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形成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盛唐时期,以后各代,书家辈出,名手如云,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学习小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是我国传统建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中的小楷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它从两个方面在进行着发展,一是在民间中,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和经生,他们以从事抄写书籍、经卷为职业,其名虽默默无闻,其书却楚楚可观。晚清以来,从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发现大量的手抄经卷来看,可以发觉这些经卷的风格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段时期由于楷书刚从隶书蜕变而来,汉隶、章草、行书、楷书、今草等各种书体相互影响,在法度尚未完全成熟的隶楷错变时期,显示出一种不稳定的时代特色,从而形成了众多的面貌,早期的六朝写经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汉隶遗意。如晋写本《吴书孙权传》和六朝写经卷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写勒和捺时,收笔处重按铺毫,并带有隶书的波磔,但起笔处常尖锋入纸或方笔折锋,转折处也不提笔另起,这已初具楷书的规模。到了六朝后期,楷意渐浓,点撇钩挑等法度渐备,收笔时的隶书波磔亦渐减少,以《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并洗浴温室经》等写经已在形式上很接近楷书。第二个时期是隋唐时期,小楷经过长期的嬗变,渐趋成熟,形式和风格亦渐趋完美,布局齐整,结字严谨,点画精劲,法度具备,如隋《大般涅盘经》和当时著名的小楷碑刻《董美人墓志》,方正庄重,劲健峻爽,偶而有些长画,在收笔时微杂隶意,显得笔致古茂浑厚,对唐代楷书的完全成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有了发展,这就为唐代书法的昌盛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帝王的爱好和以书取仕的刺激,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大量的书籍和经卷仍需依靠人工手抄,于是书法节术与实用相结合,在上层社会中出现许多的著名书家,在民间社会中,继六朝之余绪,又出现了许多经生和书生,这些民间书手,保留了魏晋六朝时期的质朴雄强的特色,又掺合了隋唐时期的严谨精到的规矩,书风清秀工整,对繁荣唐代书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唐代写经中亦有高手,最著名的是钟绍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绍京(生卒年不详),字可大,虔州(今江西)赣人,以工书直凤阁,相传他师事薛稷,家藏二王真迹颇多,唐明皇也极喜爱他的书法。他的小楷笔法精妙入神,点画妍媚遒劲,得献之遗风,元代的赵孟頫受其影响极深。传世作品有《灵飞经》、《转轮王经》等,近年又发现唐人佚名《灵飞经》小楷真迹,从其笔意来看,与钟绍京所书的《灵飞经》刻本极为相似,疑出于一人之手。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论钟绍京的小楷如新莺矜百啭之声,褒中有贬,既赞赏了他的书法清新妍媚,又批评了他的小楷缺少一种高古浑朴的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写经一般都不具名,从大量的经卷来看,大都不知道书者为谁,这是十分可惜的事。但有一经卷却例外,即《唐龙朔二年写经卷》,在其卷末题曰:“此经即于云际上寺常住供养,经生沈弘写,用纸十六张,造经僧道爽别本再校讫。”写明为经生沈弘书,沈弘何许人,已无从稽考,但从书写的水平来看,当是经生中一流人物。除此经卷之外,还有以抄书为职业的书生,一九**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写本论语》的残纸上可以看到这些书生也具有较高的书写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魏晋六朝以及隋唐人的写经,虽大都出于民间,但从他们的艺术水平来看,无疑对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小楷艺术,探索不同的时代风貌,研究书体的演过程,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遗憾的是解放前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唐人写经手卷都已流失海外,这些佚名的古代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凡有志于小楷艺术者从中去探消息,可以获得创作的新意,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国的小楷艺术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一些著名的书家,他们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雅化的工作,使小楷艺术进入更高的层次。尽管这些书家身居上层建筑,但无不苦殚学力,极虑专精,因此他们的作品能够出风入雅,轶俗超凡,在功力法度的基础上,又注入了他们的精神、意趣,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承上启下,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新风。下面我们就按时代的排列,分别介绍这些书家的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旨在使初学者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开拓自己的胸襟识见,同时初学者又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和爱好从中选择适宜的字帖,进行临摹,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为魏国宰相,明帝时授太傅,故世又称钟太傅,相传他与胡昭俱学于刘德升,然胡昭用笔肥重,不如钟之瘦硬。钟繇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遗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带上了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精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意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谓:“吾精思学书三十年,坐与人语,以指就坐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钟繇的小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许多书家都取法于他,可惜他的真迹已无一字传世。流传著名的小楷碑刻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等,基中以《荐季直表》最为有名,陆行直评曰:“元常《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近年发现的《荐季直表》真迹照片,疑为唐人所摹,可以作为初学者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公元307—365),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初学卫夫人(铄),他的叔父王廙亦善书,得钟繇法,羲之亦曾师从叔父,后渡江北上,见到许多汉代碑刻,因悟随卫夫人学书的一段时间,只不过是徒费岁月,乃发愤苦学,增损古法,大胆创新,使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之一变,形成一种妍美雅逸的书风。虽然他的突出成就在行书方面,但他的小楷亦别具风貌,他的小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小楷平和简静,含奇于正,寓刚于柔,藏筋抱骨,含文包质,秾纤得中,修短合度,真可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张怀瓘《书断》评其书:“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从他流传下来的几件小楷作品来看,他的书法确实很妍媚,但妍媚之中英气绝伦,确实很平和,但平和之中清韵逸发,这种书风的形成和当时崇尚玄学之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羲之作书,善用中锋,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他能把各种对立因素,如奇正、方圆、疏密、肥瘦、藏露、动静、刚柔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南宋周必大《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评其书曰:“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虎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推竖陷阵,初不劳力,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这是一种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自然之美

      晋人书法,以理为尚,以韵相胜,以度相高,尤其是王羲之的小楷,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气息,丽质天姿,不施粉黛,飘逸自然,风神盖代。正如黄庭坚《山谷题跋》中所说:“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虽然他的书法在质朴古淡方面不如钟繇,但因去古未远,故乃能在用笔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岁,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论》《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试观王羲之的小楷,用笔圆浑,中段丰实,体势平正,富有篆隶意度,他的小楷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书家无不从中得益。他传世的小楷刻本有《乐毅论》、《孝女曹娥碑》、《黄庭经》等,王羲之传世的小楷真迹已一字无存,这对我们今天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值得欣慰的是一幅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像赞》的小楷墨迹幸得流传至今,初学者可以从此幅作品中了解和探索王羲之的用笔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献之(公元344—388),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世人称其父子为二王,又因其官拜中书令,因称献之为大令。他幼学父书,后又取法张芝,用笔以外拓为主,气势开张。《墨林快事》评其书说:“笔画劲利,态度萧疏,无一点尘俗之气,无一分桎梏束缚。”我们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帖》来看,纵横舒展,体势开张,奇正相参,大小错落,字画清劲莹秀,妙绝时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萧散雅逸的气息,真可谓天下第一小楷。相传这件作品曾为赵孟頫所藏,秘为珍玩,临终前还跋识曰:“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画神逸,墨采飞动。”后不知散逸何方,今所传最佳墨拓为越州石氏刻本玉版十三行。学习此帖,不能徒求形态之妍妙,当追用笔之劲质,不能徒求体态之疏朗,当追自然之风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