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清凉界主人

中国佛教人物(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一 莲华生(约八世纪)
  莲华生是西藏地区佛教密宗初兴时的一位大阿闍黎(译作“轨范”)。他在
西藏佛教中很受尊重,开创了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据公元1610年多罗那他(1575—1633)所著《莲华生传》记载,
莲华生在东印度提婆波罗王时,生于乌长国。于大众部出家受具戒。遍参知识,
广学显密教典。公元750年到尼泊尔。次年离尼泊尔来到西藏地区。752年,
他和藏王持松德赞见面,与菩提萨埵等共议建寺事。754年,桑耶寺建成。次
年,他和菩提萨埵二人欲回印度,藏王挽留未成,即遣使送他返印。一说藏王逝
世后始返印。
  莲华生离藏后先到达罗毗荼洲,教化国王皈依佛教,从摩揭陀请来三藏的亲
教师多人,建立毗陀、遏陀、苏陀三大寺。莲华生住此洲弘扬佛教十二年。
  莲华生的著述收入《西藏大藏经》的有《圣青衣金刚手修法广释》、《金刚
摧坏陀罗尼释金刚炬》、《吉祥空行世间怙主修法》、《秘密书状》、《五三摩
耶》、《普遍怡悦修法》、《长行述阿啰波左那修法》、《照明宫殿现现除暗灯》
等。另外还有一些题名莲花金刚著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也可能是他的著作。他还
和遍照同译一部《金刚恐怖真言集根本续》也收在《甘珠尔》(经藏)中。
  莲华生的思想学说,他本人没有系统的著述流传。和他有密切关系的寂护以
及莲华戒属于中观自续派;无垢友则是弘扬般若的一位大师,撰有《文殊般若广
释》和《心经广释》等著作。莲华生的思想可能和他们相近。
  莲华生在西藏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藏王和臣民
二十五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
的译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二 不空(705—774)
  不空,具名不空金刚,是他受灌顶的号,他名智藏,或称不空智。是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人,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闍
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720年(开元八年)
到洛阳(此据《贞元释教录》卷十五。另据赵迁《不空三藏行状》说,他是西域
人,幼随舅父来中国,十岁周游武威、太原,十三岁遇金刚智云)。开元十二年
(724),年二十岁,他在洛阳广福寺说一切有部石戒坛受比丘戒。此后十八
年中学习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
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就生病,于同年八月三十日圆
寂,不空奉金刚智遗命,仍想前往天竺。这时他又奉到朝廷的命令,教他赍送国
书往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先到广州率弟子含光、惠銎等僧俗三十七人,携带
国书,于十二月附昆仑舶,经诃陵国(在今爪哇中部),未满一年到狮子国。当
时狮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殊礼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
阿闍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銎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
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
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依不空于774年奏表)。后来,不空要
回中国,狮子国王尸罗迷伽(戒云,719—759)请附表,并托献方物。不
空遂同使者弥陀携带献物和梵夹等回唐,于天宝五年(746)到达长安。最初,
他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天宝九年(750)又奉旨放回本国,但
不空到韶州时得病不能前进。天宝十二年(753)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
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
遂到武威,住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
子利言(一称礼言,有《梵语杂名》一书传世)来参加译事。肃宗至德元年(7
56)征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后来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不空
仍然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757)肃宗还都以后,不空备受
皇帝的礼遇。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请搜访梵文经夹加以修补,并翻译
传授,得敕许将中京(长安)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等寺,以及各县
的寺舍、村坊,凡有旧日大遍觉(玄奘)、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
带来的梵夹,都集中起来,交给不空陆续翻译奏闻。这是唐代梵夹一次大规模的
集中(在兴善寺)。后来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法,大兴善寺被毁,大批
的梵夹也就损失了。在肃宗还都以后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广译
显密经教,灌顶传法,教化颇盛。晚年(766)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
继又造玉华寺,并奏请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自后遂成为密教重
心。大历九年(774)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唐代宗敕赠“司空”,更
加“大辩正”的谥号。建中二年(781),德宗敕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兴善寺
为不空立碑。
  不空的弟子很多,在他赴狮子国以前已有弟子含光、惠銎等人。诸弟子中,
不空认为能尽传五部之法的除早亡二人外,仅余六人(时称六哲),即金阁寺含
光、新罗惠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惠朗、保寿寺元皎和觉超。其中惠朗年最长,
不空殁后,继他的法位,教授后学。又疏勒人慧琳也是不空弟子,撰有《一切经
音义》一百卷,广引内外典籍,详释梵汉名义,对于经论的解诂、正字乃至外典
的考据、辑佚都有很大的贡献。又当时大德如良贲、潜真、法崇等也都参与不空
译场,承受法义,造作注疏。中唐诸帝如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
都曾依他受法灌顶或参加译事,其余王公大臣都对不空的译经传法尽力护持。翰
林待诏赵迁撰有《不空三藏行状》,说他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门人约万计,
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二千人,因此他也是说一切有部的一代戒师。
  关于不空的思想和学说,可以注意的是,他自幼来华能够通晓中国的语文和
文化,这个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的译师所少有的。当时佛教中各宗竞立,密法渐
行,有一种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长期住在中国,对于这种情况有很深的认
识,所以从他的译述中可以看出他正是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种努力并且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虽然他在后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密宗的祖师,但他的译述并没有独尊
密法抵抑显教的意思,不过认为真言门的修行证果比显教为速而已。不空的译籍
可以分为五类:
  一、显教类 《般若》、《华严》、《大集》三部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
要内容,其“译汉”工作在不空以前基本上已经完毕。不空特改译《仁王般若经》
二卷以发明般若余蕴;又重译《密严经》三卷以沟通《华严》、《胜鬘》等经;
又重译《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以抉择大集法门。又佛教的显密经典以及历
代中印传说,都认为中国汉地是文殊菩萨应化之域,不空因此重译《文殊师利佛
刹功德庄严经》二卷,以加强这一信仰。此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
稻幹喻经》一卷、圣者郁楞伽造《大乘缘生论》一卷、《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
经》一卷、《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一卷、《百
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一卷。这几部经论的译出对于当时佛教中流行
的几个重要句义(范畴)象缘生、正法正理、如来藏、法身等都提供了经典性的
根据和解释。
  二、杂密类 所谓杂密一般是指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法以外的密部经轨,但
这是在金、胎两部法特别受到推崇以后所立的名称,不空时代还没有确定这一说
法。对于杂密法门,不空不但非常重视,而且为提高它们的位置作了很大的努力。
他在返唐之初(754),曾特别提出《金刚大道场经》一系里“一字佛顶法”
的各种经轨加以译述。其中观想由日轮出生本尊,这和胎藏界的观想莲华上月轮
以及金刚界的观想月轮中莲华的意义都有不同。事实上,日轮观在佛教显密经典
中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而月轮观则是在金、胎两部法兴起以后才普遍的。不
空在《三十七尊出生义》中,以为从释迦(能仁)的普贤金刚性海中流出三十七
尊,而以顶轮法为“胜绝唯一法”,可见他对于这一系法的推崇。另外,可以归
入本类法的文殊咒藏各法,不空也广事翻译,如焰幹德迦法、金翅鸟法、摩利支
法等。
  三、金刚界类 金刚界法是不空早岁从金刚智研学的重心,也是他后来发展
所学的基础。据不空所译《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界法只是初会中一部分的
内容。不空曾选译初会一分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
其全经四千颂到宋代施护才完全译出为三十卷。不空另有《三十七尊出生义》、
《不空心要》和《金刚顶经义诀》(残)等述作,都属这一类。从印度佛教密宗
发展的经过看,金刚界法的观想组织是后来流行的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
但自金刚智于公元701年学得本法起,以后百余年间其内容一再的变化。如不
空所译经文就和金刚智所传不同,而公元774年前后到乌荼国王寺从灌顶师达
摩枳栗底(法称)受瑜伽教法的罽宾人般若,来华后所译的《诸佛境界摄真实经》
又和不空所传有别。
  四、大乐类 以《般若理趣经》为本源的大乐系密法,在不空的译述中也特
别值得注意。他所译关于本类的经、释、仪轨共有十多种。当时代宗也从不空受
学此法,其受到重视可想而知。《般若理趣经》的翻译虽从玄奘开始,但经末咒
文早由波颇密多罗(626来华)传与玄模(见《法苑珠林·咒术篇》)。又
《理趣经》末的咒也已收入阿地瞿多的《金刚大道场经》抄译本《陀罗尼集经》
中。《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本在公元535年以前成立,所以《理趣经》咒的
传世是很早的。《理趣经》的义理是《大般若经》中实相般若一分的略要,所以
菩提流支的重译本即题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实相就是法界,所以本
系法中以表示周遍于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法界身普贤金刚萨埵为本尊,同以他受
用身的毗卢遮那或持金刚和自受用身(智法身)的四面毗卢遮那或金轮佛顶为本
尊的法门相比,意义上更深入一层。大乐系的法门和公元八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地
区的莲华生、无垢友等所传授的大圆满,以及印度超岩寺后出的大手印法门在理
论和修法上都一脉相通。而且大圆满和大手印都别称实相般若,而大乐金刚萨埵
的修法也别称大印法门,足见它们在义理上有共同的渊源。
  五、杂撰类 不空译述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三卷(依《贞元录》)的显密
经轨中,有他和当时天文家杨景风共译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
恶宿曜经》二卷,为后代密宗所常用,其中具见印度当时的一般天文星历的知识。
此外还有《金刚顶经义诀》一种(残),据说是他赴印以前的著述,也为后世密
教所诵习,他还遗有奏表若干篇,由圆照集为《表制集》六卷(兼收不空弟子表
文)。从这些遗表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的修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圆照并称
赞他“冠绝古今,首出僧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三 道一(709—788)
  道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禅师,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家姓马,
后人尊为马祖。他幼年依资州处寂出家,从渝州圆律师受具戒。开元中(735
年顷),到衡山,结庵而住,整日坐禅。当时南岳怀让住在般若寺,见他很不凡,
便去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于是拿一块砖在
庵前石上磨。道一说:“师作什么?”怀让说:“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
得成镜耶?”怀让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因问法要。怀
让给以开示,最后说偈:“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言下道一豁然契会,侍奉十年,才离南岳。后在江西开堂说法,起初住建阳佛迹
岭,既而迁临川,又迁南康龚公山,所至聚徒说法,创建禅林。大历年中(76
6—779),住锺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法嗣有百丈怀
海、西堂智藏等一百三十九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六祖慧能的后世,
以道一的门叶最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道一在洪州弘传怀让的宗旨,当时称为
洪州宗。道一的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又称《大寂禅师语录》,
收入《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道一禅师广录》(收入《四家语录》卷一)
各一卷。
  道一虽得法于怀让,但其思想实渊源于曹溪,而对接机方面更有所开展。首
先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倡导“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后来又恐人落于知解
窠臼,于是进而倡导“非心非佛”。有一天他对大众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
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
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后有一人问他:“和尚为什么
说即心即佛?”道一说:“为止小儿啼。”那人又问:“啼止时如何?”道一说:
“非心非佛。”道一有个弟子名叫法常(752—839),听到他说即心即佛,
立即大悟,就到余姚南七十里大梅山去住。道一想了解他领悟的程度,派一个人
去问他:“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法常说:“马师回我道即心即佛。”
那人说:“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又道非心非佛。”法常说:“这老汉惑乱人
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人回去告诉道一,道一却印可
他说:“大众!梅子熟也。”这都是从遮、表两方面说明众生心性与佛性无异的。
  从是心是佛解释出发,他更认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此即慧能传怀让
“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说:自性本来具足,只要
在日常行事上于善恶两方面都不沾滞,就唤作修道人。又说:一切众生,从无量
劫以来,长在法性三昧之中,穿衣吃饭,言谈应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都是法
性;只为不了解返本还源,于是随名逐相,起惑造业;假如能一念回光返照,就
全体都是圣心;假如能了解圣心,更无他事。因此他更具体地主张“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即是本来具足的圣心。悟得此心则行住坐卧、应机接物都是道,只须护持
不染,更无别样修持。这一思想对于后来修禅定的人起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慧
海、法常、惟宽、景岑、从谂等都有平常心是道的一说。
  又接机的方式,他和慧能有所不同。慧能作风甚为平实。处处透露真谛,而
道一则机锋峻峭,变化无方,卷舒擒纵,杀活自如。他的作略有打、画地、竖拂、
喝及蹋等。不外乎随事截断学人的情解,而使悟得本心。这方式经经弟子西堂智
藏等的发展运用,遂开后世临济一宗的家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 湛然(711—782)
  湛然,是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
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岁,
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于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并
授以《摩诃止观》等书,于是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
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的大旨,其后十余年间专究此学。到天宝七年
(748),三十八岁,才在宜兴君山乡的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的开元寺,
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又在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过
了六年(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圆寂,于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
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
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
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
对抗他家,于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
前后征召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
身诲人,耆年不倦,当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的更多。德宗建中三年(782),
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
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817)于《法华》、
《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日僧最澄
(767—822),最澄尽写此宗的教籍以归,开立日本的天台宗。贤首宗的
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疏。又有翰林
学士梁肃,也曾从湛然学教观,深得心要,尝以《摩诃止观》文义弘博,删定为
六卷,又述《止观统例》一卷等。其说出入儒释,和宋代理学极有关系。此外从
湛然受学的人士,有李华等数十人。
  湛然的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
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注释三大部,阐明智顗教观的深旨。又有《金刚錍》
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建立自宗的正义,破斥他家
的异解。此外有《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维摩经略疏》各十卷、《维摩经疏
记》六卷或三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十不二门》、《始
终心要》、《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门》,原是
《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的一节,湛然在《释签》中,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
种不二门,发挥本、迹十妙的深旨,后人以其说在天台教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录
出别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金
刚錍》、《始终心要》也都有后人的注解。
  湛然极力发挥智顗的宗义,然而有时借助于《大乘起信论》,有时接近贤首
家言,其独特的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在《金刚錍》、《止观义例》及其
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
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但他在这里所说佛性,是三因(正因、了因、缘因),
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进而应用《起信论》的真如随缘不
变说,来证明无情有性。依他说:假如依不变随缘理,常住的真如和变化的万法
是一体,有情、无情都不在万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犹如波虽有清浊之分,
湿性却无彼此之别。如《金刚錍》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
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
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
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认为不仅有情
具有佛性,无情也本来具有。原来早年从湛然受学教观的澄观,后来转入贤首宗,
在所撰《华严大疏钞》中说:“经(《涅槃经》)云:‘佛性除于瓦石’,论
(《大智度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
情非有觉性。”(《疏》卷三十)又说:“此段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
(《钞》卷五十二)湛然的《金刚錍论》,主要对其说而发,间及唯识家的决定
二乘及无性有情无佛性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五 怀海(720—814)
  怀海,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往庐江
(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他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开
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同称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圆寂
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
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不久,四方禅者奔湊而来,以沩山灵祐、黄檗希运为其
上首。他传播禅风二十余年而圆寂,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
广录》各一卷。
  怀海禅学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
就和诸佛无异。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语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
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些语句显示心性本自
寂照与随事即用显体的禅宗心要,较道一所说更为具体。他的修行法门,就是根
据这个思想,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
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
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怀海的作略,如打、笑、喝、举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说法下堂,大众
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到大众回过头来,他又问:“是什么?”他这种提醒
学人反省的方法,诸方称为“百丈下堂句”。
  怀海并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中,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他本
人就是“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他还在《禅门规式》里规定实行“普请”(集
众作务)法,上下协力劳动。
  禅宗僧众以前多半住在律寺,后来参学的人日见其多,感到在律寺中对于说
法和住持多有不便,道一才开辟荒山另建丛林,然而还没有规章制度;怀海乃折
衷大小乘的戒律,制定禅院清规。禅院的最大特点是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示
佛祖亲自嘱咐,以现前的人法为重。又规定以具道眼的禅僧为化主,称为长老,
住在方丈;参学的大众,都住在僧堂;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宾主问答,激
扬宗要。此外还有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此即所谓《百丈清规》(《传灯录》
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时就失传了,别行宗赜所编《禅苑清规》。
元代朝廷今百丈山德辉重编,至元元年(1335)颁行,书名《敕修百丈清规》,
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来的面目了。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同山忠智重刊,
即今所传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六 澄观(737—838,一说738—839)
  澄观,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
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
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
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
代宗大历(766)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
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
法铣讲《华严经》。大历十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
历十年(775)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
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
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
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嵋诸山,
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
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
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
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
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
(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
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798)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
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
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
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
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这是依《隆兴佛
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卷五)本传》则
说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未详所据〕。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就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宝)及
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
  澄观一生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著
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
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
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
卷。已佚的有《十二因缘观》一卷等。此外,据说还有《法华经》、《楞伽经》
及《中观论》等疏钞,今不传。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契特深。在这基础上,
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中掺有禅宗、天台及《起信论》的成分,从
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
  澄观以前,法藏的弟子慧苑,违反师说,在所著《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中
纂改法藏的“十玄”宗义,作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说。经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
经疏》(卷二)及《随疏演义钞》(卷一、二、十)中加以反驳,从而恢复了法
藏《华严经探玄记》的十玄说,并加以发挥。又慧苑说法藏的“五教判”是受了
天台四教的影响(在四教基础上,只加了一个顿教),因而另立了迷真异执、真
一分半、真一分满、具分满的四教。澄观在《华严经疏》里,对慧苑此说也加以
驳斥,力彰法藏的“五教”义,更具体地以南北禅宗作为顿教(见《随疏演义钞》
卷八)。
  此外,由于澄观所处的时代正是六祖慧能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
等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
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受禅宗影响颇大,从而极力融会禅教,如《随疏演义钞》
卷二自述其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
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
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同时,他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
说,如《随疏演义钞》卷一说:“若论(一作依)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
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又《华严经疏》卷二十一
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
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七 宗密(780—841)
  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
80)。少时,通儒书。宪宗元和二年(807)二十八岁,将参加贡举考试,
偶然造谒荷泽神会系下的遂州大云寺道圆,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当年从拯律
师受具足戒。有一天随众僧赴斋,受得《圆觉经》,读罢有悟,回去向道圆陈述。
道圆即印可他当大弘圆顿之教,于是授与《华严法界观门》。元和五年(810),
游方到襄汉,在恢觉寺遇澄观弟子灵峰,授与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及《随疏演
义钞》,昼夜披寻,认为此疏辞源流畅,幽赜焕然。于是作书寄疏主澄观遥叙弟
子之礼,并述所领解,遣弟子玄珪,智辉送往。澄观答书称赞,希望见一面印证
所解。他就亲自到长安礼觐。这时宗密三十二岁,澄观已七十四岁。自后二年间,
昼夜随侍。元和十一年(816)春,在终南山智炬寺,遍阅藏经三年,撰《圆
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各一卷。后来入长安,住兴禅寺。穆宗长庆元年
(821)正月,游清凉山,回到鄠县(属陕西省,在长安县西南),住终南山
草堂寺,起草《圆觉经疏》。后到丰德寺,撰述《华严经纶贯》五卷,阐明《华
严经》的关节次第。入草堂寺南的圭峰兰若,诵经修禅。太和年中,文宗邀入内
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以后又累次诏入内殿问法。朝臣及士庶
归崇的也很多,特别是宰相裴休常受他的教旨,深入堂奥。武宗会昌元年(84
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年六十二岁。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
世称圭峰禅师,尊为华严五祖。他的著述现存的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
《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
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
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会入《金刚经疏记纂会》)、《佛说盂
兰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会入《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禅
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裴休问,宗密答)。
  宗密的弟子甚多,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所载,著名的有圭峰温、慈恩寺
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圣寺觉、化度寺仁瑜等六人,此外还有见于
《遥禀清凉国师书》的玄珪、智辉等,事迹不详。
  宗密的思想体系,如裴休在《大方广圆觉经疏序》中所说:“禅师既佩南宗
密印,受《圆觉》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
辔于华严法界,冥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教之殊致。”宗密起初传
承荷泽宗的禅法,精研《圆觉经》,后来又从澄观学《华严》,从而融会教禅盛
倡教禅一致。他早年曾治儒学,所以也主张佛、儒一源。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继承智俨以后的性起说。他在《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一
中,根据《起信论》一心二门的学说,认为一真法界有性起、缘起二门。性起是
说一真法界的体性,全体起为迷悟、染净、情非情一切诸法。一真法界的体性,
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所以法尔常为万法,法尔常自寂然。寂然是全万法的寂然,
这和虚空、断空不同。万法是全寂然的万法,这也不同于遍计倒见定相的物体。
既然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法性之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和众生交彻,
净土和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重重无尽。至
于缘起,有染缘起,净缘起。染缘起又有无始根本、展转枝末。无始根本是说独
头无明,有迷真和执妄。展转枝末也有惑、业、苦分别。净缘起有分净、圆净。
分净又有声闻、缘觉、权教六度菩萨。圆净也有顿悟和渐修。顿悟是说圆机听闻
圆教,了知一切众生皆如来藏,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渐修是说已经顿悟,更
为断尽多劫颠倒妄执的习气而修行。这又有离过(即离惑、业、苦)成德(称性
修行),和显发性上尘沙功德妙用,即是与展转枝末的三障相对的。总之,净缘
起门对治染缘起门以和性起门相合。
  宗密思想的另一特点,是教禅一致论。他把各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的文
字偈句集录成书,称为《禅源诸诠集》(又称《禅那理行诸诠集》,也略称《禅
源诠》),全书已佚。并且作了一篇《都序》(现存),来建立禅教一致的理论。
他说,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又说,一部大
藏经论只有三种教,禅门言教也只有三宗;而这三教三宗也是相应符合的。禅的
三宗是:(一)息妄修心宗,说众生虽然本来有佛性,但是无始无明把它复蔽,
不知不见,
  所以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南侁
(智侁)北秀(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无住)、宣什(南山的念佛禅门)等的
门下,都属这一类。(二)泯绝无寄宗,说一切凡圣等法,如同梦幻一般,都无
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无法可执,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虚妄。如此
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才免于颠倒,称为解脱。从石头(希迁)、牛头(法
融)到径山(道钦)都提示此理。(三)直显心性宗,说一切诸法都只是真性,
无相无为,其体非凡圣、因果、善恶等法,而即体之用,能造作凡圣、色相等法。
这是指洪州、荷泽等宗。教的三种是:(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说佛见三界六道
众生只是迷真性而起,无别自体;但根钝者很难卒然开悟,所以姑且随他们所见
的境相,说法渐度。这又有三类:其一是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不
差;其二是说断惑灭苦教,说三界皆苦,令断集、修道、证灭;其三是将识破境
教,说前面所说的境相,只是众生无始以来法尔具有的藏识等八种所变现。此教
了知外境皆空,所以只息我法之妄,修唯识之心,和禅三宗的息妄修心宗相合。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说所变之境,能变之识,皆是虚妄,和禅三宗中泯绝无
寄宗相合。(三)显示真心即性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
净,灵知不昧,和禅三宗中直显心性宗相合。如此,宗密以三教配对三宗,最后
他作了一个结论说:“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种禅心,然后
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
一句而非禅教。”
  宗密在所著《原人论》中,说究人的本源,先在第一“破迷执”破斥习儒、
道者的迷执,次在第二“斥偏浅”中破斥习佛不了义教者的偏浅,其中先将佛教
分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一乘显性教五等,后略述人天
等四教的教义而——加以批判。在第三“直显真源”中,以一乘显性教“顿指一
真心体”为佛了义实教。最后在第四“会通本末”中,将以前所破斥诸教会归一
真灵性一源,以明华严一乘的教旨。但在宗密的种种议论里,都见得他推崇灵知
之心以为本源,其受荷泽禅法(主知为众妙之门)影响之深,可不待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八 希运(约八、九世纪间)
  希运,福州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后来因人启发,到江西去参马祖道
一。那时道一已经圆寂,于是往见百丈怀海,问道一平日的机缘,怀海向他说起
关于“竖拂”被喝、三日耳聋的一段话。希运自称得见道一的大机大用,怀海印
可他,说他有超师之见。希运后来在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
黄檗山,往来的学众很多。会昌二年(842),裴休在锺陵(今江西省进贤县)
为廉镇(即观察使),迎请希运上山安置在锺陵龙兴寺,日夕问道。大中二年
(848)、裴休移镇宛陵(安徽省宣城县),又迎请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
并记录所说,即为现行的《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当时黄檗的门风盛于江南,
圆寂后谥断际禅师。有《语录》、《传心法要》、《宛陵录》各一卷行世。他的
法嗣有临济义玄,睦州陈,千顷楚南等十二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希运继承马
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之说。他说:“诸佛与一切众
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超过一切限量、名
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
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他认为这个所谓心,不是见闻觉知之心,
他说:“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以知识见闻觉知为心。为见
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本体。然本心虽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直
下无心,本体自现。”假如“当下无心,决定了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
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又说:“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众
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而发挥其心佛一如的思想。
希运的禅风即是沿这一思想基础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为反对以
“见闻觉知为心”,有时也以打、棒、喝等为接机的方便。后来临济的宗风,即
渊源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六九 天息灾(?—1000)、
  法天(?—1001)、施护(?—1017)
  中国佛教典籍的汉译,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译成《本生心地观经》
之后就中断了,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才复兴,当时主持翻译工作
的即是天息灾、法天、施护三人。
  法天是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僧,原出刹帝利族,通达三藏。宋初,印度
内地的佛教徒因回教的侵入受到逼迫,外出的很多,法天和兄法护也携带梵本经
典来到了中国的鄜州。他们在那里遇着河中府梵学僧法进,共同翻译了《大乘圣
无量寿决定光明如来陀罗尼经》、《最胜佛顶陀罗尼经》和《七佛赞呗伽陀》。
由于法进熟习教典,所以译文委婉简约,具备传统的风格。开宝七年(974)
鄜州守吏王龟从将这些译本送到汴京,宋太祖很喜欢,召见了他们,并允许他们
去朝礼五台山,游历江浙、岭表、巴蜀各地(那三部译典,后来在太宗端拱元年
即公元988年,经过校订,都编入大藏经)。
  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
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
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
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
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
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
  天息灾等参酌密教仪轨,布置了译场。场内设一金刚界的种子圆坛,分布诸
尊的种子梵字,辰为“大法曼拏罗”。每天用香华灯水果品等二时供养,礼拜旋
绕,做着祈祷。坛外安排了译场各种职事的坐位。其职事有以下几种:第一、译
主,是通达梵本的三藏,正坐在坛的北面。第二、证梵义,评较梵本的解释;第
三、证梵文,审定梵本的读法;他们都坐在译主的左边。第四、笔受,第五、缀
文,第六、证义,第七、参详,这些是跟着读文译义记录下来并改定为译本的,
都坐在译主的右边(其中参详一职不常设,后来更改设校勘华字一职)。第八、
润文,对译本为最后的笔削刊定;第九、监译,维持译场的秩序;他们分坐在东
南西南两面。
  这样的译场制度很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那时主译的虽为印度人,但通达华
语,自不必再设传译。还有参加译事的印度三藏不止一人,所以又设了证梵义、
证梵文两职,以便合作。在宋初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天息灾等便是在这种组织下
进行翻译的。
  天息灾、法天和施护最初于太平兴国七年(982)七月,分别试译《圣佛
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无能胜幡王如来庄
严陀罗尼经》各一卷。当时集合了京城义学沙门一百人共同审查,左街僧录神曜
等以为译事久废,新译不见得会合式,经过对勘证明,才肯定它的价值,继续编
入大藏。从此更充实了译场各职(证义的扩充到十人),经常翻译,译成即随时
附表进上;特别是在每年十月间太宗生日的一天,必定准备新经献祝,以为点缀
(后来帝诞献经,即成为定例,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不改)。
  译事进行不久,天息灾等就注意到翻译人才的培养。他们以为,历代译经都
依赖印度僧人,但道路远隔,假使没有人来(这当然是由于那时印度佛教的衰势
而引起的远虑),译事岂不又要停顿?因此,他们建议选拔童行,进修梵学,以
储译才。当时从京城童行五百人中选出惟净等五十人,送入译经院(随后改名传
法院)学习。后来惟净、澄珠、文一等数人均学有成就而参加了译事。
  天息灾等新译的经典在雍熙元年(984)九月刻版流通,太宗还做了《新
译三藏圣教序》加在各经的前面。二年(985),他们因为翻译有成绩,加给
了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官衔(以后历有升迁)。四年(987),天息灾奉诏改
名法贤。他们从此一直工作不辍;到了真宗咸平三年(1000),法贤病死;
后一年,法天也死了。剩了施护一人主译,由惟净协助(证梵文),景德三年
(1006)才有北印度僧人法护(梵名“达理摩波罗”,和法天之兄同名,其
实是两个人)参加证梵义。祥符二年(1009),惟净、法护便协同施护主译。
五年(1012),施护等建议将宋代译出的新经,接着《开元》、《贞元》两
种经录之后,编辑新录。后来即由译场润文大臣赵安仁、杨亿和惟净等编成《大
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施护的翻译一直继续到天禧元年(1017)病死时
为止(和法天之兄同来的法护,最初也曾参加译事,在太平兴国八年译出《大力
明王经》二卷后便回印去了)。
  天息灾等所译典籍的种类、名目、卷数,都详细记载在《大中祥符法宝录》
和《景祐新修法宝录》里。
  太平兴国七年(982)天息灾等试译新经成功以后,译经院的东西两边更
扩建了殿堂,分别安置佛像和经藏;宋代宫廷所藏梵本都取了出来,供给翻译之
用。当时太宗诏令用新刻的大藏经目录(大体同于《开元录》)对勘,拣未有的
经翻译,避免重复;因此,印度新流行的密教经典译出最多。在天息灾等译籍总
数二百五十二部四百八十一卷里,大乘秘密部经就有一百二十六部二百四十卷,
整整占了一半。再就它的内容说,象大部《金刚顶经》十八会的初会(《一切如
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施护译)、六会(《最上根本大乐金
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法贤译)、十五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
大教王经》七卷,施护译),都有了新译。另外象观音六字明咒信仰的根本经典
《大乘庄严宝王经》也翻译了过来(天息灾译)。但在密典的翻译里面也夹杂一
些不纯的作品,象淳化五年(994)法贤译的《频那夜迦成就仪轨经》说到种
种成就法,而荤血之祀甚渎于真乘,厌诅之辞尤乖于妙理,这些都违反佛教根本
精神。天禧元年(1017)发现了它的错误,便禁止入藏;但以后各版藏经仍
旧将它保存下来,只是密典的翻译从此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天息灾等译本在显教方面,也有几种是中观、瑜伽学派的重要论著,如龙树
的《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的《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三
宝尊的同论《释论》(以上都是施护所译),寂天的《菩提行经》(天息灾译)
等。不过译文晦涩,且多错误,这大概是由于当时的翻译流于形式不求甚解所致;
因此译出之后,对于当时佛教义学并没有发生什么作用。另外,天息灾等译本为
了正确地念诵陀罗尼和讽咏赞呗,在音译方面却有它相当的发展,特别是译出了
好多梵赞。这当法天初到中国鄜州时译了《七佛赞呗伽陀》,就已开端。此译现
存本虽已经过改订,但仍可看出它是怎样地着重对音的正确,以致七佛名称都没
有沿用旧译(如迦叶波改译为迦引捨钵,释迦牟尼改译为设枳也二合母?等)。
其后这类译本,更有法天译的《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圣观自在菩萨梵赞》,
法贤译的《三身梵赞》、《八大灵塔梵赞》、《犍椎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
百八名梵赞》、《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施护译的《圣多罗菩萨梵赞》。有
了这些华梵对翻的经验,后来法护、惟净更加以总结,依着悉昙章十二番字母编
成《景袾天竺字源》一书,即作为一代音译的典范。这和旧译对照看来,是有其
特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 延寿(904—975)
  延寿,字冲元,王姓,本贯江苏丹阳,后迁馀杭。年十六,曾献《齐天赋》
于吴越王钱镠。后曾为馀杭库吏,又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他因为自幼信佛,
戒杀放生,擅自动用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被判死刑,押赴市曹而面无戚容。
典刑者怪而问之,他回答说,动用库钱是为了放生,自己没有私用一文,于心无
愧。因此被无罪释放,并听其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时年三十。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化,延寿前往参学,得到印可。由于
文益洞悉当时禅宗学人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提倡研究教理,延寿深受影响,在
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忣》,又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据《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
化雪窦寺,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其中当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学者,因此
《雪窦寺志》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弘懿见灵隐寺颓废倾圯,请延寿
到杭州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以四面围廊,自山
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因而中兴。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
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人。《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
因此改名为宗镜堂。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
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
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延寿为
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开宝八年十
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
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延寿著作,除《宗
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
《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
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
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宗镜录》的立名,即自此义
而来。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
达摩标众生心性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
《华严六相义颂》。《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
宗的理论最多。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博涉教
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
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
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
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
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
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
缚。”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
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沩山
灵祐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
得”,并无二致。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历代
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
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宗镜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
而千回百转也是着眼于此,所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
于教的书集。因此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
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揀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
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
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
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
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
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的教理宗眼,非常明澈,相传他又重视净土法门,未免与六祖惠能所说
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有些凿枘,
这又是佛教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存而不论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