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大蝌蚪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贯势的具体方法

      小楷字形孤立,虽不相连属,但也要讲究行气,小楷的行气主要是通过笔势和体势两大方法来完成的。狭义的笔势,实际上就是研究每个字中点画与点画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在楷书中主要的贯势方法是度法,所谓度法,即《玉燕楼书法》中所说的:“一画方竞,即从空际飞度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末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也。”意思是说当一画写好后,回锋收笔时,笔锋在离纸面极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联系动作,使其锋势与下一笔发笔逆入时的锋势相呼应。这种隔笔取势,空际用笔的方法,虽盘纡于虚,不见运行轨迹,却有因势利导,暗渡陈仓之妙。度法关键处在一个逆字,发笔时要逆,则笔有来历,行笔时要逆,则笔中有物,收笔时要逆,则笔有回顾,逆则前呼后应,左顾右盼,上下连属,虽笔断而意连,实形离而势贯。小楷收笔时,除出锋之笔外,都藏锋作收势,此时最关紧要,凡势欲向下,当作意于上,凡势欲向右,当作意于左,使其势从画中贯,从大处从容来,向大处从容去,虽藏锋遏势,却气足神完。试观王羲之的小楷,锋藏画中,力出字外,暗中贯势,最足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写小楷,在收笔时偶然因笔势的往来,从不经意处带出一缕墨痕,使其与下一笔的锋势遥相呼应,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之谓牵丝,在楷书中运用得好,可以增添笔意的流动感,但必须注意,小楷笔意贵在势从内出,以不露痕迹为上,故牵丝偶一为之尚可,绝不可多用,多用则意不持重。

      书写小楷,在收笔时偶而折锋回笔,露出锋芒使其与下一笔的发笔相顾盼,这种笔法谓之折锋,小楷发笔时,则于笔势的往来,逆入时偶然露出一个芒角,此谓之搭锋,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用笔方法,张即之、米芾的小楷最善此法,折搭得好,则字有精神。

      书写小楷,又要精于使转,转有二法,一在字内,即转折之转;二在字外,即使转之转。所谓使转,即用腕法于空中作势,联络点画,使其笔意相贯。故作小楷,关键处笔势要圆,腕法要活,这是一种无形的使转。试观“威”字,点画之间,盘纡于虚,虽无迹可寻,但笔意连属,神气相贯。一枝笔在手腕中处处兜得转,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之谓卷法。蒋和《书法正宗》中说:“卷者,笔笔相生,意思连属,势如卷出,盖力到笔到,旋转如打圆圈也,知卷则字无不一气贯注。”初学者练习此法,可从草书中探消息,草书以使转为形质,盘纡于实,有迹可寻,此法运用纯熟,方知卷法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倪思《评书》中说:“楷法贵于端重,又要飘逸,故难二全。”字要写得飘逸,只有平日于窗下将度、卷二法熟练地掌握,则笔势自生,笔势既生,则作楷之时,腕不停笔,笔不离纸,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有不可阻遏之势。

      在书写小楷时,还有一种趣长笔短的取势方法,即应开者多合,应伸者多缩,应长者多短,留不尽之情,敛有余之态,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之谓留法。能留得住笔,不尽展其势,而采用敛蓄的方法,则势愈敛愈足,气愈蓄愈厚,往往可以产生奇特的效果。钟繇、颜真卿、黄道周最善此法,明宋曹《书法约言》中说:“鲁公所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这种小楷的取势方法,能给人以一种蕴藉、朴茂、含蓄的艺术感受。

      其实楷书与草书,虽然其形大相径庭,但其锋势却一脉相承,楷书盘纡于虚,草书盘纡于实,真书静中寓动,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中寓静,动必有法,整之便是真楷,故学书者当一以贯之。

      书写小楷取势的第二种方法即是体势,所谓体势,是研究结体姿态上的变化而产生的笔势,也是行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写小楷,结字最忌平直相似,大小一等。势在结体中的变化有向势、背势、开势、合势、平势、斜势、奇势等,王羲之的小楷“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反正”,故体势洞达,字姿生动,极无板滞之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楷要富有行气,关键在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因此字之结束意味着下一个字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转捩之处。真则字终而意不终,意不终者,即指态有余势之谓。故善取势者,往往争此一笔,或藏锋遏势,或露锋出势,使其落和结字,上下相覆,下发承上,递相映带,则行气自生。

      以欹侧取势,是研究楷书行气的重要方法。倪苏门《书法论》中谓:“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盖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用笔一正一反,所谓锋锋相向也。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转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这一段话很有意思,所谓转左侧右即左右二停结构,微微地改变其角度,从而产生姿态上的变化,使其体势,跌宕而下,但重心仍须保持平稳,于是在险绝的姿态中,产生了小楷的行气。当然,转左侧右,只是举隅而已,学书者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欹侧取势的具体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横势

      所谓横势,即舒展其横画,体势微扁而平正端庄。这种小楷的取势方法,可以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为代表,这种取势一定要注意一行中参差开合的变化,字形虽微扁而平正,但于平正之中又要富有姿态的生动,此取势法,每字主画舒展,宾画收敛,显得弛张有致,收之极圆,藏锋画中,势从内出,显得笔意蕴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2.纵势

      所谓纵势,即缩短横画,并微微向右上欹斜,伸长竖画,并微微向左侧倾斜,从而形成一个左伸右缩的休势。由于体势偏狭长,如斜而反正,故称纵势。书写这种体势时,不容易掌握重心,因此笔力要沉劲,只有沉劲,方能撑得住重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切不可每一笔横画都朝右上作同一方向的欹斜,亦不可每一笔竖画都朝左侧作同一方向的欹斜,这样又犯了齐平的毛病,需要于斜势中时时改变角度,以调整一行中的重心。纵势中,还有一种左缩右伸的体势,这种体势在小楷中被广泛使用,即横画斜向右上,而竖画微向右侧倾斜,使其体势向右稍偏,由于整个字势向右欹侧,从而在险绝的姿态中产生了一种体势,显得灵活而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3.转上侧下,转左侧右势

      狭义的转上侧下和转左侧右则在于每一个字的字形结构中的上下左右二停的体势变化;广义的转上侧下和转左侧右,则又有上字与下字,左行与右行的体势变化。以上各种方法,在小楷中又可以穿插运用,至于向背之情,则又在于离合之势。一般地说,书写小楷以向势居多,绝少使用背势,以向势结构有雍容宽绰之态,初学者当宜详察。

      总之,小楷的气势主要由笔势和体势所构成,势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效果。以上分析的方法只不过是以形求势的剖解之法,初学者虽能从理论上明白了势的含义,但用之于实践,未必能得势,因其中还涉及到功力的精深和法度的圆熟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所悟通,一旦得势,则可入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此外,志学者还要从学问中开拓自己的胸襟,不狃于规矩,不死守成法,静气运神,毋使有虚矫霸悍之态,则气格雅正,又要从自然界中开拓自己的眼界,不狭于时俗,胸次廓微,则幽姿秀色,溢出于指腕间,而与天地造化相参,自然精神内蕴,气脉贯注,信手拈来,才能头头是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小楷的意趣

书写小楷,最要讲究意趣,意是书法艺术中一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这个抽象的名词蕴含了十分深刻的艺术内涵,它取类万象,囊括众殊,其幽若深远,焕若神明,有着只可心悟,难以言传的特点。因此要能正确地理解它,运用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意虽然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但事实上意主要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境界,二是指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精神境界。意在书法艺术中有极重要地位,意是作者自身艺术个性的流露,是作品的灵魂,它可以使本无生命的点画变得富有活力,使本来只具物理的东西,也显得富有情趣。清钱泳《书学》中说:“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

      意与法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主体。书法艺术既是一种形学,又是一种心画。它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形质得之于法而有据,性情得之于心而难名。古之书家,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精神意态,其所产生的美感,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可见意即为心法,是研究书法艺术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本质的方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单纯熟练技巧和功力,只有当形质和性情,法和意,形和神,理与趣处于一种合谐的结合时,才能孕育出艺术的风格。蒋和《书法正宗》说:“法可以人人而传,精神兴会则人所自至,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玩索,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若只具形质,而无性情,只讲法度,而无意趣,是不能称为书家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无意趣和性情,是区别字匠和书家的分界岭。古代的书工笔吏,虽竞精神于日夜,并以工整见长,如唐之经生,宋之院体,明之内阁诰制体,清之馆阁体,其所作之书,功力不可谓不深,法度不可谓不熟,而所缺者,只是一个灵的境界,是不能给人以持续的美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品评的眼光来看,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小楷作品,必萧斋静对,朝夕把玩,仔细品味,先玩其点画,次看其结构,后味其神情意趣,真可谓“棐几三转,明窗百回,”使其愈玩而愈无穷尽。正如赵孟頫《松雪斋文集》中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若这幅作品只具形貌,而乏意趣,无论它的技巧多圆熟,也无法把它由死气沉沉的状态中挽救出来。故作书之道,欲得妙于笔,当先妙于心,敏思藏于胸中,自然巧意发之毫端。古之书家,无不以性情为本,或骋纵横之态,或散郁结之怀,一点一画,皆有意象,在严格的法度之中,别开生面,融汇新致,自然神明焕发,意态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既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就称之为意境。意境的产生和形成是十分复杂和细腻的,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天赋、气质、人品、学问、理智、情感、阅历、经验、好恶、癖嗜并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便能产生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理想。

      意又产生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体味和领悟,凡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树木、天地、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等,无不给书家以启迪。相传钟繇的小楷,取类万象,或横画如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如垂露,或如悬针,若鸟之形,如虫食木,若山若树,若云若露。正如《书法秘诀》所说:“钟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间。”可惜今天我们看不到钟繇的真迹了,但我们可以从唐人摹的《荐季直表》墨迹中看到,这种意象决不是具象的模拟,而是一种抽象的再现,它必须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艺术的处理使其本无生命的点画变成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正如明项穆《书法雅言》中所说:“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心之形也。”书写小楷,法多于意,自文字由象形发展到以点画为符号的楷书时,这种意象的手法就表现得更为含蓄,隐晦。

      意境又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风格就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目标,独特的风格就是创新,凡是富有风格的作品,标志着他艺术生命的成熟,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只有具备了风格,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书家,然而风格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首先,它不能离开滋养它的大地,离不开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每一个有志于书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书法艺术,它土生土长,千余年来,它积累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优秀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传统,而投拜在外国人的脚下。其次,掌握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功力是形成风格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技巧愈熟,功力愈厚,手法愈多,就愈能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譬如藏锋的含蓄,露锋的精神,方笔的雄强,圆笔的蕴藉,此外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笔力的刚柔强弱,结构的奇正参差,章法和疏密大小,体势的动静开合,往往与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神采、性情、意趣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意生法中,正如赵宧光《寒山帚谈》中所说的:“笔意者何?意在到未也,意在流转未也,意在圆熟未也,意在纵横飞动未也,意在逸韵流迈未也,意在淳适而不合于流俗,乃得佳书,一法未融,便落魔境。”由此可知,风格的形成必以法为基础,凡资质灵异其落笔便有气象者,若其恃才睥睨,放浪自恣,而不肯在法度上下功夫,则究心必浅,亦有资质愚钝,虽穷年皓首,劬劳憔悴于点画之间,则每为法度所拘,执死法者,必损天机。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兼此二者,然后得齐于古人。”唐代的经生,正是由于被法度所拘,故他们所书的小楷已无魏晋士人萧散雅逸之气,相较之下,真不可同日而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