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半睁 发表于 2009-8-22 11:11

em1 em1 em11 em11

彭双龙 发表于 2009-8-22 15:00

张维忠先生书法印象                                    文/彭双龙

   问叶武兄好,辛苦了,感谢奉献精彩大贴,这是我见过的张维忠先生最全最经典的一次网展!
   张维忠先生是我非常喜爱也是很早就关注的著名书家,可以说是仰慕已久,原因很多:第一,字如其人,冷静低调,不事张扬;第二,出碑入贴,软硬兼施,大奖无数;第三,漫步魏晋之间,对楷书的激活和诠释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第四,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和聪明可爱的儿子和很多书法战友。
   以前在夜雨风荷的采访中了解了很多维忠先生的故事,今天看到叶武兄的大贴,更增加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了解,对于维忠先生的书法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得“趣”字。
   维忠先生的楷书出于魏碑而加以行草笔意,其书作广泛涉猎墓志、摩崖、造像、塔铭、浮图等,并以六朝碑版行之,出现了过去少有的古朴厚重和气象苍茫。鲜活跳跃,生气十足,古风扑面,毫不板滞,可谓趣味十足,其鲜明的个性是建立于传统功夫之上的个人性情的流露。魏碑的最高境界不是沉着,而是飞扬,把魏碑写死的人很多,能把魏碑写活的人很少。愚以为,维忠先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化而用之,并参以个人情感体验,可谓高境界。
   第二,得“雅”字。
   当代许多好手写魏碑,徒取其形,取其霸撼,取其大气,而失之雅,失之生动,须知魏以上有晋,虽分南北,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还是虚和冲淡,不激不厉的中庸文化,中国文人也不自然的受其影响,能在魏碑中体现魏晋的风流蕴藉实属难事。
   第三,得“清”字。
   其人,维忠先生很清雅,其楷书则在魏碑雄浑的基础上取其“清秀”,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技法的锤炼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通过魏碑上溯晋之萧散,可谓追宗溯源,得之本源。正如菜根,虽然清淡,却极有嚼头,耐品,耐看!
   第四,得“健”字。
   健笔凌云气自豪,维忠先生书宗魏晋,通过长期反复的提取魏碑精华,其笔下的点画生动而劲键,没有一丝的孱弱,通观其书法,真如军中骄子,列队待发,气宇轩昂,英姿飒爽,这与维忠先生的军旅生涯是分不开的。
   第五,得“动”字。
   自然生动是书法的本源,作书最忌造作,维忠先生的楷书不露雕琢痕迹,有方有圆,有静有动,自然书写。曾见维忠先生在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央视书法大赛现场的挥毫,下笔迅疾,找不到笔的方向,这与其长期的训练有关。
   第六,得“变”字。
   维忠先生书法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国展高手都注重对线质的锤炼,维忠先生的楷书可谓极具生命力,一横之中有变化,一竖之中有起伏,一点之中有方圆,可谓变化莫测,整体章法气势畅通,韵味生动,苍朴中蕴含清灵,流美中透着奇拙。正如孙过庭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并且在楷书之外,其行草也颇具规模,章法新奇,笔力矫健,跳荡不拘,变化莫测,规模魏晋,有章草古味,也有魏晋文人的飘逸潇洒,明清士子的跌宕恣肆,简牍帛书的率意天真,墓志造像的拙朴真淳。其章法也变化莫测,不可端倪,墨法则兼顾浓淡,已臻妙境。

   当然,书法的探索是具有局限性的,维忠先生的书作已臻至化境,但从个人局限的角度看,也有些不足,比如由于运笔过快而带来的某些地方有些尖,有些飘,还比如其强调楷书的行化,得灵动,但也忽略了“朴拙”的一面,若能兼顾“灵动”与“朴拙”,同时增加些线条的圆润感,相信会开一新境。当然,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维忠先生书法的热爱,个人以为还可以在以下方面略作尝试:
   第一:寻找新的融合点。
    维忠先生可以说是楷书的新古典主义代表者,其对楷书的诠释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把北碑巧妙融合贴学因素,可谓难之又难,但维忠先生一路走来却轻松自然,毫不造作。但是,当这种轻松率意的新楷书达到瓶颈时,就需要寻找新的融合点来刺激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力,也可以避免追随者的雷同效应。
   第二:“破”与“立”。
    维忠先生对北碑的继承与“破坏性”诠释可谓深刻,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并未停留表面,徒取其貌,而是深入北碑内质,提取碑的语言,再以其超高的天分揉以行草因素,使得魏碑的书写陡然变得鲜活变得趣味盎然。“破”不易,“立”更难,巧妙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更不容易。当然,“破”与“立”是随着作者心路历程、情感体验以及现实经经历的不断变化而随时“破”“立”,并随时再“破”再“立”。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反复提炼的过程,相信维忠先生对碑的诠释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征衣常带淡墨香,落笔惊风气也豪”
   衷心祝愿维忠先生在艺术领域里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以上纯属管见,不对之处,敬请指正,顺祝安康!
   非常希望能得维忠先生墨宝,谢谢!
   也非常感谢叶武兄提供这么一个好机会,下次去北京有机会当面请教!

地址:广东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航站四路深圳航空公司营销部办公楼504室 彭双龙
邮编:518128
                         ————彭双龙 顿首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 本帖最后由 彭双龙 于 2009-8-23 12:11 编辑 ]

皖风堂主 发表于 2009-8-22 15:03

祝张老师书艺更上一层楼!2007_J 2007_J 2007_J

素默书屋 发表于 2009-8-22 15:11

em1 em1 em1

彭双龙 发表于 2009-8-23 09:03

em1 em1 em1 em1 em1

再次来学习!

兰亭独步 发表于 2009-8-23 10:21

em1 em1 em1 em1 em1

龙江布衣 发表于 2009-8-23 11:08

em1 em1 em1
张先生楷书灵动活泼,学习了!!
和军队的很多老师有过一面之缘,感觉军中高手真多呀!
如果有缘请先生题赠斋号“载酒楼”,不胜感谢!
161242黑龙江省富裕县富海镇中学乔增童

江智猛 发表于 2009-8-23 11:09

字如其人 薄积厚发

江智猛
       书法历来存在经典书法与民间书法之别(但是没有褒贬之分)。翻开六朝墓志铭,许多民间的佚名书家袒露了他们无以伦比的天才。细看敦煌的民间写经残卷,又有多少来自名家之手?因此,书坛上的流行书风,学院派书风,广西现象,智性书法,新古典主义等等不一而足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张维忠老师的书法作品介乎传统经典与民间书风的夹缝,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风平浪静。
       维忠师以楷书见长,行草俱佳。他的作品传统、守正、求活、创新,楷书取法魏晋,于墓志用功尤勤,且颇有心得和体会。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和特征的继承,又具有魏碑墓志以外的灵动、活泼和神采的创新。其笔法自然潇洒,无拘无束,既不刻意追求点画的精到,又能在挥运之中做到笔笔到位,张师的楷书尚趣颇多,又不失法度。能打破传统书法四平八稳的结字法,故意在字的搭配上造成险峻峭拔之势,拓宽横向,缩短纵向,质朴古雅。强调笔划长短不一,部首与部身高低大小有异,时合时离,时欹时正,姿态新颖。于字的斜正中,求得整体结构的稳定。下笔运用的速度较缓,线条苍茫朴厚,自然产生生拙之感。他的楷书融入晋唐、碑刻及古文字、金文的韵味,自然流畅,使人耳目一新,丰富了楷体书法的表现手法,是当代擅写小楷书家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维忠师的楷法格调适媚、清新高雅的话,那么他的“行草笔意,离夺超妙,更是深得二王的神髓。”②他的行草书久负盛名,在表现结构上,大胆突破字内的结体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其体势开张,跌宕起伏,变化奇险,坚韧有力。
   汉代哲人杨雄说过,“书心画也”。历代对书法品评把“字如其人”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愚生虽与张维忠师素味平生,观其作品和叶武老师在《翰墨焦点》上提供的生活照片可以看出维忠师是个为人谦逊,处事平和,低调为人、为事、为学之君子。其性情气质与审美取向和谐而统一,从他的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就是最好的答案。他在书法实践上,便是既善于从丰富的传统资源中进行选择并加以适合自己的改造,同时又肯于花费精力、时间去磨练和巩固既有晋人书法的气度和韵味,又有魏碑奇逸雄脉的特点,笔法方圆并用,在当今书坛中突军而起,自成一家。李苦蝉云:学习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更须以最大的勇气跳出来。书家重学识,见性灵,开眼界澄怀观道,有道是人情练达即文章。孙过庭以为评论书法标准当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诚为斯言。学者气质兼具书家秉赋的张维忠师上下求索、精学问道,其诚亦嘉、其行也善,长此以往“德艺双馨艺术家”非他莫属!
   江智猛恭读联系地址:363100    福建省龙海市文体局13960129868
       恳请张老师与叶总赐张书法作品或书集,愚生不尽感激!

大器晚成 发表于 2009-8-23 11:56

尊敬的张老师和叶老师:您们好!刚刚看了张老师的书法展,整体给我感觉清雅爽朗,大气奔放,气息高古!我不善言语,张老师是名家,书法水平不一般,更加对张老师钦慕十分!说句真心话,我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也是对张老师的崇敬!要想得到张老师题的斋号是很奢侈的了,如果有缘的话就题“不倒斋”鼓励我吧,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不倒!将不胜感激!叶老师辛苦了!徐卓顿首

于立虎 发表于 2009-8-23 13:07

原帖由 于立虎 于 2009-8-19 12:1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得先读后评啊。。。。。。

em1 em1 em1

得见张维忠先生网展之饕餮大餐时在本月十九日,

思忖良多复观几次皆有所获,

叶先生近来所推几位军旅书家皆为青年才俊,

虽年岁未为长者之列,

然显赫书学以及盛名已誉满国邦,

为艺之品格作范皆远播经年。

先生之书令众书友刮目相看,

溢美之词在众楼层堆砌罗织良多。

其实品茗先生之书作,

很多方家师友的剖析皆有所学所获。

对照先生之创作以及网展精品,

信心观摩品读再三可谓褒贬皆有,

所述实为书法批评之本质,

很多网展之目的——

其一宣扬书学以播书家之理解,

其二寻找书法批评以利后续延展提升。

所以对先生之书有几点粗泛之想,

今记下:

褒之其一——法从碑、帖而出然并不为所囿,

历来碑、帖本不分割,

无非以此为主以彼辅之,

先生并无被六朝碑版所局限,

亦无亦步亦趋的专营复古,

因此想见作品之所以无有奴性之弊,

实为先生在以碑版打进去之前,

于帖学运用及以行书笔意为之,

已思忖许多,

其实其内涵佳构并不在技法上,

所以通观作品尤其历届国展建构,

均风格独立,

韵致不俗。

褒之其二——必能使转自如,

书作佳构中笔法精熟的见证之一,

即是运笔有性灵,

无论软硬兼毫皆有弹性,

因势利导、灵活多变、提按自如方能出精彩之作,

于先生而言,

感觉整体作品尤其楷法虽碑意颇重,

然细观笔法及游走,

多为帖学气息,

鲜见有霸撼激厉之风,

多有生动流转之雅趣,

颇有澄怀味象。

褒之其三——内涵丰腴无有空乏之怪象,

内涵者,

人之修养、品德、阅历、学识、思想也,

书为心画心手相映,

于籽粒行间可以窥现书家之诸多字外之功,

正所谓“闲时岁月书中过,静里乾坤砚边求”,

散翁有云:“学人的心要沉浸在知识的深渊,

保持恒温,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

不动摇,

不趋时髦,

别人理解,淡然;

不理解,欣欣然。”

从散老语境,

可以体味为书人的品性修为,

或许较书法本身要贵重许多。

病弊之一——重复自己突破不济,

很多作品似乎为作者为工之作,

但很多不同时段的作品虽文赋有异,

然用笔较之千篇一律,

国展成功,

很多精心炮制的获奖或入展佳构似成“经典”,

后续创作倘使再无新的思考,

又无新的营养注入,

作品会重复不堪,

鲜有新意。

病弊之二——依附展厅装帧形式之作太多写心之作太寡,

审美情绪主宰了展厅展览作品的表象,

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写心之作,

譬如手札、书函、笔记、心得云云,

在此次先生之网展中流露太少,

很多无装饰趣味然内涵丰富气息贯达的小品,

也是构成一个书家作品的完整链接,

或许考虑整体展览推介的原因,

并未摄入,

想来后续有可能也希望能看到先生此类平素而为之作。

——

以上几点实为一管陋见,

望方家及作者斧正。

                  古陌斋主人于立虎顿首
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 >> 北京·张维忠(读帖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