组织、有系统、大规模、毁灭性摧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行动人为地制造子孙后代和先祖的隔阂,人为地挖掘了中国大陆和汉字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交流的鸿沟。”
) @" ^- f/ ~' \# }% S/ z, h0 G1 |1 n6 i& u6 o1 t% [/ L& J
把语言文字上升到这一大堆“居功厥伟”的高度,也只有我们的中国文人想得出。 ' X9 f4 G6 q5 i3 L: M4 y2 S
2 U& ~ f+ A% d) f: b5 l
“简体字和繁体字共存”,是许多人的“共识”。但这算是“共”而不“识”。到底它的内涵是什么,怎么个“共存”呢?我觉得它的表述上是有歧义的。是维持现状——即通常情况出版业和日常文字交流都使用简化字,只有在特殊的情况才偶尔使用一下繁体字——还是今后我们的出版业、教科书实行“双向选择”:简化字和繁体字“水陆并进,船骑同行”,一会儿是简化字,一会儿是繁体字,来个“交叉印刷”,两种文字,交替进行,让咱们中国人都精通两套文字版本? ) o4 H" q1 y2 D( g! ]9 S( P7 {
0 x7 k7 A. R3 k& K. z4 I 从争论的语境来分析 ,应当是后者。因为如果是简化字维持原状的话,就不必费这么大的口舌去争论了。一个文字,两种版本,类同于对文字实行“一夫两妻制”,也颇有点象早几年实行“夏时制”。这么一个“共存”法,学生的课本和报纸杂志,简化字和繁体字各占半壁江山,老百姓要学两套语言才能“对付”文字的“与时俱进”,那就惨了。传统文化能不能继承不好说,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戴近视眼镜的学生会更多,“文房五宝”的生意会更好。无他,因为一塌胡涂的繁体字更难认了;纸张笔墨更要铺张浪费了。 4 H T3 r/ t/ L! f$ ?5 K% _! {
' L4 u2 `, Z/ O; A 窃以为,语言文字的“一夫两妻制”,是一次反科学的复辟倒退。比张勋的复辟更复辟,更劳民伤财。普通老百姓当作口角私议几句可以,如果一个专搞语言文字的专家 学者,也持此议,主张实行文字的一夫两妻制,断然不可。有人还主张“公投”,以此决定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取舍,更是匪夷所思。汉字改革,不是台湾搞独立,一个“公投”了得。
~) d% X N4 M7 v; p* O6 B
; y l! r8 A* g$ N 文字是什么?如果文字是美女,你把美女的三围通通“简化掉”,美女全变成了楠木杆,当然不行,不但男人 不答应,女同志也不会答应。问题是,文字不是美女,而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我看还是越简单越好。孔乙己会几种“茴”字的写法,不见得就有学问。可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偏偏喜欢这种“学问”,喜欢这样的“国粹”。
* a6 v- ?% ?; [$ f$ ^' E+ T n) o+ g4 s
动不动就把“国”字号的东西搬出来吓嘘国人,这是某些国人的光荣传统。“国粹”是啥玩意,不妨请教一下鲁迅先生。鲁迅对国粹派的批评是不留情面的。他说: “ 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 W( K5 F% B3 D
m9 g# }3 A# R( b% } 中国人有汉字,便把汉字称为“国粹”,英国人有英文,全世界流行,为何不见人家把英文称为“国粹”,为什么不见人家要高呼“保护传统文化”?可见,把繁体字抬高到无以复加的文化高度,才是咱们真正的“国粹”。 # ]; B/ {3 C# X$ ^5 R& F/ I0 |7 E$ [
( T! K& H3 `5 ^; n, c% l 汉字的博大精深,并不仅仅因为它是繁体。可是我们的专家学者,偏偏喜欢买椟还株,把繁体字的“繁”,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知道,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使用金文的时候,怎么不见当时的学者叫嚷要捍卫甲骨文呢?使用篆书的时候,怎么不见当时的学者要捍卫金文呢?简化字是从繁体字一代一代演化而来的,既然它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 ,简化字无疑也是一种新文化,再过若干年,它同样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才是汉字的真正“精粹”。 1 a& ^- h% F" l, F$ l6 H5 ^' v3 p
& c+ ?' x. \8 j$ m
所以,文字改革的方向,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如何把简化字进行得更科学完善一些,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而不是实行文字的“一夫两妻制”。你是专家学者,你喜欢繁体字,那么好吧,你们关起门来研究得了,就是研究得昏天暗地日月无光,悉听尊便,纳税人管你们的吃喝拉撤就是。同样的文字,如果你要弄两个版本出来,架床叠屋折腾普通老百姓,有这个必要吗? 5 t% T% R+ v* s3 m' W5 Z
1 A# O3 P f& F, _+ Q
郁钧剑等政协委员提议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何以遭网友“热评”?就因为它不得人心,不符合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针对各自熟悉的领域,提案的议题多的是,何以紧盯繁体字不放,无端加重娃娃的负担呢?
( S( E, s; v. O* {5 O1 q7 G. ~/ @3 e; p* F# C, g5 I6 w2 A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大棚把季节搞乱,小姐把辈份搞乱,关系把程序搞乱,级别把能力搞乱。”在这里,我要加上一句:政协委员别把文字搞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