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清凉界主人

中国佛教人物(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一 克主杰(1385—1438)
  克主杰,是宗喀巴的两位大弟子之一(另一是嘉曹杰),被称为宗喀巴心目
中的唯一弟子,是噶登寺法座第三代。对于宗喀巴的不共教义,弘扬功劳极大。
  1385年,他生于后藏拉朵绛,父名吉祥德贤,母名补珍嘉摩。稍长依狮
子幢为亲教师,功德光为阿闍黎出家受沙弥戒,法名善利吉祥贤。先从二师学沙
弥律仪,后亲近惹达瓦童慧,受学七部因明,大小对法,《慈氏五论》,《中观
理聚》和毗奈耶等,通达无碍。复从智祥受欢喜金刚的灌顶,并学道果等教授。
再从福幢等广学显密教法,获得辩才,通达宗派深义。
  诸部大论学完后,遂往后藏地区各大寺院立宗辩论。1400年冬,克主杰
十六岁,到昂仁寺立宗。正巧薄栋班禅无畏尊胜也在该寺立宗。班禅学位很高,
名震一时,对萨嘉班墀达所著的《因明正理藏论》从头到尾举出了好多过失,传
布于昂仁、萨嘉等各大寺院,并说:萨嘉派格西都不能解答,大家转请克主杰和
薄栋班禅辩论。克主杰允诺,于是在大众之中,以佛教正理,将薄栋班禅的主张,
逐条破斥。薄栋班禅无辞可解,于是推诿说这是经部自宗的过失。薄栋班禅对克
主杰之智慧辩才深为折服,曾造文赞颂他。
  克主杰很有文学之才华,十八岁时造的《说法狮子文殊菩萨赞》,就是著名
的文学作品。以后的著述更为完好。
  1405年克主杰二十一岁,依惹达瓦童慧为亲教师,拔觉协饶为羯磨师,
无等慧为屏教师受苾蒭戒。此后常于惹达瓦座前听诸法要。1407年,他二十
三岁,持着惹达瓦的介绍信到前藏色拉却顶谒见宗喀巴。他见宗喀巴衣食住行皆
如律制,而自己素以大学者自居,所着服装,都不合律,感觉惶愧。接着,他把
惹达瓦的介绍信呈上,行弟子礼。宗喀巴因他原以红色大威德为本尊,于是给他
传授十三尊能怖金刚大灌顶,并传授以大威德为根本经典《七观察续》、《三观
察续》、《四瑜伽次第》等关于大威德的一切教授。自此以后他改修能怖金刚为
本尊。又从嘉曹杰、持律名称幢等的弟子听闻法要。在噶登寺中,凡经十月,依
止宗师日间讲授《菩提道次第》、中观、对法、因明等显教经论和集密、欢喜金
刚、胜乐、时轮等密教经论,夜间讲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要义。
  他学得一切教授之后返回后藏,作仰朵绛惹住持,广播教法,因此有绛惹迦
巴的称号。又建日窝觉仅寺,常住寺中净修宗喀巴所传的显密教授。
  当时,法王饶敦巴(当地官长)对克主杰深为敬慕,自为施主请克主杰建祥
轮大乐寺宣扬宗喀巴的教法。但后来两人的意见发生不合,克主杰因此离开祥轮
寺,仍回日窝觉仅寺静修。
  以后数年常在日窝觉仅寺、伦拔梭寺、结凌寺等处弘法著述。
  1431年嘉曹杰到后藏内宁寺时,克主杰往见。嘉曹杰请他继承噶登寺法
位,于是同返前藏。到噶登寺时,上座宝幢率寺内全体僧众迎接礼敬。嘉曹杰退
位,请克主杰噶登宗师的狮子宝座,依照成规如法教化大众,每年广讲《菩提道
次第论》一遍,并传授请尊灌顶、教授,还在宗喀巴肉身殿顶上建造金顶。嘉曹
杰去世后,将其遗体迎回噶登寺火化,并在宗喀巴塔右侧建造银塔供养遗骨。此
外他又在噶登寺兴建讲经扎仓,派释迦室利等为教经阿闍黎,宣传五部大论弘扬
宗喀巴的教法。1438年2月殁,寿五十四,据说转世的班禅,以他为第一代。
  克主杰的得法弟子很多。其上首有法王慧法护、霞炉善幢、堪勤福胜成、遍
智圣光、具法善现、拔梭法幢、宝海慧、仅俄慧幢、刹廓瓦法称、法王义成祥、
漾绒瓦法自在称、上座法护等。
  克主杰的著述,现在流通的有十二函。在显教方面有:《宗喀巴大师传》、
《现观庄严论注疏》、《释量论大疏》、《显示甚深空真实义论》、《三律义建
立论》等多种,都是现在西藏佛教学者所必须参考的书籍。在密教方面有:集密
的各种修法,能怖金刚、胜乐论、欢喜金刚、时轮等各种修法经的注释。又有总
贯诸部密教的《续部总建立论》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二 僧成(1391—1474)
  僧成,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是***喇嘛的第一世。
  僧成于1391年,生在萨嘉寺附近的一处牧场,父名滚波多杰,母名觉摩
曩吉,幼年为人牧羊。七岁时丧父。他亲手写出《药师经》一部为亡父忏罪。并
在拏塘寺从成就慧受五戒。又从释迦祥学习梵文、藏文、胡文等各种文字。出家
后,在拏塘寺长期教授徒众读诵和书写,遂称为僧成字师。由于他书写善巧,后
来扎什伦布寺的佛菩萨名号、赞颂、吗呢等咒文以及各佛殿中梵文字书,多半是
他亲手所写。
  僧成十五岁(1405)出家。是年三月,在拏塘寺,依成就慧为亲教师,
罗敦巴为阿闍黎,受沙弥戒,起法名僧成祥,后在末后自添贤字,具名“僧成祥
贤”,简称僧成。
  僧成出家后,住拏塘寺依僧祥学习声明五种结合等等。又从福慧、温敦能仁
祥贤受学各种灌顶及经论讲解等。年满二十岁时(1410)仍依成就慧为亲教
师,在拏塘寺受近圆戒。遵师嘱听讲全部迦当派法类。又依罗敦巴的指示,先学
因明论。同时在亲教师前,受欢喜金刚九尊等多种密法灌顶,及幕依怙、药师佛、
能仁及十六尊者仪轨等许多随许法,又受中观派的发菩提心的仪轨,并受菩萨戒。
还听了迦当派六论等许多教法。

  僧成在二十五岁时(1415)与饶却巴结伴赴前藏。先到茶主寺,后到塘
波伽寺,从绒敦释迦幢听讲《现观庄严论》。此时宗喀巴受藏王名称幢邀请,到
扎什朵喀讲经。僧成随侍滚桑巴往见,请决《决定量论》之疑义。听讲《辩了不
了义论》、《中观论释》、《事师五十颂释》、《根本罪释》等。他智慧聪颖,
深得宗喀巴所嘉许,给以一件穿过的五衣作为将来弘扬律学的因缘,继而他从师
命,回塘波伽依日幢受学集密不动等、十三尊金刚怖畏、十三尊红大威德、五尊
红大威德等密法。后来到噶登寺,仍从宗喀巴闻法。次年(1416)秋,他又
到噶登寺从宗喀巴听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胜乐轮根本经》等。并从嘉曹杰
听讲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法。如是经过三年学法很多。
  1419年宗喀巴到哲蚌寺时,他又从听讲《菩提道次第论》,并受拏热六
法,《入中论》等许多法。宗喀巴后到色拉寺会释迦智法王,依着清净戒律为基
础,树立讲授集密和胜乐的道场。僧成以随从慧狮子参加。以后到弘扬戒律的根
本道场卓萨寺学律。
  1426年三十六岁,随同慧狮子回后藏,先住绛勒寺给僧众讲经。五、六
年间,在拏塘寺、绛勒寺、达拏日库等处讲经。四十岁(1430)在拏塘寺造
《入中论释善显密意镜论》,这是僧成著书之始。
  次年往拉朵区宏法,朝礼各处胜迹,并参访著名僧侣。又在协迦寺和班禅尊
胜的弟子拔敦桑杰巴辩论佛法,以此亲近班禅尊胜。学了“二十一尊度母”、
“十七尊度母”等灌顶,和妙音天女、大白伞盖等许多随许法。并回答了班禅所
提的许多问题,得到班禅欢喜嘉许,称他为“一切智僧成”。
  1432年开始著《释觉论疏》。以后去萨嘉寺朝礼幕依怙后,到绛绷摩且
廓弘法。翌年返回拏塘寺,著《中观论疏宝鬘论》。以后继慧狮子担任日库寺住
持。四十七岁那年(1437)十月,他完成了《因明正理庄严论》的撰著。此
后自己多次讲说此论,至今仍为西藏三十六寺学习因明时必备的要论。同年把日
库寺住持让位于善慧法王,自己暂在格塔寺闭关自修。
  次年,由格塔寺动身赴前藏,在噶登寺从虚空祥法王受大轮加持续的灌顶和
教授等,所讲《菩提道次第论》中修菩提心等许多深广法门。又到鄂王寺从妙音
宝幢受到时轮的圆满灌顶,六支加行的讲授,续师的广讲并一切支分教授,以后
回到噶登寺,又从虚空祥法王学到许多法。这时因应后藏施主的迎请,与慧狮子
一同返回后藏。此后多在拏塘和绛勒两寺讲经,并著《毗奈耶因缘起大集》和
《别解脱经疏》。后又著《戒学规章》实行布萨、安居、解制的行持,有时闭关
静修,并造了许多赞颂和发愿文等。从此即在后藏讲经弘法。
  僧成自从慧狮子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恩师,想造佛像安置寺中供养。因此募
缘,于1447年夏,铸成小型度母像一座,后又铸释迦坐像,高二十五手。像
内装有宗喀巴等的舍利,慧狮子的头盖骨和经像珍宝。为了安置佛像,同年十月,
他偕诸施主观察地基,建造扎什伦布寺。此后,他就多在此寺广讲经论,寺僧日
增,遂成格鲁派在后藏的唯一大寺,并为西藏格鲁派四大寺之一。
  僧成又想建立集密诸像,树立讲说集密法的规则,命其弟子贤吉祥在寺讲说。
同时,铸造集密五部像及白度母像。又在大殿中,塑造教主、无量寿佛、药师佛、
八大菩萨和二十五肘高的弥勒像。
  七十四岁(1464),他邀请各处善书者,抄写经藏一部,并彩绘佛殿的
壁画。随后又铸各种尊像。七十九岁(1469)开始著《律经大疏》。
  后又刻贤劫千佛像,历代传承师长、三十五佛、十方诸佛、药师八佛、及诸
本尊的石像,并佛名号等很多。教化完毕,遂把寺事嘱诸大弟子,于1474年
十二月,圆寂于扎什伦布寺,寿八十四岁。
  僧成一生广事弘法,弟子很多,前藏、后藏大小寺院的住持,讲经法师多半
是他的弟子。初期最著名的有慧密、祥贤两律师,又有愿祥,班禅贤吉祥、无垢
友、施祥等。中期有班禅教理海、名称如意、具力光明等。晚期有庆喜利乐、善
慧日、班禅福顶等。
  僧成讲说经论,多依据宗喀巴、嘉曹杰和克主杰的注疏而讲,自己的著述有
《毗奈耶因缘大集》、《律经大疏》、《别解脱经注》、《释觉论疏》、《正理
庄严论》、《中观论疏》、《入中论疏》,诸佛菩萨的赞颂、愿文等,约数十种。
另有《俱舍颂释》,是他的大弟子菩提祥等听他讲说作的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三 袾宏(1535—1615)
  袾宏,杭州人,俗姓沈。他十七岁时补诸生。二十七岁以后,在四年之间,
连遭丧父、失儿、悼亡和丧母的刺激,即作《七笔勾》而出家受具,自号莲池。
晚年居云栖寺,所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他提倡念佛风化被于一代,被推
为莲宗第八祖;他又和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高僧。
  隆庆五年(1571)他从外地参访回到杭州,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
就在那里结茅安居。由于得到梵村居民的随喜,为他建立禅堂、法堂,不久竟成
了著名的丛林。云栖的宗风以净土法门为主,冬季坐禅,余时兼讲经论。这时南
北戒坛久被禁止,他令受戒者自备三衣于佛前受戒而为作证明。在律学方面著有
《沙弥要略》、《具戒便蒙》、《菩萨戒疏发隐》等,建立了律制的范例。他竭
力提倡戒杀放生,同时修订了《瑜伽焰口》、《水陆仪轨》及《朝暮二时课诵》
(《诸经日诵》)的仪式。这些仪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云栖的教学是多方面的。他不但是净土宗的大师,也是华严宗的名僧,因此
受到两宗学人的崇奉,清守一的《宗教律诸宗演派》以他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
世。清道光四年(1824)悟开撰《莲宗九祖传略》,列云栖为莲宗第八祖。
  云栖对于华严和禅学的造诣虽都很深,但其思想的归趣则在净土。他认为净
土教并非和各宗对立。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说:“若人持律,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云栖遗稿》卷三)。但他也同样重视经教。他说:“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
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
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竹窗随
笔·经教》)。这都说明他极力要把净土思想和各宗教义统一起来。
  云栖提倡的净土法门仍以“持名”为中心。他撰《阿弥陀经疏钞》说:“今
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
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他以摄心为学佛的要道,念佛为摄心的捷
径,并开“念佛门”、“止观门”、“参禅门”为方便门,而指出“念佛一门止
观双备”,从教理上阐明禅净的一致(《云栖遗稿》卷三《答何武峨给谏》)。
又说:“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
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云栖遗稿》卷三《普示持名念佛三
昧》)。他又引古德说明观想念佛的困难而强调持名的功德说:“观法理微,众
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
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
同功”(同上)。
  云栖对《阿弥陀经》的教理判释,是采用华严家的主张。
  他认为就教相来说,《弥陀经》为顿教所摄,并且兼通前后二教(终与圆)。
他说:“此经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弥陀疏钞》卷
一)。
  云栖对于儒佛两家的看法,虽认为两者根本不同,但却采取调和的态度。从
《竹窗随笔》的《儒释和会》和《竹窗二笔》的《儒佛交非》、《儒佛配合》三
条看来,可以理解他的思想。他说:“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不惟慧解圆
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若按文析理,穷深极微,
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儒释和会》)。他又说:“自昔儒者
非佛,佛者复非儒,予以为佛法初入中国,崇佛者众,儒者为世道计,非之未为
过。儒既非佛,疑佛者众,佛者为出世道计反非之,亦未为过。迨夫傅(奕)、
韩(愈)非佛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则过矣。……迨夫明教(契嵩)、空谷(景
隆)非儒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则过矣”(《儒佛交非》)。他又说:“儒佛二
教圣人,其设法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
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儒佛配合》)。他在这里说明儒佛
两家应该采取的态度。
  云栖一生虽专弘净土,但也以文字作佛事。他的著述有《菩萨戒疏发隐》五
卷、《弥陀疏钞》四卷、《具戒便蒙》一卷、《禅关策进》一卷、《缁门崇行录》
一卷、《水陆法会仪轨》六卷、《楞严摸象记》十卷、《竹窗随笔》三卷、《山
房杂录》二卷、《云栖遗稿》三卷等三十余种。这些著述于云栖寂后由他的僧俗
弟子大贤、邹匡明等搜集编次,分为释经、辑古和手著三类,总称之为《云栖法
汇》。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刊为方册本,现在流行的刻本则是清光绪
二十三年(1897)金陵刻经处所重刻。
  云栖在明末享有盛名,当时信佛的朝野人士如宋应昌、陆光祖、张元、冯梦
祯、陶望龄等都受过他感化。他的弟子不下数千人(德清的《莲池大师塔铭》)。
其中居士多于僧众,且多为海内知名之士。出家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广应、广
心、大真、仲光、广润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四 真可(1543-1603)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俗姓沈,江苏
吴江人。十七岁时,辞亲远游,欲立功塞上。行至苏州,宿虎丘云岩寺,闻寺僧
诵八十八佛名号,内心欢喜;次日晨,即解腰缠十余金设斋供佛,从寺僧明觉出
家。
  真可出家后,常闭户读书。年二十,受具足戒。不久,至武塘景德寺闭关,
专研经教,历时三年。后至匡山,深究相宗。万历元年(1573)至北京,亲
近华严宗匠徧融于法通寺,又从禅门老宿笑岩、暹理等参学。万历三年(157
5)至嵩山少林寺参谒大千常润。见常润上堂讲公案,以口耳为心印,以帕子为
真传,不以为然,遂不入众。不久南还,至浙江嘉兴。时密藏(道开)钦仰真可
的风范,特自普陀山来访,真可即留他为侍者。嘉兴楞严寺是宋代名僧子璿著经
疏处,已久荒废,真可发愿重修,命密藏主持其事。
  真可在万历初年,曾听法本(幻予)谈起袁了凡慨叹请经困难,有易梵夹为
方册以便于印造流布的愿望,而法本自顾力弱难行。至是,真可为撰《刻藏缘起》,
陈说刻藏利益,鼓励募刻全藏。得到陆光祖、冯梦祯等热心赞助,真可即令密藏
筹备刻经事。万历十七年(1589),方册藏始刻于山西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
由真可门人如奇等主持。因山中气候严寒,不便刻经工作,四年后(1593)
南移至浙江余杭径山寂照庵。他的门人桐城吴用先为他修复径山下院化城寺,作
为贮藏经板之处,并施资刻经数百卷。
  万历二十年(1592),他游房山云居寺,礼访隋代高僧静琬所刻石经,
于石经山雷音洞佛座下得静琬所藏佛舍利三枚。神宗生母李太后曾请舍利入宫内
供养三日,并出帑金布施重藏之于石窟。后来他又与高僧德清(明末四大师之一,
详见本书《德清》条)同游石经山,以皇太后所施斋衬赎还静琬塔院等,请德清
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碑现存云居寺)。并与德清共议续修明代的
《传灯录》。旋德清被官厅认为私建寺院,谪戍广东,续修《传灯录》之愿未能
成就。
  万历二十八年(1600),真可因对南康太守吴宝秀拒不执行朝廷征收矿
税命令而被逮捕表示同情。他常慨叹着说:“憨山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
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因而遭到一些宦官的嫉
恨。这时他的门人为他的安全着想,相继写信劝他出都。不久京城发生了一项谣
言,称神宗要改立太子,以挑拨起宫廷纠纷的妖书事件。神宗下令搜索犯人。忌
恨他的人以太后曾因真可在石经山发见舍利而施资供养,遂诬他以滥用帑金之罪,
捕之下狱。并诬陷他是《妖书》的造作人(《紫柏尊者别集》附录《东厂缉访妖
书底簿》),但未得罪证。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二月十七日圆寂于狱中,
世寿六十一,法腊四十有奇。他的弟子们把他的遗骸浮葬于西郊慈慧寺外,后又
移龛至浙江余杭径山之寂照庵,以后又移葬于开山。万历四十四年(1616)
在开山前文殊台荼毗立塔。
  真可不容易可现存的著作,有经德清校阅过的《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和别
人纂校的《紫柏尊者别集》四卷,《附录》一卷。全集收载他的法语、经释、序
跋、铭传、书信和诗歌等;别集则补收全集所未收的杂文、赞偈、诗、书问、语
录和附录等。
  真可对于佛教各宗的思想采取调和的态度。他所订的《礼佛仪式》(见《紫
柏尊者别集》卷四),除发愿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外,还教人礼拜西天东土历
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祖,这是他调和诸宗思想的具体表现。
  真可喜拈《毗舍浮佛偈》教人,有时则教人持诵半偈。所谓“假借四大以为
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毗舍浮佛颂说示
如裴》)。他的僧俗弟子很多,从他问道的人士有陆光祖、冯梦祯、瞿汝稷、王
肯堂等。翟汝稷通内外学,著有《指月录》三十二卷,王肯堂为著名医学大家,
著有《成唯识论证义》十卷等。
  真可一生参扣诸方尊宿,但他并没有专一的师承。他在祭北京法通寺徧融的
文中说:“余往来徧老之门,观其动履,冥启予多矣。……予于徧老之门,未敢
言嗣,若所谓德,则此老启迪不浅,焉敢忘之!”
  真可虽到处兴修古刹,而从未受请担任寺院住持,所以没有“上堂”“普说”。
他只是随缘接引,略说法语而已。他与当时一般排斥文字的禅僧不同,而极重视
文字经教。他认为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不能契会实相般若。
他不同意悟道只依靠禅家机缘及念佛求生净土等说法,曾列举盲眼师资七大错误,
一一加以辨难(《紫柏全集》卷三《法语》)。德清称他的宗风足以远追临济,
上接大慧(《达观大师塔铭》),可见真可在明末佛教界的名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五 德清(1546-1623)
  德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二十,投南京报恩寺出
家,住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四月即能背诵。西林见他聪颖,为
延师教读《四书》、《易经》及古文诗赋。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写诗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谒云谷(法会)于摄山栖霞寺,获读《中峰
广录》,大为感动,因决意学禅。同年冬又从无极(明信)听讲《华严玄谈》并
受具足戒;因仰慕清凉,自号为“澄印”。过了几年,报恩寺设立义学,教育僧
徒,他被延为教师,其后又应聘至镇江金山寺教馆二年。
  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
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
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
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
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
台山,特访他叙谈五日而别。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
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越年在山讲
《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赴东海牢山(山东劳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
开始用憨山为别号。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
议将此费全数施与孤苦。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
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牢山,因无处安置,又施材修寺,称海印寺。
这一年真可(达观)与弟子道开为刻藏事特来访他,住了两旬而去。万历二十年
(1592),他访达观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经山,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时
静琬塔院为僧所卖,达观出资赎回,德清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现
存)。
  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恰恰太后
又派了个当时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经到牢山,这样就迁罪于德清。他刚从北京回来,
就被捕下狱,结果以私创寺院罪名充军去广东雷州。他于十月间携侍者福善南行,
至韶关,入曹溪南华寺礼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达雷州。时雷州旱荒,饥民死
亡载道,他发动群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八月间,镇府令他还广州,当地官民仰
慕他的学德,经常有人去访问他。他即以罪犯服装登座为众说法,创开岭南的佛
教风气。
  万历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长官祝公请他入曹溪,时南华寺衰落已
久,他到寺后,开辟祖庭,选僧受戒,设立僧学,订立清规,一年之间,百废俱
兴。万历三十一年(1603),达观在京师因《妖书》事,被捕下狱,又累及
德清,仍被遣还雷州。这中间他曾渡海游海南岛,访苏东坡故居,作《琼海探奇
记》。
  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明廷大赦,德清于是再回曹溪。他为复修
南华寺大殿,自往端州采运大木。有僧挟嫌诬他私用净财,讼于按察院,他船居
芙蓉江上二年待讯,大病几死。后来虽真相大白,他却坚决辞去曹溪的住持,至
广州长春庵,为众讲经。
  万历四十一年(1613),他从广州至衡阳,居灵湖万圣寺。缁素又在寺
傍为他建成昙华精舍。他在衡阳写成了《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
略疏》,并自开讲。
  万历四十四年(1616)四月,他离湖南,至九江,登庐山。九江四众弟
子为建静室于五乳峰下,他很爱其环境幽寂,有终老其地之意。后到径山,即为
达观举行荼毗佛事并撰塔铭。
  万历四十五年(1617)正月,他又去杭州云栖寺为袾宏作《莲池大师塔
铭》。时各地僧徒领袖在西湖集会欢迎他,盛况一时。归途经苏州、华严学者巢
松、一雨请入华山游览。又被弟子洞闻、汉月及居士钱谦益迎至常熟虞山,说法
于三峰清凉寺。同年五月回庐山。
  这时九江众弟子为他在五乳峰下扩建道场,他即命名为法云寺,于此为众开
讲《法华》、《楞严》、《金刚》、《起信》、《唯识》诸经论,并效远公六时
礼念,专心净业。又为继续华严一宗的遗绪,据《清凉疏钞》撰成《华严经纲要》
八十卷。
  天启二年(1622)十二月他受请回到曹溪,为众说戒讲经,次年(16
23)十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华寺,寿七十八岁。崇祯十三年(1640),弟子
等将其遗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华寺内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刘起相
《本师憨山大和尚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

  曹溪原是中国禅宗的祖庭,但到了明末久已荒废,经德清锐意经营,始恢复
旧观,因此,他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
  德清一生弘法,所度弟子很多。经常随侍他的,出家弟子有福善、通炯等。
颛愚(观衡)入曹溪请益后,退居南岳,为一方宗师,也是他的弟子(观衡《华
严经纲要序》)。当时士大夫如汪德玉、吴应宾、钱谦益、董其昌、屠赤水等,
也都对他非常敬仰。
  德清早年诗文和书法都很知名。他说古人都以禅比诗,不知诗乃真禅。他认
为陶渊明、李太白的诗境玄妙,在不知禅而有禅味,若王维的诗多杂佛语,后人
虽夸他善禅,不过是文字禅而已(《梦游集》卷三十九《杂说》)。他在《梦游
集》的《杂说》中叙自己的书法说:“余生平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
家(即苏、黄、米、蔡)犹未经思。及被放海外,每想东坡居像耳时桄榔庵中风
味,不觉书法近之”。德清一生很有文名,他往来南北,多为人撰写碑记塔铭,
所作序跋题赞亦不少。
  他博通内外学,他的著作有:《观楞伽经记》八卷、《楞伽补遗》一卷、
《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
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
解》二卷、《性相通说》二卷(卷上为《百法明门论论义》,卷下为《八识规矩
颂通说》)、《肇论略注》六卷、《道德经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观
老庄影响说》一卷、《庄子内篇注》四卷、《大学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
氏心法》一卷、《梦游诗集》三卷、《曹溪通志》四卷、《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一卷、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二卷等。德清寂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
编辑刊行的有《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现流通本五十五卷)。这些著作都被
收入明方册本《续藏》。
  他的思想学说,表现在许多方面,并不拘守一宗一派。吴应宾认为“纵其乐
说无碍之辩,曲示单传,而熔入一尘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说文字般若,而
多得世间障难,似觉范(慧洪);森罗万行以宗一心,而产无生往生之土,又似
永明(延寿)”(吴应宾《憨山大师塔铭》见《梦游集》卷五十五)。
  他最初在南京从无极听《华严玄谈》,继入摄山从云谷学禅。云谷是禅净兼
修而又深达华严的大德,德清受他的影响最深(德清《云谷先大师传》)。所以
他虽是禅门宗匠,而极力倡导禅净一致,尤致意于华严。他说:古人说参禅、提
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梦游
集》卷二《答郑颂岩中丞》)。他谪居广州时,即集信徒结社,授以念佛三昧,
教以专心净业,月会以期,立有规制。晚年在庐山法云寺,又效慧远修六时净业。
他主张禅净双修,认为:“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参禅
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梦游集》卷五《示刘存赤》)。
  德清对坐禅念佛也有他的特别见解,他说:“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
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
动,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
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梦游集》卷
十五《答许鉴湖锦衣》)他教人念佛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
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
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梦游集》卷二《示优婆塞结社念佛》)
  德清在佛教内主张禅净双修,对外又宣传儒、道、释三教的调和。他在《道
德经解》卷头《观老庄影响论》中,极力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想。他说:“为学有
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梦游集》卷三十九《学要》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六 善慧法幢(四世班禅,1570—1662)
  善慧法幢,是西藏黄教中宗喀巴的大弟子克主杰(1385~1438)转
生的第四世(克主杰是第一世,二世梭囊却朗1439~1504,三世善慧义
成1505~1566),所以叫作第四世班禅。这一世才作扎什伦布寺的主持,
大兴扎什伦布寺,自此以后历代班禅都成了扎什伦布寺的主人。“班禅”的名称
是从他开始的,但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似乎是到第五世善慧智(1663~1
737)五十一岁时(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册封以后才有的。
  善慧法幢于明穆宗隆兴四年(1570)生于后藏楞主贾,俗姓拔,父名策
仁拔觉,母名措嘉,俗名却贾拔桑薄。自幼在家常听诵《文殊菩萨真实名经》。
十三岁时(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在闻寺依佛智大师出家,受沙弥戒,
法名善慧法幢。
  十四岁时(万历十一年,1583),被认为是善慧义成的转世。自此以后,
广学经教,勤修定慧。年二十二岁(1591),在扎什伦布寺以正法增长为亲
教师,受比丘戒。此后数年间,先后往前藏朝礼大招寺释迦佛等,在噶登寺从智
自在和虚空幢等,受得时轮金刚大灌顶及时轮略续,大疏等的传承。又从僧幢受
《集密四疏合本》和僧海(第二世***)著述的传承。又从尊胜吉祥贤听受《五
次第明灯论》的讲授传承。又从噶登墀巴正法祥然学习多种觉字的法门传承。同
时,他为许多学者讲授多种教法,开展弘法事业。
  二十三岁至三十岁,住后藏闻寺。应寺中诸大德的请求,宣讲《菩提道次第
略论》,这时他经常住在山里,一面修持一面阅读《现观庄严论》、《宝性论》、
《中观论》、《宝鬘论》、《六十正理论》、《入中论》、《入菩萨行论》、
《菩提道灯论》等许多重要典籍。
  三十一岁(万历二十八年1600),春季到赛举寺从佛海学曼殊金刚,红
黑两种大威德,三派能怖威德等无上瑜伽部法、金刚界、吉祥顶等瑜伽部法,
《毗卢遮那成佛》、《金刚手灌顶》等行部法,立三三昧耶、尊胜摧坏、大白伞
盖、光明天女等事部法,总有四部密法的三十多种灌顶及多种修法。在赛举寺从
佛海受学密法以后,归途又往布敦的霞炉寺朝礼圣迹,并到大乐轮寺弘宣佛法,
传授罗伊巴派的胜乐灌顶。夏季回闻寺安居。
  这年秋天,扎什伦布寺殷诚请为该寺住持,十二月初三日,昇扎什伦布的法
座。三十四岁(万历三十一年,1603),这时后藏非常混乱,他密往拉萨,
为诸佛像穿金,祈愿消除灭障。以后回闻寺。
  这年秋天,四世***功德海(万历十七年、1589生于蒙古)经北路来藏。
次年(1604)七月,善慧法幢仍回扎什伦布寺,闭关修时轮金刚承事法。
  三十六岁(万历三十三年1605),春季到前藏,建设彩绘曼荼罗为***
喇嘛传授时轮金刚大灌顶。这年又应西藏南部诸寺的邀请,往各处弘法。夏天回
扎什伦布寺安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迎***喇嘛功德海蒞扎什伦布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冬,应诸大德的请求,开讲《集密经释》,开启
金刚乘道,成立“密咒院”。
  万历三十九年(1611),应哲蚌寺的邀请,到前藏为***喇嘛和色拉,
哲蚌寺诸大格西传授《金刚鬘论》中的大灌顶法。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应***喇嘛的请求,往拉萨主持传大招法会,
会后并为福善祥活佛和四十多位格西传比丘戒。
  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大招法会中为***喇嘛传授比丘戒。
  万历四十四年(1616)十二月,开始兴建扎什伦布密咒院的大殿。***
喇嘛功德海在十二月中入灭。
  万历四十五年(1617),应色拉寺和哲蚌寺大众的邀请,就任两寺的住
持。
  万历四十六年(1618)春,受西藏西部古格(即阿里地区)之请,到那
里弘法四个月。九月,从古格起锡,十一月返抵扎什伦布寺。
  天启二年(1622),第五世***在哲蚌寺升座,班禅为落发,法名善慧
海。以后在天启四年(1624),为他传授沙弥戒和长寿灌顶。
  天启三年(1623),止贡派和帕主派互相争斗,他从中调解。并将大招
寺中的观音殿重修一新。
  天启六年(1626),噶登寺大众邀请他们任绛则法王。于三月初一日到
噶登寺升座讲法。
  崇祯元年(1628)春,到拉萨主持大召寺法会,又到噶登寺讲经,夏季
回扎什伦布寺安居。
  崇祯二年(1629),又到拉萨主持大招寺法会。会后到噶登寺,修建宗
喀巴大师塔殿的金瓦顶。同时也修建绛则殿上的金顶。七月回扎什伦布寺。
  崇祯四年(1631)三月至十月,书写大藏经全部。以后应前藏诸大德的
邀请,到拉萨传授金刚鬘大灌顶等,并传比丘戒。
  崇祯五年(1632)春,主持大昭寺法会,宣讲《本生论》,会后又在哲
蚌寺给五世***喇嘛等传授时轮大灌顶等法。
  崇祯八年(1635),开始用纯金书写藏经全部。崇祯十年(1637)
十月到拉萨,次年四月,给***喇嘛传比丘戒。
  崇祯十二年(1639)秋,蒙王赛钦法王等到藏请蒞拉萨,传授大威德灌
顶和文殊法类,修法海等许多随许法。又传授***喇嘛《无垢光大疏》(《时轮
经》的大疏)等经论传承。
  崇祯十五年(1642),接受霞炉寺的请求,升霞炉法座。夏季仍回扎什
伦布寺安居。
  清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帝派使臣来藏修福,供养***、班禅财施
甚多。十一月中培修霞炉寺布敦所建石塔。顺治二年(1645),修建闻寺的
大殿。四月,又写金字大藏经全部。并塑诸护法神像。以后历年到各地弘法、修
福。顺治四年(1647)秋,清顺治帝差官赠送珠宝绸缎甚多,师都用以庄严
三宝。
  顺治九年(1652)三月,***喇嘛临赴京时,善慧法幢到那迦玛送行,
又传修《菩提心教授》等多种教法。这时他已八十三岁了,返扎什伦布寺后,虽
仍时常讲经说法,作供养法事,但不常出外。
  明末清初之际,西藏地方派系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后藏在万历三十一
年(1603)时,迦玛彭措曩贾父子和红帽语自在法称,嫉视黄教,到了万历
三十三年(1605),迦玛彭措派兵到前藏,拆毁吉穴碉堡,杀害许多藏官,
前后藏都很混乱。
  1610年迦玛彭措曩贾又派兵占据亚觉。1612年,又占领后藏各要寨,
遂称藏王。后在1618年又领兵到前藏,驱走蒙古兵,毁坏色拉、哲蚌两寺,
驱逐僧众,并在拉萨和哲蚌寺的后山,杀害一千多人。这是黄教寺院遭迦玛派摧
毁的一大劫难。
  光宗泰定元年(1620)秋,蒙古大军重返西藏,将和后藏军队大战,这
时地方政府劝请善慧法幢为调停和解。他虽到绒薄觉(地名)进行说和,但未得
结果。暂到哲蚌寺居住,并广行救济。
  熹宗天启元年(1621)七月,藏军屯集在绛塘岗,蒙古马军突然扑来,
杀了几百人。师闻说匆忙赶来调解,结果藏蒙两方都以拉萨为共同供养处,由于
师的盛名感召,两方立誓不在大招寺金顶光辉照临处打仗。这时,迦玛派夺占的
黄教寺庙产业,也都纷纷退还寺主。
  崇祯十四年(1614),蒙古乱徒劫掠措朴牛群,并侵犯止贡地界,又引
起战争,师不顾身命危险又往调解,获得和解,救护了许多人生命。
  1640年,固始汗法王差人迎请师到拉萨,以便谒见。当时藏王(后藏王
迦玛敦回旺薄即迦玛彭措曩贾之子,也极力劝行。于是在四月十八日由扎什伦布
起身。这时地方混乱。辗转被蒙军百余骑迎到蒙古兵营中,会见固始汗。固始汗
表示七年决不退兵,并请师速往前藏。师遂经北路到拉萨,并到哲蚌寺给***喇
嘛传授灌顶等法。
  顺治十四年(1657),对于蒙古军和康巴达贡等争执,加以调解,使双
方拘禁的大德等二百多人都得自由释放,地方也得以平息。
  清康熙元年(1662)二月十三日,大师示寂于扎什伦布寺,寿九师的学
问修证,都极高深,所有著述都是发挥经论深义利益时机的言教,现存四函,可
分如下七类:
  1.传纪类十五种;
  2.上师瑜伽类四种;
  3.显密教授类十八种;
  4.密法类三十五种;
  5.最密法类十种;
  6.密法附传类十五种;
  7.杂法类八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七 智旭(1599—1655)
  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十七
岁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二十三岁听讲《楞严经》,怀
疑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决意出家体究此一问题。二十四岁三
次梦见德清,当时德清住在曹溪,路远不能往,因从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命名
智旭。此年夏秋在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以为疑,
因往径山(杭州西北)坐禅,至次年夏,自觉性相二宗的义理一齐透彻。腊月八
日,在袾宏塔前受四分戒。二十六岁又在袾宏塔前受菩萨戒。二十七岁起,遍阅
律藏,见当时禅宗流弊,决意弘律。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理。三十三岁秋始
入灵峰(浙江孝丰县东南十五里),造西湖寺。此后历游江浙闽皖诸省,均不断
从事阅藏、讲述和著作。五十岁冬,自金陵归灵峰,仍继续著述。清顺治十二年
(1655)正月示寂,寿五十七岁。两年后,门弟子将其遗体火化,起塔于灵
峰大殿右。
  智旭生平的著述,经其弟子成时编次,分为宗论和释论两类。宗论即《灵峰
宗论》,共十卷;释论包含释经论和宗经论及其他著述共六十余种一百六十四卷。
  智旭的学说,综合禅教律而会归净土,同时又融会儒释,是多面性的。

  智旭的禅,是承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他参禅的最初动机,是由听
《楞严经》和《成唯识论》,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而起疑。后来他教人参究,
也只是“究此警起一念,起处无从,全依真性。然真非妄因,何因起妄?真非有
外,妄岂外来?展转简责”,以为银墙铁壁话头(《宗论》五之二)。这只是寻
求性相会通的推理而已。他常自述学禅经过,力戒“堕禅病”和“误中宗门恶毒”;
痛斥狂禅暗证,以为“独自远行不问路程,必定有误”(《宗论》四之三)。主
张“教内自有真传”(《宗论》六之二),自称“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
破衣。”(《宗论》九之二)。所以他修的禅,后来就会归于天台教观了。
  智旭于三十二岁注《梵网经》,才开始研究天台教义。他于宋人极推崇知礼
的《妙宗钞》,以为不可更动一字。于明人唯称许传灯的《生无生论》。他的天
台宗的学说,即是继承这两人的系统的。但他也有与两人不同的见解。关于教判,
智旭安立了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修正了《四教仪备释》“阿含十二(年)方等八
(年)”等说法(《教观纲宗》通判五时论)。在化仪四教的秘密教中,他区分
秘密教与秘密咒,将一切陀罗尼章句收于秘密咒下,这也与台宗旧有教判不同。
关于教理,他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与山家的主张完全相同。
虽然他有时也说“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
别相”,略近山外“理具三千无相”的主张,但不是他的主要思想。关于观法,
他也沿用山家的妄心观,以现前一念妄心为止观的直接对象,但更注重实际应用。
他与传灯仅曾见过一面,并没有从传灯学教。

  传灯继承善月、真觉的主张,判《楞严》属于方等,又批判华严宗和禅宗,
智旭都不同意,以为台宗应遍摄禅、律、法相,否则就不能成其绝待之妙了。
(《宗论》二之五)。他常以《起信论》解释天台宗旨,又用唯识解《起信论》,
乃至用唯识解天台教义。在智旭的时代,唯识宗的注疏是很贫乏的。他所根据的
有关唯识的著述,主要是《宗镜录》。此录即是会通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的,
智旭继承了这种思想,也说“马鸣、龙树、护法同契佛心”(《起信论裂网疏》
自跋)。他虽深究台宗,但因不满台宗末流的门户之争,所以一再声明自己“究
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
  智旭为纠正宗门流弊,决意宏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
释和讲说。他著《梵网经疏》依据台宗见解,对于别解脱戒直宗《四分律》,旁
采诸家,并参考大乘律。至于主要的著作则为《毗尼事义集要》。在律学这一方
面,他可称为元照以后的唯一大家。但他对于戒律重视实践,当时响应的人很少,
他为此事非常痛心,在文字里常流露他的悲观失望。
  智旭的禅教律学,后来都指归净土。一般净土宗徒,都以为智旭是袾宏的继
承者。但智旭平时推崇袾宏的却偏重在戒律,而不在净土,只以净土摄一切佛教,
以《阿弥陀经》为中心教典而重视持名,又主张禅净合一,这些都与袾宏一致而
已。智旭所认为净土的要典,都收在《净土十要》内,但其中并没有收袾宏的著
作,而特别推崇的却是传灯的《生无生论》和袁弘道的《西方合论》。

  智旭的净土思想,曾经过几个时期的演变。他二十二岁丧父,闻地藏本愿而
发心念佛。这是结合儒家思想为报父母恩而念佛,只是单纯的持名。二十八岁丧
母闭关,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说“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
参禅即净土行”(《宗论》四之三)则又偏重于理持。三十岁至四十岁,他多疏
释律部,结坛忏愿,以“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自矢。后十年中,他多疏释经论,
融通性相诸宗教理,于四十九岁著《弥陀要解》,始形成最后的净土思想体系。
  智旭于净土三经中主要所宗的是《阿弥陀经》;所以他关于净土教理的主要
著作,也就是《弥陀要解》。此书先依天台宗五重玄义方式,说明此经以能说所
说人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
相。又以《阿弥陀经》总摄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一经宗旨。在
智旭以前,宋代遵式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已包含了信愿行。传灯《生
无生论》更正式提出“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智旭所立信愿行,
即是继承他们的主张,而加以更深细的阐发。《要解》将信的内容分为:信自
(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信他(弥陀决无虚愿,释迦及六方佛决
无诳语),信因(散乱称名犹为佛种,一心不乱宁不往生),信果(净土诸上善
人皆由念佛得生,如影随形决无虚弃),信事(实有极乐国土,不同庄生寓言),
信理(西方依正,不出现前一念心外)。愿的内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的内容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六字持名,念念欣厌具足,信决愿切,由此
就能历九品生,净四种土”。他主张“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
“参禅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所以他所宏的是偏重持名的净土教。
  但智旭又将持名分为“事持”与“理持”,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
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
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
理持就是唯心净土的教义。因此,智旭所说的念佛,有广狭二义:狭义唯指持名,
广义即含摄一切佛教。他说念佛三昧有三种:一、念他佛,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所
念境,或念名号,或念相好,或念功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如东林诸上善人;
二、念自佛,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与三世佛平等,功深力到,
豁破无明,如南岳、天台、禅宗诸祖;三、自他俱念,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感应道交自然不隔,如永明(延寿)、楚石(梵
琦)(《宗论》七之四)。于此他最推重的是禅教合一摄归净土的延寿和梵琦。
智旭最后的净土思想,是将禅宗的参究归纳于天台教观,又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
佛法门;他作念佛即禅观论,说“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
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宗论》五之三)。天台既
圆摄一切佛教,念佛也就圆摄一切佛教,持名一法就能统摄一切宗、教、事、理,
故智旭晚年的持名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悟道为先锋,念佛为后
劲”,悟后起修的持名,与袾宏所说“无智称念”有别。
  智旭目睹当时佛教中门户分歧的流弊,所以发扬延寿、袾宏等的思想,力求
佛教诸宗的调和。他在理论上融会性相,在实践上调和禅净,而主张禅教律三学
统一。他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
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
于一念间。”(《宗论》二之三)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为
智旭思想一大总结。清以后台家讲教大多依据他的经论经疏,形成了合教、观、
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到今。后人并奉他为净土宗第九祖。
  智旭受儒家思想影响处甚多,自称“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他由
于读了袾宏的《自知录》始不辟佛,《自知录》就是综合儒佛的著作。对于儒佛
的异同,智旭以为约迹约权而说是不同的,儒家所说“天命之谓性”“太极生两
仪”等都是“非因计因”的见论;约实约本来说,儒家的圣人都是菩萨化现,方
便说法(《宗论》六之二)。他说“儒禅教律无非杨叶与空拳。”又说“以禅入
儒,是为诱儒知禅。”所以他说儒释一致,事实上是一种化导方便,并不是真将
儒释等量齐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八 读体(1601—1679)
  读体,号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明万
历二十九年(1601)生于云南楚雄。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
了道教,后来有老僧送他一部《华严经》,阅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悟,即
决心舍道入佛。崇祯五年(1632)三十二岁从宝洪山亮如剃度,法名读体。
  他自崇祯六年(1633)起,离滇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参颛愚(观
衡)。礼别后游庐山,又渡江至黄梅破头山、潜山等道场,遍礼三昧律师重修的
诸祖庭。顺流朝礼青阳九华山,至南京报恩寺,闻三昧在五台传戒,北上参礼。
但他这时因衣钵萧条,未能受戒。暂住塔院寺,阅《楞严义海》。崇祯九年(1
636)离五台南行,到了镇江。第二年(1637)四月才于镇江海潮庵从三
昧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随侍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
  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应请入南京宝华山,擢用他为监院,并为众
讲戒。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示寂,嘱他继任法席。从此以后,他住持
宝华山三十余年,重建殿阁,筑石戒坛,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
肃,成为各方的模范。他治事之暇,即从事著述,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一
定的作用。顺治三年(1646),清兵借口“华山通贼”,
  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他以至诚无畏的精神从容应付,使华山转危为安。
他圆寂前数年,应弟子请,曾自撰《一梦漫言》,追述行脚时事和他一生为法奋
斗的历史。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二十二日示寂于宝华山,世寿七十九,
僧腊四十八。御史李模为撰《见月大师塔铭》,方咸享、尤侗各撰《见月和尚传》,
都非常推崇他。
  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三昧曾对人说: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
的才能。这是我在这一戒期中的收获。可见三昧对他的器重。三昧令他继任华山
住持时,他无法固辞,认为要整顿佛门,应该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
事。于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应归功
于他所建立的制度。弘一跋《一梦漫言》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
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
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佛学丛刊》第一辑)。
  见月禀性正直,规过无隐。他的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顺治七年(16
50)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致书见月说:“律学之?,将及千载。义
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
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
对他推重的情形。天童木陈(道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但他撰《见翁
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宝华山志》卷十一),对于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
纪的业绩也表示极大敬意。

  他的著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
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以上五种均收于
《续藏》,前三种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薙度正范》、《僧行规则》、
《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
师忏法》等各一卷。
  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南山宗统》卷五记
载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洁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继席华山,著有《羯磨会
释》十四卷、《毗尼关要》十六卷、《毗尼关要事义》一卷(后两种收入《续藏》)、
《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又尝辑《宝华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宝华山
志》十五卷,系刘名芳纂修,福聚参校)。宜洁书玉别号佛庵,自华山分住杭州
昭庆寺,重振戒坛。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二卷、《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二部僧授戒仪式》二卷、《羯磨仪式》二
卷(以上俱收入《续藏》)。清守一的《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
第一世,十三传至金陵古林庵慧云如馨。馨传三昧寂光,为宝华山第一代。自
“如”字起演派五十六字,传至浩净发圆为第十六世(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卷四)。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灯于北京,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叶以后
颇隆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九 善慧海(1617—1682)
  善慧海,第五世***喇嘛。***的称号开始于第三世福海,因受蒙古淹答汗
的邀请,在万历六年(1578)到蒙古弘法,淹答汗上以尊号“***喇嘛金刚
持”。从此以后历代都称“***喇嘛”。
  善慧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生在雅陇穹结钦瓦达则宫,父名货
都堵饶敦,母名墀绛滚噶拉则,到天启二年(1622),他六岁由班禅善慧法
幢认定,于二月二十五日,由藏王福法增和色拉、哲蚌两寺的僧俗一万多人,隆
重迎接到哲蚌寺噶登宫中举行升座典礼。后来由班禅给他落发,先传受近事五戒,
法名“善慧海”。天启五年(一说天启四年),他九岁仍以班禅为亲教师,请噶
登墀巴宝法增为阿闍黎,受沙弥戒。其法号增为“语自在善慧海无畏铠能仁圣教
壮盛军”。以后从班禅受学《菩提道次第论》等许多传承。又依止宝法增详学
《因明》、《律经》、《俱舍》、《现观庄严》和《入中论》等五部大论。到崇
祯十一年(1638)三月初五日,仍以班禅为亲教师,在拉萨大招寺释迦佛像
前,受由前弘期传来的比丘戒(又称下律仪)。清康熙十六年(1677),六
十一岁时,十月二十五宗喀巴纪念日,又在布达拉宫,从霞炉堪钦福胜成受迦湿
弥罗国释迦室利论师(1127—1225)所传来的比丘戒。

  顺治九年(1652),三十六岁,受清顺治皇帝的召请,来北京弘法,沿
途对西康、青海、蒙古各地的寺庙僧俗广作财法各种布施。到北京时,清帝与后
妃太子并诸亲王请受灌顶,赐以金册金印,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掌领天下释教
普通瓦赤拉旦拉***喇嘛”。顺治十年(1653)十月二十五日回到拉萨大招
寺,以后返回哲蚌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二十五日在布达拉宫逝世,寿六十六岁。
  善慧海除从班禅和噶登墀巴受学黄教所传的各种经论教授之外,又从茶仓巴
胜慧金刚听受大藏经的传承和医方明的传承。对于密法方面,则从昆敦拔觉伦主
受学新旧所传的许多种密法,从素勤法界解脱受学宁玛派所传的八大修行部的密
法教授,从得达凌巴受学各种埋藏的密法等。又从内萨巴(即福胜)受学《金刚
鬘论》的总灌顶,和时轮金刚等别传灌顶、随许等法,并学萨嘉派的道果教授等。
  对诸明处,除从胜慧金刚学医方明的论典外,又从门卓泽旺敦主父子,学习
声明诸论(《迦拉巴经》、《旃陀罗经》、《音韵学》、《藏文文法学》和《诗
词学》等)和塑像建塔等工巧明诸书。又从栋薄敦主旺贾学习历数等法。因而他
对显密诸教、大小诸乘、内外明处,无不精研,成为一代的大论师。在西藏中心
地区的布达拉山,从前在松赞干布(569—650)王时,已曾在山上建筑过
宫殿,但年代久远颓废,仅剩少许房屋,自从固始汗统一全藏政权,就把它献给
***喇嘛,于清顺治二年(1645)修建布达拉宫。
  善慧海的著述,总有外、内、密三大类。外集是一般性的教法,共有二十一
函(现在流通本为二十一函;佛海所编的传记中作二十三函)。内容可分为六类:
  第一传记类:有《五世***喇嘛自传》、《三世***喇嘛福海传》、《四世
***喇嘛功德海传》和《西藏王臣史》等十八种。
  第二注疏类:有《入中论疏》、《现观庄严论释难》、《俱舍论疏》和《羯
摩仪轨疏》等六种。
  第三密法类:有《供养上师仪轨》、《能怖金刚常修法》、《红阎曼德迦五
尊修法》和《胜乐五尊修法》等三十七种。
  第四赞咏类:有《十方诸佛菩萨学无学僧伽赞》等五种。
  第五教授教诫类:有《菩提次第讲授》、《甚深中观修法》、《三种主要道
密意疏》和《普告汉藏胡蒙贵贱文》等十种。
  第六杂文:有《路引》、《两尊释迦佛像久住文》和《回向功德文》等五种。
  内法:有***喇嘛的闻法录和宁玛派所传的各种修法并诸本尊护法的修法等,
共有四函(现行本为四函,佛海所编传中为七函),计一百五十余种法门。密法:
共有两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人物(精)

九○ 彭际清(1740—1796)
  彭际清,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
萨戒的法名。他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父祖都以科第
仕宦,际清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及第,授县官,他辞而不就。
  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又从道士学修炼之术,三年无验。后从友人薛家三
(起风)听闻佛法;入京师应试,得识瑞金罗有高,有高好佛书,自是日以佛学
相切磋。及读明高僧《紫柏全集》,始归心佛法。继读莲池、憨山、蕅益诸人著
书,遂深信净土法门(《四大师传后纪》)。他因私淑莲池,誓愿往生净土,自
号“知归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实定1712—
88)受菩萨优婆塞戒(《一行居集》卷六《闻学禅师传》)。这时年三十四岁。
  际清受皈戒后,素食净行。其妻费兰襄亦受优婆夷戒。二女阿环、阿莹日常
背诵《法华经》。其家庭生活充满佛教的七氛(《一行居集》卷七,《亡妻费孺
人述》)。
  际清少读儒书,慕梁溪(江苏无锡)高攀龙之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
遗民的逸行。因这二人往来修学之地同名东林,他乃自题其居曰“二林”,并以
为号(《二林居集》卷三《二林居说》)。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汪缙(大绅)
和江西瑞金罗有高(台山),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张之洞
《书目答问附录》)。学佛以后又成了亲切的清净法侣。际清曾与汪缙共立建阳
书院,作起懦、决疑等倡以勗学人。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
疏,而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他于净土教义,于莲池外,又极推重省庵。并与
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游,往来论道
(《一行居集》卷三)。
  乾隆五十年(1785),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
因颜所住处曰“一行居”。后来他即把他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
佛教杂著编成《一行居集》。
  际清时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他所撰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
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皆信愿庄严,足以感动人心。
晚年于杭州武林门外,和二、三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以病归。又时
常掩关僧舍,爱太湖秀峰寺风景之美,常在那里专修净业。嘉庆元年(1796),
念佛安详而逝,年五十七。
  际清的文学,得力于佛学处甚多。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
受了《华严》、《般若》及《四十二章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
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罗台山评其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
和风扇物。他亦以为知言(《二林居集》卷三《叙文》)。
  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
《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
经的读后记,即每读一经,便写一题记介绍一经的大意,和他的体会等(见《一
行居集》卷十二)。

  际清尤注意周济贫困孤寡等悲田、福田事业,并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
生等善行,积二十年不懈。对于法侣如罗有高、汪缙等,每通信论道,启发箴规,
恳切备至。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际清都延住其家,俾游名山或闭关
念佛,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缙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则常致书规劝。
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
刻行于世。
  际清的著作,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经念佛三昧论》一卷、
《居士传》五十六卷、《善女人传》二卷、《二林居集》二十四卷、《一行居集》
八卷、《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各一卷。此外由他发起编纂,
经其从子彭希洓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九卷。又由他重刊行的有《净土三经》、
《省庵法师语录》二卷、《念佛警策》三卷、《西方公据》二卷等(现均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