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书技与道(兼读《九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员
  ?( M4 R! E7 X7 l, ]
$ x' n7 y4 D3 l4 K6 F1 x其实无关多少,有关的是感觉对不对。感觉可以很多,但可以混乱,无头绪。感觉也可以很“少”,但清晰准确。这也是一种直觉能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0 23:04 编辑 ; e: P, r1 [# m  g
& c6 O7 q: M0 w4 u- `3 x
nn5 i9 d2 v+ c  n

3 w8 Q! I* a* B9 e0 z       “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0 c8 d' ?/ \; S; G7 _
  
+ c8 E6 a* i  |( R  我总是被这一句难住,直到我想起来,蔡邕写的熹平石经。隶书和章草里,有很多“环”形的笔画,真书里这些少了,但也还是有点。如“也”,“见”,“九”,“老”,“死”这些字。但蔡邕讲的是隶书。我不懂隶书。只好google一张熹平石经照片,放在这里做样子。6 `6 v6 N$ e: O3 k5 y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3 00:01 编辑
0 u4 P5 x- e% X2 e) Z0 E9 f
' r2 q7 O- o+ d3 H' t4 l之所以对转笔特别的讲,是因为笔的走向变了,原来的藏头固然还要,但现在却还不能“护尾”,而是发力的方向变了,这样就会产生“节目”的问题,因为这时也不能明显“藏头”。所以只有“左右回顾”,就是调整笔锋,事实上动作和藏头还是一样,但有些情况下可以将原来的势能释放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但不要让“节目”--变向的地方---孤露。蔡邕是很严谨的,对发生变化的地方,也没有漏下不说。实际上,转笔,包括转折,是真书一大关键,甚至导致有“笔笔断”的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一直进行到很长的将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1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2好文,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3 13:04 编辑
5 v. k% ^1 o/ h' c: l8 A" ^# e
( G9 O( O+ n( S% B- m' x) P谢谢居南。* [7 U. a7 `- u/ r2 v

3 w# F+ ^) {2 @8 i《九势》读到现在,还有4行。
1 T/ ?' [1 p% T: A' B0 _& t
+ Z6 U! T+ O9 L4 P9 L0 p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趱之内。
& C+ U% R0 N+ f
% L/ A6 x/ [1 f) M: C9 U" E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 z, ~* v  L+ Q
0 x7 P! @+ s$ L4 m! F0 p4 B* ^( ~0 R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 B& i( w# R! x/ f8 l/ V" }: B( e) [4 v6 E, H
  横鳞,竖勒之规。
# ~/ I; f& G; _7 }) b% p  4 Z1 E$ E5 k+ W3 d4 ^
  g* L6 [- o/ s8 Q
这四句,解读的人多了,可以参考。但从前面读来,这些都不再太困难,只要不忘了势能如何聚成,如何释放,疾是如何疾,涩是如何涩,都是如何利用毛笔的这个特点罢了。基本的功夫就是这样,弄到习惯,练习到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练到真的心到手到,随时能用力,时时出力,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现在我们知道矩是什么),变化微妙,这就是书法,书道。至于写出来的人家喜不喜欢,那应该是意料中事情。喜欢的人多不多,则是另外一回事。真识书者,故不多也。善书者不多,善鉴者亦稀少。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还有神采云云,也无非如此用笔,使筋骨丰多,生机勃勃。书道固然玄微,但并不无根无源。根源就在自然之理。前面说天人合一并非虚言,就是这个意思。$ }& m* ^- E, O- M: H. y8 j+ d
; p' ~4 l6 s. |$ }, W/ T
我这个理解,写出来,对自己总算是好好读一番《九势》。以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例如受力分析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7 11:59 编辑 - n6 f/ [7 `8 u+ Z2 Y  E% z; @  i+ ^5 d
0 t6 W+ w; U- |
《九势》读来,顺气,大气。书虽小道,幸而有这样的阳刚开头,这也许得谢谢汉朝那样强盛的时代,让我们有崇尚力的传统。不像后来那些只会阴柔或只会中庸只会磕头的。字写歪了,不能怨祖宗。重新接上古老的传统,单是虚张声势是不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点一划,力在其中,由始至终,无一刻松懈,这是用笔上的“内因”。没有一点一画的力,也没有整篇的神采。蔡氏《九势》,正是在书道上的好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11-19 13:24 编辑 ; y$ e0 t4 F" K: x# k
$ f6 Z. I) O6 B& j; C0 @  A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软笔本阴,你怎么画,阴是肯定有的。但那个笔却因为有锋芒而抱阳。有锋芒而不能用,则和软笔无锋芒类。用蔡氏笔法,才可以在行笔中用好力,力在其中,写出有劲的笔画,才能从软笔的内部,找到阳的基础。故用笔者大。蔡邕的天才学生钟繇说,“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天者,阳也。用笔所说的,是用锋,用力,代表灿烂,正气,因此所谈者,是属于阳类。没有这个天,不管什么都不“为佳”了。流美者,流者动也,生气也,用笔的巧妙也,美者,媚人也,故为地,阴也。这就是书法里的阴阳。纯阳无阴,易折。纯阴无阳,是墨猪,如泥潭。用力用锋合乎物理规律,故千古不易;用笔的巧妙媚人,所谓审美观念,可以与时俱进,故赵孟頫所谓“结字因时相传”。结字这说,是从大处说,不可泥看。今人启功嘲笑蔡邕钟繇赵孟頫,单重结字,所写字无论如何媚人,也略少阳刚之气,为无势也,不知力为何物,重阴少阳也。属于钟繇所说之“无力无筋者病”一类。算不得得道。缺一根筋。1 Q- Z$ o  S0 O" i- }) i
/ l: J, [3 H. M6 X7 f
蔡邕传钟氏,卫夫人的卫家师法钟氏,再往下面传,就是王羲之了。从蔡邕(133-192)经钟繇、卫家到王羲之(321-379),凡约180年。这个尚力尚健尚美的传统。一脉相承,从理论到实践,都确立了几乎完美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5 11:43 编辑
# N/ _1 R5 d0 _' [# L8 ]
$ `$ r% H' B2 Z$ P& U因为是想到一点写一点,要是想不到什么,就算是写完啦。余下四行《九势》里的四势不仔细谈,不是卖关子,而是涉及训诂考据,不然会解释的太勉强,因此只好阙如。有兴趣继续的,“趱法” 读颜真卿十二意问答(也可以看看我做的旧文一篇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103200-1-1.html);张怀瑾的《玉堂禁经》里对八法的描述,也值得认真一读。至于“横鳞,竖勒” ,则见李世民《笔法诀》。不要小看唐太宗,他记的,恐怕都是他老师虞世南教的口诀,不可大意。学生是皇帝,别的本事即使没有,找个厉害的老师还是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7 10:49 编辑
7 s0 b1 r3 x  }9 s0 T/ k# n6 A4 I
1 p& Q- \3 f# Y" D& y说到口诀,有很多传说。估计均为韵文,多为四言,亦有五言七言。张怀瑾所说的,“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师授除“视频”之外,还有些口诀。他《玉堂禁经》大约就收集了唐代他能听到的一些。如“弩不得直,直则无力”之类。名为禁经,多少有点武术秘诀一样。唐太宗的《笔法诀》也是这类。如果我们仔细点,会觉得他们的说法,和蔡邕的《九势》读法其实类似。例如太宗说“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正是逆势保持势能和力的做法。与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里定义的中锋,几乎相反。即使在他所定义的两种藏锋法, 也没有收入此种笔法。《167练习》里,对“转笔”的描述,也与蔡邕大异。或许宋以后笔法有变,但如果我们注意唐前,则须从唐前笔诀里仔细琢磨。不可只在现代人描述里学习。毕竟,汉晋魏唐书法,才是我们书法的起源。白蕉所说的“中原古法”,只能在唐前书迹(包括真迹及碑版)及描述里体会和相互印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9-19 03:20 编辑
# b) ^# v& H3 k3 s2 p. t5 U/ B5 _% h& v: ^$ Q
蔡邕自己的字,现在余下的《熹平石经》还可以看到。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这也是公论。骨力在早期到唐代书论里一直是“核心利益‘,宋以后渐渐少见;现在提起的人,寥寥无几。就是提起的,也不知从何谈起。国运之盛衰,也于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恐怕还是顺民做惯了。用笔要有骨力,从锋的角度看,锋非用侧,用逆,用趯,不可得。即使是善用中锋,至多只有筋丰之效。" a+ v% U0 S* b; u" n4 i

+ n- i' R" V/ Y大抵在封建皇朝的”政治正确“词汇里,侧也好,逆也好,均大逆不道。搞不好,容易入”反诗’一类的文字狱,导致脑袋不保都可能。骨气固然偶然需要,但大部分时候,听话忠心的奴才更受欢迎。逆鳞是要铲除的,反骨的更不用说。骨气有无,对于统治者,无好过有, 像李世民那样容忍魏征的,已经是史书上大赞特赞的了。为避祸计,论书者也高举中锋,比较稳妥。例如柳公权,面对皇帝,至多只能能说“心正则笔正”这样的话,还能说什么呢。皇帝评书圣,斜的也要说成“势如斜而反正”(唐太宗《王羲之传论》)。政治、意识形态对书法这个小技的影响, 看似微妙,实际上大大的、很多时候是根本性的。而从势的物理(=自然)规律来看,没有逆,就没有势能,这却是无可辩驳的。对于毛笔的使用,使得软笔写得有劲,从内部来看,必须强调用逆。古人有时隐晦用语,我们需要尽量体谅。能说“长锥界石”,张怀瑾之类已经把话说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