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二王父子的小楷不惟以妍媚胜,而且以气骨胜,不惟以风韵胜,而且以自然胜,这代表了典型的晋代书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雄奇也,盖所资取,皆汉魏间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后人取法二王,仅成院体,虽欲稍变,其与几何?岂能复追踪古人哉!”(所谓院体即唐代翰林院中官吏多学王字,懂得其面目,未得其神理,故千人一面,缺少变化的一种书体)。因此要学好王字,除了要多看多体味与王氏书风相接近的晋唐人墨迹外,还必须追本溯源,从秦汉碑刻中吸取雄厚质朴的气息,由法循理,及其悟通之时,则纵横变化,无不如意,若徒以形似相求,则反成寒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楷书熔南北于一炉,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书被列为六学之一。朝庭并设置待书院和翰林侍书,以书取仕,又设立宏文馆,专门招收一批贵族子弟学习书法,加上唐代诸帝都醉心书字,因此唐代书法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从整个时期的书风来看,初唐崇尚瘦硬,中唐崇尚肥劲;初唐囿于守旧,中唐富于创新。但总的来说,唐代书风以法取胜,特别是表现在楷书上。赵宧光《寒山帚谈》中说:“唐人严于法,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唐代楷书虽有肥瘦方圆之别,但无不端庄匀称,修短合度,姿态生动,规矩备全。其中大楷尤为出色。至于小楷,继魏晋六朝之遗风,虽尽态极妍,总不如魏晋质朴萧散,而略逊一筹。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著名的唐代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他书学二王及智永,妙得其体,楷法遒媚,圆润丰美,虽不外露锋芒,而筋骨内含。莫云卿评其书说:“虞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外柔内刚,修媚自喜。”甚为中肯。传世小楷有《破邪论序》刻本,试观《破邪论序》,立意沉粹,内含刚柔,用笔圆润,不露锋棱圭角,有《黄庭经》遗意。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评此帖曰:“《破邪》积能之至,几夺天巧,所以不入二王室,犹似不能忘情于蹊迳耳。”其实,虞世南的小楷能上承魏晋,亦有一种萧散虚和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很少有唐代经生那种囿于法度的拘谨之态,一般说来,书写小楷如规矩极严反失自然真趣。相传虞世南学书甚勤,连夜卧时也以指画腹作书,故精于书学,况他所处时代的条件,使他能经常看到王羲之的真迹,这自然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据《宣和书谱》中说:“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先后。”学习虞世南的小楷,要注重他所具备柔中有刚,沉劲入骨的特点,不要仅以姿媚见胜。故刘熙载《书概》说:“善学虞者,和而不流。”若不能藏筋抱骨,则易流为媚熟一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褚遂良(公元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高宗即位时,封为河南郡公,故世又称为褚河南。其书初学虞,后则出入钟王,楷书遒劲,疏瘦劲炼,结字清远萧散,微含隶意,古雅绝俗。张怀瓘《书断》评曰:“褚遂良善书,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甚有余态。”其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大楷。传世小楷刻本有《阴符经》,惜此帖漫漶,字口模糊。另有《灵宝度人经》传世,此帖笔法绝似《黄庭》,有山阴遗意,与所书大楷《雁塔圣教》《孟法师碑》面目迥异。正如米友仁《跋雁塔圣教序》中所说:“褚书在唐贤诸名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之法最多者。”相传他为太宗侍书时,太宗以金帛购求王羲之真迹,于是天下王字多归内府,其中亦有不少赝品,诸臣莫能辨其真伪,独遂良能备论众出,无一舛误。正由于他能经常看到王羲之真迹,因此他的小楷自然就染上了晋人气息,但由于其小楷极端谨有法,法度太严,反失自然之趣。唐李嗣真《书品》中说:“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这一评论,还是很得体的,试观《度人经》小楷虽富字姿,但已乏晋人平和简静之态。他的小楷,在风格上亦未能跳出王氏窠臼。褚书小楷笔虽瘦硬而实丰腴,姿态虽绰约而实遒劲,这是他的特点。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学褚楷不当,容易滑入轻佻浮薄一路,这是学习褚遂良小楷必须注意的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公元709—785),字清臣,琅邪(今山东)人,曾任平原太守,故世又称颜平原,后官至鲁郡公,故世又称鲁公。

      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个书家。他开始是学褚遂良,后又从汉魏六朝中博采众美,一变古法,熔铸出崭新的风格。他的楷书,丰腴雄伟,质朴浑厚,体势端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自然,萧然出于绳墨之外。传世的小楷刻本有《小字麻姑仙坛记》,此帖以南城刻本最为名贵,观此帖楷法森严,正而不拘,壮而不险,法度从容之中,有闲雅自得之趣。欧阳修《集古录》中说:“鲁公喜书大字,惟干禄字书法最为小字,而其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促,《麻姑仙坛》则遒峻紧结,尤为精悍,把玩久之,笔法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颜真卿的小楷,用笔虽肥而实劲,点画虽浊而实清,富有篆籀意度,体势平正之中富有变化。因此学习颜楷,不难于整齐,而难于跌宕,不难于沉劲,而难于自然,不难于雄厚,而难于淡古,不难于端严,而难于意和。清代的朱履贞对此帖评价甚高,他在《书学捷要》中说:“小字法帖,《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像赞》,《曹娥碑》,《荐季直表》,《洛神十三行》,《麻姑仙坛记》,《阴符经》为最著,而《仙坛记》尤笔画严整,行间茂密,能每日临写一通则无难写之字矣。”观此帖用笔极丰实有力,结字亦宽绰有余,在丰实中要具质感,在宽绰中要有拙趣,方能得颜楷之神,若纵以皮肉求之,则难免墨猪之谓,此初学者尤须留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公权(公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陕西)人,其楷法本出于颜,遍阅近代笔法,后又学王,极力变右军之法,遒媚劲健,神气清峻,尤以骨力相胜。其小楷传世刻本有《护命经》,墨迹有《跋送梨帖》等。吴云《跋护命经》中说:“诚悬腕下虽具龙象之力,终不免剑拔弩张之态,独此《护命经》师法《黄庭》,《乐毅》,深得山阴遗意,为传世碑碣中第一佳作。”细观此帖,结字宽舒,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之习,无疑是小楷中的精品,憾在风格上仍为二王所笼罩。学习柳楷最要注意不可犯露骨之弊,柳楷虽以清刚为特点,但清刚之中不失圆润,绝无拘迫寒伧之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的纷扰局面,统一了中国。但宋初由于受到连年战争的破坏,文物凋零,艺事旷阙,故书道日废,直至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方始留心翰墨,并遣使购募历代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刻《淳化阁帖》十卷,惜王著不精鉴别,其中真伪夹杂,其后皇佑、嘉佑时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庆历时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又从《阁帖》中翻出,自此帖学大盛,庆历,元丰年间,苏轼,米芾等书家上溯晋唐,书风又为之一振。

      宋人书法尚意,意在学晋人也。然北宋诸家皆博学多才,他们既重视用笔点画的至到,又强调艺术个性之流露,故新意时出,风神迥异,特别是表现在行书上,至于小楷,其成就虽不如行书,但亦各具风貌,楚楚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襄(公元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人,其书始学周越,后学虞颜及二王,善长行草及小楷,用笔精丽,体态妩媚,淳淡婉美,是宋四家中一个比较守旧的书家。米芾评其书曰:“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流传小楷墨迹有《谢赐御书表》、《颜真卿自书告身跋》、《臻资政建议明公尺牍墨迹》等。欧阳修《集古录》评其小楷说:“君谟小楷,或横逸飘发,或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春妙。”总的来说,蔡襄的真书未能跳出虞颜藩篱,但用笔精到,特别是发笔处,富有深意,这是其特点,学书者当择善而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四川)人,号东坡居士。苏轼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个“怪才”,其诗、词、文、赋、书、画无不精通。书法早岁学王,中年写颜,晚宗李邕,用笔丰腴而雄健,对字欹侧而富姿态。传世真书墨迹有《赤壁赋》,董其昌《跋苏轼赤壁赋后》谓:“坡公多用偃笔,亦是一病,所书《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过纸背,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其实苏轼作书,善用侧锋,发笔时微露锋芒,而运笔收笔时,全用中锋,因此他的字肥而有骨,很有精神。可惜他传世的小楷墨迹并不多见,另明余清斋曾收藏过一册苏轼书《怀素自叙》小楷书迹,细考其用笔,恐非出自东坡手笔,疑为吴宽所书,此册小楷笔意流转,点画微嫌单薄,但姿媚时出,亦足资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人,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他的小楷带行意,写得中宫敛紧,舒展开张,以侧险取势,用笔遒劲瘦练,婉通中有婀娜之态,沉着痛快,字虽小而有万丈之势,极富有新意。传世小楷墨迹有《诗帖》、《苦笋赋》等。

      米芾(公元1051—1107),字元章,襄阳人,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作芾,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仕,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早年七八岁时,即抵壁写大字,始学颜,又学李,晚乃法钟王.他学书精于临摹,对于前人之书,无所不学,又因他曾作过书画学博士,早侍内庭,得窥秘迹,家藏亦富,故识见极广,至壮岁时,未能立家,因有集字之讥,至晚年时,才由博返约,自创新意,形成了他沉着痛快的书风。他对自己的小楷是很自负的,他学二王小楷,神形兼备,维妙维肖,几可乱真,这就奠定了其坚实的基础,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为二王所囿,而能自出新意。他的小楷,发笔时及出锋处,善用露锋,故神采奕奕动人,这和晋人蕴藉含蓄的书风完全不同,其行笔时,中锋内敛,沉着不滞,故又显得圆润遒劲,结字因势变化,奇正错落,妙合自然,明陆完评其小楷说:“米小楷真迹,秀润圆劲,固足压倒苏黄,尤是用笔之妙,极得右军《乐毅论》法。”可惜了留传下来的小楷并不多见,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太后挽词》小楷真迹。他自称他的小行楷为跋尾书,颇自矜贵,不轻易送人,惟跋于自家藏名迹之后或呈进御府,方为小楷。《群玉堂米帖》下册中都是他的跋尾小楷,写得也非常精采,初学米芾小楷,不能徒求其离奇活变的姿态,当先求其谨重沉着的骨力,若学之不当,最易入魔障,此不可不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