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联系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申请网络展览
开艺术家专栏
申请认证会员
手机客户端
微信机器人
开启辅助访问
在线图片编辑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广场
BBS
导读
Guide
书艺学院
墨答
书画观
书法班
微信直播间
每日签到
最新发表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最新热门
我的帖子
书坛动态
国展动态
个人广告
书坛评批
书印研究
文房研讨
专题展厅
名家展厅
精英展厅
八零点将
获奖书家
墨·档案
新作上线
碑帖新临
篆刻创临
名家制印
古文研究
初学园地
历代书家
艺术档案
机构社团
地域联盟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书艺公社
»
广场
›
书坛动态区
›
【书坛动态】
›
【个人广告&社员资源】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清凉界主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复制链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佛知见究竟分第十六
【分义】 成佛当具无上知见,然佛不异于众生者,非无肉眼也,不异于外道者,非无天眼也,以同具色根二性,外相非无所见也。惟有特异者,具慧眼法眼以全其用,四眼具足,乃名佛眼。以佛眼故,遂通诸心非心之义,第假定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耳,实则一切不可得,此福德性,亦非有相之三千七宝布施可喻,更不得以多寡名之。故若干国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则以知见本同体而无圣凡也,此是开佛知见之究竟当决定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释】 肉眼者,凡圣同具之眼也;天眼者,通而无阂,外道亦有之,非佛独具也;慧眼者,具足智慧,识人根器夙命,即开金刚般若之妙用,宗下所谓只眼者是,非外道庸凡之所有也;法眼者,通达法要,总持一切陀罗尼门,开佛知见,诸漏已尽,得大方便,融入不二之眼也。外道仅通天眼,佛具足前四,故名佛眼,非佛另有一眼也。此名道通,通达大道,无不悉知。大道者何?如实知自心也,知自心则知众生心,同一不可得也。了达一切不可得,是名知见,并知知见亦属于幻,皆为非心,是名佛知见。佛知见之所以异于凡夫外道者,在觉不在迷,觉即佛,迷即众生,成就佛知见者,为无上福德性,非世间福德相也。故不可言实,不可言多。此言当净其见,为第二决定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色相究竟分第十七
【分义】 凡具足色身与具足诸相者,必内证法身圆满,通达妙理而始显也。故如来不可以色相见,但亦不可以离色相见,法报化三身,总不异一身,为初学人未入不二者,假分为二为三,以其偏执于色相而故矫之也。若初显法身,则当圆证不二之境,即今山河大地,法界遍满处,无一非我法身,而八十种好三十二相,明知幻化非实,然色空不二,佛亦不妨具足而有之。未修人每不知法身为何物,初学人又以显法身为菩萨成佛事,非我有分而惊怖之,及修至见法身时,又偏执于法身,惊喜如得至宝,反生厌离色身之想,不能通达实相,若入地菩萨,亲见实相,融入不二。如是无上微妙法,原非肉眼所可梦见,此是圆证色相之究竟当决定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释】 世尊问须菩提曰,如来可以具足色身,与具足诸相见否?须菩提言,世尊如是,如来不应以具足色相见也。以如来者法身也,不可以色见,不可以相求,然证入法身圆满者,不立内外诸见,凡诸色相,以及山河大地,形形色色,无一而非实相,是如来亦不可离色相见矣。应如是通达,方名具足。前为初学人执色相者言,不得已而开示说色相具足之理。若已明心而见实相者,不同凡见,彼自知色相非相,但存假名而已。明此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亦见如来,前不偏有,此不著空,斯正亲见实相融入不二时也。此言当净其相,为第三决定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说法究竟分第十八
【分义】 说法有以不说为究竟者,遂执不开口为说法矣,则木石亦说法也,宁有此理!惟智者了知此义,又名不说说。云何谓不说说耶?谓世尊说法,不关音声言语,如放光分,即说法也。若以为有所说法而作是念,此念,即背觉合尘,非正觉也。故曰谤佛,佛指觉言,言轻慢自己觉性也,安名究竟。当知法身无形,内证无言之理,外能为他说,体自空寂,不取相而说,亦不离相而说,如是而说,即真具足,此是说法究竟当决定者。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注释】 佛告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盖说法者,谓有相可取也,即执为无法可说者。心中既立此见,亦属有相也,惟说法以不著念为宗,若以为有说法,即著于相矣,著相即背觉矣,即为谤佛,是未解如来真实义也。故不应取法,谓说法则说法耳,亦不应取非法,谓不说则不说耳,说不说,两不著取,两皆无心,惟以慧照力,决知其为无法可说,非不开口如木石之无说也。世尊当涅槃时告众曰,谓我曾说法四十九年者,非我弟子;谓我不曾说法者,亦非我弟子。故知说法无形,不取相而说,不离相而说,如是而说,是真说法者。此言说法当净其意,为第四决定者。以下即直证心地,无著菩萨所谓心具足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心具足分第十九
【分义〔甲〕】 计分五小段,谓正信,言此理不分正法末世,一切众生皆同真无上平等正信,齐成佛道,不可因末世而疑之。盖约同体论,众生乃假名,不应多所分别,约烦恼论,众生自是众生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释】 此分考秦译原文失落,不知何故,后以魏译补入此段,至关重要。此分计分五小段,此第一段,言心以正信为具足,信佛与众生,体性无二,无所谓正法末法,毕竟齐成佛道,所谓难信之法,即信此也。须菩提恐大众尚存二见,故特反问曰,未来世,去圣已遥,闻此无上至道,能深信不疑否?佛言彼虽值末世,仍具足佛性,不得即以众生目之,故曰彼非众生,顾以烦恼颠倒而论,又不得谓非众生也。以如来慧眼观故,圣凡同体,故曰如来说非众生,惟假名不可废,是名众生而已。能如是实信,非分别,非不分别,乃名正信。
【分义〔乙〕】 谓正觉,言无上菩提者,证得无所得之谓也,若以为有少法可得,即起高下之见,心非平等。且一切法,无不从觉性流出,而觉性本来具足,非由外得。所谓法者,言妙用则不无,言真际则不有,遂假名曰法,以无我人四相,斯名无上菩提耳,此言正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释】 此言菩提者,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得无所得,斯名正得,觉无所觉,斯为正觉耳。故须菩提问言,佛所得之无上菩提,正以无所得,乃名为菩提耶。佛印可之曰,如是如是,凡蒙佛印可者,即表与佛不二,使后人可深信不疑也。佛又重告之曰,我于无上菩提,实无有少法可得,若有所得,即有多寡高下之分,又安名平等耶。此平等者,言绝对无比量分别之谓也。若执以为菩提,我有所得,是立我矣;又以为实有菩提可得,是立人矣;我与菩提相对,是立众生矣;此见执持不舍,如保寿命,是寿者矣,此多寡高下不平之所由起也。故惟善巧运用。妙观起修,以一切法,都不离菩提觉性,觉性本来具足,无所谓得与不得,言幻法则不无,言体性自空寂也,觉此觉者,乃名正觉。
【分义〔丙〕】 谓正度,意言以大乘法度众起智作证,为成就菩提之正因,非余财施所可及,但佛不复有能度与所度之念矣。随缘外化,度亦假名,佛与凡夫,都非实有,此即大利法施,名正度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释】 前第三分以度众为成佛资粮,是成就无上菩提者,此其正因也,岂财施所可比拟其福德于万一哉。佛度众生,不著能度所度之念者,以实际理地,无有众生为如来度者,如来若立此念,即立四相,不得名为菩提矣。故随缘外化,不废假名,所言我者,凡夫者,乃一时之方便言说,成此大利法施而已,是名正度。
【分义〔丁〕】 谓正相,言三十二相,属于幻相,以法身为体故,第形于外者,必由于内,以外衡内,法身亦不妨有相好耳,所谓心广则体胖是也。但一落偏执,徒取相而忘体,则将误认转轮王具有三十二相,是亦如来矣,不几淆惑是非耶,故不许以色见身求,呵为入邪道也。但证得无上菩提者,又岂无具足相乎。若作是念,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无上菩提,则又偏空而入断灭,此何可也。故妙用不废,非取有为,非离有为,有为而不著,即是无为,无为而立见,即等有为矣。若世尊行忍布施,即不贪住于涅槃也。盖涅槃而可住者,岂真涅槃哉?不住涅槃,生死自了。福德性空,谁为受者,此取相之最正者,乃名正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释】 世尊告须菩提曰,汝观念中,果以如来为有三十二相可取也耶?须菩提答言,如是如是,意谓如来虽属法身无相,但终不能离相而见,以余观之,由外衡内,正不妨取如来之三十二相耳。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说,但世人未显法身,不解其义,观念中,偏以三十二相为如来,则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相,与佛又何别乎。须菩提顿然觉悟,遂曰,如我解佛所说方便之义,是不应率取三十二相以观于如来矣。世尊遂重说偈曰,若以色见声求于佛者,是执取佛为有形相也,是其人已离正见不能妙观如来矣。世尊此偈,正救众生一时执有之病,下复急急提转,勿使偏空,曰莫作是念,谓如来之得无上菩提,不以具足相也,倘离具足诸相,又安以表现菩提之得不得耶。且菩提非内非外,非相非非相,法身非相,亦不离相,法身虽不应取相而见,亦不可离相以见也。偏执于有,自失本体,若复著空,顿成断灭。大德云,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许,言不许其断灭也。佛故曰莫作是念,戒之至再,两分合观,其义即圆,以不执有,不落空,是真发无上菩提心而成此福德者。夫菩萨之不贪著福德,正以福德性空,惟成就无生法忍。知一切法无我,能所双忘,体用一如,斯正无上福德,非恒河沙世界七宝之所比也。如是有为而不著,有相而不取,有福德而无染,一切诸相,下而三十二相,上而涅槃福德诸相,无不以妙观正之,乃名正相,是取相之最正者也。
【分义〔戊〕】 谓正行,言行住坐卧者,乃幻身之幻动作也。如来者,妙心也,本无来去生灭,安得以来去坐卧之相,指为如来耶。而世间一切相,大之世界,小之微尘,总不离法界性,立此一合相,况微尘世界,根本即不有,若依之而更立所谓一合相者,尤不可说矣。惟以妙观故,一合相者,即一法界之实相也。因无一处不是如来,以肉眼观故。一合相者,凡夫认为实有而贪著其事矣,故当一切时,一切不染,乃行住之至净者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注释】 此分仍言心不取相,谓如来者,妙心也。以本不生,故曰无所从来,以终不灭,故曰亦无所去,但此一来一去,若坐若卧,乃微尘世界幻化之一合相耳。此一合相,在明心解义之菩萨视之,即亦非相,是名一合相耳。此一合相,可慧见而不可言说,在凡夫,以肉眼分别之,即认为实有。故有人言,如来有来去坐卧之相,是执来去坐卧为如来也,不知世间一切幻相,散之为三千大千微尘,合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散合都幻,非有实体,不得已,假名之曰一合相耳。至如来之幻身动作,约幻相言之,自有来去坐卧,如自天而降为王太子,弃王位入道,山中六年,登金刚台,睹明星成佛,说法四十九年,双林示疾而逝,分布舍利等等,不必定执无诸来去相也。但约实际言之,尽十方虚空遍法界,终不出如来藏性之所建立,由微尘而世界,由世界而微尘,一切一切,皆属虚妄;即如来四十九年来去之幻相,亦属以幻度幻,终非实有,佛故不立微尘世界为微尘世界,但存诸名而已。是以世界为实有者,只不过是一合相,而此一合相者,即是实相,不可执取,不可言说也。今之行住坐卧诸相,亦为一合相耳,心无执取贪著,是名正行。如是五正,不离此心,心毕竟不可得,是名具足。具足者,具足无染无著之圆通大智慧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应如是决定分第二十
【分义】 此最后决定者,言诸法本空,无我无法,众生妄执为有,佛为破执,假说我法,今世尊为人演说者,以化身而不住涅槃,演说而不取诸相,是以如如不动。最初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今既广演一切竟,所谓法者,在汝自己活用,但应如所教住,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非不取于法也,虽取而不起法相诸见也,故曰不生法相,然法相则不立,妙观又不无,更无有为无为之见,斯真般若如如之妙用矣。又不动者,不惑也,不惑则明,是故众苦只缘取相,最乐无过明心,三千七宝,未足为胜,闻法至此,有不皆大欢喜而决定信受奉行者乎!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此分佛为大众最后决定,问须菩提曰,我今说法已竟,若复有人,意谓我说此法,亦有我人等四见,则其人为能真解我所说义否?须菩提云,否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说法之用意矣。何也?以世尊说我人等四见者,为未解人说,原非得已,明眼人自知一切法,都不可执取,即非四见,但具四见之假名而已。佛故曰然,凡发无上菩提心者,于一切法,但应如所教住可矣。所谓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是也,但若执取如何知见信解,则又起法相矣。今以法授人,为人演说,当不执法相,不废法相,湛然不动,是名不取于相,以说法者如,受法者如,合于真如,故曰如如。虽然,我说诸法,正为度有,不依有为法,何以入无为,弥勒菩萨偈意,不取不为,不废有为,是为涅槃,但起妙观之用,观境境空,观心心忘,九种有为,无一非幻,如是活泼自在,斯合金刚般若之用而体自显矣。佛说至此,大众开悟,得未曾有,大欢喜者,证入轻安欢喜之至也,是在正信,是在实受,以事证理,是为奉行,岂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布施,所可比拟者哉!释义竟。
有僧问越州大珠慧海禅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读者至此,试代此僧解围,说一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金刚经参句
如是世尊说法,于不可说时,但如是说;于无可表时,惟如是表。盖如是则如是耳,岂更有何种道理耶。此惟内证者,方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旨,宗下手舞足蹈,用表如是之法,亦惟会者通得,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一段,正表般若妙用。如是如是,说如是妙法,心盲者不闻也,行者何不敷座而坐,息下狂心,一参本来乎。
【希有世尊】 且问希有是何所指而赞叹,世尊曰善哉善哉,是何所见而欢喜?
【如汝所说】 此如字,岂仅指空生前所道者而言耶,盖呼应希有之妙耳。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实无二字,何等干净,直点出本来,以有无二边,本属相对,如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句,约性固空,约事又有,然毕竟性体绝对空寂,有无皆不立,故言实无,与下文即非菩萨句,同一着力。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试问除如世尊所教住之外,更有何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既然诸相非相,世尊何故从三昧起,幻起诸相,住世八十年耶,且问见个什么道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问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世人解法为正法,不知何者又是正法,况应舍亦属于法,又将何舍耶?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上言无有定法,故不可取,然则行者读金刚经时,还取不取,听不听。
【皆从此经出】 此指什么经?若言金刚经,则经是世尊所说,世尊又从何处出?彼修东藏密者,则必曰佛母,更问佛母又从何处出?
【实无所行】 问既称实无所行,何又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必人人学六祖,但问自己的清净心如何生法。经言心本无生,何以经文相背如是,为文字相背耶?抑经义相背耶?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若是经典,又在何处?又谁是佛,谁是弟子,试举看?
【以是名字】 正为以是名字,劳他阿难尊者,忙了半世,我人又费了许多唇舌,读经三十年,字还不曾识得,却教我奉持个什么。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还是生了实相,然后信心再清净呢?还是信心清净了,然后再生实相呢?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即名诸佛,就不曾离一切诸相。
【不惊不怖不畏】 以何因缘而能如是?
【节节支解时】 问痛不痛,若痛是凡夫,不痛是木石,应如何而可?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若心无住,亦为非住,应如是住。
【此法无实无虚】 此句为一切经之眼目,参透即通诸法如义之妙。
【则为如来】 此句在如来下,何以往往不点断读,是人既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不是如来,却又是谁?且问哪个是如来?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问如来何不逆法,福又何以胜彼?
【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可知听受者,亦不可甘自暴弃。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既在在处处有经,大众为何不见?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试问既当下即是,又从何处再分三大阿僧祇劫?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经义与果报,为一抑为二,同此不思议,谁为思议者。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分眼目在一者字,计共有四者字,点明此不可得之幻心幻法也,因此时行者渐次证入,正吃紧在破法我,原文虽与第二分略同,其义则各别也。此句斩金截铁,毫不拖泥带水,若微细执有,便落喜动矣。此句宜常常诵之,能见这者字否?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曾有人问如何是如义?即诵经曰,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此佛字义,应作何解?
【通达无我法者】 此为初证人法两空者而说,若问如何而可通达,则反问之曰,如何是人身长大?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心不可得,又谁分过去未来现在耶?总言不可得,则不必更分过去等等矣,此正破众生情见,彼固执为有也,但若告以不可得,彼又执为无有而落断灭矣。不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以无自性故空,以属生灭故幻,幻有非无,只不可得耳。上言肉眼等五眼,解此义者,为何种眼耶?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若人言如来无所说法,是不是谤佛?又如何谓谤?佛又指谁?试举看。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究竟是什么?若婴儿处胎,不得叫做人,不得叫做非人,毕竟是什么?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了义经绝无半点通融,绝对不可得,无多分少分也。
【修一切善法】 是善巧方便圆融无碍法也,劣慧人遂误解为行善去恶之法,但一切方便善巧法,正是行善去恶之法,若分世法佛法,显有胜劣,是法不平等,有高下矣。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试问须菩提此言,果有语病否?须菩提宁不知如来无相可取,乃反说耶,须放一眼,观须菩提,勿上其当也。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改四句云:若证正道时,如来处处见,见色与音声,尽是如来面。如此妄改,可乎不可?又世人最怕邪道,不知何者是邪,又何者是正?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全重在不字,当见别注,误以不字为非原文所有者,此真大误,如来原不可以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也。如来证得无上菩提,原不取具足诸相,然亦不废具足诸相而证得也。倘偏执一边,落于空无,遂成断灭,必二边不著,空有双融,是真发阿耨菩提心者。
【得成于忍】 惟证于无生法忍者,方能决定彻知一切法,本来无我,知法无我者,是名福德。菩萨无贪著,故不受之受,斯真无上福德。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一合为圆义,即实相也,无形可表无言可示,何可说耶。上言微尘世界者,正圆合其义,在证者自知自印。此等处,文字述义,已极难矣,辗转译义,岂不更苦,故读经切不可执取文字,在证得后会意可耳。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此佛最后嘱咐,呼应前文所言一切法者,又何曾会离却行住坐卧,所谓处处风光是也。古人学道,无时不游戏自在,无一刻放松忘失也,且既云不生法相,却有许多知见信解的法相,岂不叫人上当。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者,非言废除不用也,正取相时,亦无所动。不动者,非言死定如木石也。正动作时,不问前境顺逆如何,怪相如何,只是不惊不怖不畏,此皆由内证不惑所致,故云如如不动。若有所取,或所不取,都被境夺,不是如如。
【应作如是观】 作如是观,不废有为也。观者何?观于空也,是不取有为也。有为无为,都不取于相,斯真无为之极则,诸如来涅槃之相,如是如是。
【皆大欢喜】 问何者为大,何者为欢喜?世间有漏之法,如露电梦影,即出世间无上妙法,亦如露电梦影,然则欢喜个什么?这个欢喜的,又是什么?虽然,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参句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金刚经释字
【金刚】 帝释之宝杵,具坚利明三德,以喻般若,坚是体,利是用,明是相,言无所不破,即无一法不扫荡净尽也。
【般若】 此言智慧,然非智慧二字所可解,当云:“通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之大智慧”十八字,稍可申般若之义,故仍用梵文原字,尊重之而不翻译。又般若有实相观照二种,以觉性不坏,未尝生灭,是实相般若之坚;以照诸法空,无明顿破,是观照般若之利,由这二义,似彼金刚也。
【波罗】 彼岸也,由生死烦恼此岸,度至涅槃清净彼岸也。
【蜜】 到也,即蜜多也,此简称蜜,心经蜜多二字相连,多言上。蜜多,言到彼岸之上也。
【经】 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大比丘众】 有五大:一名称大,二住次大,三修行大,四功德大,五徒众大。比丘乃出家之男,众乃群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 此指常随诸众,佛初度[性-生+乔]陈如等五人,二时度耶舍五十人,三时度舍利弗等百人,四时度目犍连等百人,五时度优楼频螺迦叶五百人,六时度迦耶迦叶二百九十五人,七时度那提迦叶二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
【俱】 同来集会也,言非同等资格程度,彼自不欲与会也,弥陀经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俱字同义。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著衣】 著二十五条大衣也。
【持钵】 持昔成道时四天王所献绀琉璃钵也。
【敷座而坐】 佛自敷座也,此表本心不动,凡佛说般若时,表敬般若,显平等智,不由弟子敷座也。
【长老】 德高曰长,年高曰老。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于众中出座也,表二乘不究竟,起入大乘,亦应机而起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付嘱】 佛嘱大菩萨对小菩萨,凡得与未得,嘱其增进不退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应云何住】 此住非下文无住之住,乃问住心何处,是为发心,此无著菩萨所以分十八住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如汝所说】 佛印可其说也。
【谛听】 恭敬至诚而听也。
【唯然】 须菩提答言是也,曾子曰唯,即此意。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卵生】 鸟等类。
【胎生】 人等类。
【湿生】 鱼虫等类。
【化生】 诸天及地狱等类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
【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
【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槃】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槃,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槃,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槃,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槃,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槃,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槃,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槃。
【灭度】 救度之,登涅槃彼岸也。
【有】 执有也,非有无之有也,下无字即同此义。
【我相】 自以为我能度众生,此执我之相也。
【人相】 见有众生为可爱,执他为人相也。
【众生相】 人我合之为众,蕴合不舍之相也。
【寿者相】 坚固执持如寿命,不舍之相也。
【复次】 再者。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槃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虚空】 空间也,虚空无尽,此喻心量之广大。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思量】 计议量度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虚妄】 假也,不实也,幻化也。
【灭后后五百岁】 灭后,佛涅槃后也。佛涅槃后,最初五百年,为正法,次一千年为像法,再后一千五百年为末法,此指一千五百年之最后五百年,为斗诤牢固时代,言此时代,人类惟坚执于斗争也。经上每言末法为一万年,然今察诸现状,与佛说末法时代之境像,都到眼前,恐不能等到一万年,意者一万年后,或并佛号而不闻耳。又正法时,佛法有三种皆全,曰听法行法证法;但像法时,只有听法行法,而少证法;末法时代,只有听法而少行证,徒具形式,是可痛也。五百年有五:初五百年中,一解脱牢固,二禅定牢固,三多闻牢固,四塔寺牢固;后五百年,斗诤牢固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不应取法】 言不应执著法也,法亦相也,不住于生死法也。
【不应取非法】 连不应执著之法,亦不应执著也,以非法亦法也,不住于涅槃法也,所谓二边不住也。
【如筏喻者】 如过江用船筏,到彼岸即舍去无用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指正法言,正法尚幻,不可执著,况实相以外之邪法乎。
【解】 解识也,了解也,音假音显,均可。此经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不必拘执音字也。
【差别】 不同也,言果位不同,非修证菩提有二也。
【三千大千世界】 合四洲为一世界,如是一千世界,为一小千;合如是一千个小千,为一中千;又合如是一千个中千,为一大千,共三个千数世界,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三十二相】 佛肉体上应身之妙相也。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授记】 佛对于明心之菩萨,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曰授记。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肉眼阂非通)
【天眼】 色界天所有之眼,修禅定而得之,远近内外昼夜皆能见。(天眼通非阂)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谤佛】 毁谤也,迷也,迷觉性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 至是名众生一节,原本秦译无,魏译有,于唐长庆二年,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查得,遂补入,故文不同,须菩提上有慧命二字也。
【转轮圣王】 此王身具三十二相,能飞行于空中,转其金银铜铁四轮宝,以降伏四方。于增劫至人寿八万岁以上时出世,即金轮王四洲,银轮王东西南三洲,铜轮王东南二洲,铁轮王南阎浮提一洲也。
【断灭】 即断见是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今之自杀者,即此断灭邪见,其愚亦可哀矣。
【得成于忍】 知一切无我,无我有二义,人无我,法无我,得此二空,更不复生,名之为无生法忍。
【一合相】 言一之而不二,合之而不分,本无体可说。但凡夫分别,有分合之见,遂谓有一合相,不知一合相者,即实相也。
【贪著】 认妄为真,执之勿舍也。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与四相同,以见则属法相也。
【不取于相】 参观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如如不动】 以不取于相,如彼真如,湛然不动,说法者如,受法者如,合于真如,故曰如如。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述义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佛法的五明,一是因明,是说一切辩证法,分别邪正真伪的理,是论理学。二是内明,明自家心宗佛性,专讲人生内在的学问。这两门,是自己的功夫。三是医方明,发明医理方术,救人病苦。四是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如声光化电算术各科等类。这两门是方便世用的,人事上不可废的。第五是声明,要把前四明的理智发扬开来,要靠语言文字来通达流传,是为声明。五明通了,世法才尽。世法尽了,即是佛法。五明中,内明是根本,所谓根本智,是体,其余四明是后得智,是用。你想人在社会上,这五明,能缺哪一明呢?世人不明佛法的真理,笼统说是迷信,岂不可痛。但实在不能怪他们,一则佛门对外介绍的方法太少了;二则佛经义太深奥,不容易懂;三则人人忙于衣食住,无暇及此;四则盲从,一听说是迷信,就不好意思去学,怕人说是落伍;五则佛法宣传的信用太坏,世人但见坏处,不见好处,就是知道一点的人,也认为不急之务,可不必学它。不知人在康健时,看医药,真是不急之务,非到真正病苦时,不知道着急求医。但如一个地方,从无医院,也无药房,到了临时急病,还来得及吗?我人不能听其自然,明知自力不足,苟有一分力量,可以贡献社会,不致害群众的事业,自当尽力帮助,用出无畏布施的精神来,先把金刚般若经的义理,用白话来介绍,小之可以解除人事闷苦,大之可以悟见自性成佛。果人人能通达无我无人的平等至理,才知佛法实不是迷信,不是消极,是为救世的大用,可以立个真正社会共荣的基础,那就尽了我个人的天职了。
又此书不但述金刚经的义理,还要把人生痛苦的根源,贪恶的习性,一一述出来。因世人不明社会共存的原理,只知自私自利,结果私也不成,利亦不得,只有受苦份罢了。金刚经上说,不但对人要度他成佛,连胎卵湿化四生,都要度他成佛。还要自己不立这个功德见,自以为了不得,是讲到无我的极则了。虽人生一时或做不到,但先得有此心愿,具此精神,那就无事不可努力前进了。所以这书名为《金刚经白话述义》,实是社会学进行法门,开一条人人共进的道路,人人得心地光明,消灭了尔虞我诈的恐怖,表明佛法于世用的重要。又为便利读诵起见,改为白话体。又借用同仁研究金刚经的机会,编立这本讲义。至于经义深远,也不过述其万一,未尽的地方,还在各人自悟自得,非语言文字所可揭示的了。
我们今日读金刚经,先当明白究竟为了何事?经于社会、人生,又有什么用处?但这个道理,世人很少明白,大都是求福报,求消灾免劫。而稍明佛理的人,才知读经可以见性成佛。是的,但如何谓之见性,读经又如何能见性成佛,经又如何读法,亦全不去研究它。更有人说,见性成佛是菩萨的事,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不知菩萨是生出来就是菩萨呢,还是由凡夫修成的呢?既是凡夫无望,那你读经做什么?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具有佛性,可以成佛,这个浅近的理,人人都知道的,你为什么要甘心没出息,自暴自弃,还要阻止人家发大心?造此恶业,岂不可怪?!
从来读经的人千千万万,解释经义的又不知多少,但知道受持的却很少很少。受持就是照经上去行,行是心行,心行才是真实受持,自己得受用,方有用处。即如经题是波罗蜜,是说到彼岸。你试想想,你是不是在此岸?但又如何叫做此岸呢?倘真明白了此岸的苦厄,方有出离的决心。然世人未尝不知自心苦厄,又因不明正理,再加依赖习性,不图自了,但求人救,是以求佛求法求僧,离题更远了。
佛在华严会上,特许大心凡夫,此人虽未成菩萨,还在凡夫地位,但心量已大,是个法器,可以成就的。人有四种德性:一、不甘自弃,决信自己可以成佛无疑。二、平等慈视众生,皆可成佛,故能不轻后学。三、魄力胆量胜人,日后承当力大。四、不易受法缚,心量又活泼,除习气容易。有此四德,所以称大心。不是人人都能发大心的,有肯不肯的分别,肯发大心的人,都因夙世多种善根,此生便容易了。
读经先得明白本经的立场,金刚般若经是佛第四期说法,在般若部,中国已译的只六百卷当中的一部分,专明般若的体用。般若是梵文,华言大智慧,但不是智慧两个字可以尽其义的。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是般若义。金刚是表般若的体,由体起用,解决一切苦厄。波罗蜜,就是用,能够明白金刚般若的体,起随缘应世的用,这个人就算是佛。倘一时尚做不到,但能够信心不逆,闻佛所说已能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此人已是大乘最上乘的地位,所以此经名曰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但佛是平等慈视众生的,不是专对大乘人教授,无论何人,只要是大乘根性,就有成就的资格,所谓根性的显发就是人的意境。圣凡的体,是不二的,圣凡的意境,却不同的,有人天的意境,有菩萨的意境,有佛的意境,你看经文里许多于意云何,就是引入意境去领会。这部经是说最上乘人的意境,是果位人的意境。不同这个意境的人,非但不懂其义,就是对他讲,也不能受持读诵,何况为人解说。因为他的根性是乐小法的,小法就是被自己的情见所惑,执著在我相,不能发大心的。所以经中说来说去,只在人去四相,要去四相先去我相,去就是勿执取,明悟这个我本是空,我身不是我,我心也不是我。身相心相,虽暂时似有,毕竟非实。因为非实,故云无实,因为暂有,故云无虚,只是缘生的,所以是空,你执取了有,固然不是,执取了空,也不是,即执取个非有非空,却也是执,也还不是。但明白这是个义,义即是法,即是名,根本都是空性。因为世上一切一切,都不过是个假义,假法假名,我权立了一个假心,用来一时假用罢了。因为世上假人事,是不能废的,不许断灭的,只要你明白了不作真,不上当,修一切善法。善是善巧方便,能用善巧方便的法应付一切,那般若的妙用活用,就起来了。所以着不得一点相,先成个大自在的意境。能大自在的人,自己受用,即是功德。施之于人,即是大功德。推广开来,即是无量无边功德,即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的大事业。所以有功于世道人心的,功德不可称量。社会上的一切人事,本此建立,就转娑婆为极乐了。这是本经的立场,要首先明白的。
次说金刚经的妙用,在表面上,处处讲般若无住的妙用,骨子里却点出金刚不动的性体。说体,是无形的,说相,是无相的,说用,是无住的。说无形的,是暗指人人同具的佛性,虽不可见,却是实有湛寂圆明,所以叫做实相。“实相者,即是非相。”就是说非同有相的相,是不可眼见的,但处处表现的如胎卵湿化的身相、动作相、语言相、文字相,连所受的福德相,心中缘起的善恶思想种种妄相,全从这实相里幻出。外形似乎变化不尽,但实相本体性,是不动不变的,所以叫做福德性,有形的是福德相。
初步的功行,先破四相,粗的是四相,细的是四见,四相四见,把实相蒙住了,所以不见。譬如水,被波浪所迷糊了,就此不见,但水终究没有增损,波浪一息,水自见了。所以经中再三要破一切相。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是真相,即见如来了,如来是指实相性体,见了实相,即同诸佛。
修行人到了亲见实相之后,自然明白,了知一切一切,都从实相里幻出,一切处一切处,都不离我的实相,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我的实相,我的佛性,我的妙用,我的大身。更知道人人如是,佛亦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人人的实相,人人的佛性,人人的妙用,人人的大身,不分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一是平等,包罗万象。此心廓然,无圣无凡,无人无我,我与众生,众生与我,一体性空,无彼无此,无冤无亲。何以故,一切同体,无生无灭,所以叫做大身。这是真见实相的人。此便是佛的意境,从般若中慧见的,不是世人情见分别所得的。
金刚经破四相是初步的入手方法,再深入去,不取法相,不离法相,就是不住于法,是破四见的功行。此心不被境转,不被法缚,微细微细处,并不受佛缚,不受经缚,不受功德心所缚,只一无住,便缚不住了。因为晓得一切法,一切见,总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不取有为,也不离有为。譬如走路,步步踏着砖走过去,步步不离砖,但总不曾带走一块砖去。如是行云流水,应付世上的事,只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要再添什么道理,反又迷了。所以说不生法相,这才是如如不动。如如是活泼泼的妙用,不动是未尝离了金刚性体,这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须菩提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所以许了他,说如是如是。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槃,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合凑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著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么?
此经以金刚为体,以离相为相,以无住为用。体比喻其坚,相比喻其明,用比喻其利,合此三德,以表般若的圆融广大。这部经,经过六次翻译了,以鸠摩罗什译得最胜,合我们东土人的意境,文笔也极灵活,所以人人喜读。六种翻译中,以隋译是梵文对照而译,不按中国文法,所以难解。金刚经义理很深,佛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九年专说般若的。其实五期中无一处无一时无一句不是说般若。不过专说般若的,前后共十六会,这是中国已译般若部六百卷中一部分,各家注解,不知有多少。当初有个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天,请弥勒菩萨解说经义,菩萨传了八十章偈颂,无著传给他兄弟天亲,令造一部金刚经论,按二十七疑立论。无著意尚未足,自己又造了一论,分十八住,后来功德施又造一论。这前四种,专解释金刚经的,只是文义太深,还是不懂。后来中国各家,如唐朝窥基大师、圭峰大师,宋朝的长水子,都有注释,不过前四种论到中国在后,梁昭明太子不曾见到,因此判金刚经三十二分,虽煞费苦心,却不能说出所以然来。其实经文虽千注万判,也分不清的,是在各人自己修证后的领悟,悟得深,见到亦深。但不受持,照经上去做,也还是不能深悟的。要得受用,自非亲历不可。所以宗下首重见性,开了眼,再去看经,头头是道。所谓由体起用,从根本智,开发后得智,是修行正路也,正是心中心密法入门开启般若的捷径。
佛说法只是随说,随时随地随机而说。尤其是般若,更无定法。我们今日参究,虽不必拘定何章何偈何句,然此经先后次第,有条不紊,我们也得逐段来参。此经大体分几大段:
第一段,是佛不开口说法,以身教,以意授,名不说说。由“如是我闻”至“敷座而坐”止。只有大乘菩萨看得懂。此段佛在动作上、态度上,表六波罗蜜的行相。如乞食,是表布施波罗蜜。于食时,著衣持钵,躬行走乞,是表持戒波罗蜜。次第乞已,不择贵贱精粗,是表忍辱波罗蜜。收衣钵,洗足,经常如是,是表精进波罗蜜。敷座而坐,是表禅定波罗蜜。五处全是般若行,正表般若波罗蜜,即在行住坐卧之中,处处可见,但无可言说,只如是而已。可知般若功行,全由里面发出,不能丝毫做作。所谓蕴于中,形于外,神露于不知不觉间,绝不著意,正表无住的意境,般若妙用,全盘披露,这是佛不开口的说法境。
第二段,由“时长老须菩提”起至“愿乐欲闻”止。上面佛的意境动作,正是说无相法,而许多人不懂其机,只有须菩提感觉了。但会上无量诸大菩萨,岂有不懂,何以不问呢?因为须菩提虽是东方青龙陀如来化生,但特意现声闻身,来此土助佛行化,在许多声闻中,是为上首,与诸声闻同是朋类容易接近,又大都不敢启闻。他所以特地设问,在大众之中起来,把右肩袒了,是表示坦白忏悔,右膝著地,坐起半个身子,是请问的仪式。从右的道理,是因为右边手足,动作多,作恶也多,是表降伏的意思。合掌,是表彼此心心相合。如是恭敬,方可请问。说希有世尊,不是说世尊的希有,是说今日世尊的行动不是普通人可测,用意深妙,实为希有。但我知如来是不舍一众生的,对于大菩萨,不必定要开口付嘱,只如是引逗,随机表演,正是护念。然亦不废言说,同时对于小菩萨,亦尽情付嘱,并且善于随机而说。所以我请问世尊,一班善男女,个个想发菩提心,但苦于无可捉摸,应该如何样得个安住、得个降心的法子呢?在梵文原文上本有如何修持一句,罗什法师却取消了。因为安住降心,即是修持,可以不必再多此句。般若的妙用,在扫荡心上法垢,第一要干净明简,容易使人显畅,所以他的译笔特别好。韩文公早年辟佛,后来从大颠和尚,深通禅意,并且自认文章不如他。可见文章原是表意,意境越高,文章越古,然而意境不高,也是表达不出的。当时佛赞叹须菩提善哉善哉,是叹伊居然懂得机了,所以许可他。诚如你所说,如来确是这样的,你今要专心细听,我替你说,你要知道,善男女,要发无上菩提心,并无别法,也只要这样就安住了,心就降伏了。佛只说这两句,下面不说了,须菩提就悟到这纯是行云流水,心无可住的无上法门,只不能说出,大皆只要如佛的如是办法好了。诸位要晓得,世上的事,本不过如是,马虎不得,认真不得,本来是空,你当真了,未免太苦了,你当假了,又未免太无味了。一切明知是假,今正用时,暂时不必作假,时候一过,变化生灭,哪里是实在永久的呢?譬如夏天用冰,冬天用火,有就用,没有就算了,原不过一时的缘会,不必特意去执取好坏,心就自在广大,不被境夺,不被见迷,苦厄自断了。这是心不住法的妙用。心果不住,那末无心可降,寂灭的景象自见,这就安住了。此是釜底抽薪法,简捷了当。但此意只可神会,所以须菩提说,呀,是了,唯、然两个字,作两句,正表自己领会了。但我一人觉知,大众尚未明白,愿乐欲闻,尚愿世尊慈悲,开口宣示,以解众惑,于是再请佛说法。
第三段,由“佛告须菩提”至“则非菩萨”止。凡成佛也必要有资粮,譬如出门要带食粮本钱方才可以就道,度众生是成佛的资粮。众生有外众生,即胎卵湿化等四众;有内众生,即是自己的无明,由无明发挥贪嗔痴三毒,养成六道轮回,所以先自度成佛,再度外众生,明心见性,是根本办法。这一段是成佛的资粮分,是说到降心的极则,无可再加的了。降心即须空心。但心本来空,因众生情见坚固,养成个有心的习惯,久之认为心是实有的,把本来空忘记了。但心如何习惯成有呢?又如何坚固呢?是由于爱,爱是我爱,最深的是法爱,就是我见,爱我见,甚于一切,所以破人我容易,破法我难,总是求个心上一时的安适,不是求个究竟安适。譬如我有个单面的道理,自己也明知道是勉强的,只要有人反对,就马上不高兴。或对方地位不如我的,就可以动怒。假如有人赞成,就立刻欢喜。或对方地位高于我的,也来赞成,又觉得特别光荣体面。你想难不难呢?但这个我见,还容易牺牲的,独有名心,如我的正理,我的善举,我的功德,无人可及,正要有人赞扬,若使有人反对,是断断不肯的。那个我相,又特别的坚强了。所以自己的名心功德见肯牺牲了,才是无我。而我一身的大功德,无过成佛。要成佛,不算稀奇,连度众生成佛,也还不算稀奇,甚至把大千世界众生,从胎卵湿化,下至地狱众生,上至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统统度尽,个个到无余涅槃成佛,如是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功德还有可比拟的么?但我心中,若没有这件事,也毫不稀奇,因为众生与我,大皆本是佛,本是性空。因为不空,著了我见,所以不成佛。今立了能度的心,便是我相,立了所度的众生心,便是人相,立了许多法见,如是广大功德等心,便是众生相。众生即是烦恼的别名,立了这个见,永永要保留,如寿命的不肯布施,舍去这个心是寿者相,有了四相,我见横生,自己的心,又如何空,如何降伏呢?自己未度,又如何度人呢?既不能自度,又不能度人,又如何称菩萨呢?菩萨是觉有情,觉了自己不算,还要觉一切有情;所以称摩诃萨,就是说大,要能如是广大,才堪称大菩萨。佛告须菩提,是极郑重的辞句,这一段,佛斩金截铁地说,菩萨摩诃萨,必得如是心空无见,才是真无我,真正无心可降,为全经的纲领,一切众生成佛的条件。你想如是大事,尚且不以为胜,那末世上还有什么事不可解决的,不可牺牲的,不可退让的呢?看一切真不值半文钱,任何许多好处,若利若名,都不得动我的心了,那T•W心、狠毒心、痴迷心,三个无明心,无根可生,无处可存,当下便是极乐,又非成佛而何呢?此段需要特别体会,逢到烦恼不可解决时,把这段记一记,你的苦自然化去了。全经的总纲说过了,下面再说无住的办法。
第四段,由“复次须菩提”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复次,就是次说,菩萨对于一切法、一切心,应该一切无所住,先把布施来代表,说一个波罗蜜,即是六个波罗蜜,十波罗蜜,八万四千波罗蜜,千法万法,统把布施来代表。你应该对于外境六尘,声色香味触法,都不要染著,你一执取于相,就住了,住就染著了,不能解脱了,所以不废布施等等动作,只是不要著,著就立相了,立相就有心了,有心就小了,小就所见不大,取一则漏万,不能广大圆遍。佛所以把十方虚空来比喻,因为无住则无心,无心则遍满虚空,正如十方虚空之广大,正表性空的广大。你须知道如何是功德,性空才是大功德,才是真功德。心无所住的人,此人便无成见,便不会误人,便不会作恶业。只有解除人的痛苦,不会多事生事添人的烦恼,所以说是功德。对一人如是,对无量人也如是,所以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福德性,不是福德相。如即今我以财布施,是福德相,我不著此相此见此心,是从空性中流露,所以是福德性,不可比拟而思量的。最后佛又说一句,并且叫他名字,是郑重的告示:“须菩提,菩萨并无别法,但只要照我所说的办法,如是安住好了,放心放心,不要再犹豫,自生法见,误了你的世世生生。”这一句,是千万斤的力量,正以表前面所说的万分郑重,不是儿戏。到此是佛开口说金刚经已完。有志人,如每日参究,从如是我闻至此句参止,至千万遍,一样可以见性成佛。下面的只是铺陈这四大段,开示一切办法而已。
??一切功德,总以布施为第一,所以居六波罗蜜的第一位。修世间福德相的,必须布施,修出世间福德性的,必须无住。世上一切,无非是苦,到了刀兵饥馑,是苦果到极点了。但众生何以受苦,只缘造业。造业由于迷惑,是最福薄相。然而福薄的根源是量小,所以布施是放大心量,植德的根本法。布施名为檀施,布施有财布施,用品食物药料,都算财布施。有法布施,如劝化开导解释等等,是用法的。有无畏布施,如肯代人负责分谤,解除对方的痛苦,是用大无畏精神的。布施是舍弃的意思,自己对自己,第一要布施。我的意要舍,气自平了;我的物要舍,身自轻了;我的见要舍,心自空了;连我的功德心也要舍,法自净了。所以性空是真功德,恶心更不必说,施之于人,人有烦恼,我替他开释,令他布施。所以排难解纷是真功德,挑拨是非是大罪恶。凡人一生遭遇不顺,困屯一世的人,都因喜欢生事,布弄是非,平日信用失了,没人敢和他亲近。这种人,比废人还利害,要害社会群众的。所以功德以有相为小,无形为大。罪恶以无心的小,有意的大。无相布施,福德不可称量。心如著相,就有厚薄报酬往来性质,等于借债还债,两相抵销,又算什么功德呢?又如我人现在所享受的物质,经过去的无数先哲发明制造,流传下来,布施给我们,我们独享独乐,良心上也说不过去。我把心去感念他们,这也是布施,再能公诸大众,如祖传的医药发明,切不可自秘不传,这是大布施。人人肯布施,那报我的心,自然由紧而松,无我的心,自然由小而大了。但此地说的布施,是代表一切心一切行的,都要无相。无相是成佛的张本,由小做起,可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五段,由“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一大段,须分四小分说:
第一小分:至“即见如来”止。这大段的总意,由承上面下来的。上面先说成佛必度无量众生,度生不可着四相。次说破四相,在一切不住,心如十方虚空的大,这个福德也是不可思量,菩萨但应如我所教就是要住了,但这是笼统说的,是到了果位的说法。至于因地上的下手,必先明法身,就是先要明心,而众生不明心的总原因,在把一切相当真了。如说一切相是虚妄的,或者勉强可信,至于佛的相,就不敢说它是虚妄了。佛要总破他的见。先提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心中以为是真的么?须菩提说:不是,如来是法身,法身是无相的,实相不可执取眼见的相算是真实。所以佛说的身相,即非身相,是无相的真如法性身,非是三十二相等的幻相身。佛遂说:是的。凡所有相,不论好坏,无分圣凡,总是虚妄。如来是智慧身,你需用智慧来观一切相,非是真实,那你就不被情欲所蔽,就这个无心心处,可以见你自己的无相法性身如来了。这一小段是总破有相的第一关。打破这关,一切解决了。
第二小分:至“何况非法”止,是表法身原是无相,但亦须藉幻相而显。言说虽是幻身口齿喉舌所化,但也由法性身里起发,不要全把言说都偏空看了,须菩提遂请问这种甚深的言论,和记载章句,一班众生闻了之后,能不起怀疑,众生决定实行么?佛说,你切莫如是说,自有智慧人可以深信不疑的,莫说现今的人,即使我灭了之后,近到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在斗争坚固的时候,难道就没正信的人么?他们也能持大戒,修无上福,发大信心,以此为实,对我所说的,决定不疑。这种人,非同小可,不仅是经过几位佛出世,种过善根,实已经过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千万佛出世,受过教训,种过善根,成就这样的无量福德来,所以能够一闻这种深妙章句,一念生信,更不犹豫,心中更无丝毫法见,决定深信,就是净信,我就悉知悉见。此人的大智慧福德,你莫用普通的眼光看他,量他疑他,何以故呢?因为这种人,心已广大圆融,不会受外境所缚,也不受法见所拘了。所以不但没四相,并且无法相,亦不偏执非法。所谓亦无非法相,只是人用法,要用便用,不用就舍,心无所住,不受法转的了。为什么能如是呢?因为他能够心不取相了。如果他心取了相,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心就迷了,如果他取了法相,也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但如果他偏于离法,不取法相,也还不是著么?也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所以不应该取法,也不应该离法,只是勿执,勿执就无住了。因此,我常说你们诸比丘,须要了解我的说法,原为一时的应用法,不过是过渡的东西,为了众生不明,所以说法,你自不可舍,及到明白之后,更有什么用呢?你自不可再取,如过江必用筏,到岸不须船,你想正法尚且是虚妄不实,不可执取,应当舍去,又何况一切虚妄非实的法呢?这小段,到“何况非法”为止,总是尽量发挥无住的妙用。
第三小分:至“而有差别”止。此段是表智相法身。因为成就无上菩提,也是法身成就的,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中,总以为一切本空,不应取著,那末如来所成的无上菩提,和如来所说的法,岂也是虚幻不实么?你真以为成佛有所得么?又如来有法可说么?虽这种智相,原也由法身所表,但是性空假名,非有实体的呀。须菩提说:是的,我是了解如来所说的意义了,就是成佛,也没有定法可名,因为成佛不是有法,众生本来是佛,顿然觉悟,回到本来面目,即是佛了,一说有法,却又辗转不是了。但又不是无法,圣凡毕竟有别,众生成佛,也得有方便法去引导,所以根本无定,不可执实,并名亦没有定名。因此如来说法,也只是随缘方便,绝无定法。何以故呢?如来所说法,不过是缘生而已,不可定执为有所说,我们也不可定执为有可取,因为说的听的,两皆性空,非法,非可取法,非非法,非可离法,只随各人的因缘而转。一切贤圣,虽同向无为大道,取法却有差别,有时可取,有时不可取,有人应取,有人不应取,有此时此人可取,彼时此人即不应取,所以无定义的。岂但佛法如此,世间一切法,都是如此。佛法尚且如此,虚幻不可取,又何况一切有为法呢?
第四小分至“即非佛法”止。此段是表福德法身,不是七宝布施的福德相可以比拟的。佛说须菩提呀,若是有人能广大布施,不是少数七宝,却是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这个人的福德,究竟多不多呢?须菩提说,甚多甚多。世尊呀,我为什么说多呢?因为这是有相布施,有物就数得清的,可以说多少的,但是福德相,却非福德性,福德性是无相功德,正如十方四维上下虚空,就没法可说多少的。是故如来说,七宝是福德多的,佛又说是的,这种大布施,不算了不起的,因为是有相的,生灭的,有量的,不能了生死,反加生死的,引人的贪心烦恼的,七宝是虚幻的,是不能开智慧的。如果有人对于这篇经义,能够自己受持,能够替人解说,不必全文半文或取一章一段,就只一行,不过四句偈,那已经就了不起了,他那福德,远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呀,你要晓得,这个经,这个佛说的法,专是发明自性光明的,所以一切诸佛,一切佛成就无上菩提法,都要从这里启发出来的,因此不能拿有相布施来比的。但你却不可因为我说的了不起,又执取了佛法去。所谓佛法者,原也不过是一时之用,暂名为佛法而已,深悟的人,即非佛法,毋庸再取的了。
这四小分:总说成佛必得先显法身以为根本,法身虽是无相,但言说、智相、福德,统统是法身,即山河大地、无量世界,一切处,也不离我的法身,如黄花翠竹,无非是真如般若,我的性,包罗万有,无不一一入我性海。所以名法性身又名佛性,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凡我心所可拟到之处,无一处不是法到之处,故又名法界。因此成佛是意境成佛,成了佛,看出来,不但个个人是佛,胎卵湿化四生尽是佛,连一切器物,甚至山林河岳也是佛,入于化境,浑成一体的了。这个道理,只有到了那境界,才感觉到,不是神话,完全要冷暖自知,所以没法可说的。
三千大千世界,是说共有十亿个世界,但也不过无量世界中一粒沙罢了。我们所居的地球,只通四分之一,所以称一四天下南赡部洲,只南面一部分,其余东西北三洲,还不曾通,通了,合起来,成一个地球,算一粒芝麻。要一千粒芝麻,成一烧饼,为一个小千世界。再合一千个烧饼为一罗,合起来,共有一百万个世界。如一个中千世界,再合一个罗,共计有十万万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有三个千,所以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只算一个佛土,是由一位佛所度化的。你看这个伟大,还了得么!所以称世界无尽,这不是神话。我们已公认空中的星,是一个个地球,苦于不能通,但可眼见的,尚且数不清,就是小到我们身居的世界,尚且走不到,可到的,尚且走不完,看不尽,那我人的世智,真是有限、藐小到极点了。然而我的佛性,不但包罗这一个三千世界,连无尽的世界,也包罗在内。因此人人有成佛的资格,不可自暴自弃的了。以上五大段,是专说证到法身,见到本空后方有无住的力量,有此力量,才可以无四相,而内外众生斯得度尽成佛,可算是上卷金刚经,到此一个结束。下面是开说如何做到证法身破四相的办法,共分九段:
第一段办法:由“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至“于法实无所得”。这一段的总意,是说人不可有骄傲自大的心。此心全从我相而来,倘自己以为我成四果,便著四相了,中间菩萨不必说,就是我如来,在燃灯佛所,也无法可得,不能自以为胜的。佛所以先引须菩提自身成就四果来比,说如初果须陀洹,他成了须陀洹,可自以为我得了果么?须菩提说:不也,因为须陀洹,名为入于圣流,但属性空,根本无能入,亦无所入,六根不著六尘,才是初果意境。佛又说,那末二果斯陀含,他成了二果,可自以为有所得么?须菩提说:不也,斯陀含名为一往来,虽再来一生,以后不复再来六道受生,但此一往一来,终是性空不实,倘有此念,便立我人四相,就不成其果位了。佛又说,那三果呢?须菩提说:不也,阿那含也不能作此念的,因为他虽不再来此世受生,但也无不来的相,心中一著不来,便又不是了,于是佛又点到须菩提自身说,如阿罗汉成了道,可自以为有道可得么?须菩提:不也,不要说无法可得,无道可成,连阿罗汉这个名,也不可得呀!若阿罗汉一有此念,便著了人我四相。第一,我能成阿罗汉,是我相。第二,我所成的是阿罗汉道,是人相。第三,中间有种种成道的行相,是众生相。第四,这个法见观念,坚固执持,如寿命的不舍,是寿者相,还算成道么?所以佛虽许可我无诤功夫,已证到三昧,称为第一能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始终不作此念,以为我是离欲阿罗汉了。世尊,我如果作了此念,那你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个清净无诤的行者了。正因我无此心行,所以名我须菩提是有清净无诤的道行的。佛于是又说,于意云何,如我呢,从前在燃灯佛时,有法可得么?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如来虽得了法,实亦无所得,以本来诸法性空,以得此无所得,才是得呢。这一段,是说成了四果,不算一回事,连成佛,也不算一回事,中间菩萨不说了,那末世间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呢?世人颠倒烦恼,就无一件事不当真,连空言虚论,一点也不放松,所以有诤成了习惯,人事纷纭,相争不已,失去了社会上平等共处、相安互利的原则,无非一苦引众苦,一盲引众盲,造成个苦海世界。因此量小福薄的人,稍有一点胜人处,便骄态满面,不知越多诤,越是丑态百出。你如得了天耳通,普世间几万万的音声来入耳鼓,无非演唱三个字,个个人说“我不错”。你想偌大一个社会,竟分成一个个人的单位了,人人成了敌对,是何等苦恼呢?
三昧是正受,正受即是不受,世上一切一切,不是不见,不是不知,但决定知道是性空不实,不必作真,也暂勿当假,便是受而不受,此是正受,名为三昧。人人到了无诤时,自然心空自在,无苦也无乐,一切不受便是极乐世界。
第二段办法: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至“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一段是说庄严佛土的法子,佛说菩萨成就种种功德,使佛道重光,众生得度,是为庄严佛土么?须菩提说:不也。为什么呢?所谓庄严者,论事相若实有,论本体是性空,亦不过一名而已,大众须知,佛土有二,庄严也有二:一是有相的,如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妙相,以及此世的庙貌千秋,香花庄严等是。二是无相的,如自性本是佛土,此是实相,是无相相,心能清净无染,不住一切法,不离一切法,证到法性广大无边,圆明自在,才是真正佛土庄严,但亦不可执取以为胜。于是佛又接口云,是故须菩提,诸大菩萨,应如是起心,不要取著尘境是清净心,心是要有的,倘死执没有,便落断灭了,只是心无所住罢了。生心两个字,不要误会了,以为有心可生,那是背了不生的意义,是不可以的,佛说的是无住心。佛又说譬如有人,他的身相,大如修罗王的身,如须弥山那样大,可算是大身么?须菩提说:大是大的,正因为是有形相的,所以名大。但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是说非有相之身,必是清净法身,才可名大身呢,所以人人可显大身,只是心有住著,被无明所盖覆,不能庄严耳,显发大身,即同诸佛,福德不可比量。佛又说,你看恒河中所有的沙,一粒一粒数起来,要一粒沙再成一条恒河,你想这许多的恒河里的沙,是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多极了,照许多恒河,尚算不清,何况是沙呢?佛说:我实告你,若有善男女把许多恒河沙数再一粒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宝来布施,得福多不多呢?须菩提说:甚多甚多。佛于是郑重地再告须菩提说:这还不算是胜事,如果善男女能把这个经义,亲去受持,或是替人开说,不必多,就是一行四句偈,他那福德,已胜过许多七宝布施了。
总说有相的是生灭的,虽多不实,亦非究竟的,在上卷里较量功德,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是第一次;此是许多恒河里的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更是无量数了,是第二次。经中共有四次较量功德,其余不过带便说说罢了。
第三段办法:由“复次”至“如来无所说”。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要尊重正教。上面表这经义,是一切佛所自生,就是一行四句偈,表此无上法王,功德不可比拟,应可受人天供养,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所以不同外道典籍的散乱诸论。佛说:随说是经的精义,不拘何人何地何时何文,就说一行四句偈,在此时此地,如佛现在俨然是塔庙,凡是法界众生,上自天道,下至地狱,都应个个发心恭敬供养,供是使现在功德满足,养是使未来功德光大。一行偈已是如此,何况有人把这经义完全能够受持读诵呢?当知道,这个人,已可成就法报化三身矣。说法身是最上,说报身是第一,说化身是希有,三身圆满即是佛,你看这个经典,有多么的贵重呢?所以经典所在的地方,即为有佛,大家皆当尊重,自己算是弟子。不但对经,即对受持读诵的人,也应当尊重为善知识,自己如弟子,因为人能宏道,人在道在,个个人有佛性,个个人可通般若,即个个人,乃至胎卵湿化,无一不是佛,处处平等。在我看来,个个当彼此互相尊重,互敬如佛。可知般若眼光之广大,佛法普利的妙用了。那时须菩提又起来问佛,这个经典,应定为什么名字?我等如何奉持呢?佛说:这个经可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是表体,般若是言用,依之而可超登彼岸。但又恐人执取了法,所以又说,不过是个名字,汝当奉持,不是真有实法可取,佛说般若波罗蜜,是不得已而随缘应付,为未曾证到的人所说,论到诸法空相,即非般若波罗蜜,不过是名般若波罗蜜而已。但又恐须菩提执取佛有所说法,遂又反问曰: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么?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虽说,而实无所说,我人当知般若功用,是扫荡一切法,即扫荡一切心,扫至无可再扫,证到无心可心时,那寂灭的金刚性体自见。不但此经如是,经经都是这个法,佛佛同是一个道,无非是为众生。佛和佛,便毋庸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总持分第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自在者,徒因迷而不觉,枉自烦恼,若欲修复本来,还得起般若妙观之用,悟入本来,以慧照力参之,此修心之总诀也。下三句谓妙观起用之法。在自性莲华,行甚深之般若法,用以度登彼岸,然岸属假名,亦无彼此,姑以迷为此岸,觉为彼岸而已。而迷觉之别,只在一心,心若觉悟,则名到彼岸之上。波罗者,彼岸也,蜜者到也,多者上也,非此岸,非中流,非彼岸,必彼岸之上,乃名究竟,故曰行深。但心不可得,依境而立,与境相对,外而六尘,内而六根,皆色也,相对即受,如风之相接而受也。既受矣,遂动乎念,是曰想,想之刹那流转曰行,于是意识中知其为风,为冷为热,一切分别,相因而起,此五事蕴结不散,是曰五蕴,言心境互蕴,迷而为一,流浪深入,不知所返,久习成惯,难以解脱,且视为当然矣。于是事有成败,心有顺逆,苦乐以起,苦者固苦,乐者亦苦,以乐不究竟,一切无常,终归于苦也。凡身受疾痛而心不安者曰苦,意有颠倒而心不安者曰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名得度。度苦厄者,度此幻心也,以苦厄皆属诸心,度心惟仗甚深般若,照见其本空而已。空者何,此心与境而已,境属幻有,心属幻立,此心境幻合之五蕴,本属凭空缘生,非有实体,如以为苦则苦矣,以为乐则乐矣,以为实,则认妄为真而颠倒矣。以为幻,则心无所系而苦乐断矣,照见五蕴本空,心得自在矣,心即空寂,万事解脱,故名一切。然则三句者,救心之无上妙法也,惟一切二字,义至微细,不至究竟,不得谓为一切也。所言空者,非有无之谓空也,惟以缘会而有,其体本空,其用不无,以无自性故空,以假合故空,况照见亦属五蕴也,惟不执而已。凡夫不知苦厄之所自起,并不知五蕴为何物,并不知苦厄之在心而非身,更不知五蕴之本空,尤不知照见之妙法,故世世沉沦于此岸也。罗汉知五蕴是空,乃般若无力,偏执于空,未解空义,其执空者,仍等于有也,如虽不在此岸,却在中流,未达彼岸,故名入流,以其慧照未全,尚未开般若也。菩萨已知五蕴本空,但照见未空,尚执功用,有时失照,如虽达彼岸而未登岸也,必焉八地以上菩萨,与佛等量,并照见亦空矣,且空亦不著矣,方名皆空。如是自在,挂碍斯尽,非力行甚深之般若,不能登彼岸之上也,以究竟涅槃也。至此庶可名为一切也,观照之妙用,至此已备,且所谓照者,起般若以妙观也,见者,眼下直见本来也,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总在自觉,非尽佛度,以行在我而照见在自心也。此四句,已总持心经之全义,故曰总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凉界主人
清凉界主人
当前离线
社币
信誉指数
点
好友
帖子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04-11-23
最后登录
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积分
14918
点评币
学币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及全文
色空分第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般若者圆义也,色空二义,非通般若,无以圆会,世人每执色为实有,空为虚无,不知色之为色,非在而有,非灭而空,非过去而空,乃正有时,其体本空,故曰色空不二。又空之为空,非有则谓不空,无则谓为空也,正以有而不可得,因缘假合,本无自性,故曰空。是以解色则明空,明空则无色,毕竟空不离色,色不离空也。今告舍利子曰,色不异空者,破凡夫执有之病也;空不异色者,破二乘执空之病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菩萨色空不二,尚存二见者也,不异云者,意在相较相对,言即是则不二矣。色既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言五蕴亦属于色,外境之相固幻,内见之相亦幻也,两皆幻有,故不可得。且外无境则心不起,内无见则心不立,能以慧照破此内外二色,则心空矣。但慧照亦心也,更以甚深般若,扫此慧照,则不著空,斯空空矣。能空空者,著有著空,都无所碍,以了知十八空义,毕竟是空,外不迷于色,内不惑于法,一切都净,得大自在,更何苦厄之可言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一页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作上线】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
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