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叶武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优秀评论有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洛神赋册页之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洛神赋册页之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洛神赋册页之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洛神赋册页之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清溪几许到云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枯木怪石  春意自藏
方 放
  
  很多年前带学生到四川写生时,就想寻一寻苏东坡的踪迹,可惜人生地疏,我们只找到了大小餐馆里赫然的“东坡肘子”。两年前的深秋,偶经杭州,漫步苏堤,虽非烟花三月,却依然和暖如春,碧水如染、远山迷蒙,。恍然想起这苏堤的来历,窃喜在这曼妙光景里不经意能与苏东坡隔世相逢。
  在杭州人眼里,苏东坡俨然是属于他们的,你若说他其实是四川人,你很容易得罪他们,因为有苏堤作证的。我想若于苏东坡自己,他也实实在在在地热爱这个地方,确实,在他大起大落的一生中,最最适意的时光是在杭州度过的每一天,他几乎把这里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每每临习《黄州寒食帖》时,苏堤那含着淡淡青草气味的薄雾总还依稀地弥漫在心头。
  四川眉山,有郁郁竹林,清清溪流,有温热的湿气,有浓香的油辣子,这一切都流入苏东坡的性格里。尽管 19岁时同弟弟苏辙离开家乡赴京赶考。30岁时因爱妻王弗和父亲相继去世,扶丧归里,得以亲近故土,后来的岁月里他漂泊南北,却再也无缘重回故乡了。四川的灵性却注入了他的血液,使他豪迈不羁又浪漫多情。
  苏东坡20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32岁,与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政见不合,自请外任,鬼使神差般地出为杭州通判。第一次有缘来到这个可与天堂媲美的都市,从此苏东坡对杭州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难以释怀的亲切,温柔的魅力浸润着苏东坡的心神,他仿佛把浪漫的风情也融进了西湖的水,“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美人西施,不施脂粉,盛装浓妆,一样的倾国倾城;晴天波光粼粼,阴天细雨空蒙,一样的赏心悦目。寥寥四句,恐怕苏公自己也没想到它竟成不朽之作,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是写西湖最好的一首诗,家喻户晓。
  一个城市与一个才子,彼此热爱,彼此赏惜。苏东坡的时代,大都相信前生今世的传说。苏东坡本人对禅宗颇有研究,他甚至相信他的前生曾就居住在杭州,在的诗里也隐约透露过这种想法,有一天他去寿星院,一进门,便觉眼前景物似曾相识,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可到向忏堂,果然如他所言。他还把寺后的庭院、山林向同行人一一描述。据记载苏东坡性喜游历,常常独自一人赤足走在静寂无人的山林间,听鸟儿此呼彼应,看山峦若隐若显,夹道烟云飘忽卷舒,优游而归息,他甚至会走到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信笔题诗。在夏天,他会向山上庙里的小和尚借一把躺椅,找一处竹荫,在细碎模糊的阳光里会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寺庙也是他常去游历之处,他结交了许多和尚,其中金山寺里的佛印禅师是他的至交,他们之间的典故演绎后被传为佳话。
  真正的文人在官场上总是跌跌撞撞的,到死都弄不明白这官该怎么当。苏东坡这一跤,跌得比较狠。
  42岁那年,他在杭州率性而为的诗文被曲解,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以“讥讽政事”之罪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杭州等地的百姓听闻,在各大寺庙烧香念经为他祈福。是年寒冬,免于一死的苏东坡被判流放到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此时的东坡极度困窘,别说喝酒吟诗这等风雅之事了,就连让全家人吃饱肚子都倍感吃力,和在杭州的日子相比,天上地下,他自己只好暂居定惠院,日日与和尚同吃同住。后来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耕种、造屋。“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对命运,东坡几近失望,滚滚红尘中痴痴情深为那般,一颗原本洁净纯粹的心灵无处安放,他要超越,用自己的力量,参禅悟道,荡涤心神,他奔走于山林,泛舟于赤壁,慨世事一梦,留下满纸香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月下赋赤壁, 古今一水月
  东坡沐浴着无尽的清风明月,时间仿佛一瞬间凝固,种种痛彻心腑的感伤,都在水月中化为乌有,对人世间一事一物的执著荡然隐去, “此心初无往,每与物皆禅”, 此一刻,转瞬即永恒,心灵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安然适逸酣眠在水月之中,连梦也不来打扰一下。
  在东坡的心意中,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自在自我得自足。所以我们看到这从心底里开放出的绚丽光芒,是黑白世界的本色,是精神从世俗中得到解脱的一种从容豁达,是心灵的自由逍遥。他确无意于成名成家,诗文书画对他来说只是寄情之物,聊以自娱。物移人迁后,潜藏在东坡遗迹背后的高蹈情怀还是令我们感动不已。黄庭坚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说:“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黄州寒食帖》,他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是苏东坡来到黄州第三年寒食节的遣兴之作,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此帖第一首诗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第二首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第一首诗前三行平缓流出,大小错落,精微温娴,节奏到第四行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前突进,字形加大,笔画加粗,字距加密,墨气浓郁酣沉。第二首诗从第一字起就恣肆奇崛,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又像巨雷带着骤雨压将下来,行笔迅疾淋漓,忽而顿收,激起一行清泪,几回婉转,写到“纸”时,一细长竖飘飘然,略向左倾 ,一时间满目的清逸飞动,一疾一涩,大开大合,“酒酣放浪,意忘工拙”。真可谓“沉着痛快”。黄庭坚在此诗后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苏东坡的作品得意于无意,他虽取法古人,积学而成,却不执着古法,不沉溺于技巧,不矫饰雕琢,把古今融会于心,直抒己意,快人心俯。当幽黑的墨落在绵软的素笺之上,仿佛是苏东坡心底盛开的一朵浪花,酣畅地不停地高歌,这歌很快汇成一片歌海,雄浑的、激越的震荡着神魄,久久不能自已。
  他的帖静静地平放着,当你不经意对视它时,你的心顿刻会被摄住,那黑色的墨痕会鼓荡起急待喷涌的不竭气流,一股不事权贵的狂放激傲,一种迥出尘外的冷逸,一种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从这帖中扶摇升腾,扑面而来,这何尝不是苏东坡生命的气息呢。
  这样的墨迹,是苏东坡灵性的音符,他游荡在墨海诗歌里,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古人评书曰:“”能品所谓技术超群但无胸次之作,“逸”,或清逸,或超逸,它的本性来源于庄子,庄子的逍遥一游,收纳百川,放达宇宙,使文人们的心灵获得了新生,他们逃离了污泥浊水的俗事纠缠,抛弃了物质的束缚,在山川中陶淑灵符,在天际中涵养仁心,生发出无限创意,陶陶然乐享其间。苏东坡有一夜读庄子,惊呼:他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他是最深谙此意的。
  他曾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米芾云,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在他的画面里,看不到新桐初引的春,郁郁葱葱的夏,偏偏是这嶙峋的石,衰朽丑陋的枯木,为何选这等古怪离奇的题材,还得先从庄子说起。庄子在《人间世》中说此枯木为“散木”,拿来做船,则船沉;拿来做器物,则速毁;拿来做门户,则易腐蛀;所以它“无所可用”,故可享其天年。枯木、怪石,比不上茂盛的栋梁之材,圆润无瑕的美玉,它们无人关注,无人雕琢,因为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是“不材”之材,所以得以在山林间默默地平静地终其一生。如果是有用之“材”,那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是庄子的人生智慧,它昭示着生命的真正意义。繁华落尽后的枯木,失去了一切美好的形态,在瑟瑟寒风中露出参差的枯朽,但当第二年大地复苏,春意萌发时,内在的活泼的生机又会鼓荡起来,新的生命旅程又一次展开,苏东坡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所以令他一往情深的不是绚丽鲜活,人见人爱的华丽外表,而是春意自藏的一段妙韵,因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大自然种种生命现象都生生不绝,周而复始,相互关联,枯木象征着生命的低谷,它孕育的是辉煌,而到姹紫嫣红,盛极一时,就离落英满地的枯败之象不远了,应该说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到了元代,赵孟頫也画了一幅《枯木竹石图》,理学家袁木角题道“亭亭木上座,楚楚湘夫人。因依太古石,融液无边春。”他们也同样窥到了潜藏在凋零落木里无边的琼浆玉液。
  他47岁时,宋神宗终于为他恢复了名誉,出任礼部郎中。是年腊月任起居舍人。后来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一直平步青云到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但此前一段漂泊流离的人生经历已完全消磨了他对仕途的热情。这期间他格外想念阔别已久的杭州,故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52岁时,他又回来了,十六年后杭州,依然地款款深情迎接了他,他无比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不料这次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严重的天灾和病害,为造福百姓,他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设计了一项疏浚西湖的水利工程,用挖出的淤泥在西湖旁边修筑了一条长长的堤坝,西湖“苏堤”,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了杭州最浪漫的标志。今日小小仙岛横卧西湖之上,弱柳婆娑,微花细卷,湖光清漾,,游人行在其中,不知不觉也会染了这奇异的幽香,我沐浴在淡雾氤氲之中,清绝的幽韵似乎令我嗅到当年苏东坡生命的冷香,悠然前行,燕舞飞花,潭影空镜。
  人们常叹,人生就像一出戏,对于苏东坡来说,更是如此,他的人生戏剧化地上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公元1094年又跌了更为惨痛的一跤,并且这次几乎没有再爬起来,这年苏东坡五十九岁,被指诽谤朝廷,比起17年前的黄州,这一次流放到了更远的广东惠州,垂暮之年的苏东坡重新收拾心情,又过起了落魄潦倒的生活。沉沦人世间这个大罗网,爱恨情仇交织,贪婪痴愚攀结,这纷纷扰扰的千千结,谁来解开啊。衣食不饱的苏东坡常常漫步田间,翰墨诗词,幽思满怀,“结庐在人境,但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时陶渊明是他的最爱。
  枯木,怪石,印在我手中这本精美的画册上,灰灰的淡淡的默默的样子,那么得不经意,甚至有点草率。想起东坡作墨竹的事,竹竿从地一直起到顶。米芾问:“何不逐节分?”东坡说:竹子生长时,会逐节生长吗?是啊!一竹一叶,枝枝傲雪,我们只留意外象,谁会真真切切反观内省一下看似颠倒的内心呢,那活泼的生命气息的流动,或许我们眼睛看不到,却会回荡在你我的本然心中。
  想把自己变成一朵微花,一滴水珠,融在苏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照片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和风习来
方 放
  
中国的传统艺术最讲究和谐,古代文人闲来读书养趣,养得平淡悠然、毫无一丝烟火之气的心态,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和之风常常弥漫其中。
  一个清朗的秋日,山东济南郊外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两山遥遥相对,花青隐绿,一道道汀岸蜿蜒幽曲,溪流映带,扁舟静泊,丛树茂密,习习临风,款款摇曳,三两屋舍掩映其中,这样的宁静温婉,飘飘出尘之气依稀拂面。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描绘的境界,那么精纯,那么明净,难怪明末董其昌忍不住地多次题跋:此图“为文敏一生得意笔”,“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中和之风难以抵挡。此图流传到清代时,颇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习惯地在引首处赫然题下“鹊华秋色”四个醒目大字。1748年春,乾隆东巡济南,登城眺望,眼前湖光山色恍若相识,遂令人连夜回京取来《鹊华秋色图》,展卷对视,惊叹不已,遂又欣然题跋 “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引证得神髓。”大概还在惋惜赵氏未生于吾朝吧。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元朝书法艺术的泰斗,与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绘画上,是“元四家”的师祖,擅长诗文,清邃奇逸,冠绝时流,名列“吴兴八俊”之首。他还通音律,善鉴定,旁通佛老,可以说是一位罕见的天资超群的艺术家。他出身显贵,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后来从赵孟頫的才干中可以窥见其父的影响。母亲丘氏卓有远见,给与他良好严格的教育,他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当地大儒敖继公和宋末杰出画家钱选,赵孟頫天生颖悟,又好学不倦,醉心笔墨,学艺大进。可惜十二岁时父亲因故在杭州猝亡,母丘氏泣曰:“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成人,吾世则亦已矣!”家道日衰的赵孟頫更刻苦专心治学,两年后,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
    赵孟頫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此时的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山河破碎风飘絮”。终于,在他二十三岁时,国亡梦断,他亲历了国破家衰的厄运,随着荣极一时的宋王朝霎那消亡,无数英才的理想抱负也一夜间灰飞烟灭。昔日名园巨宅、紫衣玉食的赵孟頫只得闲居里中,隐逸林泉,终日以书画、经史为伴,与青灯、琴桌、翰几、竹影无语幽对。《尚书集注》,是赵孟頫生平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就是在那时成书的。
    历史变迁如同戏台唱戏一般,日日都在掌声和谢幕中轮回。当汉人眼中野蛮与无知的蒙古人的铁骑席卷着沙尘骤然降落到中原大地,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王朝元朝以汉法文治为国策的大胆举措颁布,在文化方面还基本沿袭 “儒家”和“程朱理学”旧辙时,当一大批曾坚守气节、义理的隐士从山林陆续踏进异族统治的政府衙门,参与异族官员治理天下时,当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的车辎,停在西风残照的西子湖边时,赵孟頫的内心异常复杂,一种对故园陵阙凄凄的依恋与哀痛,一种踌躇满志,抱国无门的精神桎梏,仕元!不仕元!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困惑,最痛苦的抉择。这个世食宋禄王室后裔的显赫背景,使赵孟頫的仕元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他后来的选择也遭到同辈和后人的非议,也使日后的赵孟頫在风沙和柳絮相伴的政治舞台上时隐时现。
  《元史》记载,当才气英迈,神采焕发的赵孟頫由程钜夫引带到世祖的面前时,世祖惊呼为“神仙中人”,元朝皇帝显然为眼前这位宋朝王孙的高贵气质深深地打动了。从那个历史时刻起,赵孟頫三十二年的政治生涯拉开帷幕,当晚他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写道“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从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 赵孟頫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世祖去世,赵孟頫应招赴京修《世祖实录》。看到元廷内部好不容易平息下来争斗再度风云骤起,便以病辞归,重回梦魂牵绕的故里江南,是年与好友周密等一聚,周密是位鉴赏家、收藏家,祖籍山东,孟頫绘《鹊华秋色图》相赠,以慰周密无缘故乡之憾,也托物言志抒胸中丘壑。赵孟頫闲居四年,常与四方才士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拈管吮毫,过着萧散闲适的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这个官位是他梦寐以求的,虽无升迁之实,但在任职期间无需离开江南,又是个闲差,正合孟頫之意,在这十一年间,他把自己的心彻底放在了江南温和的山水中,除了整理四书五经外,潜心艺事。一直到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突然对他产生了兴趣,召进大都,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是为仁宗。把他又转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正奉大夫。仁宗帝对他可谓眷之甚厚,亲和地以字呼之,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把他比作大唐李白、宋苏子瞻,并赞其:“帝王苗裔,一也;壮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孟頫曾累月不至宫中,仁宗帝问左右大臣,皆谓他年老畏寒,仁宗遂令御府赐他貂鼠裘一件。延佑三年,赵孟頫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一品。前朝遗室威震后朝,官高一品,是谓罕见。但此时的赵孟頫除了写御用文章之外就是替各路王公大臣书写墓志,并未实现他济国救世的初衷。
  延佑六年,赵孟頫因管夫人身染重疾,辞仕还乡。至此,赵孟頫历仕五朝的政治生涯全部结束。归隐湖州莲花庄中,啸傲林下,布衣蔬食、在诗书琴画中从容淡定地生活。四年后,他终老而逝,逝世当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朝廷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元代历经了87个动荡的春秋,文人士大夫在这个非常时代饱受心灵的折磨,纷纷隐逸山林,遁迹到书画中寻求心灵安慰,元代隐士的数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书画家也以隐士居多。同为吴兴八俊之一的钱选,赵孟頫的老师,就是其中典型的隐逸者,他绝于入仕,陶然田园,自得其乐。赵孟頫是所谓“大隐隐于朝市”的一类隐逸者,虽位列公卿,富贵荣华,却心在江湖,念念山林,他不断地哀叹:“万物皆自适,而我独何为?”(《次韵斋彦学士中秋雨后玩月》,《松雪斋集》卷六)。“昔为海上鸥,今为笼中鸟。”(《罪出》《松雪斋集》卷二),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鸥波”,幻想像海鸥一样自在放达,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尽情翱翔,怀抱丘壑,性印朗月,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心灵的大隐。在他的中晚年,几度归隐,沉溺翰墨,追寻古意,涵养灵府,成就瞩目,同时代文人画家倪云林把他奉为神明一般:“赵荣禄高情散朗,殆似晋宋间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足映照清时,虽寸缣尺楮,散落人间,莫不以为宝也。”(倪云林《清閟阁集》卷九)
  在赵孟頫艺术生涯中,书法成就是最大的,《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书法家,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关于他的师承及书风变化,据明人宋濂说,赵孟頫的书法大致分三个阶段,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中年师承钟繇、二王,晚年取法李邕。,有“书凡三变”之说。面对南宋书坛,赵孟頫和同道反思前朝流弊,“元明厌宋之放轶,而慕晋轨。”(清梁巘《评书帖》)他认为无论书画,都贵有古意,并心摹手追,力求微肖,直溯魏晋。他尝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张丑《清和书画舫》(酉集))中晚年时游历南北,博学广识,“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尤其钟情二王的书法,用功甚勤,遍临《洛神赋》、《圣教序》、《十七帖》,体势稳健,姿态朗逸,他在跋唐·怀素《论书帖》时又说:“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字法度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一笑。” 他还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从“用笔为上”到“千古不易”,皆谓 “古法终不可失”矣,赵氏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变古为今,形成别具特色的“赵体”,用笔清整,华滋遒劲,点画浑厚,横直相安,撇捺舒展,俯仰呼应,结体清则闲雅,性情和润,不枯不涩,起伏有致,端秀劲挺,神态怡然。
  晚年的赵孟頫心手相应,人书俱老。楷书《帝师胆巴碑》书于延祐三年,赵孟頫已六十有三,结字雍容宽博,用笔愈加老健朴厚,点画左右映带,虚实相生,风姿绰绰,是其晚年力作,也是后人楷书最好的范本之一。小楷《道德经》深得唐人遗风、精纯俊朗,沉静中透露着灵动飘逸,正如他的一首词《黄钟·人月圆》云:“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想应如旧,春山澹澹,秋水盈盈。”真是一片令人销魂的清润。他的行书《洛神赋》、《酒德颂》更洋溢着和风缓缓,光润绵绵,它们融和二王遗意,肆笔自得、蕴藉密丽,
  元代的文人大都亦儒亦道亦禅,这无疑驱动了当时的隐逸之风,但新儒学的力量在这个时期对文人隐逸田园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大盛于宋的新儒学,在元代正式取得了官方地位。艺术家们受新儒学的浸润,把书画作为修养心灵的艺术,安抚他们灵性的工具。在文人眼里,它们已不是用来纯粹表现技艺的手段,而变成愉悦心灵的媒介,如操琴一般,技控于心,心出于境,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都潜藏着艺术家的思想,反映着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赵孟頫是典型的儒家文人,他“学为文者,皆当以六经为师,舍六经无师矣。”(刘孟质文集序《松雪斋集》卷六)然其思想中的新儒学痕迹至为明显,他说“则一以经为法,一以理为本。” (《松雪斋集》卷六)他强调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都是立国之本,也为自己的隐逸境界找到立足点。站在他的绘画作品前,静的气息拂面而来,他的“静”不同于寂,而寓于“养”,让心灵逍遥于青云之上,绝尘氛,摒俗欲,在静中领略天地妙韵,在静中独养仁心。站在他的书法作品前,“清”气飘荡,如聆天籁之音,优柔不迫,一字之中有清姿玉立之态,满篇之中尽行云流水之妙。赵孟頫在艺术旅途上,获得自己主宰命运的力量,释放着自由的光芒,他摆脱了尘网的羁绊,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和风顺水流,徜徉在茫茫天地间,活泼泼地感受着心灵的和美。我们何不借他一片平和温润的天地,安放我们时时驿动不安的心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袁中郎游记册页之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乐心——方放书法网络展


袁中郎游记册页之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