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5-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9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8-3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按八卦分布就给汉字带来几种变化:
" l' O- T7 E& \# D0 ?! N(1)八卦图式使汉代人用意象思维的方式,用审美的方式去文饰汉隶,使人有了清醒的选材意识。由八卦方位决定笔画,汉字有了自己的理性和秩序,汉字由繁复的图案性结构转向具有明显的主次尊卑关系的笔画结构,从而突出了儒家的“尊尊”原则。笔画之间的比例显得层次分明,各得其所,富有差别性。' g1 N( @; _) w) m8 ?
(2)实现了汉字由表现自然之象到表达主观意象(由象形到象意)的转变。蔡邕虽有“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但汉隶已不再象篆书那样描绘具体物象之“形”,而转向八卦卦象的意绘。“立象尽意”的思想,使笔意中加入人的审美知觉而成为审美对象,凭借有限的线,以少驭多,以简驭繁,把古文字象形的图案简化成抽象的线的组合,并使笔画有了天地、日火、山水、风波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态联想,使汉字书写呈现出一种“不离文字”又“不在文字”的状态,从而建立了一种线与人的性情的对应关系。* A: ?- |% J3 O% O4 X5 l
(3)阴阳八卦使书法中的中庸把握有了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度”,不再过分依靠直觉,使笔画组合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使汉字表现成为了一种有趣味的形式。
: P0 E' j0 f; o1 r7 c4 q(4)《周易》讲“三才”之道,就是为了突显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汉字笔画按八卦分布,就必然使人联想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周易》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古人认为生活就如同浮萍雨滴,如果自己不能发挥出特色,就只能消失在随波逐流中。《易传》进一步界定了人在“三才”之中的角色、作为,这就是“崇法天,卑法地,”效法自然变化不已、生生不息的品质,恒久坚持人文化成的正道。易学原理的运用解决了汉隶笔画间的关系及统一问题,笔画在人的控制下始终注意与整体的和谐,时刻显露出“人气”,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象。
! H9 x5 q1 b# o(5)乾位有“急则从神”一说。那么,何谓“神”?《系辞》解释为“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就是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辞传上》)。儒家认为神乃天地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运》)道家也认为“心为太极”。因此,神就是突出人的主观意识。明·董其昌说得更为透彻“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容台别集》)。因此,没有人便没有艺术,书之气即是人之情。由秦篆的严谨至隶2的夸饰,首先,是对“法”的解构,而突出“神”的位置。以人之情来体验字之趣,隶2以“急则从神”的纵笔来“夸饰其理”;以“删难省烦”来保证“饰穷其要”;虽“取易为易知”却没能使其“夸饰有节,饰而不诬”,没有节制的纵笔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得鱼忘筌”的思想,以及方士“蚕虫纵目”的辟邪因素,表现出阴阳倚伏潜藏的联结、渗透和转化的契机,追求一种生机的显露和自由舒展的适意。笔画“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达到“发幽深而骇聋聩”的意象(见赵壹《非草书》,刘勰《文心雕龙 夸饰》),从这些经过夸饰过的字中看到人类最深层的智慧,看到智慧中最有生命力的最生动活泼的形态。
- H" m9 S' J, K+ t/ m(6)汉代对《周易》义理的把握,主要是围绕对“易”字的把握,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易”理。《易纬》提出“易一名而三义”,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系统性理解,《易纬·乾凿度》:“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言其德也;变易也者,其气也;不易也者,其位也。对《周易》趋吉避凶的理解(《周易与处世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产生了蚕头燕尾主动运动趋势。审美就是趋吉避凶,这与对象的存在、质料无观,而与其形态和属性相关。古人由“男女构精”外推为 天地交合,再抽象为阴阳交感。阴阳预示着韧性和生命力,其具体内容随时而变。惟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阴阳相交则吉,而阴阳相背则凶。从总体上,“生生之谓易”(《系辞传》),事物及其物象由于“道法自然”而发生变化,人应随时接受这种变化,并把道作为原则;但在具体上,必须认识到“神无方而易无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周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传下》)随机而变,以实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的目的。在“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中,笔墨的形态鼓立饱满,充满水分和分寸感,人的意识作用随着线的起伏顿挫、大小粗细、提按起倒、回锋露锋、节奏形态的夸张变化而强烈地表现出来,人的意识的主动性、自主性使之有了自身独立的价值。
5 R- n& N7 ]/ |在书法遗存中,稍一纵览,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汉字的左上角、正下方和右下角这三个位置上的笔画凸出的概率较大。& ~& W& Q/ E% T9 Q& O, J
篆书中也不是所有的字都是讲究左右对称的,这种局部凸出的书写定式自商周时期就已具雏形,如《大克鼎》中的“夙”字、《散氏盘》的“付”、《毛公鼎》的“巩”、《石鼓文》的“允、以”、《邾公华钟》的“初”、《史颂鼎》的“事”、《谒石颂》的“心”、《峄山刻石》的“以”等。* x, }& c/ p" c8 w- C/ j6 _
发展到汉代使之具体和更加夸张起来。在1988年出版的《马王堆墓帛书竹简》录辑的字中,符合左上角、正下方和右下角这三个位置上的笔画凸出的字就更多了,如怒、成、风、豕、几、鬼、汲、思、气、泣、举、邑、骄、驰、解、民、雎、权等;
+ g) R, R0 ^1 g% Z5 B& p) w# ?还有汉简中的纵笔——竖,如《居延简牍》中的“判”、“年”;《武威汉简》中的“令”等;; N: J1 W0 w4 M, M7 E* J$ ^* ]
汉碑中,象《石门颂》中的“命、升”等、《张景碑》中的“府”、《开母石阙》中的“飞”等;
4 T5 K- N. V5 ]% @3 L7 _《北齐·泰山金刚经》的“数”;
6 \. l, n3 ?7 [% o颜真卿《建中告身帖》的“节”。( A9 o% N/ d2 \# ]
行草“书其大意,略具其形”,通过弱化或夸张某些笔画来突出那三个位置,并用连带的方法使运笔顺畅,如《七月一日帖》中的“羲之白”、《初月帖》的“之报、忧”、《大都帖》的“差”、《今日热甚帖》的“各勿勿”、《小园帖》中的“忧”、宋拓《怀素千字文》中的“带、闻、行”等;
; Q M5 G% b( b: ], t8 q+ d* P% q怀素《秋兴八首》中的“绕、击、缆”等;
5 y* I1 v4 e. e2 U) z张旭《二月八日帖》的“慰”;. [! r0 }* s2 K9 e% Z
颜真卿《刘中使帖》中的“耳”;: B3 X7 L2 C$ N3 j. N! }
在孙过庭草书千字文中这种突出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布局方式,更是强烈地表现出来,如晖、农、团、茂、兹、霸、弱等等;
5 k: x5 u' y) S% Z) ^; i/ v! F7 n( X米芾《群玉堂米帖》的“竹”;
: S! J0 ]4 }; j/ @( `苏轼《寒食帖》中的“纸”;
, T- k0 ^, u" m, W5 B& F董其昌《琵笆行》中的“知数”等。2 \) ?- i' g$ M
这些字很明显地运用了文王八卦图。文王八卦图是伏羲八卦图的具体运用,它立足于人事,着眼于提供阴阳变化的消息,带有某些直观性质。比较而言,文王八卦图更适合书法表现,除艮位外,在其它位置上笔画能够从容地在所处位置上符合卦相,且五行相生,笔画安排的自由度较大,人可将注意力集中到笔画控制的自身效果上。隶2中作为夸饰的长笔一般处在文王八卦图的坎位或乾位。这是因为:: C: w U8 ~* u. A' O
坎卦在文王八卦图中位于正北方,坎卦取象于水,外虚而内刚,体柔而用刚,水性趋下。因此,隶2与之对应的笔画是向下突出来,以应流水趋下之象,以此象征运气和财源滚滚;老子也有“上善如水”之言.因此,隶2中的终笔如水奔泻,有一泻千里之势。
* W ~9 b5 g, h乾卦在西北方,喻天为健,具有变化和改造万物获得各自自然属性的能力,富有活力和进攻性。《周易》以阳为实为富,以阴为虚。因此。从乾位出之的笔画必须实,其状态瘦健且积极主动,能够统摄整个字势。, B- z$ r- W* G" E* o l5 u
巽卦位于东南方,卦象为风,离卦象为火。由于火是阴之体而阳用,风也是阴生之始,两卦相邻“风以助火,火以催风”,火势向上,风越向上,因此,对应于此处的笔势应向上。1 q6 I2 S# J) s z6 _9 U, \
艮位卦象为山,五行为土,山阳矗而起,其势向上。对应以与艮位的笔画,与邻位相连,则五行相克,所以,处在艮位的笔画是最难为的,笔势向下突出则有违阳山之势。而且左下角与阴阳图对应,是阳初生之地,具有向上生发之势,如向下突出,又有违阴阳之变。于是在艮位的笔画处理上就有了主观取舍避就。在河图中,从西向北的指向喻意着金生水的过程,金使水富贵,这一点在汉简中处在右下方的笔画表现最为突出。这就是字中为何弱化左下角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