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太白诗社

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西部墨潮新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未怀疑过汉字的生命力 
  从上个世纪开始至今,汉字书法和汉字本身,经过了许多浩劫和磨难,从“打倒方块字”,到人们以钢笔、圆珠笔替代毛笔书写,书法似乎走入困境。而今,就连钢笔、圆珠笔似乎也可以随手抛弃。但汉字和书法历劫不死,每次磨难,都重新崛起。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无疑上升到了中国汉字的生存状态,然而如我一样担忧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命运的中国人,对于汉字的生命力却从未表示过怀疑。我坚信未来的汉字书法和书写一定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一定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汉字书法、书写的未来是无限的。 

sja-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衣食足,知書趣。老百姓爲了吃好飯累死累活,哪有心思學藝。。。鍵盤文化不是敵人,鍵盤文化依附於當代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對於書法的普及和傳播是有好處的

所以要讓老百姓生活有保障,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去“附庸風雅”,這個問題歸根到底,要請執政黨解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逢年过节小偷多,今年春节遇到文偷,我在北美流行的中文网站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很眼熟,点开一读,却是我多年前写的,讲麻州的博物馆,发表于台北《艺术家》杂志。之后此文被许多网站转载,都保留了原创作者的姓名,唯有今次的文偷,删去了作者之名,换上雅贼的网名。当然,这是小事一桩,也许那偷儿只是玩玩,不图什么,我也就放他一马,仅说事不说人。

中国高校和学术界的抄袭剽窃,见惯不惊。专家教授常爆出抄袭丑闻,博士论文也常露出剽窃的马脚。这些人不怕名声扫地而一意孤行,在偷盗之路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只因有实际利益的诱惑,这就是名声、学衔、职位、项目、经费,诸如此类。

此外,不少网站也曝光,这年头还有另一类文偷在网上横行,他们东摘西录,将别人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姓名,四处投稿,每月可挣上千元稿费,甚至能以此为生。被偷者很不爽,联合起来人肉偷儿,将其晒在网上。怎奈偷儿脸厚,死猪不怕开水烫。

当年刚从美国回到加拿大,适逢国庆,人们都出门看烟花,我却呆在屋里敲键码字,直到天色渐暗。猛然间,我隐约觉得窗前有黑影晃动,便起身观望。因专注于写作,忘了开灯,屋里很暗,只见窗外一偷儿正张着大嘴将鼻子紧贴在窗上使劲往里窥视。等他的瞳孔适应了屋里的暗色后,却恰好与我四目相对,吓得他往后一趔趄,满脸惊恐。我隔窗问他什么事,他嚅嚅诺诺地说走错了门,然后转身就逃。

由于四目零距离相对,看得清楚,我总忘不了那张变歪了的大嘴和惊恐的眼睛,一幅邋遢和猥琐的丑相。文偷却不一样,我第一次遇到的竟然是美女,是堂堂清华学大学年轻的美女教授,她在一篇关于视觉传播的文章里,照抄了我的文章,连文中的排版错字都没改,原样拿走。清华大学是我的梦中学府,其门槛高不可攀,不才愚鲁,只敢仰视。拙文能被清华教授抄去,我真是三生有幸,而且是被美女教授抄去,说不定ma femme会被清华香醋给淹没了。后来在电视上见这位清华丽人侃侃而谈,大讲艺术,其知性淑女相,让我哑然失笑。

在我遇到的文偷中,最可恶的是《后现代绘画经典》一书的作者,此人从我的书里连文带图整页整页地偷盗,毫无廉耻之心。但愿其已靠剽窃而评上了教授职称,好让这鸡鸣狗盗之劣行能终成正果。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如今老师偷,学子也偷。国内某著名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有位学生,将我的文章抄去做学期论文,还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姓名贴到网上,一样毫无廉耻。若在北美高校,这位剽窃者只会落得一条路:开除。所以还是中国好,讲人情仁义,对抄袭剽窃睁眼闭眼,网开一面。问题是,我的文章是做了很多研究才写成,研究资料都是英文版,那么,评阅学生论文的老师难道不会怀疑:一个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怎能读懂那些英文材料?答案大概只有一个:老师根本就没仔细读学生论文。今日高等教育,学生哄老师,老师蒙学生,自欺欺人,事发后以“往日学术不规范”的借口来做挡箭牌。

该怎么对付文偷?记得上大学时有次去看电影,一边走向售票口,一边掏钱,结果招来一群小偷。情急之下,我将钱全掏出来,一把塞进售票口,任凭无数只贼手在我衣兜里乱掏。过去防盗意识不强,如今认识到自卫的必要,于是想出个对付文偷之法:给自己的文章加盖水印。这不仅是强化个人的文风或笔法特征,而且更是写出亲身经历,让文偷难以据为己有,例如这篇文章里的“当年刚从美国回到加拿大”一类个人化的字句。但是,这办法只能对付一字不差全盘照抄的懒惰文偷,却对付不了肯下功夫修改字句的勤快文偷。

大半个世纪前鲁迅借孔乙己之口嘲讽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我新年遇文偷,觉得鲁迅的话得改一改了:文偷也是偷,除了名和利,更兼恶性瘾癖,危害文化生态,需看心理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何而写书法?我们热衷于书法的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恰恰因为大家都觉得不是问题,很少会去深入思考,渐渐地真成了问题。就如同我们为何而做人?简单得无需回答,又复杂得无法回答。

        在科举时代,这一问题是不存在的,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应试进入仕途,书法是一道必须越过的门槛。董其昌年轻时曾因为书法欠佳,参加科举考试难以过关而不得不发愤习书,终成大家。在书法普遍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年代,这一问题也是不存在的,哪怕不当官,作为平民百姓,有一手漂亮的书法也是日常所需,无论作为乡村学究、作为账房先生、作为普通职员,都需要掌握一手过硬的书法功夫。我到山西平遥参观,发现日升昌等票号的账房先生的毛笔字十分了得,对经营活动也十分重要。比如银票有多道加密措施,其中很可能包括毛笔字书写隐含的“独门奥秘”。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毛笔字,是无法成为票号的高薪阶层的。那么,在书法退出日常生活之后,在电脑、手机十分普及,键盘打字占据书写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书法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狂热地迷恋书法?书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首先,应该说是适应了传统文脉延续的需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连贯性,外部因素可以影响其发展进程,但无法割断。中国的传统文化、本土艺术中,书法有着崇高的地位,一大批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出于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艺术的目的,致力于书法事业,他们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批书家中,有的出于文化自觉,也有的出于一种文化惯性,不管如何,这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原动力,是主流,也是书法振兴的希望所在。

        其次,是出于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需要。都说书法家高寿,享受鹤龄遐寿的书法大家确实代不乏人,这是因为,真正懂得书法三昧者,往往心境平和、宁静致远、超然物外,而运笔挥毫的过程,又与气功、太极、导引等传统的健身方式有暗合之处,挥洒自如的书写,给人以无穷的乐趣,赏心悦目的墨迹线条也给人无限的审美享受,久而久之,书法便成了养身健体的重要手段。现在许多干部职工离休、退休之后,迷上了书法,很大程度也是出于养身的目的。

1202141544f115cb43dc505c5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也不乏将书法作为追求名利、进身之阶的工具的人。在如今的书法时代,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特别大,人们似乎是用一种参与政治、参与经济的狂热,将书法推上了名利场。固然,书法可以被展览,但展览只是展示和欣赏书法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展览效应”扩大化,推到极致,似乎写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展览,那么,展览的性质已经异化,书法也被异化;书法自然可以被收藏,可以进入流通,但这只是其附属属性,并非其主要属性,书法的商品属性被过分放大,对书法的健康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将书法的“名利化”看得过于严重,适当的名利刺激,也是一种推动力。

        书法还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比如书法教师、书法网站和媒体从业人员、书法院和书法场馆的工作人员等。当然,以书法为职业者,可以是书法家,但也未必非要书法家不可,就如同“作家班”的教员并不一定非得作家不可,军事教员并不一定非要有实战经验不可一样。但他们至少需要对书法有很深的了解和热爱,多少也应该会写写书法。书法成为谋生手段,实乃书法发展的表征。

        实际上,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选择书法,不管是一辈子选择书法还是一阵子选择书法,其目的一言以蔽之,可以归结为: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还是为了外在的需要?

        我觉得无论是已经成名的书法家、书法大家、书法界领导,还是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在夜深人静之际,在提笔挥毫之时,扪心问一问自己“我为何而写书法”,是很有必要的。谓予不信,请君一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翻阅中国书法史,大凡能留下姓名的书法家,若李斯、蔡邕、杜操、崔瑗、史游、张芝、皇象、锺繇、王羲之、萧衍、颜真卿、赵佶、苏轼、陆游、朱熹、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刘墉……等,多为硕学鸿儒、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帝王将相,大都国史留名,光耀九州。大抵书以人传也。 另者,长期以来,书法都因封建最高统治者之好恶而引领其时代书风。史前岩画、甲骨、金文等早期书体,因其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写手的身份。秦汉流行小篆、隶书、章草等书体,这些书体的倡导者如李斯、程邈、蔡邕、刘德升、张芝、皇象等均以整理和擅长某种书体,“并擅精能,各创新制”而擅名一时。魏晋以降,随着行、楷书的风靡,擅书者渐众矣,名家代不乏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陆机、郑道昭等辈,皆为一代俊彦也。自李唐来,由于李世民的倡导,世人争宝二王法书,遂形成以二王书法为正宗的“帖学”。宋太宗淳化三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勒上石,成《淳化阁帖》,太宗广赐拓本与王公贵族,天下人争宝之,辗转传刻,临摹学习,流传甚广,此阁帖之发轫也!后有《大观法帖》、《绛帖》、《宝贤堂帖》、《宝晋斋法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快雪堂帖》、《三希堂法帖》等,为“帖学”兴盛推波助澜。“帖学”由宋滥觞,盛极于元明,波及清、民国以至如今,其流风余绪,影响深远!
100_027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帝王书法,多尚帖学,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则尊赵孟頫,上行下效,于是,董赵书体大行其道,此亦二王“帖学”之流延也。由于科举制度强调翰墨,明清两代学人多习馆阁体,其时,书法皆以乌、黑、光、亮为宗,直到乾嘉时期,追求“馆阁体”已经到了极致,使书法风格千人一面,状若算子,毫无生气,书法艺术遂陷入“实用主义”。此时书法之诟病于社会之诟病同,正如龚定庵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之气象!兴衰交替,物极必反,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帖学”渐渐式微,“碑学”顺时而生。阮元写出《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继续倡导“碑学”,一反唐宋以来对帖学的推崇,明确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可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至此,“碑学”、“帖学”分庭抗礼,并存于世。其时,更有沈曾植氏力倡 “碑帖结合”一派,受其影响者若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罗复堪、王蘧常等,实为现代书法风格面貌形成之开先河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往今来的书家中,文人学者是最庞大、最重要、最富创造力的群体,东汉时期,由于“鸿都门学”的创立,文人士大夫由民间刻碑而进入书坛并成为主体;魏晋,书法成了门阀世族文人们的特殊爱好和风流时尚;唐代,练就一手好书法成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至宋代,达心适意成了文人学者在书画领域的主观追求,特别是苏东坡,开创性地把书法和学养结合起来,强调“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自此以后,学者书法与文人画,被人们提高到学术层面的高度,书卷气、文人气成了衡量书画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近现代以降,国门洞开,外族文化不断入侵,西学东渐,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渐次异化,放眼四望,触目惊心的都是“舶来品”!然而“八风吹不动天边月”,我们的民族艺术--中国书法艺术不为外风所动。这一时期的学者大都能学贯中西,学者书法大都注重碑帖结合,“尊碑”成为近现代书风的鲜明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现代书法史的起止时间,依照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时间为参考:自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为开端,至1911清代灭亡为近代,1911年民国兴至1949民国结束新中国建立为现代。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变革动荡,艰难坎坷,可歌可泣的历史,此时的中国书法史也和时代同步伐共命运,也经历了动荡变法,改革新生。然而,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却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师,若梁同书、吴让之、何绍基、翁同龢、沈曾植、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于右任、谢无量、马一浮、齐白石、黄宾虹、毛泽东、鲁迅、梁漱溟、郭沫若、冯友兰、钱钟书、启功……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声名显赫的人物,个个堪称一代国手!此时的中华民族虽国风不振,然而因为有了以上学者、民族艺术家的存在,中国民族艺术才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非但不弱,反倒因其不可替代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优游于其列!

学者书法所选学者,多是在文、史、哲、自然科学、军事、医学、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学科中能够卓有建树,而又素喜操弄翰墨的文化名人、专家、学人等。

作品集中所选如英和、倭仁、翁同龢、陆润庠等,皆为经史学家,一代大学士,位极人臣,其书法作品都能开张俊彦,灵彻通透。非能有宰相胸襟之大气度,不能有此大手笔!

5767422272810041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书法,因其广为人知的知名度、其清正平和的书卷气息,一直以来都是有品位的艺术品收藏者追捧的佼佼者,现在,更是迎合了“盛世重墨翰”的大众收藏心理,尤为世人争相宝之。笔者素好翰墨,尤喜学者书法,也曾想效法田家英先生对前贤手泽详加收集,无奈财力、机遇均不济,仅就自力之所能及者,搜寻一二,稍做遴选,绍介其大略,以为同好者共赏。近现代学者何以万计,此集所选可谓挂一漏万,至于学者书法的界定、代表作的选取、作品真伪鉴定等都因编选者的水平限制而不有纰漏,在此不揣浅陋,求教于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