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木子 于 2007-6-12 18:20 发表

是的,都需要去“做”。

举例来说吧。比如,背诵一首词。
一般读上几遍,就能记住。但是也容易忘记。
为了不忘记,一般可以按照记忆曲线规律,进行复习。
这部分可以看作是练习、温习的方式。

我们还 ...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强调的是,“旧日所解的温习、复习之意,”孩子们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没有“乐乎”!!!“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苦了孩子,也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之后,深受启发,人生做人处世基本准则就从这儿讲起————

我说过:书法网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之所以是宝库————也就是这些思想家的论述————

这帖所开导的主题是书法网的精髓所在!要通过书写(书法)经典的同时,进行讲解和探讨来宣扬中国文化————

————我虽说不上什么精辟见解,却可深记这些教导…………

这对律己、教人,都大有益处!

————作你们的小学生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12 18:38 发表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强调的是,“旧日所解的温习、复习之意,”孩子们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没有“乐乎”!!!“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苦了孩子,也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大布衣这段话,让我感慨。

是的,不用做什么“厌学”的统计调查。国内很多孩子都带有“厌学”的情绪,且年级与厌学情绪似成正比。“中国教育失败”,也是不少家长的感叹。
孩子们为什么都“厌学”而不“好学”呢?家长们为何多感叹不赞叹呢?我想,有多方面的因素吧。

1、过于功利的教育
社会浮躁且过于重利,表现在整个教育体制上,老师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掺和”在其中。功利的老师,功利的教育,自然结出功利的学生。皇帝老儿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家长们教导学生要做“考分至上,文凭为王”的“聪明蛋”。
“传道、授业、解惑”已失去原本单纯的教育目的,更多是以高分和文凭作为老师成名、学生挣钱的工具。
现在的人们既现实又空虚。现在的孩子既辛苦又可怜。

2、失败而不够重视的学前教育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其中有深意。现代儿童教育专家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从专业角度,不是为了工作自吹)。
中国人也许太怕穷了。大人们都怕孩子在物质上有缺憾,却不重视其精神上的营养不良。
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房子、汽车、悠闲的生活......?
简单而言,我以为,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是教育他成为自立、自强的人。父母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反倒在最末。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就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的问题,反倒能培养孩子认识世界、探索未来的能力。很多有成就的人,从小就培养了很强的创造力和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比如,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吃药欲“飞天”、问倒老师“2+2为何等于4?”等故事与他后来成为大发明家莫不相关;牛顿在树下从掉下的苹果中悟到万有引力,也和他小时候喜欢摆弄机械小玩意、酷爱看书钻研无不有关。
事实上,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挺平常,而爱迪生才上了仅仅3个月学就被老师以调皮捣蛋不可教为理由赶出了校门(幸好被赶出来了啊,否则哪有那么多发明创造啊,呵呵)。
其实嘛,“死记硬背”也不是什么坏事,特别是小孩子机械记忆力强,不用白不用啊。背背老子、论语、唐诗宋词、英文戏剧啊,还真不错!

3、难作模范的家长
其实,不少家长是重视学前教育的,也投资了很多钱在教育上,也有些方法很不错。
可是,还有一个大问题,父母天天在家里看泡沫电视剧、打麻将,自己却很少看书学习。孩子会学到什么?孩子是相信书本还是麻将?是喜欢书籍还是电视?
多少孩子在电脑前沉迷于虚拟游戏之中,长时间不吃不睡。孩子们为何厚此薄彼?
不是孩子好玩,是大人好玩!除了这一点外,我想,孩子还有想从游戏中找回自己,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本能吧。而学校的教育是强灌给他的,他枯燥而没有乐趣。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诚哉斯言!不做好的示范就有可能成为坏的示范(不好不坏的可以省略)。

我在思考人与动物的不同时,想到也许是最根本的一点。人和动物都有本能,也有父母。但人贵有老师,动物没有。
婴儿第一次从床上掉下来摔着以后,第二次便会到床边的时候,背过身让腿顺着床沿往下滑。这不需要教,本能也。就这本能也超过动物很多了。种子差异太大了嘛。
老师把前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传给下一代。著名的狼孩,其智商仅有小孩子2、3岁的水平。可以看出老师的作用巨大!
老师能够传授知识,而文字的作用巨大!

扯得似乎太远了,看着也会太累。就这到这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8 em18 em18 em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木子 于 2007-6-12 22:49 发表

大布衣这段话,让我感慨。

是的,不用做什么“厌学”的统计调查。国内很多孩子都带有“厌学”的情绪,且年级与厌学情绪似成正比。“中国教育失败”,也是不少家长的感叹。
孩子们为什么都“厌学”而不“好 ...


没想到,一个小点评,引出火兄一番宏论!
确实需要深思的问题相当多!
教育体制改革之声呼吁了多少年?
可就是步履蹒跚,阻力太大了!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几经周折......
书法的艺术教育体制同样如此.....
但我从中国书法院教学体制中看到了希望!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切身的体会!
那可是非同一般吆!
正应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当然不仅仅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改革?如何改?改了之后又如何?当需要改的时候自然会改。
与其关注教育改革,不如关注自身的修养。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3 01: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一种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的意思,这个字起源于“斅”。《说文》中,就把学字作斅字。它具有教的意思。也 就是说,古字的学具有二重意义,即是教与学的统一。所区别的是,学对于老师来说叫做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叫做学习的学。这里的学也不指任何其中的一种的意思,而是教与学的相统一。
时---指按时,指到了一定场合的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常常的意思。
习---有的人把他解释为复习或练习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习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履”。字源意义来自于初生的鸟拍打着翅膀试飞。
之---指老师教你的东西或知识和你(学生,弟子)学到的东西或知识。
说---即悦,愉快。有的人把“不亦说乎”解释为是一个问句,或反问句式也是错误的。
乎---的解释是一种肯定式的赞叹词。他与前面的“不”字形成了对称,使整个句式逻辑的肯定性意义更加突出。“不亦”是一种当时的方言发语词,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反衬肯定。他如同今天的“甭”字的口语一样。因此,这里的“亦”不做“也”字解释,而是一种语气助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起来正确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如果把学解释为学习,把习又解释为复习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说”字意义就是一个空洞的,虚浮的意义。人们长久以来都是根据这样的解释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上和认识传统继承上的恶习。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违背语法和逻辑。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人和学生的学习是被强制性的,老师教的东西就是真理,学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老师和老师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维护思想和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我们中国人因此被那些不肖子孙鼓弄了2000多年。这本身就是违背孔子本意的。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13 02: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3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学习过程中偶有所悟才“说”,因为这往往是意味着解决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荀子所说的“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之所学”所指的正是“顿悟”那一刻的喜悦。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3 02: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