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55
- 注册时间
- 2002-6-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30868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4-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推荐】黄君先生新著《甲申小集》!
清词丽句写由衷# L/ |2 t4 i5 w& u
——《当代名家诗词集·沈鹏卷》编后记 U0 l' J/ E' |
! y* T; l% {, }, E0 o0 r5 _8 o# z
沈鹏先生是书法大家。我想,如果当代书法艺术会超越前贤,大有作为的话,沈鹏先生必将是一代宗师。
. X* [; ]5 \% g5 O( G1 R 沈鹏先生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先生少年即随名硕习诗词,背诵唐宋名篇,通晓音韵之学,并一直保持对旧体诗词的浓厚兴趣。40岁以后,先生创作的诗词佳作广泛流传于诗坛内外,并先后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等诗词专集。此次《名家诗词专集·沈鹏卷》由先生本人自选精品465首,霍松林先生特为作序。宋红审读并对部分诗作进行注释,李果整理编篡,冯光华通读校勘。遵沈先生之嘱,在此先致感谢。在数十年创作实践中,沈鹏先生的诗词已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下面,结合本书编辑,就沈先生诗词谈点粗浅认识和感想,以就正于先生暨海内方家。, i4 E7 v8 H3 ^8 D
我以为沈鹏先生诗词最大特色在词清句雅,意境清新;此外则在其思虑通审,不落筌蹄,往往具独到之精见;而所以如此,除作者长期执着追求,千锤百炼的功夫外,根本的原因在作者心存道义,向善崇真,故沈鹏先生诗作具真善之美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代诗坛值得重视的优秀代表。
$ {% Y& E5 b0 Z' \1 f& \% G) Z) Z. P* e+ k6 E" n
一( s9 J% J' s, [! v7 O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风格如何,是鉴别诗词水平的第一要素。沈鹏先生诗词语言的清丽雅致非常明显,阅读他的诗作,首先给人以婉转、优雅的美感,几乎不出现剑拔弩张,鲁莽粗俗的词句。正是这个原因,本集中美言嘉句随处可见。如“我来梅花岭,梅花杳无影。清气满园林,衣冠应未冷!”(《梅花岭史可法墓》)“名利是非身内外,声光杂沓影徘徊。”(《六五》)“读书每责贪床晏,阅世未嫌闻道迟。”(《鼠尾牛头》)“楼高日落早,门矮客来频。”(《早春偶作》)“死生毫发论千古,得失文章问九垓。”(《酬一丹、孟为以子萱胎发制笔见贻》)
7 n% P, a/ U Q0 U5 v j) M 沈鹏先生性情温厚、祥和,但他的内心充溢着丰富的情感,也许是这个缘故,先生诗作颇有陶潜、白居易的遗风。如《第15届书法兰亭节》一首:
- b. M7 |& a$ S1 @: ^6 l8 n 春暮逢三月,山阴道上忙。流觞晋韵远,曲水古风长;道士知何处?鹅群恋故乡。惠风催嫩绿,微雨发新篁。
4 T2 z* c0 X6 r7 O( Q9 D6 M词情句式优雅,与陶潜《饮酒》颇多暗合之处。又如《七旬》:" V% d$ |6 v3 b! R. v/ O: J
日日是生辰,吾行在日新。不邀人庆寿,但愿自由身。将近中秋节,时兴七巧文。京华倦游客,谁与论前因?
- y* t& W8 |# j8 R/ U3 c语句流畅,浅近易懂,但又可细细把玩,饶有回味。
1 q7 ^+ F a' K/ T 中华诗道,奥妙无穷。赋、比、兴,群、观、怨,藉事言志,托物抒怀,不一而足。故深谙诗道者,玩语言如魔方,各随情志所适,无不精妙绝伦。沈鹏先生近年诗作渐入此种佳境,故其所作或题赠或游历或议论,皆开合自在,无不如意。本集中《孙其峰赠箑有作》作于1994年,可谓借物咏志的早期佳作,而作于本世纪的《遣兴》(2001)、《题自书古诗十九首》(2002)则更是达到圆熟精妙的境界,尤其后一首,深入汉魏六朝语境,得《古诗十九首》神韵:4 R. b$ z1 F* Z0 @* l1 E$ U8 }
古诗溯悠远,音响一何悲!世路或可逆,物事与心违。念彼浪游子,无枝可凭依。天寒复日暮,人马相困疲。欲采芙蓉去,远道复多歧。漫云客行乐,聊自解忧思。我书《十九首》,生年不共时;上下二千载,墨迹和泪垂。何以慰游子?报与明月知!
: D. l/ z7 x6 c1 g. r3 b笔者以为,此诗代表了沈鹏先生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审美追求。
8 G2 t. s! b3 a6 H8 |& p 沈鹏先生创作路子很宽,诗和词各有佳作,古风律绝运用裕如。如果在各体中作一综合比较的话,似乎诗更优于词;而在诗作中,五言似又胜于七言。七言诸作以绝句多胜,五言古风则最称精妙。
- x; [ N' C! h/ U p二; C! u0 J( p' O( E( _; [% l
诗是人类灵魂的结晶,诗词艺术高雅而神圣,故苟非其人,难以成就一代名家。沈鹏先生天资即具诗人气质——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意气通达而博识多文。笔者在编辑本诗集中,常为先生出人意表,独特精到的诗作所感动。如《洛阳牡丹》一首云:: p9 V' Z7 Z% u/ S0 D
争说洛阳春色好,漫天黄紫满城栽。长安不贬名花去,深锁宫闱寂寞开。, C+ I2 }8 L; }% c
牡丹花富贵、热烈,古来吟咏者何啻千万!沈鹏先生别开生面,追本溯源,拈出武则天后苑贬花的故实,为名花富贵作一转语,使诗的境界跳出一般人的见解,豁然开阔。% i# T8 D, ], e7 O! j, q
又如《中国科技馆穹幕馆》:
& }) z$ V6 ?9 }" `- n/ f 屈子当年《天问》歌,谁传遂古竟如何?我今座位穹庐内,盘古星辰脚底罗。彭寿蜉殇皆一瞬,天长地久或南柯。“克隆”争说新鲜事,巧技慎防乱道魔。
, f- H, }+ v. _- ~' @; d# _ G# n科技的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大趋势。然此种趋势是福是祸,有个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区分。沈先生此作,托景生情,对人类生存环境作穷极执着之思考,语意深长,且富于哲理。“彭寿蜉殇皆一瞬,天长地久或南柯,”信可为今日诗中名句也。
/ O5 ~( _/ {8 ~2 \2 p) A. e4 A 《书路——和徐邦达》诗云:; ^1 ?8 o, [9 G
剑路艰难书路恶,几人修炼到羲之?交杯称颂寻常事,席散何如一笑嗤。7 R* [! s% d4 t( q
诗者,以志而发,缘情而绮靡,故诗人情志高下往往与诗作品位成正比。沈鹏先生书法名高海宇,各种渠道求索干扰者必多,如何面对纷至沓来、真真假假的各种称颂言辞?如何摆脱世俗干扰,坚持自己独立的艺术方向?最需要自身的明智和非凡的定力。读先生此诗,可明瞭先生之志,让人心生敬意。沈鹏先生诗作中,表现此类豁达心境的诗作还有不少。如《七十》云:“吁嗟望七旬,岁月一昏昏。事恼偏能忘,书名应不存!还乡丁令鸟,涉世渭泾滨。饮者多怡乐,吾何独守勤?”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没有对道德、功名的透彻体悟和准确把握,写不出这样豁达大度的诗境来。又如《无题》一首云:
6 k" D; o+ [+ P$ `' Y6 ~( A0 ?+ Y4 ? 一句新鲜留齿牙,烂梨万颗兴全赊。无晴却道有情好,有语偏言无雨些。格物致知丧我否,学书得道隐机耶?诵经新进C D 片,“净土”、往生”都靠它。
2 I0 t2 Z; d" Q6 D {4 {此诗讽咏时情,言语颇多玄机,然作者胸次高远,更无芥蒂微尘,所以精见叠出,妙趣横生。关于沈鹏诗词独特精见这一特色,著名诗人刘征先生曾引《岳阳楼》一首,加以盛赞,他说:“咏岳阳楼的诗,古往今来车载斗量,大都不离开范公先忧后乐之旨,沈君脱略陈言,独辟蹊径。……面对歌舞承平、争奢斗富的世态,诗人表露了平波覆舟的忧患意识,发人深省,给岳阳楼增添了另一种思想内涵”。: a/ ?1 h8 n2 n" y1 W2 y9 d, U
中华诗学,素重境界。王昌龄曾提出三种境界之说(物境、情境、意境),并谓:{1}
4 W0 w) \0 `% _+ Q T K6 x 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诗人用心,当于此也。{2}
! J' X- e% z0 F* f1 O& o" M2 d' w/ R沈鹏先生诗作不喜人云亦云,故少陈词滥调,其不囿成见,不落筌蹄,自体心性,自抒精见的特色,正与王昌龄所提倡的“诗人用心”相吻合。这也是沈鹏诗歌区别于一般流俗之作处。5 n5 Q3 ~" `0 ^- F8 E: L: D: q
三7 `/ {( p7 b( K% U
一艺之成,诚非易事,尤其如传统诗词这样高雅艰难的艺术。炼词、造意皆是诗家行当本色。沈鹏先生秉天性、握机杼,撷清丽之句,写自得之怀,故使诗境常新,诗意常美。不过,人们也许要追问:沈鹏先生以书法名家,写字应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何苦还要花许多精力,去雕词琢句写诗词呢?这个问题看似平庸,但深究起来,可知其涉及对诗词、书法特色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也涉及沈鹏先生人生境界,即关乎他写诗与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文理想和终极关怀,所以值得作一番认真的探讨。
$ U5 F5 R2 ]1 E1 `' T 诗词和书法同是中华传统精粹的艺术。而且两者同属于中华民族核心的语言交际工具——汉字:诗词侧重字音,由此建立遣词、炼字、句法、对仗、音节、韵律等一整套规则,书法侧重于字形,由此建立点画笔法、结构布局等一系列的规则,两种艺术分别在不同的规则上建立追求意境完美的艺术。但无论诗词和书法,汉字之文意(字义)总是一个基础,离开字义既无从谈诗词,也无从谈书法。这是中华艺术和合众妙的特色所在,其他如音乐、戏曲、绘画也都是如此。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因,历来书法家没有置中国文学——尤其诗词艺术于不顾者。遍数古代书家,有哪一个不是文采飞扬的文学之士?尤其在书法史上被公认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是词翰双美,诗书并能者。至于书法史上的名作,必然是文字内容与书写形式的联珠合璧,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沈鹏先生对诗词的追求,则如鱼饮水,纯属自然,一点也不奇怪。& t8 e9 y& ] U# h9 A* a, Z$ v
然而近20多年来,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书法艺术综合诸艺,与文学紧密相联的事实遭到了非议。一些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抱定西方所谓各门类艺术必须独立的死教条,以割断书法与汉字内容的联系为代价,求得所谓书法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口实,说什么书法是纯抽象的线条艺术,于是书法家除了竞技于笔墨场中,“溺思毫厘”,“沦精翰墨”,“玩体势之多方”,“得推移之奥赜”,③便万事大吉了,文学艺术以及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一概不被重视。这种认识上的倒退,直接造成了当代书法好奇尚异,怪诞浅薄的风气流行,对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有害而无益。$ S" h( J; \' v9 k6 ?# x/ c, _
沈鹏先生作为书法大家,同时也是中国书法的领袖人物,很早便注意到上述现象,并及时提出修正。他1995年即撰写《探索诗意》一文,指出书法艺术最深层、最本质的美与中华诗意相一致,奉劝热爱书法的朋友要耐心,要花力气去发掘、创造深层次的书法美。沈鹏先生在该文中指出:“伴随几千年文字历史的书法,同20世纪初期在欧洲哲学思潮与多种绘画流派基础上产生的抽象派,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与审美观念的产物。”“西方欣赏者,无妨用抽象主义的眼光欣赏、爱好书法,但要真正深入理解中国书法,却要从中国民族文艺的宏观的观照与具体分析中取得真知。”④
7 J7 T. u: c1 t& P 可以肯定地说,沈鹏先生长期对中华诗词的执着追求,正是源于这种对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真知灼见。由此,我们对沈鹏先生的诗词艺术当进一步加深认识。( R( p) m( A! i ?( F' ]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各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文人”,文人的天职在“人文而化成”,即载道养性,助教化,利人伦,用文艺的方式倡导美善,弘扬道义德性,是每一个中国文人不容推卸的职责。当今时代,社会风气确有许多阴暗面,加上艺术已被边缘化,文人艺术家“身小力微”,对社会总的局面确无挽澜回天之力。然而,这绝不是文人自行堕落的理由,相反,应是文人需要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以获得社会肯定,充分体现艺术家人生价值的一种压力和责任。事实上,当今不少文化精英,不少有出息的艺术家,依然恪守传统文人的天职,这是社会进步的宝贵力量,是文艺进步、复兴的希望所在,值得予以重视和关注。5 z1 `' S6 H6 }
沈鹏先生正是一位恪守文人职志的艺术家。且看他在诗词中表现的伟岸丈夫之气和浩荡正义之情:6 Y2 k& q% \' C# b% }
跪告罪甚甚暴动,身余半截驼峰肿。为官不识水能柔,一旦狂涛川决壅。
7 \: ?0 A5 O6 X/ P这一首《跪告》讽咏一位政府专员,下农村视察时,路遇300人伏地请愿,该员对老百姓何以请愿的缘由不察不问,却盛气凌人,称这是“跪着的暴动”,如此糊涂官,正是当今社会阴暗面的典型反映,沈鹏先生怀一片赤子之心,以诗家之笔,加以记述、提炼、反思,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吟出警世强民的正义之声。读罢此作,笔者立刻想起沈先生的另外一首诗《进剑》:
c5 c( F# z! U& A. c" B- r' |& s 进剑当须进一双,莫邪此事欠商量。苦因前路无知己,余剑孤鸣匣里藏。
; o+ O, i/ t7 m: n. E$ a别看沈鹏先生一个文弱书生,但他的胸中自有豪侠勇士之气。他对正义精神的歌颂和对阴暗邪恶的讽刺、鞭挞充分显示他正人君子的本色。毕竟,如沈先生这样的人不是太多,所以此诗也表现出某种郁勃和孤独感。记得当时我读完此诗后,很有感慨,特和诗一首:“利剑当锋斩一双,浩然正气转柔肠。先生莫怨无知己,更有书生敢护长。”9 H" \7 r( ?% q
沈先生对正义美善的呵护,已经深入神经,注进骨髓,所以他的诗作在在所表现的便是真、善、美这个不朽的主题。“对镜寻常笑二毛,诗情漫说气犹豪。为人作嫁无遗力,梦笔新添一寸毫。世事沧桑宽自得,江湖冷暖羡鱼陶。介居四壁无长物,思有梅花手执操。”(《庚午春日偶成》)。“为人作嫁心头热,处事无私天地宽。”(《偶作》)。“京华一夕玉琼身,平地高楼两绝尘。天若覆私宁有此?地无私载乃成春。(《壬申岁杪雪》)。“不是忙中即病中,有情岁月太匆匆。侈言良药多须苦,难会好诗穷益工。数九寒天异常暖,成群细菌不畏冬。抬头争战方酣日,孰个忧心话克隆?”(《辛巳病起》)……沈鹏先生对美善的高扬、歌颂,构成他诗歌艺术闪亮的人文精神,这是当代诗歌艺术整体人文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正符合黄庭坚关于诗歌美发生论的一段名言:
1 ^" T* W% P# ^7 d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⑤
: W7 G, K! x6 Z% [. b$ `( o四$ L. `/ I( f5 O/ D- N( `0 j6 @* L
在沈鹏先生众多的诗词作品中,笔者认为《笔殒》组诗20首,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这一组诗不但艺术水平堪称一流,而且诗作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一种深深爱意和无限感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故此特作专章解读。
/ K+ f( A4 b7 H; G: E0 Y 从作者自注可知,此一组诗创作时间长达一年(自2002年5月至2003年5月),可见其耗费心力已非它作可比。此作题材取自作者最熟悉,倾注感情最深的书法,而且标题“笔殒”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带有深刻感喟,为“笔”而祭奠、伤情的主题。沈鹏先生何以有如此深重的伤情?且让我们深入诗作之中:
2 E+ B: I" n- C$ C3 m1 Q+ G 巨障书成面壁观,锥毫脱落忽成残。十年一剑真如此,宁惜馀年鬓发斑?/ M' K, K8 Z8 ?5 i! l0 J6 l4 h
组诗从一个特设的情境展开:有一天,作者倾尽心力书写一件巨幅书法,书作达到了十分完美的艺术境界,但随着创作的完成,如椽之笔锥毫殒落,顷刻之间,神奇的生花妙笔变成废物。于是诗人发出“十年一剑真如此,宁惜馀年鬓发斑”的质问。
$ Q$ y" u& O8 I5 I7 B1 O 显然,沈鹏先生诗中之“笔”已经不是通常意义的书法创作工具,而是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中华笔”,它是沈鹏先生之笔的升华与超越,“十年一剑真如此,宁惜馀年鬓发斑”,的质问也便具有关于中华艺术的普遍意义:艺术的成功竟是如此艰辛,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中华艺术素重境界,故与人生修养密切相联,需要长时间渐修渐悟的过程。如解牛磨剑,若到游刃恢恢,削铁如泥的化境,非经十年苦功不可。正因如此,杰出的艺术佳作,理应得到全社会,首先是艺术同道的足够尊重,要对艺术存一种虔诚敬仰之心,珍惜艺术家巨大的精神劳动产品。
$ O) r1 i7 `% K H9 y& F 然而,残酷的现实恰恰与此大相径庭。事实上,社会普遍并不懂得尊重艺术,尤其不了解书法家创作的艰难。贪得无厌的求索,原本并不是珍爱书法,而是为了社会现实某种交易、攀附,无端累及执着的艺术家,俗化、甚或玷污圣洁的艺术品。
5 ]5 U! p" p$ n, z6 |% ^* ? 正是这个原因,使书法家沈鹏先生常常陷入应酬与创作的深深困境。《笔殒》中大部分诗作即由此一内心矛盾而展开。如“春归懒读《瘗花铭》,却数锥毫伴落英。尤物还从天地去,随行随葬过清明。”“尤物”是诗人对情之所寄“毛笔”的代称,我们从诗人以葬花为喻的郁郁伤感中,当能领会葬笔人那种真情无寄,惆怅寂寞的心理。“乐此吾疲罢亦难,心花欲放此花殚。要津不与雕虫事,况是凭几独暮寒。”“此花”者谁?圣洁之中华书法也!诗人暮寒临几,孤寂无奈之心,不知今世有几人领会得来?“予欲无言欲敛言,毛锥挥去又跟前。今朝定与君相约:作罢斯篇不续篇。”“朝发传真暮速催,王生耻听说‘嗟来’。高山流水无人会,能事无能谢不才。”此情、此景、此诗,感人至深、至切、至痛,读之不觉热泪盈眶!沈先生《笔殒》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每况愈下的当今世情的怨愤与不满,这是对社会进步的深刻期待,是对诗歌、书法艺术美的最高追求。
1 }' i9 z$ z3 w/ c |0 i6 ] “方圆曲直枉由人,工具曾充驯服身。散发扁舟归去也,秋风乍起忆鲈莼”,诗人已经厌倦林林总总的应酬抄写,决意为真情独寄的纯洁书艺而不惜扁舟沧江之上。行文到此,我不禁要把笔收回,对尊敬的沈鹏先生说:珍重!以载道体性为根本的中华传统艺术虽然一度遭受曲解和遗弃,但传统文化的根基尚依稀可寻。在书法、诗词等传统艺术门类中,依然有一些执着追求高雅境界的有识之士,这是中华当代艺术的真正希望所在。我相信,先生认准的艺术道路,必定有执着的追随者。这正如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的那样:“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书法的人文意识,仍有后来者进行不断的努力继承发挥。书法如果远离文化,远离人文精神,便失落了自身,失去了本质。”⑥
. b3 D' B, x, ]5 }; A# L2 d9 i, b" D 到此,我们应能理解沈鹏先生以中华传统美善、道德为核心的诗艺(也即其书艺)精神,也更能理解《笔殒》组诗最后一首关于真情所寄为美之本源的重要观点:
4 g Z- U, s+ E% s2 ` 五色令人目眩昏,我从诗意悟书魂。真情所寄斯为美,疑似穷途又一村。* t% C4 B- X% C9 `! e
是的,中华诗词与中国书法,乃至中国的绘画、戏曲等各门艺术,最根本的追求无不在真情之美,它与西方五花八门所谓“独立”的审美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欣赏模式,是大异其趣的两种观赏习惯,书法、诗词是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代表,所以,我们理应循着数千年祖先开辟的艺术道路继续前行,因为这条艺术道路还远没有被走完,前面的路不仅很长,且很宽广。4 L$ n& f1 ^- Z4 d& Q1 N4 T
请让我以一首读《笔殒》后有感而作的小诗结束此文:5 ~* C: y# @1 ?
何为《笔殒》一伤神?墨到浓时百感臻。+ X- k: j" V; A0 D( G4 H! c
万里扶摇知翼厚,千般驱使解耕深。# y6 O4 I/ x- X9 C" c
人情偏爱随风雅,世事难求守道真。" A/ b# D0 `# G9 n; L5 P
但喜毛锥身后福,丰碑待立地球村。
& M+ y) n( A% @2004年12月
h/ h* O {/ Y& _6 F
9 L; ?/ J+ N2 `6 D9 M; `! _ \# a6 n6 @6 p
注释:
) n% g6 i& I* V6 n/ H! N①参刘征为沈鹏先生作《三馀吟草序》。
# B9 T4 r, R* i8 X% K5 \$ Z②王昌龄《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章》,《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P23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 U7 [. d/ e/ h9 G' I( ~/ d1 |③孙过庭《书谱》批评浅俗人士习书状况的语句,《历代书法论文选》P125,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 ?6 `& u, i' Y; q# V④沈鹏《沈鹏书画谈》P12,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版。
+ s+ n: D- t- s% j) U# ^) d, r⑤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见《黄庭坚全集》P666,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u( h$ I3 h, r0 k! Y% h" I3 k/ Q' ?, \
⑥沈鹏《传统与一画》,《中国书法》2003年第6期,P10。 [UploadFile=C9F2C5F4CFC8C9FA_1113662312.jpg] |
|